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三 (7)
卷之四十三 (7)
1. 脾胃食積濕痰諸方
(《直指》)加味二陳湯,治酒面積熱成痰,手臂痛,並痰攻眼腫,及身麻痹。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蒼朮,邵武薑黃,枳殼(炒。各少許)
上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金匱》)茯苓湯,治胸中痰飲,自吐清水後膈間虛,氣滿不能食,服此消痰氣,能飲食。
白話文:
《直指》加味二陳湯:
功效: 治療因飲酒過多導致的胃熱生痰,伴隨手臂疼痛、痰液攻入眼睛腫脹、身體麻痺等症狀。
組成: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蒼朮、邵武薑黃、枳殼(炒,各少許)
用法: 上述藥材以水兩碗煎煮,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金匱》茯苓湯:
功效: 治療胸中痰飲,在自吐清水後出現膈間虛弱、氣滿難食等症狀,服用此方可消痰氣,恢復飲食功能。
茯苓,人參,白朮(各二錢),枳實(一錢),橘皮(錢半),生薑(半兩),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良方》)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脾胃。
茯苓,半夏,白朮,神麯(炒。各一錢),麥芽(炒錢半),陳皮,天麻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茯苓、人參、白朮各二錢,枳實一錢,橘皮一錢半,生薑半兩,加水二盞煎至八分,溫服。此方名為茯苓半夏湯,主治胃氣虛弱、身體沉重有痰、噁心欲吐等症狀,適用於風邪困阻脾胃所致的病症,先要補益脾胃。
另一方藥方包含茯苓、半夏、白朮、神麴(炒)、麥芽(炒)、陳皮、天麻,各取一錢,麥芽取一錢半,加水二盞,薑五片,煎至八分,飯前服用。
柴胡半夏湯(一名補肝湯)
柴胡,蒼朮(各錢半),半夏(二錢半),白茯苓(二錢),神麯(炊),藁本(各一錢),升麻(五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和劑》)小半夏湯,治心下支飲,痰飲嘔吐痞滿。
半夏(五錢),生薑(二錢半),
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服。
(仲景)五苓散,治瘦人臍下悸動,吐涎沫而頭眩者,水也,
白話文:
柴胡半夏湯,又名補肝湯,由柴胡、蒼朮、半夏、白茯苓、神麯、藁本、升麻等藥材組成,水煎服。小半夏湯則用半夏和生薑,水煎服,主治心下支飲、痰飲嘔吐痞滿。五苓散則用於治療瘦人臍下悸動、吐涎沫頭眩的症狀。
白朮,白茯苓(各二錢),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五分),
上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服。
(《玉機》)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
澤瀉(五錢),白朮(二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溫服。
(《良方》)驅痰飲子,治痰飲。頭痛背痛,飲食嘔惡,皆痰飲之證。
南星(制),半夏(制),陳皮(去白),青皮(各一錢),赤茯苓,草果(各五分),
白話文:
白朮、白茯苓各兩錢,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五分,用兩碗水煎煮,煎至七分,飯後服用。這方子出自《玉機》,用於治療心下有水飲積聚,患者感到頭暈目眩的症狀。
澤瀉五錢,白朮兩錢,用兩碗水煎煮,煎至七分,飯後溫服。這方子出自《良方》,稱為驅痰飲子,用於治療痰飲引起的頭痛、背痛、飲食嘔惡等症狀。
南星(制)、半夏(制)、陳皮(去白)、青皮各一錢,赤茯苓、草果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通口服。遇飲酒時,先進一服,酒後醒來或次日再進一服,永無痰疾。
(《百選》)三仙丸,治一切濕痰、痰飲,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南星,半夏,香附子(各制。各五兩),
