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七 (3)
卷之三十七 (3)
1. 瘧疾大法有五
丹溪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積,久而發者為老瘧,不已者為瘧母。風暑之瘧,多因夏月在風涼處歇,遂閉汗不能得泄,暑舍於內,故大法當汗之。瘧而惡飲食者,必自飲食上得之,當用青皮湯之類是也。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連發二日住一日者,氣血俱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速其實也。苟因飲食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
白話文:
朱丹溪說:瘧疾的成因有五種,分別是暑邪、風邪、濕邪、痰飲以及飲食積滯。如果瘧疾發作很久才發一次,就稱為老瘧;如果瘧疾一直好不了,就會形成瘧母。因為風邪和暑邪引起的瘧疾,多半是因為夏天在涼風處休息,導致汗液無法正常排出,暑邪就滯留在體內。所以治療的重點應該是發汗。如果是瘧疾發作時不想吃東西,一定是飲食出了問題,應該使用像青皮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瘧疾是每三天發作一次,代表病程已經一年;如果是隔天發作一次,代表病程已經半年;如果每天發作一次,代表病程已經一個月;如果連續發作兩天,休息一天才發作,代表是氣血都受到病邪侵擾,民間俗稱脾寒,其實只是依照病名來推論病情,並不一定就是脾寒。如果是因為飲食問題引起的瘧疾,就更不一定是脾寒了,何況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瘧疾呢?
2. 脈候
《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宜發汗針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肺經》曰: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瘧脈弦大者吐之,不愈須再吐之。凡弦而大者為瘧脈。若虛濡而數者非瘧也,乃陰虛證耳。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曉亦得微汗而解。此皆似瘧而非瘧。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要略》說:瘧疾的脈象本身就是弦脈。弦脈跳得快,多半是發熱;弦脈跳得慢,多半是怕冷。弦脈且稍微緊的,用瀉法治療就會好;弦脈跳得慢的,適合用溫補的方法;弦脈又緊又硬的,適合用發汗、針灸的方法來治療;脈象浮大,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弦脈且脈象快的,是風邪引起的,要用飲食調理來讓它停止。
《肺經》說:瘧疾的脈象本身就是弦脈。弦脈如果微弱,就屬於虛證;如果弦脈跳幾下就停一下,且沒有規律,那就是病危的跡象了。瘧疾的脈象是弦脈而且脈象大的,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沒好,就必須再用催吐的方法。大凡弦脈且脈象大的,就是瘧疾的脈象。如果脈象虛弱細軟而且跳得快,那不是瘧疾,是陰虛的症狀。每天下午怕冷發熱,到早晨會有微微出汗而緩解。這些都是看起來像瘧疾但其實不是瘧疾的情況。
3. 治法
4. 治瘧之始當以汗解
瘧疾多因風寒暑濕而得之,乃天之邪氣所傷,當以汗解。故仲景河間悉用發表之藥,但以寒熱多少,分經絡而治。
傅氏云:瘧系外邪,當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鬱而成痰。宜養胃化痰發汗,邪氣得出,自然和也。
瘧無汗,要有汗,發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無汗,以升麻、葛根、川芎、蒼朮、柴胡之屬;有汗,以當歸、芍藥、參、耆、黃柏之屬調之。)
白話文:
治療瘧疾的開始,應該要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
瘧疾大多是因為受到風、寒、暑、濕等自然界的邪氣侵襲所導致的,所以應該要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因此,張仲景和劉河間都使用發表的藥物,只是根據患者寒熱症狀的輕重,區分不同的經絡來治療。
傅青主說:瘧疾是外來的邪氣引起的,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如果汗發不出來,邪氣就會鬱積而形成痰。應該用養護腸胃、化解痰濕、發汗的藥物,讓邪氣排出,自然就會痊癒。
瘧疾沒有汗的時候,應該要讓它發汗,以發散邪氣為主,同時也要兼顧補益。有汗的時候,應該要讓它停止流汗,以扶助正氣為主,同時也要兼顧發散邪氣。(沒有汗的時候,可以用升麻、葛根、川芎、蒼朮、柴胡之類的藥物;有汗的時候,可以用當歸、芍藥、人參、黃耆、黃柏之類的藥物來調理。)
