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曰:願聞四時之氣。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曰:其時有反者何也?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曰:治之奈何?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
順者為工,逆者為粗。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說:各種疾病的產生,一定是由於乾燥潮濕、寒冷炎熱、風雨、陰陽失調、情緒波動、飲食不當和居住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與氣結合而形成具體病狀,儲存在體內而有了病名。我明白這個道理。各種疾病的表現,多半是早上感覺好轉,白天感到安穩,傍晚加重,夜間最嚴重,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四季的氣候變化影響的。
黃帝說:我想聽聽四季氣候的變化。
岐伯說:春天萬物生長,夏天萬物茂盛,秋天萬物收穫,冬天萬物收藏,這是氣候的常態。人體也應該順應這種變化,如果把一天分為四季,早上就像春天,中午像夏天,傍晚像秋天,半夜像冬天。
早上人體陽氣開始生發,病邪之氣衰退,所以早上感覺好轉;中午人體陽氣旺盛,旺盛的陽氣可以壓制病邪,所以白天感到安穩;傍晚人體陽氣開始衰退,病邪之氣開始增強,所以病情加重;半夜人體陽氣進入臟腑,病邪獨自停留在體表,所以病情最嚴重。
黃帝說:如果疾病的表現和這個規律相反,又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那是因為身體沒有順應四季的氣候變化,而是臟腑自身主導了病情。這種情況一定是臟腑的病邪,在它所不能戰勝的時辰病情會加重,在它所能戰勝的時辰病情會好轉。
黃帝說:那應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順應天時的規律,病情就可以預期得到控制。順應規律的治療是高明的,違背規律的治療是粗糙的。
黃帝說:說得好。
2. 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則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況病之已成,豈能治歟?故宜夜臥早起於發陳之春,早起夜臥於蕃秀之夏,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聖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與雞俱興於容平之秋,必待日光於閉藏之冬,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之虛,則木邪不能傳;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經之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蓋保身長全者,所以為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之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昔黃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始論乎天真,次論乎調神。既以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四氣;既曰飲食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
諄諄然以養生為急務者,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難圖也。厥後,秦緩達乎此,見晉侯病在膏肓,語之曰:不可為也。扁鵲明乎此,視齊侯病至骨髓,斷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齊晉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丹溪)
白話文:
與其在生病之後才去治療,不如在還沒生病時就懂得保養身體。因為等到疾病形成後才用藥,只是白費力氣。所以,等到生病了才去治療,這是醫生的一般做法;在還沒生病時就先去預防,這才是明白養生之道的人該做的。如果能這樣,時時想到可能會發生的疾病而事先預防,又會有什麼疾病會找上門呢?這就是聖人「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的真正含義。
我常說,準備好土堤來防水,如果沒有及早堵住細小的水流,等到水勢滔天時就難以阻止;準備好水來防火,如果沒有及早撲滅微小的火苗,等到大火蔓延時就難以撲滅。等到水災或火災已經很大了,尚且難以阻止,更何況是已經形成的疾病,又怎麼可能治得好呢?所以,應該在萬物萌發的春天裡晚睡早起,在萬物茂盛的夏天裡早睡晚起,這樣做可以使身體放鬆,不輕易發怒,並且順應自己的意願;可以吃些清涼的食物來滋養身體的陽氣。聖人就是在春夏這樣預防疾病的。
