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6)

1. 汪宦

字子良,號心谷,新安祁門人,機之族彥。幼從兄宇習舉子業,穎敏夙成,後棄儒就醫。潛心《內素》,有神領心得之妙,證王氏之謬注,如分鱗介於深泉淨瀅之中。誠有功於軒岐,啟迪天下後世醫學,如瞽復明,《質疑》、《尺寸》等論可見矣。為人質實,不以有學自矜,從遊者甚多。所著《醫學質疑》、《統屬脈法》、《證治要略》等書行世。

白話文:

汪宦,字子良,號心谷,是新安祁門人,屬於汪機的同族晚輩。他小時候跟隨兄長汪宇學習科舉,天資聰穎且很早就有所成就,後來放棄儒學轉而學醫。他專心研究《內經》、《素問》,對於其中的精髓有著深刻的領悟和獨到的心得,並且能指出王氏註解中的錯誤,就像在清澈的深泉中清晰地分辨出魚鱗和貝殼一般。他對於中醫的發展確實有很大的貢獻,啟發了天下後世的醫學,如同讓盲人重見光明,《醫學質疑》、《尺寸》等著作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他為人樸實誠懇,不因為自己學識淵博而自傲,跟隨他學習的人很多。他所撰寫的《醫學質疑》、《統屬脈法》、《證治要略》等醫學著作流傳於世。

2. 梅孤子

姓高,名武,四明人,精醫藥,尤工於針灸。所學悉宗《素問》,故其醫療效,而所言皆正,著有《素問捷徑》、《針灸節要聚英》等書,行於世。

白話文:

高武,字號梅孤子,是四明(今浙江寧波一帶)人。他精通醫藥,尤其擅長針灸。他所學的醫理都遵循《黃帝內經·素問》,因此他的治療效果很好,說的話也都很正確。他著有《素問捷徑》、《針灸節要聚英》等書,在世上流傳。

3. 殷渠

字度卿,號方山,真州人,世業醫,至渠尤精。叩疑於潘者大,年老,醫實精妙,深究軒岐之秘,門無問病者,憤然以其所得於古先聖賢之旨,盡以授渠,渠遂診疾如響應云。

白話文:

他名叫度卿,字號方山,是真州人。他們家世代行醫,到了他這一代尤其精通醫術。他向一位姓潘的老醫生請教醫理,這位潘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深入研究《黃帝內經》等醫學經典的奧秘。由於年紀大了,已經不再看診。潘醫生很感慨,將他從古代聖賢醫學典籍中領悟到的精髓,全部傳授給了度卿。度卿因此看病診斷,就如同回應聲音一樣快速準確。

4. 陳景

字叔旦,號鬥岩,真州人,早以孝友聞,篤好醫,遂精妙,遐邇求療者,景以南北異宜,治之輒效。人咸敬服之。

白話文:

陳景,字叔旦,號鬥岩,是真州人。他從小就因為孝順友愛而聞名,而且非常喜愛醫學,因此醫術精湛高妙,遠近都有人來求醫。陳景會根據南北方不同的環境氣候來調整治療方式,所以往往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人們都很敬佩他。

5. 皇甫中

號云洲,杭州仁和人,世業儒醫,至中尤顯,所著《明醫指掌》十卷,有謂審八脈以明八要,可為後學之指南。

白話文:

皇甫中,號云洲,是杭州仁和縣人。他家世代都是從事儒醫的,到了皇甫中這一代尤其顯著。他所著作的《明醫指掌》共十卷,書中提到診察八脈可以了解人體八個重要的關鍵,可以作為後輩學習中醫的指南。

6. 方一誠

號長塘,新安古歙人,醫有真見,用方簡當,求療者甚眾。年雖耄,視疾製劑,極其精妙。

白話文:

方一誠,號長塘,是新安古歙縣人,他的醫術有真知灼見,用藥開方簡單而恰當,所以求他治病的人非常多。他雖然年紀老邁,但診斷病情和配製藥劑,都極其精確巧妙。

7. 吳顯忠

字用良,號雪窗,休陽人,家世業儒。忠性好醫,以戴人汗吐下法,而補之以利溫和方,足以盡其醫道之妙,名曰《醫學權衡》行世。

白話文:

吳顯忠,字用良,號雪窗,是休陽人,家裡世代都是讀書人。他天性喜愛醫學,擅長使用戴人的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再搭配溫和的藥方來調補,充分發揮了醫術的精妙之處,他所著的醫書名為《醫學權衡》,在世上流傳。

8. 採摭諸書

《漢書》(醫經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隋志》(醫方二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二卷。)

《唐志》(醫術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

《宋中興志》(醫術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黃帝內經索問》(十八卷,黃帝岐伯問答墳典之書,為醫書之祖。唐寶應中太僕卿王冰注,為二十四卷。《隋志》全元起注《內經》八卷。宋仁宗嘉祐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等承詔校補,多用元起注,定為八十一篇,今亡刺法、本病二篇。《漢·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冰云:醫經之傳於世者多矣。原百病之起愈者,本乎黃帝;辨百藥之性味者,本乎神農;《湯液》則稱伊尹,三人皆古聖人也,憫世疾苦,親著書以垂後。而世之君子不察,乃以為賤技而恥習之。是故今之醫者多庸人,治之失理,以生為死甚眾,激者至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豈其然乎?)

