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三 (2)
卷之四十三 (2)
1. 痰清痰濁辨
王隱君曰:世論痰清白者為寒,黃濁者為熱,誤也。殊不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清白稀薄漬於上,黃濁稠黏凝於下。咳而易出者,清而白;咳而難出者,黃濁結滯也。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郁,上下凝結,皆無清白者也,甚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者氣味淡,久之漸成惡味,酸鹹腥臭,焦苦不一,總是濕熱為源,而云寒因熱用,乃大誤也。(甫謂清痰則飲是也,間亦有因於寒,濁痰則不可言寒也。
)
白話文:
王隱君說:世人認為痰是清白的就是寒症,黃濁的就是熱症,這是錯誤的。實際上,痰一開始是清白的,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黃濁。清白稀薄的痰會附著在上部,黃濁稠黏的痰會凝結在下部。咳嗽時容易咳出來的,痰就是清而白的;咳嗽時難以咳出來的,痰就是黃濁結滯的。如果長期咳嗽吐痰,體內濕熱鬱積,上下凝結,就會沒有清白的痰了,甚至會帶血。血敗壞了就會變成黑痰,這是關格等特殊的疾病,一般人都不認識。另外,清白痰氣味很淡,時間久了會逐漸變成難聞的味道,酸鹹腥臭,焦苦不一,這些都是濕熱引起的,如果說是寒症導致的,實在是太大的錯誤了。(補充說,清痰是飲邪所致,這說法是對的。但偶爾也有寒邪引起的。濁痰就不能說是寒邪引起的了。)
2. 察色知痰
病痰者,眼皮及眼下必如灰煙黑色,舉目便知,不待診脈。眼堂黑而面頰赤者,熱痰也,如大黃色者,熱痰也。心下煩滿,口乾思冷飲,大便秘結,小便赤,久必生風,或眩運耳鳴眼花,多虛證。誤以熱藥治之,服久脈大實,發大熱,甚至中風,此宜急下之。凡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注骨者,入骨痰也。
其證骨髓痛,眼面俱黑,四肢冷痹,屈伸不能,此風濕也。眼黑而氣短,心驚恐,氣痰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生病有痰,他的眼皮和眼睛下方一定會呈現像灰煙般的黑色,只要抬眼一看就知道,不需要把脈診斷。如果眼眶發黑而臉頰發紅,這是熱痰。如果臉色像大黃一樣黃,也是熱痰。如果心口覺得煩悶脹滿,口渴想喝冰冷的飲料,大便乾硬,小便赤黃,時間久了就會產生風邪,或者頭暈、耳鳴、眼睛昏花,這通常是虛證。如果誤用熱性藥物治療,吃久了脈象會變得又大又實,發高燒,甚至中風,這種情況應該趕快用瀉下藥來治療。如果眼睛發黑而且走路會發出呻吟聲,動作看起來很費力、好像卡在骨頭裡,這是痰進入骨頭了。
這種情況會有骨髓疼痛,眼睛和臉色都發黑,四肢冰冷麻木,難以彎曲伸直,這是風濕病。如果眼睛發黑而且呼吸短促,心悸恐慌,這是氣痰。
3. 痰飲之病總屬於脾
諸書論痰飲,有因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停留,結成痰者;有胃氣虛弱,不能運行水穀成痰者;有因酒後飲水停滯於脾成痰者;有風寒濕邪入脾,相搏成痰者。此證之所感不同,難以類舉。
今脾胃為倉廩以納穀,因脾弱而不能運行,致氣血失於滋養,故不周流,氣道壅滯,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滯為痰、為飲,變則為寒、為熱、為喘、為嗽、為嘔吐、為反胃、為腫滿、為眩運、為風癇、為噯氣、為吞酸嘈雜、為嗝噎、為怔忡、為疼痛之類,不可盡狀,皆痰之變而病。其源出於脾濕不流,水穀津液停滯之所致也。
白話文:
關於痰飲這種疾病,許多醫書都提到,有的情況是因為氣的運行受阻,使得體內的津液無法順利流通,導致水分停留在體內,凝結成痰;有的情況是因為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好,無法正常運化水穀,進而產生痰;有的情況是因為喝酒後又喝水,導致水分停留在脾臟而形成痰;還有的情況是因為風、寒、濕等外邪侵入脾臟,相互搏擊而產生痰。這些病症的起因各不相同,難以一一列舉。