在秋天,則應該像雞一樣早起,冬天則應該等到太陽出來才活動。這樣可以收斂心神,隱藏意圖,不外露;可以吃些溫熱的食物來滋養身體的陰氣。聖人就是在秋冬這樣預防疾病的。
有人可能會問:看到肝臟有病,應該先調理脾臟的虛弱,這樣肝氣就不會傳到其他臟器;看到右邊臉頰發紅,應該先瀉掉肺經的熱氣,這樣肺氣的邪熱就不會變得更嚴重。這些是治療未病的方法。現在卻要順應四季變化來調理精神意志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保持身體健康長久,這是聖人所追求的目標;能把疾病治好的醫生,這是醫術高明的醫師所具備的技能。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的說法,記載在《四氣調神大論》中,這其中有很深的道理。古時候黃帝和天師之間關於難題的問答,無不以養生為首要,先談論自然的真理,再談論如何調養精神。既然遵循陰陽的法則,又接著說要調理四時的氣候變化;既說飲食要有節制,又說起居要有規律。
反覆強調養生是當務之急,目的就是要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不要讓小病變成大病,以至於到了難以治療的地步。後來,秦國的醫官緩,也明白了這個道理,看到晉侯的疾病已經深入膏肓,就說:沒辦法醫治了。扁鵲也明白這個道理,看到齊侯的疾病已經深入骨髓,就斷定:無法救治了。唉!可惜齊國和晉國的國君都不明白治療未病的道理啊!(丹溪)
3. 治病必求其本論
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蓋疾疢之原不離乎陰陽之二邪也,窮此而療之,厥疾弗瘳者鮮矣。良工知其然,謂夫風熱火之病,所以屬乎陽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陽,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陽邪滋蔓而難制;濕燥寒之病,所以屬手陰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陰,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陰邪滋蔓而難圖。誠能窮原療疾,各得其法,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治病必求其本,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者如此。
夫邪氣之機,久而傳化,其變證不勝其眾也。譬如水之有本,故能遊至汪洋浩瀚而趨下以漸大;木之有本,故能薦生莖葉實秀而在上以漸蕃。若病之有本,變化無窮。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今夫厥陰為標,風木為本,其風邪傷於人也,掉搖而眩轉,瞤動而瘛瘲,卒暴強直之病生矣。少陰為標,君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瘡瘍而痛癢,暴注而下迫,水液渾濁之病生矣。少陽為標,相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為熱而瞀瘈,躁擾而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矣。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熱淫所勝,平以鹹寒;火淫所勝,平以鹹冷。
以其病本於陽,必求其陽而療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太陰為標,濕土為本,其濕邪傷於人也,腹滿而身腫,按之而沒指,諸痙強直之病生矣。陽明為標,燥金為本,其燥邪傷於人也,氣滯而膹郁,皮膚以皴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矣。太陽為標,寒水為本,其寒邪傷於人也,吐利而腥穢,水液以澄冷,諸寒收引之病生矣。
善為治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燥淫所勝,平以苦溫;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以其病本於陰,必求其陰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豈非將以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原者哉?
抑嘗論之,邪氣為病,各有其候。治之之法,各有其要,亦豈止於一端而已?其在皮毛者,汗而發之;其入里者,下而奪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謂可吐也;慓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
臟寒虛奪者,治以灸焫;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無出於此也。
噫!昔黃帝處於法宮之中,坐於明堂之上,受業於岐伯,傳道於雷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綱紀萬物,變化生殺之妙,蓋有不測之神斡旋宰制於其間也。人或受邪生病,不離於陰陽也。病既本於此,為工者豈可他求哉?必求於陰陽可也。至真要大論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求其病機之說,與夫求於本,其理一也。(丹溪)
