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8)
卷之三 (8)
1. 望而知之謂之神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又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
五色篇帝曰:各以其色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兩頰,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再拜曰:善哉!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也。
白話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病人面色青,脈象弦;面色赤,脈象鉤;面色黃,脈象代;面色白,脈象毛;面色黑,脈象石。若看見病人的面色,卻摸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摸到克制它的脈象,則病人必死;若摸到相生的脈象,則病情已好轉。書中又說,要先確定五色與五脈的對應關係,才能辨別病情。
五色篇中黃帝說,要根據病人的面色來判斷病情。雷公問道,人如果沒有生病就突然死亡,如何得知?黃帝回答,大氣進入臟腑,使人無病而猝死。雷公又問,如果病人病情好轉卻突然死亡,如何得知?黃帝回答,兩頰出現像拇指一樣大的紅色斑點,即使病況好轉,也會突然死亡;天庭出現像拇指一樣大的黑色斑點,則會無病而突然死亡。雷公連忙拜謝黃帝的指點。
雷公又問道,五官與五色有什麼關係?黃帝回答,青黑色代表疼痛,黃赤色代表發熱,白色代表寒冷,這就是五官與五色的關係。
五臟生成篇曰: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兼有積氣在胸,喘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脈緊。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緊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
脈要精微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稍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白話文:
觀察五臟的顏色變化,可以從眼睛看出端倪。將顏色和脈象結合起來診斷,就能萬無一失。脈象呈紅色,呼吸急促而堅硬,診斷為有積氣在心臟,常影響飲食,稱為心痹。這種病症可能是因為外感疾病、思慮過度導致心虛,因此邪氣趁虛而入。脈象呈白色,呼吸急促而浮,上虛下實,同時有積氣在胸部,呼吸虛弱,稱為肺痹,伴隨寒熱症狀,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酒導致。脈象呈青色,脈搏細長且左右彈動,有積氣在下腹部脅肋部位,稱為肝痹,可能是因為寒濕入侵,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會出現腰痛、腳冷、頭脈緊等症狀。脈象呈黃色,脈搏粗大而虛弱,有積氣在腹部,伴隨厥氣,稱為厥疝。
女性也適用相同的診斷方法,患病時會出現四肢出汗、怕風等症狀。脈象呈黑色,上部緊繃而粗大,有積氣在小腹和陰部,稱為腎痹。
精明的五色,是氣的華彩。紅色應該像用帛包裹著朱砂,不要像赭石;白色應該像鵝毛,不要像鹽;青色應該像蒼璧的潤澤,不要像藍色;黃色應該像羅紗包裹著雄黃,不要像黃土;黑色應該像重漆的顏色,不要像地蒼。五色稍微出現異樣,此人壽命就不長了。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黃如枳實,黑如煙煤,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皆死。此五色之見於死也。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羽皆生。此五色之見於生也。
青色見於太陰太陽,及魚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藍葉怪惡之狀者,肝氣絕,死。若如翠羽柏皮者,只是肝邪,有驚病、風病、目病之屬。
白話文:
五臟是人體的根本,頭是精明之處,頭歪眼斜,精氣將要耗盡;背是胸腔之所在,背彎肩垂,胸腔將要受損;腰是腎臟之處,轉動困難,腎臟將要衰竭;膝蓋是筋腱之所在,屈伸困難,走路時身體彎曲,筋腱將要衰竭;骨頭是骨髓之所在,站立不住,走路時搖搖晃晃,骨頭將要衰竭。五臟強壯則人活,五臟衰弱則人亡。