現在說脾胃是儲存食物的倉庫,如果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轉,就會導致氣血失去滋養,無法順暢流通,氣的通道也會阻塞。中焦(指脾胃)無法將食物消化,就會停滯形成痰和飲,進而會產生寒、熱、喘、咳嗽、嘔吐、反胃、腫脹、頭暈、癲癇、打嗝、吞酸嘈雜、噎嗝、心悸、疼痛等各種症狀,無法一一描述,這些都是痰所引起的變化和疾病。而這些疾病的根源,都是因為脾臟濕氣過重,無法正常運化,導致水穀津液停滯所造成的。
4. 痰證條錄
痰者,津液之異名。血氣和平,聯絡調暢,則津液流通而無痰患至。若氣脈窒塞,關竅凝滯,則津液停聚而成痰涎。痰之所以發動者,豈無自而然哉?大抵飲食酸寒辛辣,炙爆腥膻,生冷醇酒,濕熱蒸鬱而成痰者最多。其次為七情久鬱而致者亦有矣。凡治痰病,須審其因,有痰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痰音,有因氣鬱、有因風火而成痰者,有因積飲,有因傷宿酒而成痰者,所宜審別而施治也。
【熱痰】則多煩熱,咳吐頗難,間有口乾。
【濕痰】者,多倦怠軟弱,或面浮腹脹,因停飲不散所致。
【風痰】多稀白,或成癱瘓奇證,因形寒飲冷所致。
【驚痰】發則心痛,或為癲疾恐怖。
【食積痰】多成痞塊癖滿,因過食厚味及脾虛所致。
【酒痰】飲酒過多,不得消導,次日又吐,漸成反胃。
【氣痰】攻刺走注不定,或時一點如刺,或時一掌如冰,皆為氣痰。丹溪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是也。
臂不能動是痰。凡人手臂,或動不得,或骨節遍身疼痛,坐臥不安,此痰入骨也。有人腳氣病久,骨節痛,與腳氣藥不愈,此痰病也。
嘈雜是痰。凡人胸膈一時如火烘炙,似痛非痛,忽然飢甚,北人呼為心刺,此火動其痰也。(詳見本門。)
眩運是痰。頭目眩運,眼前黑暗,如坐舟車,䕭䕭欲吐者,痰也。(詳見本門。)
煩躁是痰。凡人似熱非熱,似寒非寒,似病無病,坐臥不寧,心中焦躁,欲哭欲叫者,痰病也。審其人之虛實,從痰治之立愈。
顛狂是痰。凡人忽然發狂,語言錯亂,棄衣登高,此痰病也。痰在膈上,使人顛狂或健忘。(詳見本門。)
顛仆是痰。凡人卒然跌倒,不省人事,痰病也。雖氣虛治痰為先。
中風不語是痰。雖曰中風,亦以治痰為先。(詳見本門。)
小兒驚風是痰。(詳見本門。)
婦人驚痰最多,十有八九。蓋因產後,因乳孩兒,因月事方行,驚因虛而入,結而成塊者,為驚痰。或常有一塊在腹,如身孕,轉動跳躍,痛不可忍者是也。
《活人書》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
白話文:
痰,其實是身體津液的另一種稱呼。當身體的氣血運行順暢、協調時,津液就能正常流動,不會產生痰的問題。但如果氣脈阻塞,身體的關竅也變得不暢通,津液就會停滯積聚,形成痰液。痰的產生絕不是沒有原因的。
大多數情況下,飲食不當是造成痰的主要原因,例如吃了過酸、過寒、辛辣刺激、燒烤油炸、腥味重的食物,以及生冷的食物和烈酒等,加上環境的濕熱蒸騰,最容易產生痰。其次,長期情緒壓抑也會導致痰的產生。
治療痰病,必須仔細辨別病因。有些是因痰而發熱,有些是因熱而生痰,有些是因氣鬱,有些是因風火,有些是因積飲,有些是因飲酒過量,都要仔細區分,對症治療。
【熱痰】通常會感到煩躁發熱,咳嗽吐痰困難,有時口乾。
【濕痰】通常會感到疲倦虛弱,或者面部浮腫腹脹,這是因為停留在體內的飲水沒有散去造成的。
【風痰】通常是稀薄的白色,嚴重的話可能導致癱瘓等奇怪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受寒或飲用冰冷的飲料造成的。
【驚痰】發作時會感到心痛,或者出現癲癇、恐懼等症狀。
【食積痰】通常會形成腹部痞塊,感到腹部脹滿,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或脾胃虛弱造成的。
【酒痰】是因為飲酒過多,身體無法消化,第二天又吐出來,久而久之會發展成反胃。
【氣痰】會到處流竄,刺痛不定,有時像針刺一樣,有時像冰塊一樣,這都是氣痰。朱丹溪說:痰這種東西,會隨著氣的升降而移動,無處不到。
手臂不能動是痰造成的。如果手臂不能動,或者全身關節疼痛,坐立不安,這是痰進入骨頭了。有些人患腳氣病很久,骨節疼痛,用治療腳氣的藥物沒有效果,這其實也是痰病。
胸口嘈雜不適是痰造成的。如果胸口突然感到像火烤一樣,似痛非痛,又突然感到很餓,北方人稱之為「心刺」,這是火動了痰。
頭暈目眩是痰造成的。如果感到頭暈目眩,眼前發黑,像坐在船或車上,想吐,這就是痰引起的。
