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4)

1. 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

氣之至也,如魚吞釣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氣至速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可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邪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擬於毫髮,同貫多歧。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拘攣閉塞,追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沖帶,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二陵、二蹺、二支,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並,相依而列兩支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目意,次觀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部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豈不聞臟腑病,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謂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白話文:

針灸的奧妙

針灸的奧妙,在於巧妙運用針刺來治病。要觀察天時的變化,了解人體的氣血運行,才能準確下針。春夏時節人體氣血較為疏鬆,宜淺刺;秋冬時節人體氣血較為內斂,宜深刺。如果不了解經絡陰陽的道理,容易誤觸針灸禁忌;必須要了解臟腑虛實的情況,才能在經絡上找到正確的穴位。

人體的氣血運行,從中焦開始,像水一樣向下滲漏。太陰經為起始,到厥陰經結束。穴位從雲門穴開始,到期門穴結束。十二正經之外,還有無數絡脈分支。人體有各種姿勢,氣血運行也有多種狀態。

手足三陽經,手部的陽經走向頭部,頭部的陽經走向足部;手足三陰經,足部的陰經走向腹部,胸部的陰經走向手部。要了解氣血運行的順逆,才能正確施針。陰陽氣血的盛衰是重要的,厥陰經和太陽經氣少血多,太陰經和少陰經血少氣多。少陽經氣多血少,陽明經氣盛血多。要先了解氣血多少的宜忌,再觀察氣至的情況。氣至時輕滑慢,氣未至時沉澀緊。氣至時,要根據寒熱情況決定留針時間;氣未至時,要根據虛實情況等待氣至。

氣至時,像魚吞食魚餌時的浮沉;氣未至時,像幽深之處一樣難以捉摸。氣至迅速,療效也迅速;氣至緩慢,則難以治癒。針灸有很多方法,毫針最為精細。七星針可以應對各種情況,眾多穴位各有作用。針的本質屬金,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針的長短屬水,有疏通凝滯的作用。下針的方向屬木,可以補瀉;針口屬火,可以補陽益氣。沿著穴位揉按,屬於土,可以疏通氣血。針灸的原理符合五行的運行規律。

小小一寸六分的針,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即使針如毫毛般細小,卻能貫通多條經脈。可以平衡五臟的寒熱,可以調和六腑的虛實。對於肢體拘攣閉塞,可以通過針刺八邪穴來緩解;對於寒熱疼痛麻木,可以通過針刺四關穴來疏通。凡是針刺,要先使精神集中,然後才下針;下針後,要使精神穩定,讓氣血隨著針運行。精神不集中不要下針,精神穩定後才可以施針。下針的重點是取氣血,下手的基礎是認識水木。

天、地、人是三才,湧泉穴、璇璣穴、百會穴分別代表天地人;上、中、下是三部,大包穴、天樞穴、地機穴分別代表上中下。陽蹺脈、陽維脈和督脈,主治肩背腰腿等表層疾病;陰蹺脈、陰維脈、任脈和衝脈,主治心腹脅肋等內在疾病。二陵、二蹺、二支穴,像接力一樣相互連接;兩間、兩商、兩並穴,相互依附排列。可見取穴的方法,必須要有分寸。先觀察病人的神色,再觀察肌肉的狀況。

可以通過伸屈肢體來尋找穴位,也可以通過平直肢體來確定穴位。在陽部筋骨的旁邊,凹陷的地方是真穴;在陰部膝蓋窩之間,有動脈跳動的地方是穴位。取五穴可以用一穴來代替,取三經可以用一經來代替。頭部和肩部的穴位要仔細區分,督脈和任脈容易確定。要明確區分標和本,了解刺深刺淺的道理;要治療疼痛,可以通過針刺相連的經脈。難道沒聽說嗎?臟腑有病,要從俞穴、募穴入手;經絡不通,要從原穴、別穴、交會穴入手。

要深入了解四根三結,根據標本的原則來針刺,沒有治不好的病;只要運用八法五門,分清主客關係來針刺,沒有沒有效果的。八脈貫穿始終,連接八會穴,這是針灸的綱紀;十二經絡連接十二原穴,這是針灸的樞要。一天取六十六個穴位,才能體現針灸的精妙;一時取十二經的原穴,才能了解針灸的要領。補瀉的方法不在呼吸,而在於手指的運用;快速見效的關鍵,在於掌握經脈的運行規律。在對應經脈上針刺,左邊有病,可以在右邊取穴;瀉絡的遠針方法,頭部有病,可以在腳上針刺。

巨刺和繆刺的方法不同,微針和妙刺的原理相通。觀察身體的部位,可以了解經絡的虛實;觀察脈象的浮沉,可以辨別臟腑的寒熱。下針之前,要使針身光亮,以防針損傷;要將針藏在口中,使針身溫熱。要目不斜視,握針的手要穩,內心要平靜,像對待貴人一樣。左手要重按,以疏散氣血;右手要輕柔緩慢地入針,這是不痛的原因。身體虛弱的人可能會暈針,可以讓他側身站立或坐臥,針刺時讓他閉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