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1. 卷之六十八
2. 關格候
3. 病機
4. 內經敘論
脈要精微篇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王注:陽脈而反應之不足,陰脈而反應之有餘,故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關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上下俱病是也。)
《難經》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否?然: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結為癰。
邪在六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榮於六腑者,何也?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而不息也。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而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戴氏曰: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白話文:
翻譯內容:
《脈要精微篇》說:「陰陽不協調,這種病就叫做關格。」
(王冰註解說:陽脈的反應不足,陰脈的反應卻有餘,所以說陰陽不協調,這種病就叫做關格。關指的是大小便不順暢,格指的是嘔吐,上下都生病就是這樣。)
《難經》說:「五臟的氣,從哪裡發起,又通到哪裡,可以講清楚嗎?」回答說:「五臟的氣,向上通於九竅。所以肺氣通於鼻子,肺氣調和就能分辨香臭;肝氣通於眼睛,肝氣調和就能分辨黑白;脾氣通於口,脾氣調和就能分辨食物的滋味;心氣通於舌頭,心氣調和就能分辨五味;腎氣通於耳朵,腎氣調和就能分辨五音。五臟不調和,九竅就不通暢;六腑不調和,就會積聚結成癰。」
邪氣侵犯六腑,陽脈就會不調和;陽脈不調和,氣就會停滯;氣停滯,陽脈就會變得旺盛。邪氣侵犯五臟,陰脈就會不調和;陰脈不調和,血就會停滯;血停滯,陰脈就會變得旺盛。陰氣太過旺盛,陽氣就不能相互滋養,所以稱為「格」。陽氣太過旺盛,陰氣就不能相互滋養,所以稱為「關」。陰陽兩者都過於旺盛,不能相互滋養,就稱為「關格」。患上關格的人,就無法享盡天年而死了。
經典說氣只在五臟運行,不滋養六腑,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氣的運行,就像水流一樣不停歇。所以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如同環一樣沒有起點,也找不到終點,終結之後又重新開始,不會滿溢出來。人體的氣在內溫養臟腑,在外濡養皮膚紋理。
戴氏說:「關格,指的是感覺胸膈中好像有東西阻礙,想上升又上不去,想下降又下不來,想吃東西卻吃不下,這就是氣的橫向阻隔。」
5. 關格病為陰陽寒熱抗拒不通
潔古云: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者甚熱之氣,格者甚寒之氣,是關無出之由,故曰關也;格者無入之理,故曰格也。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
云岐子云: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胸膈以上,陽氣常在,熱則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寒則為主病。寒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漿不下,故曰格,格則吐逆;熱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關,關則不得小便。胸中寒者,以熱藥治胸中之寒;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丹田之熱;胸中有寒,丹田有熱,上下之法,治主當緩,治客當急。
白話文:
張元素說:「關是指小便不出來,格是指嘔吐。關是體內極熱的氣所導致,格是體內極寒的氣所造成。關是因為熱氣阻礙了排出的管道,所以叫『關』;格是因為寒氣阻擋了食物進入的管道,所以叫『格』。寒氣在胸腔中,阻絕了食物的進入;熱氣在下腹部,堵塞了小便的通道,造成排便不順。」
云岐子說:「體內的陰陽位置顛倒,這種病就叫做關格。胸腔以上通常是陽氣主導,熱就是主要的病症;身體下半部通常是陰氣主導,寒就是主要的病症。寒氣在胸腔中時,舌頭上會出現白色的舌苔,水和食物都無法順利下嚥,這就稱為『格』,而格的結果就是嘔吐。熱氣在下腹部時,小便就會不通暢,這就稱為『關』,而關的結果就是小便無法排出。胸腔有寒氣,就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胸腔的寒冷;下腹部有熱氣,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下腹部的熱。如果胸腔有寒氣,下腹部又有熱氣,治療時就要先緩解主要的症狀,先緊急治療次要的症狀。」