煩躁不安是痰造成的。如果感到似熱非熱,似寒非寒,似病非病,坐立不安,心中焦躁,想哭又想叫,這就是痰病。要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從治療痰的角度入手,就能很快治好。
癲狂是痰造成的。如果突然發狂,胡言亂語,脫掉衣服爬到高處,這就是痰病。痰在胸膈之上,會使人癲狂或健忘。
跌倒是痰造成的。如果突然跌倒,不省人事,這是痰病。即使是氣虛,也要先治療痰。
中風失語是痰造成的。即使說是中風,也要先治療痰。
小兒驚風也是痰造成的。
婦女容易產生驚痰,十個有八九個都有。這通常是因為產後、哺乳、或月經期間,身體虛弱,受到驚嚇,痰結成塊,形成驚痰。有時腹部會有一塊東西,像懷孕一樣,會轉動跳躍,疼痛難忍。
《活人書》說:痰在中脘,也會使人感到怕冷發熱,怕風自汗,胸膈脹滿,很像傷寒,但頭不痛、脖子不僵硬是不同的地方。
5. 脈候
脈要精微篇曰:肝脈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巢氏云:偏弦為飲,浮而滑為飲。
仲景云:脈雙弦者,寒飲也。或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其人短氣,四肢歷節痛。肝脈澀甚為溢飲,沉者為留飲。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脈經》云:病人一臂疼痛,一時又移在一臂,其人脈沉細,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
陳無擇云:飲脈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關脈大實者,膈上有痰也,可吐之。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肺浮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燻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白話文:
翻譯:
《脈要精微篇》說:肝脈摸起來柔軟而散,臉色又看起來有光澤的人,應該是得了溢飲這種病。溢飲是指口渴卻又突然大量喝水,導致水分滲透到肌肉皮膚、腸胃以外的地方。
巢元方說:摸到偏弦的脈象,是飲證;摸到浮而滑的脈象,也是飲證。
張仲景說:摸到兩側脈象都是弦脈,是寒飲。或者大瀉之後身體虛弱,摸到脈象偏弦,也是飲證。肺部有飲邪不會出現弦脈,只會覺得呼吸急促、短氣。摸到脈象浮而細滑,是受到飲邪的傷害。摸到脈象沉而弦,是懸飲引起內臟疼痛,患者會覺得呼吸短促,四肢關節疼痛。肝脈摸起來很澀,是溢飲;摸起來沉,是留飲。脈象弦而數,是有寒飲,這種病冬天夏天都難以治療。
《脈經》說:病人一側手臂疼痛,過一會兒又換到另一側手臂疼痛,這個人脈象沉而細,不是風邪引起的,而是上焦有飲邪。
陳無擇說:飲證的脈象都是弦脈,稍微沉而滑。
有人說:左右關脈摸起來很大很實,是橫膈膜上有痰,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病人吃很多藥都沒效,關脈上的肺脈浮而大,就是有痰。眼皮或眼睛下方像被炭火燻黑一樣,也是痰證的表現。
朱丹溪說:長期摸到澀脈,是痰飲凝結固化,阻塞了脈道,很難一下子打開,必須要慢慢調理。
6. 治法
7. 治痰飲以實脾燥濕為本
春甫謂百病中多有兼痰,世鮮知也。古人用二陳湯治痰,所以實脾土燥脾濕,是其本之治也。脾實而濕燥,則痰自清而飲自散,何變病之有?王節齋謂二陳為實脾燥濕,以治其標,則誤也。夫痰因脾濕為病之源,久則變而為頑痰老痰之類,當因其形證,觀其緩急而分治之。是則諸方皆以治標而後立者。
白話文:
春甫認為,許多疾病都常伴隨痰的問題,但世人很少知道。古人用二陳湯來治療痰,其實是為了強健脾土,使脾的濕氣乾燥,這才是治病的根本方法。當脾臟強壯且濕氣乾燥後,痰自然會變得清澈,水飲也會消散,那又會有什麼疾病產生呢?王節齋認為二陳湯是為了強健脾臟、乾燥濕氣,進而治療痰這種表象,這就錯了。痰的產生是因為脾的濕氣所導致的,這是疾病的根源。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頑固的痰、老痰等,應該根據痰的形態和症狀,觀察病情輕重緩急來分別治療。所以,其他各種治療方法都是在治療表面現象之後才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