《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18)
卷之七 (18)
1. 炷火先後
《資生》云: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明堂》云: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皆宜審之。王節齋曰:灸火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白話文:
《資生經》上說:凡是施灸,應當先灸陽經再灸陰經,也就是從頭部左邊開始向下灸,然後再從頭部右邊向下灸,總體上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明堂經》說: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次數少的穴位,後灸次數多的穴位,這些都應該仔細考慮。王節齋說:艾灸的順序必須從上到下,不可以先灸下部後灸上部。
2. 灸寒熱
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穴灸之。
白話文:
治療寒熱病的方法:先灸大椎穴,艾灸的壯數與年齡相同;接著灸尾骶骨,艾灸的壯數也與年齡相同。查看背部腧穴有凹陷的就灸治它,肩臂上有凹陷的也灸治它,兩側肋骨之間也要灸,還有外踝上小腿絕骨的末端,足小趾與次趾之間,小腿肚下方凹陷的脈也要灸,外踝的後方,鎖骨上窩中按壓有堅硬如筋的動脈處,胸前凹陷的骨縫間,臍下三寸的關元穴,恥骨毛際的動脈,膝下三寸的部位,足陽明經足背上的動脈,頭頂上的一個穴位,這些地方都要灸治。
3. 灸瘡要發
《資生》云: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令人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於煻火中煨熱,拍破,熱熨瘡上十餘遍,其瘡三日遂發。又以生麻油漬之而發,亦有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發,亦有恐血氣衰不發,服四物湯,滋養血氣,不可一概而論也。
有復灸一二壯遂發,有會熱炙之物,如燒魚、煎豆腐、羊肉之類而發,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順其自然,終不發矣。
白話文:
《資生經》上說:凡是艾灸後,灸瘡發出來,病痛就會痊癒,如果灸瘡不發出來,病就不會好。《黃帝明堂灸經》上說:灸瘡如果不發出來,就用舊的鞋底加熱後熨燙,三天就會發出來。也可以用三五根紅皮蔥,去掉青色部分,在炭火中煨熱,拍破後,熱熨在灸瘡上十幾次,灸瘡三天就會發出來。又可以用生麻油浸泡灸瘡讓它發出來,也可以用皂角煎湯,放涼後頻繁地點在灸瘡上讓它發出來。也有人擔心是氣血衰弱導致灸瘡不發,可以服用四物湯來滋養氣血,不能一概而論。
有些人再灸一兩壯就發出來了,有些人吃到熱性的食物,例如烤魚、煎豆腐、羊肉之類就發出來了,要根據不同的人來想辦法催發,不能順其自然,否則灸瘡最後還是不會發出來的。
4. 貼灸瘡
古人貼灸瘡,不用膏藥,要得膿出多而疾除。《資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或貓腹毛。令人多以膏藥貼之,日兩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世貼膏藥,亦取其便,不可速易。若膏藥不壞,惟久久貼之可也。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盡除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在灸療後的瘡口上,不使用膏藥,而是要讓膿流得多,病才能好得快。《資生經》上說:春天用柳絮,夏天用竹膜,秋天用新採的棉花,冬天則是用兔子腹部下又白又細的毛,或是貓腹部的毛。現在很多人喜歡用膏藥來貼灸瘡,一天換兩三次,希望瘡口能快點痊癒,這並非治療疾病的本意。但現今的人貼膏藥,也是圖個方便,不應該頻繁更換。如果膏藥沒有變質,就應該長時間貼著。如果太快更換,瘡口癒合得也快,恐怕病根還沒有完全除去。
5. 洗灸瘡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洗瘡周圍,約一時久,令驅逐風邪於瘡口出,更令經脈往來不澀,自然疾愈。苦灸火退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溫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黃連煎神效。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如果艾灸的灸炷較大,會使用洗浴的方法。這個方法是用紅皮蔥、薄荷煎煮成湯,溫熱地清洗灸瘡的周圍,大約清洗一個時辰之久,可以讓風邪從瘡口排出,也能讓經脈流通順暢,疾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灸瘡的火毒消退、結痂脫落後,可以用東南方生長的桃樹的青嫩樹皮煎湯溫洗,能保護灸瘡免受各種風邪侵襲;如果灸瘡內發黑腐爛,可以加入胡荽一起煎湯清洗;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加入黃連煎湯清洗,效果神奇。
6. 灸宜保養
灸艾後,患者宜於靜室謝事,飲食寒溫,俱要適宜調養,正氣復完,邪氣自退,而病根除矣。今人多不知恬養,雖灸艾何益?每有近房勞,貪厚味,此又自增其咎也。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責灸艾不效,何耶?