五臟的氣色,青色如草木,黃色如枳實,黑色如煙煤,紅色如血,白色如枯骨,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青色如翠羽,紅色如雞冠,黃色如蟹腹,白色如豬油,黑色如烏羽,這些都是活著的徵兆。
青色出現在太陰太陽部位,以及魚尾正面和嘴角,像是大青葉的顏色,怪異惡心的樣子,這是肝氣絕,將要死亡。如果像是翠羽和柏樹皮的顏色,只是肝氣有邪氣,可能有驚嚇病、風病、眼病等。
紅色見於口唇及三陰三陽上下,如馬肝之色死血之狀者,心氣絕,主死。若如橘紅馬尾色者,只是心病,有怔仲,有驚悸,夜臥不寧。
白色見於鼻準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殘汗粉者,為肺絕,丙丁日死。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只是肺邪咳嗽之病,有孝服之憂。
黃色見於鼻,乾燥若土偶之形,為脾氣絕,死。若如桂花雜以黑暈,只是脾病,飲食不快,四肢倦怠,妻妾之累。
黑色見於耳或輪郭內外、命門懸壁,若汙水煙煤之狀,為腎氣絕,則死。若如蜘蛛網眼烏羽之澤者,只是腎虛,火邪乘水之病。
白話文:
嘴唇和三陰三陽部位出現紅色,像是馬肝顏色,像是死血的樣子,這是心氣絕,主死。如果像橘紅色,馬尾顏色,只是心病,會有心神不寧,驚悸,夜裡睡不安穩。
鼻子和臉部出現白色,像是枯骨或者擦掉殘留的汗粉,這是肺氣絕,丙丁日會死。如果像膩粉、梅花、白棉,只是肺部有邪氣,咳嗽的病,會有喪服的憂慮。
鼻子出現黃色,乾燥像土偶的樣子,這是脾氣絕,會死。如果像桂花,夾雜著黑色暈,只是脾病,飲食不快,四肢無力,妻妾會帶來麻煩。
耳朵或輪廓內外、命門懸壁出現黑色,像是污水煙煤的樣子,這是腎氣絕,會死。如果像蜘蛛網,眼烏羽的光澤,只是腎虛,火邪乘着水氣的病。
凡望五色,以知其病,如面青肝病,面赤心病,面黃脾病,面白肺病,面黑腎病。此知病之屬也。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青,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凡望病人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氣短促而冷者,陰病也。病人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鼻息長而皆熱者,陽病也。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三日中死。久病人耳目及顴骨赤者五日死。病人目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四日死。望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將愈。
病人面目俱黃者不死。病人面唇青黑者俱死。望建人及病人面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面色可以得知病情,例如面色青白代表肝病,面色發紅代表心病,面色泛黃代表脾病,面色蒼白代表肺病,面色發黑代表腎病。
觀察病人的面色和眼白,可以預測生死。面色黃而眼白青、面色黃而眼白赤、面色黃而眼白白、面色黃而眼白黑,這些情況都不會致命。但面色青而眼白青、面色赤而眼白白、面色青而眼白黑、面色黑而眼白白、面色赤而眼白青,這些情況都會致命。
觀察病人的眼睛、鼻子和呼吸,可以判斷是陰病還是陽病。眼睛無神,鼻子無法呼吸,呼吸急促且冰冷,是陰病的表現。眼睛有神,鼻子可以自由呼吸,呼吸平穩且溫熱,是陽病的表現。
若病人或健康人出現黑色或白色斑點,蔓延至眼部、口鼻,三天內就會死亡。久病患者的耳朵、眼睛和顴骨發紅,五天內就會死亡。病人眼睛無神,呈現土色,拒絕飲食,四天內就會死亡。觀察病人眼角出現黃色斑點,則表示病情將會好轉。
病人面色和嘴唇都發黃,不會致命。病人面色和嘴唇都發青發黑,則會致命。觀察健康人和病人,面色如同馬肝顏色,遠看偏青,近看偏黑,都會致命。
2. 聞而知之謂之聖
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如經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中盛臟滿,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濕也。因於暑汗,煩渴而喘,靜則多言。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病人尋衣縫譫語者不可治。內傷飲食勞倦證,不欲言,縱強言之,聲必怯弱而低微,內傷不足之驗。
外傷風寒證,言語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乃有餘之驗也。
