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七 (6)

1. 溫瘧暑瘧解散諸劑

(《機要》)桂枝羌活湯,治瘧處暑以前發,頭項痛,脈浮惡風無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如吐,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治前證,惡風無汗。

麻黃,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

煎如前式。

白芷湯,治瘧熱多寒少,身頭痛,脈長。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後微熱不盡者,當服白芷湯以盡其邪。

白芷(一錢),知母(二錢),石膏(四錢),

上為粗未,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桂枝芍藥湯,治瘧疾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大爭,寒熱作則必戰。經曰:熱戰而動也。

發熱則必泄汗。經曰:汗出不愈,知內熱也。陽盛陰虛之證,內實外虛,不治熱久而傳陰經也。此湯主之。

桂(一錢),黃耆,石膏,芍藥,知母(各三錢),

上咀,水盞半煎服。

(《局方》)香薷飲,治傷暑發瘧。

香薷(二錢),厚朴,扁豆(炒。各一錢),

上咀,水盞半、烏梅一個煎八分,臨時入薑汁一匙溫服。

五物香薷飲、香薷縮脾飲,並治暑瘧。(方見暑門。)

(《直指》)地龍丸,治瘴瘧諸瘧,大熱煩躁。

地龍(二條,研細)

上入薑汁、薄荷汁、生蜜各少許,新汲水調下。熱熾,加腦子少許。

(《良方》)茵陳藁湯,治癉瘧發作有時,但熱不寒,頭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腸秘熱,小便黃赤宜服此。

茵陳蒿,山梔子柴胡黃芩桔梗牡丹皮,貝母,荊芥穗,升麻半夏,羌活,杏仁(去皮尖),獨活,麻黃(去根節。各五錢),細辛(一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一沸,急瀉出,臨發熱頭痛,去渣熱服不拘時。但此瘧止發熱並初發時先壯熱者可服。熱多寒少,食後服此藥。

(《良方》)大青飲,治癉瘧積熱痰盛,寒少熱多,煩躁引飲。

大青(一兩,莖葉紫者是,不紫即是遠志,不可用也。如無真者,以青黛代之),大黃(醋炒),赤芍藥,常山(炒),龍膽草(去土),甘草(炙,各三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溫服。氣盛熱多宜服,若得利成熱稍退則止。人素有虛痰,年四十以上者不可服之。

2. 痰瘧諸劑

(《良方》)半夏散,治痰瘧,發作有時,熱多寒少,頭痛,額角並胸前肌肉瞤動。食才入口,即吐出,面色帶赤,宜

服此。

半夏(泡七次為末,薑汁和調作餅曬乾),藿香羌活,芎藭(各一分),牽牛(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白湯調下。

(《和劑》)勝金丸,治一切瘧,寒熱不一,嘔噦頭痛,煩渴喘息,胸膈停痰。

雞心檳榔(一兩,日乾),川常山(四兩,酒浸蒸焙乾)

上為末,水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於未發前半日冷酒下便睡,不得吃熱湯飲,次日又用冷酒下二十丸,仍不得吃熱飲食,又次日飲食無拘。

(《子和》)常山飲,治瘧疾膈上有痰涎,宜吐以取效。若用砒霜之類發吐,縱瘧已,脾胃受傷,須用無毒之藥吐痰為佳。

常山(二兩,少煮曬乾),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

(《機要》)藜蘆散,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痰結也。當以此吐之則已。

藜蘆(為末),

每服半錢,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

(《機要》)雄黃散,治瘧如前。

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