6. 脈候
經曰,陽盛陰不得榮,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曰關;陰盛陽不得榮,故氣口大四倍於人迎,曰格。
尺寸反者,陰陽交者,為關格,主死。
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
仲景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此為格。
陳氏曰:腑有邪則陽脈盛,臟有邪則陰脈盛。陰脈盛者,陰氣關於下;陽脈盛者,陽氣格於上,然而未至於死。陰陽俱盛,則既關且格。格則吐而食不下,關則一陰閉,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臟腑氣和而相榮,陰不覆,陽不溢,又何關格之有?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陽氣過盛,陰氣就無法得到滋養,所以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大三倍,這就叫做「關」。陰氣過盛,陽氣就無法得到滋養,所以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四倍,這就叫做「格」。
如果寸口和人迎脈搏的大小相反,就是陰陽之氣互相交錯,這就叫做「關格」,主死亡。
如果寒氣在上,熱氣在下,兩手的寸脈都強盛,比正常大四倍以上,也是關格的表現。
張仲景說:寸口脈搏浮而大,浮是虛弱的表現,大是實證的表現,這就是「格」的脈象。
陳氏說:腑有邪氣就會導致陽脈強盛,臟有邪氣就會導致陰脈強盛。陰脈強盛時,陰氣會阻滯在下;陽脈強盛時,陽氣會阻滯在上,但還不至於死亡。如果陰陽之氣都強盛,那就既是「關」又是「格」。格的症狀會導致嘔吐,無法進食;關的症狀會導致陰液閉塞,無法大小便,最終導致死亡。如果臟腑之氣和諧相生,陰氣不被壓制,陽氣不外溢,又怎麼會有「關格」的發生呢?
7. 治法
8. 治關格必用吐法以提其氣
丹溪云:關格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宜吐者,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
有中虛氣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
一婦人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漸冷,無脈。凡一日與大承氣湯一劑,至夜半大便通,脈漸安復,次日愈。此關格之病,極難治,今見愈者,惟此一人耳。
一婦人心脾痛後,大小便不通,皆是痰隔中焦,氣滯於下焦。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後煎滓,探吐。
白話文:
朱丹溪說:關格病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藉此來提升橫膈膜的氣機,不一定要吐出痰液。
有痰阻滯而適合催吐的,用二陳湯來催吐,在催吐的過程中氣機自然就下降了。
如果是中焦虛弱導致氣機不順暢的,要用補氣的藥物來幫助氣機的升降。
有個婦人突然嘔吐不止,大小便不通,煩躁不安,四肢逐漸冰冷,脈搏微弱。一天給她服用大承氣湯一劑,到半夜大便通暢,脈象也逐漸恢復正常,第二天就痊癒了。這種關格病非常難以治療,現在看到能治好的,只有這個人而已。
另一個婦人心脾痛之後,大小便不通,都是因為痰阻隔在中焦,氣機停滯在下焦。用二陳湯加上木通,先喝藥湯,再用剩下的藥渣催吐。
9. 藥方
(《局方》)六君子湯,加升麻、枳實、栝蔞仁煎服。氣虛脾胃弱而得關格之證宜服。
(丹溪)二陳木通湯,治關格飲食不下,二便不通。
陳皮(一錢),半夏(八分),茯苓(八分),甘草(四分),木通,滑石(各一錢),人參蘆(錢半)
上咀,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再煎探吐。
白話文:
藥方
(出自《和劑局方》的)六君子湯,加上升麻、枳實、栝蔞仁一起煎煮服用。適合因氣虛導致脾胃虛弱,而產生關格病症的人服用。
(出自朱丹溪的)二陳木通湯,用來治療關格病,症狀是飲食無法下嚥,大小便都不通暢。
藥材組成:陳皮(約3.75克),半夏(約3克),茯苓(約3克),甘草(約1.5克),木通,滑石(各約3.75克),人參蘆(約5.6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再次煎煮後,用來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