5. 發散之後便宜止截
凡瘧數作之後,發散和解了,便宜截之。久則中氣虛弱,邪愈深而難治。
白話文:
瘧疾發作幾次之後,如果用發散或和解的方式治療,病情有所緩解,就應該立即用截瘧的方法來阻止它繼續發作。如果拖延太久,會導致身體的脾胃功能虛弱,邪氣會更加深入,就會變得難以治療。
6. 治瘧初作不可峻截
瘧疾多起於暑熱風濕,未經發散,遽用常山、烏梅、丹、砒劫劑,輕者必重,重者必危。夫三日一作者,陰經受病也,作於子午卯酉,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厥陰瘧也;作於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瘧得於暑,當汗而解。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不動。至於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
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非汗多不解。若已經誤用劫劑,胃氣重傷,似難速愈,必先與參朮等補劑加減以取汗,得汗而虛,又行補養。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又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至腑,其發無時。若發於午之後、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須漸漸趲早,方是佳兆。
治此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大忌飽食,以汗之難易為優劣也。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大多是因為夏天暑熱、風濕等因素引起的。如果還沒發散開就馬上用常山、烏梅、丹砂、砒霜這些強烈的藥物來截斷,病情輕的也會加重,重的就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是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是陰經受到病邪侵擾,如果是在子時、午時、卯時、酉時發作,是少陰經的瘧疾;如果是在寅時、申時、巳時、亥時發作,是厥陰經的瘧疾;如果是在辰時、戌時、丑時、未時發作,是太陰經的瘧疾。瘧疾是因為暑熱引起的,應該要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有時候是因為貪涼過度,汗液被鬱住形成了痰。剛開始感染時,身體虛弱的人會立刻傷到脾胃;身體強壯的人病邪會潛伏下來。等到再次感染,又加上內傷,這時候就會發病,所以很難痊癒。
感染暑邪和風邪都屬於外來的邪氣,如果沒有發汗就無法解決。如果已經誤用了強烈的截斷藥物,導致脾胃的氣受損嚴重,要快速痊癒就很困難,必須先用人參、白朮等補氣藥,適當加減來幫助發汗,發汗後如果身體虛弱,又要再進行補養。下半身屬於陰,最難發汗,補氣藥發揮效力,汗能出到腳部,才是好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感染很深,邪氣從內臟傳到了腑,發病時間就不固定了。如果發病是在午時之後、寅時之前,是血液受到病邪侵擾,這種情況很難治癒,必須慢慢讓發病時間提前,才是好現象。
治療這種病,春夏比較容易,秋冬比較困難。最忌諱吃太飽,發汗的難易程度是判斷病情好壞的關鍵。
7. 汗吐下三法治瘧
瘧疾有三陰三陽之異。蓋傷於陽者近而暴,傷在陰者遠而深;在氣則發之早,在血則發之晏;淺則日作,深則間之。此雖分在陰在陽,是乃淺深之謂,皆當從汗而發也。《機要》謂在三陽經,其汗下和解同傷寒治。外邪解而內未已者,以早晚分氣血,而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桃仁承氣下之。
《兩廣撮生》論暑毒瘴瘧,每用疏轉之劑取下根源。其有先傷暑後發瘧涉年餘者,度其腹中有癖,水磨沉香下解毒雄黃丸,黑血如泥瀉下極臭,由是遂愈。因知諸瘧皆有積,在治法之外,又當隨輕重而利導之。實者加子和舟車丸、浚川散、隱君滾痰丸之類;虛者養正丹、木香檳榔丸之類。
可見常山於瘧作效,為能消痰破癖,上可吐涎而下可利水故也。久瘧胸中鬱郁,欲吐而不能吐,當以藜蘆散、雄黃散吐之。此為暴病而氣實者設也。丹溪論邪氣深入陰分血分而成久瘧者,必當用升發藥,自臟而出之於腑,然後自表作汗而解。若用下藥,則邪氣愈陷下而難出也。
又久瘧之人正氣虛者,不可用劫藥損其胃氣,劫之數次不愈者,病若不變,必待春來陽氣上升,瘧氣隨升發之氣而出方已。遇此者當以補之。
白話文:
瘧疾有三陰三陽的區別。大體來說,侵犯陽經的瘧疾發病快而猛烈,侵犯陰經的則病程長而病情深;病邪在氣分則發病早,在血分則發病較晚;病情淺的則每天發作,病情深的則間隔發作。這些區別雖然分為陰陽,實際上指的是病邪的淺深程度,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醫學機要》認為,瘧疾在三陽經時,發汗、攻下、和解的方法可以和治療傷寒一樣使用。如果外邪已經解除而體內病邪未除,就以發病早晚區分在氣分或血分,然後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桃仁承氣湯等藥物攻下。