凡聲嗄,其言響如從甕中出,前輕而後重,高揭而有力,皆傷風氣盛之驗也。
痰火咳嗽,久而聲嘶啞,而漸至不出聲者必死也。聞病人言語無力,甚不欲言,氣難布息者,內傷也。病人言語有力,動言不厭者,外傷也。病人陰陽俱絕,失錯不能言者,三日死。病人妄言錯亂,及不能言,不治;熱病者可治。
白話文:
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就能辨別病症,就像古書中所說:說話聲音微弱,一天說不了幾句話,這是氣虛的表現。如果五臟積聚了太多氣血,說話聲音像是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這是中氣濕阻的表現。因為中暑而大量出汗,感到口渴喘不過氣,休息時卻說個不停,衣服也不整理,說話不分場合,這是神志不清的表現。病人五臟功能失調,神志不清,聲音嘶啞,就會死亡。病人不停地摸衣縫,胡言亂語,就沒有救治的可能了。內傷飲食勞累導致的病症,病人不願意說話,即使勉強說話,聲音也會虛弱低沉,這是內傷不足的表現。
外傷風寒造成的病症,說話聲音會一開始輕,然後越來越重,說話聲音高亢,洪亮有力,這是氣血充盈的表現。
凡是聲音嘶啞,說話聲音像從罐子裡傳出來一樣,一開始輕,然後越來越重,高亢有力,都是風寒侵襲氣血旺盛的表現。
痰熱引起的咳嗽,久而久之聲音嘶啞,逐漸無法發聲,就一定會死亡。聽到病人說話沒有力氣,很不願意說話,呼吸困難,這是內傷的表現。病人說話有力氣,說個不停,這是外傷的表現。病人陰陽氣都消失,說話語無倫次,三天內就會死亡。病人胡言亂語,或者完全無法說話,沒有救治的可能;如果是熱病引起的,則可以治療。
3. 問而知之謂之工
經曰: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
《素問·疏五過篇》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又曰: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
《靈樞》云: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慎之至也。
又云:凡診病者,必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徵四失篇》曰: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白話文:
診斷疾病時,一定要仔細詢問患者的病史,了解他們的病症是如何開始的,以及目前的病狀,然後根據脈象進行診斷。診病前一定要詢問患者過去的富貴貧賤狀況,即使沒有外邪侵襲,疾病也可能從內部產生,稱為「脫營」。如果曾經富裕後來貧窮,則稱為「失精」。五種氣候因素長期影響,容易導致疾病纏綿不愈。醫師診斷時,如果只關注臟腑,而不注重患者身形變化,就會產生疑惑,難以確診。身體日漸消瘦,氣虛無神,疾病深重,患者會出現心神不寧,驚慌失措的症狀。疾病深重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外氣損耗了衛氣,內傷損傷了榮氣,導致病情難以控制。優秀的醫師不會忽略這些細節,才能準確診斷病情。
診斷時還有三個固定的原則,一定要詢問患者的富貴貧賤狀況,以及曾經遭受的損傷,以及他們對權勢的慾望。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就應該詢問當地人;要進入別人家中,就應該詢問禁忌;要拜訪長輩,就應該詢問禮儀;要診治病人,就應該詢問他們的喜好。這些都是需要謹慎注意的細節。
診斷疾病時,一定要詢問患者的飲食起居習慣,以及他們是否經歷過過度的喜怒哀樂,或者曾經過著安逸的生活之後突然變得艱苦,這些都會損傷精氣。
診斷疾病時,不詢問患者病情的始末,只憑藉脈象來診斷,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是無法準確診斷疾病的。診斷疾病時,應該要考慮患者的憂愁、患病、飲食不節、起居過度、中毒等因素,才能找到病因。
凡百病問其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問其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問其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則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病名陰陽交變。陰陽交變者死矣。
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白天病情加重,晚上反而安靜,這是陽氣過盛,屬於氣虛血實的病症。反之,如果病人晚上病情加重,白天反而安靜,這是陰氣過盛,屬於血虛氣實的病症。
