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九 (4)
卷之九十九 (4)
1. 總論養生篇
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蜜味,志氣欲盅。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哀死喪憂患,其中開口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與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悅其志意,養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凝心虛形,內觀洞房,抱玄念神,專守真一者,則頭髮不白。未有以百思纏胸,寒熱破神,營此官務,常此風塵,口言吉凶之會,身排得失之門。眾憂若是,萬慮若此,雖有真心,以之不篤,抱道不行,握寶不用,而自然望頭不白者,亦希聞也。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
面者神之庭,發者齒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發素,所以示神內喪,真精損極也。
禮年七十懸車。懸車者,以年至虞淵,如日之昏,體氣就損,神候方落,不可復勞形體於風塵,役方寸於外物矣。
夫學生之道,當先治病,不使體有虛邪,及血少腦減津液凝滯也。不先治病,雖服食行氣,無益於身。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心不欲躁,慮不欲淺。心躁則精神滑,慮淺則百務傾。
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緒年,或可以及此言。出《亢倉子》,注云:螢營,動不息也。緒,終也。全形抱生,不運思慮,心氣冥寂,道自居之。若此永年,可及此言也。
水之性清,吐者扣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扣之,故不得壽。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悅情而損精。故云:去甚去泰,身乃無害。(《韓非子》)
夫喜怒音,道之衰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暴氣發喑,驚怖為狂;憂悲焦心,疾病乃成。人能除此五者,即合神明。神明者得其內,得其內者五臟寧,思慮平,耳目聰明,筋骨勁強。
學道之人聊且均調喜怒之情。雖有喜,勿至蕩動湛然之性;雖有怒,勿至結滯浩然之氣。
遣妄情,如刀伐木,非一斧可倒;求真理,如食之充腸,非一口可飽。修道積功,大率如此。
灌園所以養蔬也,驅禽所以養果也。養生之士豈不如養蔬養果之人乎?較其理之輕重,何如哉?
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
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勉強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若此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勞勝於逸樂也,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皺,必損年壽也。
白話文:
總論養生篇
聖人安閒自在,心境自然平和,平和就能夠恬靜淡泊。心境平和恬淡,憂愁患難就無法侵入,邪氣也不能侵襲,所以他的德行才能保全,精神也不會虧損。
修養心志的人會忘記形體,保養形體的人會忘記利益,追求真理的人會忘記自己的私心。
眼睛想要看美麗的色彩,耳朵想要聽悅耳的聲音,嘴巴想要嚐甜美的味道,心志則想要縱情享樂。人能活到一百歲是上壽,活到八十歲是中壽,活到六十歲是下壽。除了疾病、哀傷、死亡、憂患這些不好的事情外,其中能夠開口笑的日子,一個月之中也不過只有四五天而已。天地是無窮無盡的,而人的生命卻有終結的時候。拿有時限的生命,寄託於無窮無盡的天地之間,轉眼即逝,就像良馬奔馳過縫隙一樣短暫。如果不能夠使心志喜悅,保養自己的壽命,都不是懂得養生道理的人。
專注心思,使形體虛空,向內觀察自身,抱持玄妙的意念,專心守護真一的本性,這樣頭髮就不會變白。如果思慮過多、憂思纏繞、受寒受熱而損傷精神,又忙於處理官場事務,整天奔波勞累,嘴裡說著吉凶禍福的事情,又為個人得失而奔波。如果憂愁煩惱如此眾多,思緒萬千,即使有真誠的心,也不能夠篤定,擁有道理卻不去實踐,掌握寶物卻不去使用,而想要頭髮不變白,也是很少聽說的。眼睛是身體的鏡子,耳朵是身體的窗戶。看太多東西,鏡子就會昏暗;聽太多聲音,窗戶就會關閉。
臉面是神氣的庭院,頭髮是牙齒的精華。心中悲傷,臉色就會憔悴;腦髓衰減,頭髮就會變白,這都是顯示精神內耗,精氣衰竭的表現。
按照禮制,人到七十歲就應該告老還鄉。告老還鄉,就像太陽西下,人的身體氣息漸漸衰退,精神也開始衰落,不應該再讓形體在風塵中勞累,也不應該再讓心神為外物所役使。
學習養生之道的人,首先要治療疾病,不要讓身體有虛邪入侵,也要避免氣血不足、腦髓衰減、津液凝滯等情況。如果沒有先治療疾病,即使服用藥物或練習吐納導引,對身體也是沒有益處的。
心要安靜,思慮要深遠。心安靜,精神就會敏銳;思慮深遠,計謀就會成功。心不要急躁,思慮不要淺薄。心急躁,精神就會渙散;思慮淺薄,做事就會失敗。
保全你的形體,珍惜你的生命,不要讓你的思慮營營役役。如果能夠這樣度過餘生,或許可以達到這句話所說的境界。《亢倉子》這本書中說:「螢營」,是指動個不停的意思。「緒」是指終結的意思。保全形體,珍惜生命,不讓思慮動搖,使心氣平和寂靜,養生之道自然就會存在於心中。如果能這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可以達到這句話所說的境界。
水的本性是清澈的,但如果用東西去攪動它,水就會變得渾濁。人的本性是長壽的,但如果被外物干擾,就不能夠長壽。
香甜美味的食物,濃烈的酒和肥膩的肉,雖然入口甘美,卻會損害形體;美好的容貌和潔白的牙齒,雖然令人喜悅,卻會損耗精氣。所以說:「去除過分和極端,身體才能沒有損害。」
喜怒哀樂的聲音,是養生之道的衰敗;憂愁悲傷,是德行的喪失;喜好憎恨,是心性的過錯;嗜好慾望,是生命的負累。人大怒會損傷陰氣,大喜會損傷陽氣;暴怒會導致失聲,驚恐會導致瘋狂;憂愁悲傷,會使人心神焦慮,疾病也就會因此而產生。人如果能夠去除這五種不良情緒,就能夠與神明相合。神明是存在於內在的,能把握內在,五臟就能夠安寧,思慮就會平和,耳聰目明,筋骨強健。
學習養生之道的人,應該調和喜怒的情緒。即使有喜悅的事情,也不要過於放縱而擾亂內心的平靜;即使有憤怒的事情,也不要過於壓抑而阻塞體內的氣機。
去除妄想雜念,就像用刀砍樹一樣,不是一斧頭就能砍倒的;追求真理,就像吃飯一樣,不是一口就能吃飽的。修養身心,積累功德,大體上都是如此。
灌溉菜園是為了養蔬菜,驅趕鳥禽是為了保護水果。那麼養生的人,難道不應該像養蔬菜水果的人一樣,去精心養護自己的身體嗎?比較其中道理的輕重,又會如何呢?
養生的大要,一是愛惜精神,二是珍惜氣血,三是保養形體,四是練習導引,五是注意言語,六是節制飲食,七是節制房事,八是順應自然,九是使用醫藥,十是避免禁忌。超過這些方面,可以不必過於苛求。
人不要過度追求快樂,過度的快樂會讓人不長壽。不要勉強自己做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舉重、拉弓、挖掘土地,如果這樣疲倦而不停止,就會導致筋骨疲勞。然而勞動勝過安逸享樂,如果能夠從早到晚,經常有所作為,使自己不停歇,感覺很舒適,但如果感覺疲勞,就應該休息,休息之後再繼續。這和練習導引的道理是相同的。流動的水不會腐爛,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朽壞,就是因為它們經常在運動的緣故。飽食之後不要馬上坐臥,應該起來走動,以幫助消化。否則,就會導致積食不消,以及手腳麻痺,面色憔悴,必然會減損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