白話文:
要施行治療疾病的方法,就應該徹底了解疾病產生的根源。疾病的起因不外乎陰陽兩種邪氣。如果能徹底了解病因並加以治療,那麼疾病無法痊癒的情況就很少了。好的醫生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風熱火這些疾病,屬於陽邪侵入人體所造成的。疾病既然源於陽邪,如果不從根本上治療,那麼陽邪就會蔓延難以控制;濕燥寒這些疾病,屬於陰邪侵入人體所造成的。疾病既然源於陰邪,如果不從根本上治療,那麼陰邪就會蔓延難以處理。如果真的能夠從根源上治療疾病,各種方法都能恰當運用,那麼就可以輕易達到萬無一失的效果。
“治病必須探求根本”這個觀點,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是這樣闡述的。
邪氣一旦侵入人體,時間久了就會產生變化,導致各種各樣的病症,難以一一列舉。就像水有源頭,才能匯集成汪洋大海,並向下流動,逐漸壯大;樹木有根本,才能向上生長枝葉,開花結果,逐漸茂盛。疾病也是如此,根源變化無窮。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尋求治療方法,想要去除深層的病患,是不可能實現的。
例如,厥陰經脈是外在表現,風木是疾病的根源。風邪侵入人體,就會導致頭暈目眩、肢體抽搐、突然發作的僵硬等病症。少陰經脈是外在表現,君火是疾病的根源。熱邪侵入人體,就會導致瘡瘍疼痛、腹瀉不止、小便渾濁等病症。少陽經脈是外在表現,相火是疾病的根源。熱邪侵入人體,就會導致發熱昏迷、煩躁不安、精神失常等病症。擅長治療的醫生,會針對風邪過盛的情況,用辛涼的藥物來平衡;針對熱邪過盛的情況,用鹹寒的藥物來平衡;針對火邪過盛的情況,用鹹冷的藥物來平衡。
因為這些疾病的根本在於陽邪,必須針對陽邪進行治療,疾病才能痊癒,否則很少有治好的。太陰經脈是外在表現,濕土是疾病的根源。濕邪侵入人體,就會導致腹部脹滿、身體腫脹、按壓有凹陷、肢體僵硬等病症。陽明經脈是外在表現,燥金是疾病的根源。燥邪侵入人體,就會導致氣機不暢、胸悶鬱結、皮膚乾燥脫皮等病症。太陽經脈是外在表現,寒水是疾病的根源。寒邪侵入人體,就會導致嘔吐腹瀉、排泄物腥臭、小便清冷等病症。
擅長治療的醫生,會針對濕邪過盛的情況,用苦熱的藥物來平衡;針對燥邪過盛的情況,用苦溫的藥物來平衡;針對寒邪過盛的情況,用辛熱的藥物來平衡。因為這些疾病的根本在於陰邪,必須針對陰邪進行治療,疾病才能痊癒,否則很少有治好的。這不正說明了要施行治療疾病的方法,就應該徹底了解疾病產生的根源嗎?
再進一步探討,邪氣導致疾病,各有其不同的表現。治療疾病的方法,各有其不同的要點,也不止一種方法而已。如果病邪在皮膚毛髮,就用發汗的方法驅除;如果病邪在身體內部,就用瀉下的方法驅除;如果病邪在身體上部,就用催吐的方法使其排出;如果病邪勢力強大,就用按壓的方法使其收斂,也就是按摩;
如果臟腑虛寒,就用艾灸的方法溫補;如果脈絡拘攣麻木,就用針刺的方法疏通;如果血瘀積結腫痛發熱,就用砭石的方法排瘀;如果氣滯不通導致肢體痿弱、寒熱交替,就用導引的方法疏通;如果經絡不通,導致皮膚麻木不仁,就用醪醴(米酒)的方法來溫通;如果血氣凝滯,導致筋脈疼痛,就用熨藥的方法來治療。治療的開始要探求疾病的根本,最終要消除疾病帶來的邪氣,方法不出以上這些。
啊!從前黃帝坐在明堂上,向岐伯請教醫理,並傳授給雷公。他們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是支配萬物運轉變化的綱紀,其中蘊含著不可測的神妙力量在運行。人如果感受邪氣而生病,也不會脫離陰陽的範疇。既然疾病的根本在於陰陽失衡,作為醫者,為何要捨本逐末,尋求其他治療方法呢?必須從陰陽的角度來探求治療方法。就像《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所說:有餘的要去除,不足的要補足。這種探求疾病機理的方法,與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的道理是一致的。(丹溪所著)
4. 陽有餘陰不足論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曰,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若月之盈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
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成,而古人之善於攝養也。《禮記》注曰:惟五十而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
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又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觀虛與盛之所在,非予之過論。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
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