如果病人白天發熱,晚上安靜,表示陽氣旺盛。如果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表示陽氣下降進入陰分,稱為「熱入血室」。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煩躁,表示陽氣過盛,陰氣不足,要趕快瀉去陽氣,並大力補益陰氣。
如果病人白天畏寒,晚上安靜,表示陰血旺盛。如果晚上安靜,白天畏寒,表示陰氣上溢於陽分。如果白天晚上都畏寒,表示陰氣過盛,陽氣不足,要趕快瀉去陰氣,並大力補益陽氣。如果白天畏寒,晚上煩躁,食慾不振,叫做「陰陽交變」,這種病很危險,可能致命。
治療病人時,要關好門窗,讓病人休息,要經常詢問病情,了解病人的心意。如果能掌握病人的精神狀態,病人就會康復;如果失去病人的精神狀態,病人就會死亡。
《甲乙經》云: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所懼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問之要,察陰陽之虛實,辨臟腑之寒熱。疾病所生,不離陰陽。臟腑寒熱虛實,辨之分明,治無誤矣。
王海藏曰:常人求診,拱默,唯令切脈,試其能知病否。且脈,人之氣血,附於經絡。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
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
蘇東坡云:脈之難明,古今所患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士夫多秘所患,以驗醫之能否。吾平生有疾請療,必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疾之所在。虛實寒熱,先定於胸中,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白話文:
《甲乙經》中說:詢問病人時,要問他們在想什麼、害怕什麼、想要什麼、懷疑什麼。詢問的重點,是觀察陰陽的虛實,辨別臟腑的寒熱。疾病的產生,都脫離不了陰陽。臟腑寒熱虛實,只要辨別清楚,治療就不會出錯。
王海藏說:一般人看病,總是默不作聲,只讓醫生把脈,試探醫生是否能知道病症。然而脈象,只是人體氣血在經絡中流動的狀況。熱盛則脈搏快,寒盛則脈搏慢;氣血充盈則脈搏有力,氣血虛弱則脈搏無力。至於得病的原因和受傷的物質,怎麼可能單憑脈象就能知道呢?所以醫生不可不詢問病因,病人也不可不说出自己的病因。
孫真人說:在診斷之前先詢問病症,是最準確的做法。
蘇東坡說:脈象難以明白,是古今醫家都遇到的難題。虛證有時會表現出實證的徵象,實證有時會表現出虛證的徵象。在疑似之間,就可能出現生死之別。很多病人隱瞞病情,用來測試醫生的醫術。我平生患病求醫,一定會把病情全部告訴醫生,讓醫生清楚地了解病症所在。虛實寒熱,先在心中確定,然後再把脈,就不會被疑似所迷惑。我求的是治好疾病,怎麼可能會故意為難醫生呢?
婦科產後,先問坐草難易,惡露多少,飲食遲早,生子存亡。蓋形傷血傷之不同,補氣補血之有異。飲食失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兼開鬱。問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熱者知為寒,欲冷者知為熱;如好靜惡動者,知其為虛;煩躁不寧者,知其為實;惡食知傷食,惡風知傷風;好食甘為脾虛,好食辛者為肺病,好食酸者為肝虛,好食鹹者為腎弱,嗜食苦者為心病。此皆順應而易治。
若乃心病受咸,肺傷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腎衰嗜甘,此為逆候,病輕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藥預防可回生。
五十一難:問病欲得寒,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白話文:
婦女生產完後,首先要詢問坐月子是否順利,惡露量多少,飲食是否正常,孩子是否健康存活。因為產後身體虛弱,補氣血的方式要根據傷血程度不同而有所區別。飲食不規律,需要調養脾胃;若孩子不幸夭折,還需疏解產婦的心理鬱結。詢問產婦的喜好,可以了解其病症。例如,喜歡熱的食物,表示體內虛寒;喜歡冷的食物,表示體內有熱。喜歡安靜不愛活動,表示身體虛弱;煩躁不安,表示身體實證。不喜歡吃東西,表示傷食;怕風,表示傷風。喜歡吃甜食,表示脾虛;喜歡吃辛辣,表示肺病;喜歡吃酸,表示肝虛;喜歡吃鹹,表示腎虛;喜歡吃苦,表示心病。這些都是順應身體狀況的症狀,比較容易治療。
