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2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7)

1. 採摭諸書

《爾雅》(二卷,晉郭璞注。)

《埤雅》(二十卷,宋開國公陸佃撰。)

《大明會典》(醫政官制,及天下各處歲輸藥材斤兩,無不畢載,今採附《通考》之前。可見醫道誠國家之大政也,學者勉之。)

_《素書》六篇,凡一千三百六言。黃石公圯橋以授子房之書是也,人言《三略》,誤_也。其書簡而意深,俱定國安邦之至道。雖堯、舜、禹、文,傳說、周、孔、老聃亦無以出於此。子房得之以興漢業,善終其分而不辱,可見深得是書之旨矣。有云:博文切問,所以廣知,推古驗今,所以不惑;根枯枝朽,足寒傷心。誠為學之要,資生之本始也。有身者其知所務。

《道藏經》(五千四百二十卷,三教九流靡不畢具。)

《山海經》(十三篇,不知何傳,周穆王遊山海而作。其首云: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有十八卷,郭璞注。)

《中藏經》(八卷,少室山鄧處中雲:華佗得異人授以石函中。按《唐志》有吳普集華氏方,而無中藏之名。普為佗弟子,宜有所集。竊意諸論非普輩不能作。鄧氏特附別方而更今名耳。蓋其方有用太平錢並山藥者。蓋太平,乃宋熙陵初年號,薯蕷以避宋英宗厚陵偏諱,而始更名山藥,其他可以類推。然脈要及察聲色形證等說,必出元化遺意,覽者審之。)

《太玄經》(漢楊雄子云撰,中言陰陽五行之理及清淨淵默之說,大概養生當始於醫學。)

《度人經》(三卷,元始天尊說。《唐志》云:有元始天尊者,生於太元之先,姓樂名靜,信常存不滅,每天地開闢,則以秘道授諸仙,謂之開劫度人。受其道者,漸至長生或白日昇天。其學有授籙之法,名曰齋;有拜章之儀,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攝治鬼神;服餌以蠲穢濁。至於存想之方、導引之訣、烹煉變化之術,其類甚眾。)

《大觀證類本草》(舊稱《神農本草經》,三卷。《漢·藝文志》未嘗錄,至陶隱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謂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耳。所出州郡乃後漢時載,疑張仲景、華元化所記。舊經之藥止三百六十五種。陶氏進《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註釋,分為七卷。唐李英公世績與蘇恭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分為二十卷,世謂之《唐本草》。宋劉翰等又附益醫家常用者一百二十種。蜀王孟昶亦命其臣韓保升等,以唐本《圖經》參比增廣,世謂《蜀本草》。至宋掌禹錫等補註,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定以白字為神農所說,黑字為名醫所傳,草石之品可謂大備。他若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鄭虔諸家所撰,名《本草》者,凡二十九部,三百五十卷。雖顯晦不齊,無非補翼舊然焉耳。近代陳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湯液本草》,亦刪繁之意也。舊記州郡,古今沿革不同。一物而根苗異名,及同名而異質,主治互見,如草豆蔻即今之草果,今人遂謂《本草》亡草果之名又在因時而考審之也。今行世者,惟唐慎微撰《大觀》及《證類》二本合為一書。)

白話文:

採摭諸書

《爾雅》(共兩卷,晉朝郭璞注釋。)

《埤雅》(共二十卷,宋朝開國公陸佃撰寫。)

《大明會典》(其中記載了醫療行政的官制,以及天下各地每年進貢藥材的斤兩,都詳細記載,現在附在《通考》之前。可見醫學確實是國家的大事,學習醫學的人要努力。)