白話文:
接受艾灸治療後,患者應該在安靜的房間裡休息,避免勞累,飲食方面,過冷過熱的食物都要避免,妥善調養身體,讓身體的正氣恢復,邪氣自然就會消退,疾病就能根除。現在很多人不懂得在艾灸後靜心調養,即使接受了艾灸治療又有什麼用呢?經常有人在艾灸後行房事,或是吃太多油膩的食物,這都是自己在加重病情。所以因為艾灸反而導致身體受損的情況,就是這樣造成的。只會責怪艾灸沒有效果,又有什麼用呢?
7. 灸忌食物房勞
《資生》云:既灸之後,當忌食魚膾豬膏熱面,生冷生酒,動風之物,尤忌大怒、大勞、房室、忍飢、太飽、受熱、冒寒,非徒無益,反得有損,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資生經》上說:針灸之後,應當避免食用生魚片、豬油、熱麵食、生冷食物、未煮熟的酒,以及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尤其忌諱大發脾氣、過度勞累、行房事、忍受飢餓、吃得過飽、受熱、受寒。如果不注意這些事項,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有損害,必須謹慎對待。
8. 避人神論
《千金》云:欲行針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男忌戌,女忌巳。有日神忌,有每月忌,有十二時忌。有四季人神、有十二部人神,十二部年人神,有九部傍通人神,有雜忌傍通人神,有血支血忌之類。凡醫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人厄,會男女氣怯,下手至困。
通人達士豈拘此哉!若遇卒暴急患,皆不拘禁忌。許希云:卒暴之疾,須速灸療。一日之間,止忌一時是也。《千金》云:癰疽疔腫,喉痹客忤,尤為急切,凡作湯藥宜速,不可避凶。又曰:凡人卒暴急證,並中風卒僕,痰厥等證,即用針灸治療。若論忌神,少緩則不可救。
此所以不可拘泥也。若平居從容,治病於未形,選吉日、避人神可也。
白話文:
《千金方》說:想要進行針灸,必須先知道當年的宜忌,以及人體氣血精神的運行規律,不與禁忌相衝突才可以。所以男性忌諱在「除」日、女性忌諱在「破」日;男性忌諱「戌」時、女性忌諱「巳」時。還有每日、每月、十二時辰的禁忌。以及四季人神、十二部位人神、十二部位的年份人神、九部位旁通人神、各種旁通人神、血支血忌等等。作為醫生如果不知道這些避忌,若遇到病人病情危急,加上男女病患精神不振,下手治療會陷入困境。
通達事理的人難道會拘泥於這些嗎!如果是遇到突發急症,都不必拘泥於禁忌。許希說:遇到突發的急病,必須趕快針灸治療。即使一天之中,只要避開某個時辰的禁忌就可以了。《千金方》說:癰疽、疔瘡、喉嚨腫痛、受外邪侵襲等,尤其緊急,應該快速調配湯藥,不可避開凶日。又說:凡是遇到突發急症,以及中風突然倒下、痰涎壅塞等症狀,要立即用針灸治療。如果還要考慮禁忌之神,稍微延誤就可能無法救治。
這就是不能死守規矩的原因。如果是平常從容不迫,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進行治療,就可以選擇吉日、避開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