《黃帝內經靈樞經》(九卷八十一篇,合《素問》九卷,為十八卷。宋林億等校正,類分十二卷,今從之。)

《甲乙經》(十卷,皇甫謐撰,祖述《內經》多推明運氣之說。)

《陰符經》(二卷,黃帝著。)

《道德經》(五千言,老子撰。其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則為醫之未形。河上公為之註解,而增以吐故納新。按摩導引之術。有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此言皆深契於醫道。)

《黃庭經》(三十六卷,題云扶桑大帝作,又敘謂老子作。與法貼載晉王羲之所書本同,而文句頗異,其所有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且改淵如泉,改治為理,疑唐人附益之。《崇文總目》云:記天皇氏至帝嚳受道得仙事,今本無之。)

《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十卷,不載何人所作,歷漢至唐,諸《藝文志》俱不載錄。其文與《內經。不類,非戰國時書。其間有天皇真人書,其文若道正無為,先天有之;太易無名,先於道生等語,皆老氏遺意。意者,老氏之徒所著。大要推元五運六氣及三元九宮太乙司政之類,殊為詳明,深足以羽翼《內經》六微旨、五常政等論,太玄君扁鵲為之注。此扁鵲號太玄君,為黃帝時人,後秦越人醫術之神,人稱之曰扁鵲。)

《天元玉冊》(三十卷,啟玄子王冰述《元誥》《內經》之意,益之以五運六氣之變。)

《五經註疏》(中有關於醫藥者,《左傳》居多。明陰陽之理,惟《易》為最。故云:不知《易》者,不足以為太醫。)

史書(十九史、二十一史,史載歷朝明醫實錄,今據之採其出處,附名氏之下為小傳云。)子書《老》《莊》《楊》《列》《文中》《淮南》等子書中,有紀醫法之秘者,今採之。

白話文:

採摭諸書

《漢書》記載了醫經共十一家,總計二百七十四卷。

《隋書》記載了醫方共二百五十六部,總計四千五百一十二卷。

《唐書》記載了醫術共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總計四千零四十六卷。

《宋中興志》記載了醫術共一百七十九家,二百零九部,總計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黃帝內經素問》共十八卷,是黃帝與岐伯之間問答的醫學經典,被視為醫書的鼻祖。唐朝寶應年間,太僕卿王冰為其作注,擴充為二十四卷。《隋書》記載全元起注《內經》八卷。宋仁宗嘉祐年間,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等人奉詔校補,多採用全元起的注釋,定為八十一篇,現在已遺失刺法、本病二篇。《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就是其中的九卷,加上《靈樞》九卷,共計十八卷。王冰說:流傳於世的醫經有很多,但追溯疾病的起源與痊癒,都歸於黃帝;辨識藥物性味,都歸於神農;湯液的製作則歸於伊尹,這三人都是古代的聖人,他們憐憫世人疾苦,親自著作書籍以傳給後世。然而世上的君子卻不了解,反而認為醫術是低賤的技能而恥於學習。因此,現在的醫生大多是庸醫,治療不當,把活人醫成死人的情況很多,甚至有人激動地說:有病不治療,反而會被中醫醫死,難道真是這樣嗎?

《黃帝內經靈樞經》共九卷八十一篇,與《素問》九卷合為十八卷。宋朝林億等人校正,將其分為十二卷,現在依照此分法。

《甲乙經》共十卷,是皇甫謐撰寫的,主要繼承《內經》的理論,並詳細闡述了運氣學說。

《陰符經》共二卷,據說是黃帝所著。

《道德經》共五千字,是老子所著。其中提到的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與醫學的發展有著密切關聯。河上公為其作註解,並加入吐故納新、按摩導引等養生方法。經文中有提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等語,都深刻契合醫道。

《黃庭經》共三十六卷,題說是扶桑大帝所作,又說老子所作。內容與法帖記載的晉朝王羲之所書版本相同,但文句有些差異。其中關於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的兩句話,把「淵如泉」改為「理」,疑是唐朝人附加上去的。《崇文總目》記載說:此經記載了天皇氏至帝嚳受道得仙之事,但現在的版本沒有這些內容。

《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共十卷,沒有記載作者是誰。從漢朝到唐朝,各朝的《藝文志》都沒有收錄此書。其內容與《內經》差異很大,並非戰國時期的著作。其中有些文字提到天皇真人書寫,其內容講述道之正無為,先天存在;太易無名,先於道而生等語,都是老子的思想。推測可能是老子門徒所寫。其主要內容是論述五運六氣及三元九宮太乙司政等理論,非常詳盡,足以補充說明《內經》六微旨、五常政等相關理論。太玄君扁鵲為此書作注。此扁鵲號為太玄君,是黃帝時期的人,後來的秦越人醫術高明,人們稱他為扁鵲。

《天元玉冊》共三十卷,是啟玄子王冰闡述《元誥》和《內經》的意旨,並加入五運六氣的變化而寫成的。

《五經注疏》中也有關於醫藥的內容,其中《左傳》最多。闡明陰陽道理,以《易經》為最重要。所以說:不了解《易經》的人,不足以成為太醫。

史書:十九史、二十一史等史書中,都記載了歷朝名醫的真實事蹟。現在依照這些史書的記載,並註明出處,附在相關人名之下,作為小傳。

子書:像《老子》、《莊子》、《楊子》、《列子》、《文中子》、《淮南子》等子書中,也有記載一些醫術的秘密,現在將它們採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