《素書》共六篇,總共一千三百六個字。傳說是黃石公在圯橋上給張良的書,世人說《三略》是錯誤的。這本書文字簡潔但含義深遠,都是安定國家、治理天下的最高道理。即使是堯、舜、禹、文王,以及傳說中的周公、孔子、老子,也沒有超過這本書的內容。張良得到這本書後,輔佐漢朝興盛,並能善終而沒有受辱,可見他深入了解這本書的含義。書中說:「廣泛學習並切實發問,才能增廣見聞;推究古人的經驗並驗證今天的狀況,才能不迷惑;樹根枯萎枝葉也會衰敗,腳寒冷會傷害心臟。」這實在是學習的要點,也是滋養生命的根本。有生命的人應該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道藏經》(共五千四百二十卷,儒、釋、道三教和九流的著作都收錄其中。)

《山海經》(共十三篇,不知道是誰傳下來的,傳說是周穆王遊歷山海時所作。書的首句說:「廣泛閱覽周穆王的傳記,瀏覽山海的圖畫。」有十八卷,郭璞注釋。)

《中藏經》(共八卷,少室山的鄧處中說:華佗從異人那裡得到一個石函,裡面裝著這本書。按照《唐書·藝文志》記載,有吳普整理的華佗醫方,但沒有《中藏經》的名字。吳普是華佗的弟子,應該有所整理。我認為這些議論不是吳普那類人能寫出來的。鄧處中可能只是附上其他藥方而改了名字。因為書中記載有使用太平錢和山藥的藥方。太平是宋熙陵(宋太宗)初年的年號,薯蕷為了避諱宋英宗厚陵的偏諱,才改名為山藥,其他情況可以以此類推。然而其中關於脈象和觀察聲音、顏色、形態等診斷的論述,一定是華佗留下的思想,讀者要仔細研究。)

《太玄經》(漢朝楊雄的兒子楊子雲撰寫,其中闡述了陰陽五行的道理以及清靜無為的學說,大概意思是說養生應從醫學開始。)

《度人經》(共三卷,元始天尊所說。《唐書·藝文志》記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前,姓樂名靜,相信自身恆久不滅,每當天地開闢時,就會把祕道傳授給諸仙,稱為「開劫度人」。接受他道的人,逐漸可以長生,或者白日升天。其學說有授籙之法,稱為「齋」;有拜章的儀式,稱為「醮」;還有符咒,用來攝取、治理鬼神;服用藥物來清除污穢。至於存想的方法、導引的訣竅、烹煉變化的技術,種類繁多。)

《大觀證類本草》(原名《神農本草經》,共三卷。《漢書·藝文志》沒有記載,直到陶弘景才開始尊崇並表彰這本書,認為它應該和《素問》屬於同類。只是後人多次修改潤飾而已。書中所記載的州郡是後漢時期的,懷疑是張仲景、華佗所記錄。舊版的藥物只有三百六十五種。陶弘景增加了《名醫別錄》的藥物,也是三百六十五種,並加以註釋,分為七卷。唐朝李勣和蘇恭參考優劣得失,又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種,分為二十卷,世稱《唐本草》。宋朝劉翰等人又增加了醫家常用的藥物一百二十種。蜀王孟昶也命令他的臣子韓保升等人,以唐本《圖經》為基礎,對其進行參比增廣,世稱《蜀本草》。到了宋朝掌禹錫等人補註時,新舊藥物共計一千零八十二種,並規定用白字標註神農所說的,用黑字標註名醫所傳的,草石類的藥物可以說是齊全了。其他像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鄭虔等各家所撰寫的《本草》,共有二十九部,三百五十卷。雖然有的顯赫有的默默無聞,但都是為了補充完善舊有的內容。近代陳衍寫了《本草折衷》,王好古寫了《湯液本草》,也都是為了刪繁就簡。舊書記載的州郡,古今沿革不同。同一種藥物,根、苗有不同的名字;或者同一個名字,但品質不同,主治的功效也不同。例如草豆蔻就是現在的草果,現在的人就說《本草》中沒有草果的名字,這也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加以考證。現在流傳於世的,只有唐慎微撰寫的《大觀》和《證類》兩本合為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