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於資其化源也。古人於夏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護也。
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閉藏潛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若於此時恣嗜欲以戕賊,至春升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
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月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所謂注夏病。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
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隳壞。予言至此,深可驚懼。古人謂不見所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盛於體,聲音之盛於耳,顏色之盛於目,馨香之盛於鼻,誰是鐵漢,心不為之動也?善攝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亦惟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期無負敬身之教,幸甚。
白話文:
人從天地間的氣而生。天的陽氣是氣,地的陰氣是血,所以氣常常有餘,血常常不足。為什麼這樣說呢?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天是大的,屬陽,在地的外圍運行;地在天的中心,屬陰,被天的大氣托舉著。太陽,也是實體的,也屬於陽,在月亮之外運行;月亮,是缺損的,屬陰,接受太陽的光才能明亮。人身體裡的陰氣,它的消長就像月亮的圓缺一樣,所以人出生後,男子十六歲精氣才充足,女子十四歲月經才來。
這都是在有形體之後,還要靠喝奶、吃飯來滋養,陰氣才開始形成,才能與陽氣相配,讓人成長,並成為別人的父母。古人一定在快三十歲或二十歲之後才結婚,可見陰氣的難以形成,以及古人善於養生。《禮記》的注釋說:只有五十歲之後才懂得保養陰氣的人,才有辦法增加陰氣。《黃帝內經》說:到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一半,所以起居就衰弱了。又說:男子六十四歲精氣耗盡,女子四十九歲月經斷絕。
陰氣的形成,僅夠提供三十年的視聽言動,就已經開始虧損了。人的慾望無止境,這種難以形成又容易虧損的陰氣,要如何才能夠供給呢?經書說:陽氣,是天的氣,主外;陰氣,是地的氣,主內。所以陽的運行是實在的,陰的運行是虛的。又說:陰氣過於虛弱,就會與天氣隔絕;陽氣過於旺盛,就會導致地氣不足。觀察虛和盛在哪裡,不是我說得太過分。主導閉藏的是腎,主導疏泄的是肝。
這兩個臟腑都有相火,而它們的聯繫都向上連到心。心,是君火,容易被外物影響而躁動。心一動,相火也跟著動,一動精液就會自己流出,相火也會跟著上升,即使沒有性行為,也會暗自流失。所以聖賢才教人要收心養心,這裡的道理很深奧。
天地靠著五行更迭衰旺而形成四季,人的五臟六腑也隨著四季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火氣最旺盛。火是肺金的剋星,火旺盛則金衰弱。六月屬未,土氣最旺盛。土是腎水的剋星,土旺盛則水衰弱,何況腎水常常要靠肺金這個母親來補充它的不足。所以《黃帝內經》才一再強調要重視滋養它的源頭。古人在夏天一定會獨自睡,吃清淡的食物,兢兢業業地愛護自己。
保養金和水這兩個臟腑,正是因為擔心火和土的旺盛。《黃帝內經》說:冬天不藏精的人,春天一定會得溫病。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這時候火氣閉藏潛伏,用來滋養身體的本源,為來年春天生發的基礎。如果這時候恣意放縱慾望,到了春天生發的時候,身體根基不足,陽氣輕浮,一定會有溫熱的疾病。夏天火土旺盛,冬天火氣潛伏,這是說一年的虛損狀況。
如果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後,月亮殘缺、月亮空無的時候,也是一個月的虛損,大風大霧、彩虹雷電、突然寒冷或炎熱、日月蝕、憂愁憤怒、驚恐悲傷、酒醉飽食勞累、思慮過多,這些都是一天的虛損。如果是剛病好,或是長瘡的時候,虛損就不只一天了。現在很多人在春夏交替的時候,會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張仲景說春夏病情加重,秋冬好轉,而脈象弦大,這就是一般人說的「注夏病」。如果犯了以上這四種虛損,就很難避免這種病。
如果在壯年就出現老態,上有長輩要奉養,下有孩子要養育,一切都荒廢了。我說到這裡,應該讓人感到很驚恐。古人說不要看自己想看的東西,這樣心才不會亂。對於身體的溫柔,耳朵聽到的美好聲音,眼睛看到的絢麗色彩,鼻子聞到的芬芳香味,誰是鐵打的漢子,心不會受到動搖呢?善於養生的人,在這五個月,應該出外居住,如果遇到一個月的虛損,也要暫時遠離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生的和諧,不要辜負敬重身體的教誨,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