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切脈於寸口而知病之虛實生死。經曰:必審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察脈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遲者病,獨疾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者病。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肝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命曰逆四時。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之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白話文:
透過把脈診斷寸口脈象,就能了解病人的虛實、生死。經書記載:必須仔細判斷病人最初發病的原因,以及現在所患的病症,然後分別診斷脈象,觀察經絡的浮沉、上下逆從的情況,循著脈象觀察,脈象快速的人不會生病,脈象緩慢的人就會生病;脈象不來回跳動的人會死,皮膚緊貼的人也會死。
觀察脈象,如果單獨出現脈象偏小,或者偏大、偏遲、偏快、偏熱、偏寒、偏沉陷的情況,都表示有病。脈象隨著四季變化,稱為可治之症;脈象逆反四季變化,則為不可治之症。所謂逆反四季變化,指的是春天診斷出肺脈、夏天診斷出腎脈、秋天診斷出肝脈、冬天診斷出脾脈,而脈象都呈現懸浮、斷絕、沉澀的狀態,這就是逆反四季的表現。
凡是脈象出現異常,澀的脈象表示陽氣過盛,滑的脈象表示陰氣過盛。
人呼吸一次,脈象跳動兩次,吸氣一次,脈象也跳動兩次,呼吸平穩,脈象跳動伴隨著輕微的呼吸,稱為正常人。呼吸一次,脈象跳動一次,吸氣一次,脈象也跳動一次,稱為氣虛。呼吸一次,脈象跳動三次,吸氣一次,脈象也跳動三次,而且伴隨躁動,尺脈部位發熱,稱為溫病;尺脈部位不發熱,脈象滑利,稱為風病;脈象澀滯,稱為痹病。人呼吸一次,脈象跳動四次以上,稱為死亡;脈象完全消失,稱為死亡;脈象時而疏緩,時而急數,也稱為死亡。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五陽。所謂陽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實小而堅者病在內。脈小弱而澀者謂之久病,脈浮滑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為疝瘕、小腹痛,緩而滑曰熱中,盛而堅曰脹。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胻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沉而堅者病在中,沉而弱者寒熱。
白話文:
脈象有陰陽之分,了解陽脈就能了解陰脈,了解陰脈就能了解陽脈。陽脈共有五種,五種陽脈各具五個特徵。所謂陽脈,指的是真臟,陽脈顯現則代表身體敗壞,敗壞必將導致死亡。所謂陽脈,也指胃脘的陽氣。辨別陽脈,就能知道病灶所在;辨別陰脈,就能知道患者的生死期限。三陽脈位於頭部,三陰脈位於手部,這是指脈象的整體規律。
脈象粗大,代表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屬於熱證。脈象長則氣血運行順暢,脈象短則氣血運行不暢,脈象數則心煩意亂,脈象大則病情加重,脈象上盛則氣血上沖,脈象下盛則氣血下墜,脈象代則氣血衰弱,脈象細則氣血不足,脈象澀則心痛。
