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七 (4)

1. 諸瘧治宜

風瘧自感風而得,惡風自汗,煩躁頭疼,轉而為瘧。風,陽氣也,故先熱後寒。可與解散,如川芎、白芷、青皮、柴胡、紫蘇、細辛、檳榔之類。

溫瘧一證,亦先熱後寒,此為傷寒壞病,與風瘧大略相同。熱多寒少,小柴胡湯;熱少寒多,小柴胡加桂。

夫寒瘧自感寒而得,無汗惡寒,攣痛面慘,轉而為瘧。寒,陰氣也,故先寒後熱。可與發散寒邪,生料五積散、增桂養胃湯,或良薑、官桂、草果之類,甚則姜附湯、附子理中湯。

暑瘧為暑勝熱多得之,一名癉瘧,陰氣獨微,陽氣獨發,但熱不寒,裡實不泄,煩渴且嘔,肌肉消爍,合用小柴胡湯、香薷飲。嘔者,縮脾飲(方見暑門。)加生薑溫服下消暑丸。熱多燥甚者,少與竹葉湯,常山、柴胡於暑證最便。當暑盛時作者,人參白虎湯之類。

濕瘧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得之。身體痛重,肢節煩疼,嘔逆脹滿,合用五苓散、除濕湯加蒼朮、茯苓之屬。寒多者加薑、桂。

牝瘧為久受陰濕,陰盛陽虛,不能制陰,所以寒多不熱,氣虛而泄,悽愴振振,柴湖桂薑湯,減半黃芩,加以半夏。

食瘧一名胃瘧,飲食無節,飢飽有傷致然也。凡食啖生冷鹹酸、魚鹽肥膩,中脘生痰,皆為食瘧。其狀苦飢而不能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青皮、陳皮、草果、半夏、砂仁、白豆蔻作劑,或煎四獸湯下紅丸子之屬。

瘴瘧乃山嵐瘴氣蒸毒所致,自嶺以南地方苦炎,燥濕不常,人多患瘴瘧。其狀血乘上焦,病若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燥狂妄,亦有啞而不能言者,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此為實熱所致,而尤甚於暑瘧者也。治之須用涼膈散疏通大府,小柴胡加大黃,或木香丸、觀音丸之類。

勞瘧則前數證經久不瘥,真氣以耗,邪氣猶存,或藥暫止,小勞來復。法當調養氣血,十全大補湯之屬。有熱者,止以八珍湯。

瘧母,此為前證彌年越歲,經汗吐下,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有症癖,成塊不移。此證未可直攻,急作烏頭七棗湯以扶其里,候其內氣已完,繼已經效驅瘧丹,或消癖丸下之愈。

鬼瘧,世俗之謂也,乃邪入陰分,夜間發作,故名鬼。但凡午後及夜作者,用四物湯加黃柏、酒炒知母、紅花、升麻,提起陽分,方可截之。《醫林集要》云:瘧在陰經而夜發者,桃仁承氣湯下之再截。

治瘧有汗要無汗,須扶正氣;(以小柴胡桂枝湯或白虎桂枝湯亦可。)無汗要有汗,須散邪帶補,桂枝湯加黃耆知母石膏湯,或人參柴胡飲子。

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肺大者,以大柴胡湯微利之。餘邪未盡,以白芷石膏三物湯以盡其邪。

治瘧總套,初得病勢方熾,二三髮間,未宜遽截,不論寒熱多少,且用清脾飲或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五七分,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又或養胃湯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後寒仍多者,養胃湯加附子、桂枝各五分。獨寒者尤宜,不效則七棗湯。

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渴甚者,以五苓散,白虎湯入辰砂少許。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湯。熱雖極,不甚渴者,本方加桂,或以柴胡桂薑湯,候可截則截之。

《雜著》云:邪從外入者,宜發散之,又須分別陰分陽分而用藥。邪瘧及新瘧發熱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瘧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綿延不休。

久瘧不愈,寒多熱少,咳嗽痰涎,用四獸飲,二服以後,參、朮、草果截之。《醫林集要》云:久瘧不已,宜服七寶飲。

久瘧不得汗,以二陳湯倍加蒼、白朮,少加檳榔。

久瘧以二陳湯加川芎、蒼朮、白朮、柴胡、葛根,一補一發藥也。

久瘧欲吐不吐者,宜探而吐之,或用藜蘆末水調服,以吐為度。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可以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朮、白朮之類治之。

瘧大渴大熱,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黃連、黃柏、知母、梔子、麥門冬、天花粉。

瘧母治法,以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莪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隨證加減,丸醋湯下。

瘧因勞役憂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補中益氣湯。

小柴胡湯加常山,截瘧神效。

瘧疾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下之;不能者,必從飲食上得之,以食治,清脾湯之類。

瘧疾既久,脾胃虛寒,及老弱不食,可用理中湯加青皮、草果、半夏、茯苓。久而不已,姜附湯。

婦人久瘧,用小柴胡合四物湯服之。

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芍藥各一錢,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姜煎,調醋炙鱉甲末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