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5)

1. 標幽賦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時日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陰維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處、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大沖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痛,瀉光明於地戶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宜刺,虛損天樞可取。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血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捫彈弩,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大凡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避灸處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腧,二十有二。昔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復甦;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會維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即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兔沉痾,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去聖愈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庸愚知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針經指南》為寶漢卿所撰。)

白話文:

推究天干的十種變化,就能了解孔穴的開合;探討五行與五臟的關係,就能觀察到時辰與日期的旺衰。針刺時的狀態要像拉開的弓弩一樣,而針的效果要像發射的箭一樣迅速。陰交穴和陽別穴可以判斷血暈的症狀;陰蹺穴和陰維穴可以用來幫助產婦排出胎盤。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疾病,要通過迎隨補瀉的手法使經絡暢通;婦女的崩漏、帶下等疾病,要通過溫補的方法使氣血回歸正常。針刺後要安靜地等待,讓針在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必須找準穴位,比如用照海穴治療喉嚨的閉塞,用大鐘穴治療心智呆滯。

總的來說,疼痛的症狀要用瀉法,癢和麻木的症狀要用補法。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要取俞穴;胸口痞悶、腹部脹滿要取井穴。心脹、咽喉疼痛,針刺大沖穴一定能消除;脾胃虛寒、胃痛,瀉公孫穴就能立刻痊癒。胸悶腹痛要刺內關穴,脅肋疼痛要刺飛虎穴。筋脈攣縮、骨頭疼痛要補魂門穴,身體發熱、咳嗽要瀉魄戶穴。頭風頭痛,要刺申脈穴和金門穴;眼睛癢痛,要瀉光明穴於地戶穴。瀉陰郄穴可以止盜汗,治療小兒骨蒸;刺偏歷穴可以利小便,治療成人水腫。中風患者要刺環跳穴,虛損患者可以取天樞穴。

從上午卯時到中午之前,是太陰經氣血旺盛的時候,宜用溫補之法治療;從下午酉時到南邊(即南方),月亮的朔日是生命力衰弱的時刻,宜用迅速冷卻的方法。用指頭按著脈搏,留針時要像母親一樣吸氣而使氣息綿長;拔針時要像孩子一樣呼氣而使氣息短促。針刺時要像空歇一樣,迎隨而瀉涼氣;針刺後要像揉搓一樣,推內進而補暖氣。凡是危急的疾病,如果面色和脈象不正常,就不能用針刺;寒、熱、風、陰等疾病,以及飢餓、飽食、醉酒、勞累等情況,都要謹慎避免針刺。不應該用補法的要觀察它的情況,不應該用瀉法的也要觀察它的情況。弦脈不能用奪法,朔脈不能用濟法。要專注於內心,鑽研針灸的法則,不要隨意用艾灸損壞皮膚;要端正對針灸的理解,追溯疾病的根源,以免下針卻找不到正確的穴位。

要避開不能用艾灸的部位,以使四肢和諧,共有四十九個部位;要禁止針刺的部位,以去除六輸穴的不良影響,共有二十二個部位。以前聽說漢高祖生病久治不癒,是李氏針刺巨闕穴才讓他康復;太子突然暴死昏厥,是扁鵲針刺會維穴才讓他甦醒。甄權針刺肩井穴和曲池穴,立即治好手臂疼痛;華佗針刺懸鐘穴和環跳穴,立即治好癱瘓的腳。秋夫針刺腰俞穴,使患沉痾的病人擺脫鬼魅的干擾;王纂針刺交俞穴,使妖精立刻被驅趕。取肝俞穴和命門穴,能使失明的人看得見秋毫之末;刺少陽穴和交別穴,能使耳聾的人聽見夏天的蟬鳴。

唉!離聖賢的年代越來越遠,這門醫術也逐漸衰落。有的人因為不得志而放棄了學術,有的人因為能力不足而觸犯禁忌。庸俗愚昧的人知識淺薄,難以理解深奧的理論;至深的醫道玄妙無窮,真正能掌握它的人又有多少呢?(《針經指南》是寶漢卿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