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九 (6)

1. 總論養生篇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義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戒者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畏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陽亡陽,重陰亡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必泄瀉;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

王充年漸七十,乃作養生之書,凡十六篇。香氣自守,閉明塞聰,受補自精,服藥導引,庶幾獲道。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欲,養生之末也。

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適,節也。)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蹶者,逆寒疾也,痿躄不能行,刈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脈則閉結。)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則氣不達。以此求長生者其可得乎?

天生陰陽寒暑,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之以便生,故精安乎形,而年壽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者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去乎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霧,六者動精,則生害矣。(諸言大者,皆謂過制。

)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勞者,勞於神氣;傷者,傷於形容。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為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遷於五,五復返一。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大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

白話文:

總論養生篇

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或是用力跳入水中,放縱性慾導致身體勞累,這些都會使精氣從身體流失,造成腎臟的疾病。當這些疾病產生後,就會未老先衰,身體虛弱,而身體一旦虛弱就會生病,生病後病情就會加重,病情加重就會導致死亡。唉!這些都是自己不思考而造成的。注重養生的人,必須謹慎這五件事情,才能夠終身沒有痛苦。經典說:「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要治療還沒有發生的疾病」,正是這個道理。

善於養生的人注重內在的修養,不善於養生的人只注重外在的享受。注重外在享受的人只會追求外在的滿足,以追求快樂、貪圖慾望、放縱情慾為目標,卻不知道外在越是充實,內在就越是空虛。善於養生的人會注重內在的修養,使五臟六腑安和,三焦各司其職,飲食適量。所以莊子說:「人最可怕的是在吃飯睡覺的時候不注意防範。」如果能常常這樣保持警惕,疾病怎麼會發生?壽命怎麼可能不長久?賢明的人看到自身的形體而有所領悟,愚笨的人生病了也不知道,實在令人感到可怕啊。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而且行動不衰退;現在的人,才活到五十歲,行動就衰退了,是現在的時代讓人變成這樣嗎?還是人們自己失去了養生的方法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懂得養生之道,效法陰陽平衡,調和養生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胡亂勞累,所以能使形體和精神都保持健康,活到天年,活到一百多歲才去世。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把酒當成飲料,把胡作非為當成習慣,喝醉了就去行房,用慾望來耗盡精氣,消耗掉身體的元氣,不知道保持精氣充盈,不懂得適時調養精神,只求一時的快樂,違背了養生的法則,作息沒有規律,所以才活到五十歲就衰老了。」

四季和五行相互作用,產生生長收藏,以及寒冷、炎熱、乾燥、潮濕、風等氣候變化。人有五臟,化為五種氣,產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所以過度的喜和怒會傷氣,寒冷和炎熱會傷形,過度的憤怒會傷陰,過度的喜悅會傷陽。當氣逆行向上時,會使氣血充滿脈絡,使形體受損。喜怒沒有節制,寒暑過於極端,人的生命就會不穩固。所以過度陽盛會導致陽氣虛脫,過度陰盛會導致陰氣虛脫。因此說:「冬天受寒,春天容易得溫病;春天受風,夏天容易腹瀉;夏天受暑,秋天容易得瘧疾;秋天受濕,冬天容易咳嗽。」

王充年紀漸漸七十歲時,才寫了養生方面的書,總共有十六篇。書中提到要保持內心的寧靜,閉塞耳目,攝取精華,服用藥物和進行導引,希望能以此獲得養生之道。

養生最高境界是養神,其次是養形。神情清靜,心情平和,身體的各個部分都能夠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而使肌肉肥大,讓腸胃充滿食物,放縱慾望,這些都是養生末節。

所有生命的成長都應該順應自然。使生命不順應自然的是慾望。所以聖人一定會先節制慾望。(節制就是適當控制的意思。)房間太大就會陰氣太重,樓台太高就會陽氣太盛。陰氣太重會導致氣血逆亂,陽氣太盛會導致筋骨萎弱。氣血逆亂會產生畏寒的疾病,筋骨萎弱會導致癱瘓不能行走,這些都是陰陽失調所造成的禍患。所以古代的君王不住在大房子裡,不建造高樓台,飲食不求珍貴的食物,衣服不求過於溫暖,過於溫暖會使毛孔堵塞,(脈絡閉塞。)毛孔堵塞則氣血不通暢。吃太多珍貴的食物會使腸胃脹滿,腸胃脹滿則會導致腸胃功能失調,腸胃功能失調則氣血不通暢。這樣追求長生,怎麼可能達到目的呢?

大自然產生陰陽、寒暑,四季變化,萬物產生變化,沒有一樣東西完全有利,也沒有一樣東西完全有害。聖人明察這些道理,並用這些道理來幫助生命成長,所以精神安定於形體,就能夠長壽。所謂的長壽,並不是短暫生命的延長,而是自然壽命的完整實現。要實現自然壽命的完整,關鍵在於去除對身體有害的東西。什麼是對身體有害的呢?過甜、過酸、過苦、過辣、過鹹,這五種味道過量充斥身體,就會對身體產生危害;過喜、過怒、過憂、過恐、過哀,這五種情緒過度刺激精神,就會對精神產生危害;過寒、過熱、過燥、過濕、過風、過霧,這六種氣候過度影響精氣,就會對精氣產生危害。(這裡說的過,都是指超過限度的意思。)

所以,養生的根本在於了解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本質,疾病就無從產生。

勞累會損耗精神和氣血,損傷會損害形體。飢餓和飽食過度會損傷脾臟,思慮過度會損傷心臟,色慾過度會損傷腎臟,作息過度會損傷肝臟,喜怒悲愁過度會損傷肺臟。此外,風寒暑濕等外邪會傷害身體,飢餓、飽食、勞累等會導致內臟衰敗。白天感受到的邪氣會影響衛氣,夜晚感受到的邪氣會影響營氣。經絡運行內外,交替運行,按照各自的晝夜規律運行。最初是因為一件事情勞累,然後會演變成兩件事,兩件事會傳到三件事,三件事會影響到四件事,四件事會蔓延到五件事,五件事又會回到一件事的狀態。當病情從一發展到五時,邪氣就深深地藏在體內,正氣大大地衰退,會使人肌肉消瘦,精神虛弱,食慾下降,行走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