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因暑氣入侵所致;脈象盛而身體寒冷,是因寒氣入侵所致。脈象盛而滑而堅實,則病症表淺;脈象實而小而堅實,則病症深在內部。脈象小而弱而澀,則代表久病;脈象浮而滑而疾,則代表新病。脈象急促,則患疝氣、瘕積、小腹痛;脈象緩慢而滑,則屬於熱證;脈象盛而堅實,則屬於脹滿。脈象來勢急促,去勢緩慢,上部實證,下部虛證,屬於厥逆癲癇;脈象來勢緩慢,去勢急促,上部虛證,下部實證,屬於惡風。寸口脈中手短,則代表頭痛;寸口脈中手長,則代表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則代表肩背痛;寸口脈浮而盛,則病症表淺;寸口脈沉而堅,則病症深在內部;寸口脈沉而弱,則寒熱交替。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諸陰之反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亦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頸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病熱而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五色脈變,揆度奇常,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白話文:
皇帝問:「脈搏順著病情而出現相反變化時,應該怎麼診斷?」醫生答:「脈搏到達時順著病情,按壓卻不跳動,這是陽氣衰竭的表現。陰氣衰竭時,脈搏到達時順著病情,按壓時跳動很強勁。」
如果脈搏細小,顏色正常,說明是新病;如果脈搏正常但顏色改變,說明是久病;如果脈搏和顏色都改變,也是久病;如果脈搏和顏色都正常,說明是新病。推按脈搏,推向內卻推不進去,說明身體有熱;推向外卻推不出去,說明心腹部有積滯;推向上卻推不上,說明腰腿發冷;推向下卻推不下去,說明頸項疼痛;按壓脈搏時能感覺到骨頭,脈氣微弱,說明腰背疼痛且身體麻痺。
病情發熱卻脈象平靜,病情虛弱卻脈象洪大,失血卻脈象有力,說明病情在內。必須先了解經脈,才能了解病脈。身體的根本在於內,稱為神機,神氣消失,機體就會停止運作。脈搏的顏色變化,需要根據其特殊情況來判斷,其道理都是一致的。神氣轉變,不能回頭,回頭就無法轉變,就會失去機遇。
2. 陰陽之理一以貫之
造化之道,一陰一陽而已矣。陽動陰靜,陽明陰晦;陽有知,陰無知;陽無形,陰有形;陽無體,以陰為體,陰無用,待陽而用。二者相合,則物生;相離則物死。微哉!微哉!通於其說則鬼神之幽、人物之著,與夫天文地理、醫卜方技、仙佛之蘊,一以貫之而無遺矣。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道理,不過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而已。陽氣主宰著運動變化,陰氣則保持著靜止狀態;陽氣明亮,陰氣昏暗;陽氣有感知,陰氣無感知;陽氣無形,陰氣有形;陽氣無實體,借陰氣作為載體,陰氣沒有作用,需要陽氣來驅動。
陰陽二氣相互結合,萬物便得以生長;二氣相互分離,萬物便走向死亡。這道理真是微妙!深入理解此中奧妙,便能貫通鬼神隱秘的道理、人世間顯著的現象,以及天文地理、醫藥卜筮、方術技藝、仙佛之道的精髓,萬事萬物皆可由此而通曉,無一遺漏。
3. 造化之蘊水火盡之
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盡造化之蘊,不如以陰陽統之。予竊以為陰陽者,虛名也,天地水火者,實體也,二而一者也。謂天地水火未足以盡造化之蘊,此特未之察耳。蓋人知水之為水,而不知寒涼潤澤者皆水也;人知火之為火,而不知溫熱光明者皆火也。天宰之以神,地載之以形,水火二者交會變化於其間,萬物由之而生,由之而死,造化之能事畢矣。自此之外,豈復有餘蘊乎?
白話文:
有人說:「天地水火恐怕不足以完全涵蓋造化的奧妙,不如用陰陽來統攝。」我私下認為,陰陽是虛名,天地水火才是實體,二者是一體的。說天地水火不足以涵蓋造化的奧妙,這只是因為還沒有真正觀察明白。
其實,人們知道水是水,卻不知道寒涼潤澤的特性都是水的特性;人們知道火是火,卻不知道溫熱光明的特性都是火的特性。
天賦予萬物以神靈,地承載萬物以形體,水火二者相互交融變化,萬物因之而生,因之而亡,造化的能力全部體現於此。
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其他的奧妙呢?
