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九 (5)

1. 總論養生篇

先除欲以養情,後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氣,飲靈元,不死之道,返童遠年。此蓋聖人之所重也。

我命在我,保精愛氣,壽無極也。

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一陰一陽之謂道,三元二合謂之丹,逆流補腦謂之還,精化為氣謂之轉。一轉一易一益,每轉延一紀之二,九轉延一百八歲。

陰陽之道,精液為寶,謹而守之,後天為老。

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遊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年而愈疾矣。

以金理金,是為真金;以人理人,是為真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保,則形神俱久矣。

故性命之根,誠有極也;嗜欲之性,固無窮也。以有極之性命,逐無窮之嗜欲,亦自斃之而己矣。

德以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氣為戶。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精消魂散,氣動魄微。是以靜形愛氣,全精寶視,道德凝密,魂魄固守。

夫長生久視,未有不愛精保氣能致之。陰丹內御之道,世莫得知。雖務於氣,而不解絕情欲,亦未免殃矣。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以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必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尤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惔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

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真之精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寢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謂難行而不肯行。

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

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伐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緣失養護,便致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云為,逐強處則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害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也。

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理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去,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恣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好食鹹辛,肺為之病矣。

白話文:

總之,養生的首要之務,是去除過多的慾望來培養情志,其次是節制飲食來保全生命。這說明了懂得吸取父母的先天精氣,飲用宇宙的靈氣,就能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返老還童,延年益壽。這正是聖人所重視的養生之道。

我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保護精氣,珍惜元氣,壽命就能無窮無盡。

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不要讓精氣過度耗散,保持內心平靜,安靜沉默,這樣就可以長生。

陰陽平衡是道的根本,精、氣、神三元合一,就能煉成內丹,讓精氣逆流補養大腦,叫做還精補腦;精氣化為真氣,叫做轉化。每一次轉化,都會使身體煥然一新,每轉化一次,可以延長十二年的壽命,轉化九次,就能延長一百零八年的壽命。

陰陽調和的道理,精液是珍貴的寶物,要謹慎守護它,如果過度耗散,就會衰老。

想要長生,就應該從生命開始的地方(指先天之氣)著手,生活起居要遵循中庸之道,進退有度,動靜合宜,該保留的要保留,該捨棄的要捨棄,這樣就可以延年益壽,並治癒疾病。

用金來提煉金,才能得到真正的純金;用人道來修養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真人。人常常違背天道,而不是天道拋棄人;人常常自己走向死亡,而不是生命拋棄人。要經常保養精神,不要違背養生之道,要讓道與生命互相保全,讓精神與生命互相守護,這樣形體和精神都能長久存在。

因此,生命和本性的根基是有極限的,而慾望的本性是無窮無盡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慾望,就等於是自取滅亡。

德行以形體為車,道以元氣為馬,魂以精為根本,魄以氣為門戶。形體過度勞累,德行就會消散;元氣耗盡,道就會背離;精氣耗損,魂魄就會渙散;元氣動盪,魄力就會微弱。因此,要讓形體安靜,愛護元氣,保全精氣,重視觀察,使道德凝結緊密,魂魄才能穩固。

想要長生久視,沒有不愛惜精氣並能做到保護元氣而達成的。內丹陰陽調和的道理,世俗之人很少知道。即使致力於養氣,卻不明白要斷絕情慾,最終還是難逃災禍。

天地以創造萬物為德,而萬物中最重要的是生命。生命以安樂為根本,而安樂的根本在於保養。世人如果能抓住根本,根本自然就會穩固。如果根本穩固,疾病從哪裡產生?意外災禍又如何到來?這就是養生之道,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了。草木沒有知覺,尚且需要灌溉,更何況人是萬物之靈,難道不需要保養嗎?然而,保養的道理和方法有千萬種,概括來說,方法有三:一是養神,二是惜氣,三是防病。要忘卻情慾,去除智巧,保持恬淡虛無的心境,離棄世俗瑣事,保持真我的本性,內外都沒有雜念。

這樣,精神就不會內耗,外界的誘惑也不能迷惑,保持純一的真我,精神自然就會寧靜。這就是養神。要抱守元氣的根本,鞏固返還真精之氣,使三焦定位,忘卻六欲,清空思想的邊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元氣自然就會安定。這就是惜氣。飲食要適時,寒溫要適度,出門在外要避開八邪之氣,睡眠不能勉強,這樣身體自然就會安適。這就是防病。這三點很容易做到,但是人們常常認為難以實行而不去實行。

像這樣,即使有長生的方法,人們也很少去實踐,最終導致早逝。所以疾病才會侵襲,身體的平衡才會失調,聖人對此感到惋惜。

安樂之道,在於懂得保養才能獲得。何況招來和氣的藥物很少,而攻伐的藥物很多,不能不仔細分辨。因此,要知道人的生命必須依靠保養,不要破壞身體的平衡,這樣才能滋養生命。如果失去了保養,就會導致疾病產生。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很快就會加重病情。預防疾病必須在平時,所以說:平安時要不忘危險。這是聖人預先的告誡。

養生之道,最好是保持中庸之道,保持中庸就不會產生過度或不足的危害。《黃帝內經》說:春夏秋冬四季陰陽失調,疾病的產生源於過度使用。如果不能順應自己的本性而強行妄為,強行妄為就會導致疾病產生。五臟承受的元氣,都有一定的限度,過度消耗就會導致疾病產生。善於養生的人,既沒有過度消耗的弊端,又能保守真元,又何必擔心外邪的侵害呢?所以,善於服藥不如善於保養。世上有人不善於保養,又不善於服藥,倉促之間生了病,卻把責任歸咎於天意。唉!這實在是沒有經過思考的緣故啊。

不明白養生之道的人,放縱自己的心性,違背生命的樂趣,用精神去追逐智巧,用憂慮去追逐得失,用勞苦去追逐禮節,用生命去追逐財利。如果不能去除這四種追逐,心就會生病。過度勞累形體,暴躁氣逆,當風飲酒,嗜食辛辣鹹味,肝就會生病。恣意吃生冷食物,寒溫失度,久坐久臥,暴飲暴食,脾就會生病。大聲呼叫,爭論辯解,冒犯寒暑,喜食鹹味辛辣食物,肺就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