《兩廣撮生》討論暑毒引起的瘴瘧時,常常用疏通轉化的藥物來攻下病根。有些先傷暑後發瘧,拖延了一年多,認為腹中有積滯,就用水磨沉香配合解毒雄黃丸,使其排出像泥土一樣的黑臭大便,病就因此痊癒。由此可知各種瘧疾都有積滯,在治療方法之外,還應根據病情輕重來疏導。實證的可以用子和舟車丸、浚川散、隱君滾痰丸等藥物;虛證的可以用養正丹、木香檳榔丸等藥物。
可見常山能治療瘧疾,是因為它能消除痰積,既能向上催吐痰涎,又能向下利水。久病瘧疾導致胸中鬱悶,想吐又吐不出來時,應當用藜蘆散、雄黃散來催吐。這是針對急性病且氣實的患者而設的方法。朱丹溪認為,病邪深入陰分血分而形成久瘧的,必須用升發藥,使病邪從臟腑經絡發出到體表,然後從表層發汗而解。如果使用攻下藥,病邪反而會更加陷於體內難以清除。
另外,久病瘧疾的人如果正氣虛弱,不可使用過於耗損正氣的藥物,以免損傷脾胃功能。如果多次使用攻邪藥物都無法治癒,病情也沒有變化,就必須等到春天陽氣上升時,瘧邪隨著陽氣的升發而排出體外才能痊癒。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
8. 內經刺瘧法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委中,(足膝後橫紋中央是穴。)出血三合。虛者勿刺,宜大調中湯加羌活、柴胡、桂枝。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宜刺足陽明跗上衝陽穴,(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宜大調中湯加桂枝、石膏、黃芩、芍藥。
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中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宜刺足少陽俠谿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是穴。)大調中湯加柴胡、黃芩、芍藥、人參。
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公孫,(公孫為太陰絡在足大指本節後同身寸一寸,刺灸。)藥宜大調中湯加桂枝、芍藥、甘草、人參。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取大溪,(此少陰絡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刺三分,灸三壯。)藥宜大調中湯加知母、黃芩。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藥宜大調中湯加川芎、當歸、玄胡、苦楝,脈沉微加附子。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瘧疾,會讓人腰痛、頭重,寒冷從背部開始,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熱的時候身體感到很熱很悶,等到熱退了就會出汗,這種情況很難好。應該刺委中穴(位置在腳膝蓋後面的橫紋中央),使其出血三合(古代容量單位)。身體虛弱的人不要刺,應該服用大調中湯,並加入羌活、柴胡、桂枝。
足陽明經的瘧疾,會讓人先感到寒冷,身體微微發抖,寒冷持續很久之後才發熱,熱退了就會出汗,喜歡見到陽光和火光,這樣才會感到舒適。應該刺足陽明經的衝陽穴(位置在腳背上五寸,骨頭之間的動脈處),應該服用大調中湯,並加入桂枝、石膏、黃芩、芍藥。
足少陽經的瘧疾,會讓人身體疲倦無力,寒冷和發熱的程度都不嚴重,不喜歡見人,見到人就感到心慌,發熱時出汗很多。應該刺足少陽經的俠谿穴(位置在腳小指和次指之間的骨頭間,本節前方的凹陷處),服用大調中湯,並加入柴胡、黃芩、芍藥、人參。
足太陰經的瘧疾,會讓人不開心,喜歡嘆氣,沒有食慾,經常感到忽冷忽熱並出汗,發病時會想嘔吐,吐完之後身體就虛弱,應該取公孫穴(公孫穴是足太陰經的絡穴,在腳大拇指本節後一寸的地方,可以針刺或艾灸)。藥物應使用大調中湯,並加入桂枝、芍藥、甘草、人參。
足少陰經的瘧疾,會讓人嘔吐得很厲害,經常感到忽冷忽熱,發熱多於寒冷,想關上門窗待在屋裡,這種病很難治好。應該取太溪穴(這是足少陰經的絡穴,在腳內踝後跟骨上面的動脈凹陷處,針刺三分,艾灸三壯)。藥物應使用大調中湯,並加入知母、黃芩。
足厥陰經的瘧疾,會讓人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像癃閉一樣,但並非癃閉,而是小便次數多,內心感到恐懼,氣不足,腹中悶悶不樂。應該刺足厥陰經的太衝穴(位置在腳大拇指本節後二寸的凹陷處)。藥物應使用大調中湯,並加入川芎、當歸、玄胡索、苦楝,如果脈象沉微弱,則加入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