4. 形神之妙太極分之
周子所謂太極,指神而言。神無所不統,故為太極;神無影,故為無極而太極。朱子所注,亦得其意,但不言神而言理,故讀者未即悟朱註上天之載蓋指神而言也。殊不知太極乃陰陽合而未分者也,陰形陽神皆在其中。及分為陰陽,則陽為天火,依舊為神;陰為地水,依舊為形。
若太極本體止有神而無形,則分後地水之形何從而來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則皆天火之神所為也,其血肉之形則皆地水之形所為也。此理先聖屢有言者,但學者忽而不察耳。蓋有形易見而無形難見,固無怪其然也。
白話文:
周子所言的太極,指的是神。神統御萬物,無所不包,因此稱為太極;神無形無相,因此稱為無極而太極。朱子注釋周子時,也理解了這個意思,只是他不直接說神,而說理,因此讀者可能無法立即明白朱子所注的「上天之載」其實是指神而言。
殊不知太極原本就是陰陽尚未分開的狀態,陰形陽神都包含在其中。當太極分為陰陽之後,陽就化為天火,仍然是神;陰就化為地水,仍然是形。
如果太極的本體只有神而沒有形,那麼分開之後的地水之形又是從何而來呢?由太極化生出人物,其心性之神是由天火之神所形成,其血肉之形則是地水之形所形成。這個道理先聖們曾經多次提及,只是學者們忽略了而已。因為有形的東西容易看見,而無形的東西難以看見,因此難怪學者們會忽略這個道理。
5. 調攝之要元精主之
造化之要,天火之陽下交於地水之陰,則化生萬物。草木為植物,得陰氣之多者也,故猶附於地;飛走為動物,得陽氣之多者也,故不附於地。天機內運,而自為一物。人也者,動物之至靈者也,其神屬天,其氣屬火,其液屬水,其形屬土,蓋陰陽之會也。陰陽之會,其妙在精。
精也者,形液之粹而神氣之所和也。其始也,精由神氣交化而成;其既成也,神氣因附於精而不去。此人之所以生生不窮也。人之始生也,固由造化之陰陽而來,然稟受有限,故其既生也,不能不賴造化之陰陽以養。飲食入胃,以養其中,化為元精,則神氣不離,形液日益,蓋所以續陰陽稟受之有限,而使之無窮也;衣服宮室,以養其外,則所以防造化陰陽之外邪,使不得侵其形而擾其神也。至於醫藥,則所以祛其邪而扶其正也。
白話文:
天地間的造化之妙,在於天上的陽火與地上的陰水結合,才孕育了萬物。植物依賴陰氣滋養,所以根植於地;動物則陽氣充足,所以能自由行走。天地運行的奧妙,造就了萬物的存在。
人,是動物中靈性最高者,其精神屬天,氣屬火,體液屬水,形體屬土,是陰陽交匯的結果。陰陽交匯的精妙之處,就在於精氣。
精氣,是形體和體液的精華,是神氣的融合。精氣最初是由神氣交合而成,形成後,神氣就依附於精氣而不離。這是人能生生不息的原因。
人一開始的誕生,源於天地造化的陰陽,但人體所受陰陽之氣有限,因此出生後就需要依賴天地陰陽來滋養。飲食進入胃部,以滋養內在,轉化成元精,使神氣不離,形體日益強壯,這便是補充有限的陰陽之氣,使之生生不息的道理。衣服住所,則保護人體外在,抵禦天地陰陽的邪氣,使邪氣不能侵犯形體,擾亂精神。而醫藥則用來驅除邪氣,扶持正氣。
此攝生之常也,而莫不有節焉,知者鮮矣。善於攝生者,則又以清淨養其神,以節宣養其形,以咽津納氣交和水火養其精。精全形固,外邪不侵,神氣不離則壽矣。此調攝之要也,仙佛之道,亦由此進。嗚呼深哉!(《柏齋三書》)
白話文:
這是養生的常規,但沒有人能完全做到,真正明白的人很少。善於養生的人,會用清淨來滋養精神,用節制來調養身體,用吞津納氣、水火交融來滋養精氣。精氣充足、形體強健,外邪便無法入侵,神氣不散則能長壽。這就是調養身體的要訣,成仙成佛之道也是由此而來。啊,真是深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