然而,如果心病卻喜歡吃鹹,肺病卻想吃苦,脾虛卻喜歡吃酸,肝病卻喜歡吃辣,腎虛卻嗜愛甜食,這些就屬於逆反的症狀,即使病症看起來很輕,也可能非常危險,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治療方法得當,預防性服藥可以幫助產婦恢復健康。
以下關於病情的診斷技巧:詢問產婦,如果她喜歡冷,喜歡見人,表示病症位於腸胃;如果她喜歡溫暖,不喜歡見人,表示病症位於內臟。
東垣《內外傷辨》:問其發熱惡寒,寒熱間作,蒸蒸燥熱,發於肌肉之間者,內傷也。發熱惡寒,寒熱並作,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者,外感也。問其口不知味,飲食不下,手足不和,兩脅俱熱者,內傷證也。
問其飲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非扶不起,外感證也。
問其惡風,居露地,大漫風起卻不知惡,惟惡窗隙些小賊風,是內傷證也。
問其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怯不欲言,為內傷證也。
問其小便頻數而不渴,初以勞役,得之食少。小便黃赤,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常有些小如痢非痢,或瀉黃糜,或溏泄,或結而不通,皆內傷證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內外傷辨》中提到,若病人發熱怕冷,寒熱交替,身體燥熱,熱氣集中在肌肉中,便是內傷;而發熱怕冷,寒熱同時出現,身體微微發熱,熱氣集中在皮膚和毛髮上,便是外感。若病人嘴裡感覺不出味道,吃不下東西,手腳不協調,兩側肋骨發熱,則是內傷的徵兆。
相反,如果病人吃東西能嚐出味道,肚子舒服,大小便正常,只是筋骨疼痛,無法活動,需要人扶才能起身,這就是外感的症狀。
此外,若病人怕風,即使在戶外風很大也不覺得冷,卻怕窗戶縫隙吹進來的微風,那就是內傷。
若病人流清鼻涕,頭疼、出汗時而出現,鼻子氣短,呼吸困難,說話有氣無力,怯弱不願說話,也是內傷的徵兆。
最後,如果病人小便頻繁,但不口渴,最初是因為勞累或飲食不足導致,小便顏色黃赤,大便常常難解,或是便秘、腹瀉、或像痢疾但又不完全是痢疾,或是拉稀黃米粥一樣的糞便,或是溏瀉,或是便秘不通,這些都是內傷的徵兆。
問其心下否,或胸中閉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並出,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四肢不收,無力以動而懶倦嗜臥,皆內傷證也。
問其臍下相火之氣,直上衝胸而不可遏,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皆內傷也。
問其頭痛常常有之而不間者,外傷也。
問其積痛不移者,血病;走痛不常者,氣病也。
問其痛處,按之而已者,虛病;按之而痛愈甚者,實病。
問其走注則為風,拘攣則為寒,煩渴則為暑,重澀則為濕。或好於善淫,或觸於驚恐,或傷於飲食,或深居簡出而受暑,皆為受病之因,所以貴於問也。
昔人喉間痛癢,諸醫不效。一醫問其平日好食斑鳩,乃知鳩食半夏苗而貽毒,治以生薑而愈。
白話文:
詢問病人胸口是否疼痛,或者胸中感覺阻塞,像是被刀子割一樣的疼痛,這兩種症狀可能會交替出現,但不會同時發作。有時胃脘正對心口疼痛,疼痛向上延伸到兩側肋骨,四肢無力,無法活動,感到疲倦嗜睡,這些都是內傷的徵兆。
詢問病人肚臍下方是否有灼熱之氣直衝胸腔無法抑制,氣息不停歇,嚴重時還會喘不過氣,這些也是內傷的表現。
詢問病人頭是否經常疼痛,而且沒有間斷,這是外傷造成的。
詢問病人疼痛是否固定在某個位置,如果疼痛固定不移,是血脈疾病;如果疼痛遊走不定,是氣虛引起的。
詢問病人疼痛的部位,按壓之後是否疼痛消失,如果按壓後疼痛減輕或消失,是虛證;如果按壓後疼痛加劇,是實證。
詢問病人疼痛的性質,如果是遊走性的疼痛,是風邪;如果是僵硬拘攣的疼痛,是寒邪;如果是口乾舌燥的疼痛,是暑邪;如果是沉重滯澀的疼痛,是濕邪。或者病人喜歡過度房事,或者受到驚嚇恐懼,或者飲食不節,或者長時間待在室內缺乏活動而中暑,這些都是致病的原因,因此詢問病人的病史非常重要。
以前有個人喉嚨疼痛發癢,看過很多醫生都不見效。後來有一位醫生詢問他平時是否喜歡吃斑鳩,才知道斑鳩常吃半夏的嫩芽,會導致中毒。於是醫生用生薑治療,結果病人就痊癒了。
又如唐汝正治小兒風熱,通身俱愈,惟頭頂不痊。問其因,乳母好熱酒,知其貽毒。本方倍用葛根黃連而遂愈。
白話文:
就像唐汝正在治療小兒風熱的時候,小孩全身的症狀都好了,只有頭頂還沒有康復。詢問原因後得知,是因為奶媽喜歡喝熱酒,因此知道是奶媽傳遞了毒素。於是他在原本的處方中加大了葛根和黃連的用量,最終病情得到了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