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用藥如用兵

革車千乘,帶甲十萬,籌策神機,鬼神猜泣,奇正萬全,歷古如是,況良醫之用藥。獨不若臨陣之將兵乎?奈何世人以鹵莽之浮學,應倉卒無窮之疾變,其不眩駭顛仆者寡矣。苟無妙算深謀,成法以統治之,則倒戈敗續之不暇,尚何勝之可圖哉?

予從事於患難之場,隨病察診,據脈立方,開之劫之,搏之發之,以盡其宜;吐之伸之,汗之下之,以極其當。攻守不常,出沒無定。大綱小紀,經緯悉陳。本數末度,條理具設。前乎古人之所隱秘深藏,或不盡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萬精銳,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輝未嘗耀於外,一旦揮之,有以恐人之耳目。持八陣之奇鋒、七擒之利刃,其敵可卻,其勝可決,而其安可圖,如此而後已。

(《醫壘元戎》序)

2. 四方風土不同服藥亦異

丹溪曰:西北之地多風寒,故患外感者居多;東南之地本卑濕,故患濕熱者眾。蓋北方高阜,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南方卑下,地不滿東南而多濕。所以方土之候,各有不齊,而所生之病,多隨土著。醫者必須因時處治,隨地判宜。治北人之病,宜以攻伐外邪為多;治南方之疾,宜以保養內氣為本。

何則?北方風氣渾厚,稟賦雄壯,兼之飲食倍常,居室儉素,殊少戕賊元氣之患,一有疾病,輒以疏利之,其病如脫而快意通神矣。若夫東南之人,體質柔脆,腠理不密,而飲食色欲之過侈,與西北之人迥異,概以峻劑攻之,不幾操刃而殺人乎?雖然,北方稟氣固厚,安能人人皆實?南方稟氣雖薄,安得人人皆虛?當觀其人,因其證而施藥之,斯無一偏之弊矣。

3. 醫書

皇甫謐《黃帝世紀》曰:黃帝命雷公岐伯教別九針,著《內外經》、《素問》,書咸出焉。《黃帝內傳》曰:帝升為天子,《針經》、《脈訣》無不備也,故《金匱》、《甲乙》之書皆祖《內經》。

4. 內經素問

黃帝御極,坐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相蕩,喜怒交傷,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業,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為《甲乙》,隋楊上善纂為《太素》,唐王冰篤好之,大為次注。(林億《素問序》)

《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於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蘭秘典、五常政、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針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

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按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之目,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不指為《內經》。唐王冰乃以《靈樞》九卷率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後以《陰陽大論》托其為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疏,援引或至於未切。

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精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醫史》)

5. 難經

《帝王世紀》曰: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楊玄操《難經》序曰:《黃帝八十一難經》者,秦越人所作。按《黃帝內經》二帙,帙九卷,其義難究。越人乃採精要八十一章為《難經》。(《事物紀原》)

《八十一難經》乃秦越人扁鵲祖述《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隋時有呂博望注本不傳,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玼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紀齊卿注稍密,乃附辨楊玄操。呂廣、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李子野、張潔古諸家註釋,俱無所啟發。

近代王少卿演繹,目曰重玄。滑伯仁註釋亦非詁訓,大抵切於經旨而為要義者,不過數難而已矣。

6. 傷寒論

世傳張仲景用《素問·熱論》之說,廣伊尹《湯液》而為之,至晉王叔和始因舊說重為撰次,宋成無己復為之註釋。其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之流固亦互有發明,而大綱大要無越乎汗吐下溫四法而已。蓋一證一藥,萬選萬中,千載之下,如合符節。前修指為群方之祖,信矣。

所可憾者,審脈時汩王氏之言,三陰率多斷簡,況張經王傳,亦往往反復後先,亥豕相雜。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閫奧者。陳無擇嘗補三陰證藥於三陰論,其意蓋可見矣。近人徐止善作《傷寒補亡》,恐與先哲之意未盡合也。

7. 天元玉冊

《天元玉冊元誥》十卷,不知何人所作,歷漢至唐,諸《藝文志》俱不載錄,其文自與《內經》不類,非戰國時書。其間有天皇真人昔書其文,若道正無為,先天有之,太易無名,先於道生等語,皆老氏遺意,意必老氏之徒所著。大要推原五運六氣、上下臨御、主客勝復、政化淫乘,及三元九宮、太乙司政之類,殊為詳明,深足以羽翼《內經》六微旨、五常政等論。太玄君扁鵲為之注,猶郭象之於《南華》,非新學之所易曉。

觀其經注一律,似出一人之手,謂扁鵲為黃帝時人,則其書不古;謂扁鵲為秦越人,則傳中無太玄君之號,醫門仿托,率多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