上用南星、半夏泡過為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不可太軟,用楮葉或荊葉包住,以蒲包再包盦,令發黃色,曬乾收之,須是五六月內造,如盦曲法,每制丸藥,用星半(二兩),香附(一兩),同為細末,煮麵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白話文:
將半碗水,加入七片薑和一個紅棗,煎煮至七分滿,服用。喝酒前先服用一碗,酒醒後或隔天再服用一碗,就能永遠預防痰疾。三仙丸可以治療各種濕痰、痰飲,以及胸悶、痰多、頭昏眼花等症狀。將南星、半夏各五兩,先泡製成粉末,再用生薑汁調和,不要過於軟爛,用楮葉或荊葉包裹,再用蒲包封好,烘烤至呈黃色,曬乾收藏,最好在五六月間製作,方法類似做曲。每次製作丸藥,取南星二兩、香附一兩,磨成細粉,加入麵粉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般。每次服用四十粒,飯後用薑湯送服。
(《和劑》)半夏白朮天麻湯,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食積,痰厥頭眩,嘔吐等證。(方見脾胃門。)
(丹溪)保和丸,治積食痰滯,胸膈飽悶,嘔吐痰涎。(方見飲食門。)
(學士)神術丸,治痰飲。
茅山蒼朮(制一斤),生油麻(半兩,水兩盞研細取漿),大棗(十五枚,煮爛取肉)
上三味和丸,梧桐子大,日乾。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丹溪)星半丸,治濕痰。
白話文:
《和劑》中的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導致痰多頭暈、嘔吐等症狀。這個方子可以在脾胃門中找到。
丹溪的保和丸,用於治療積食痰滯,胸悶、嘔吐痰涎等症狀。這個方子可以在飲食門中找到。
學士的神術丸,用於治療痰飲。
製作方法:將制好的茅山蒼朮一斤、生油麻半兩(用兩盞水研磨成細漿)、煮爛去皮的大棗十五枚,混合在一起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晒乾。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溫酒送服。
丹溪的星半丸,用於治療濕痰。
南星,半夏(各制一兩),蛤蚧(三兩),
上為末,薑湯泡,蒸餅丸,青黛為衣。每服五十,薑湯送下。
二術丸,治濕痰。
白朮(六錢炒),蒼朮(三錢炒),芍藥(二錢半),香附子(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服。
清痰丸,專清中脘食積熱痰。
南星,半夏,神麯,山楂,香附子,陳皮(去白。各一兩),青皮,枳實,蒼朮,黃芩,烏梅,枯礬,滑石(炒),乾薑(各半兩),
白話文:
南星、半夏各一兩,蛤蚧三兩,研磨成粉末,用薑湯浸泡,做成蒸餅丸,外裹青黛。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此藥方名為二術丸,用於治療濕痰。白朮六錢炒熟,蒼朮三錢炒熟,芍藥二錢半,香附子半錢,研磨成粉末,做成蒸餅丸服用。清痰丸專門用於治療中脘食積熱痰,由南星、半夏、神麴、山楂、香附子、陳皮(去白)、青皮、枳實、蒼朮、黃芩、烏梅、枯礬、滑石(炒)、乾薑各一兩組成。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東垣)小黃丸,化痰涎,除濕飲,和胃氣,利膈。
黃芩(一兩),半夏,白朮(各兩半),乾薑(五錢),澤瀉(三錢),黃耆(二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黃栝蔞丸,治食積痰壅滯喘急。
栝蔞仁,半夏,山楂,神麯(炒。各等分),
上為末,栝蔞汁丸,薑湯下,五十丸。
半夏丸,治肺氣不調,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悶,短氣煩心,風痰壅實,頭目昏眩,咽膈不利,嘔吐噁心,神思昏沉,心悸面熱,涕唾稠黏,並皆治之。
白話文:
黃芩、半夏、白朮、乾薑、澤瀉、黃耆研磨成細粉,用湯浸泡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此方可化痰涎、除濕氣、和胃氣、利膈。
黃栝蔞丸用於治療食積痰壅滯,喘息急促。栝蔞仁、半夏、山楂、神麯等藥材等分研磨成粉,用栝蔞汁做成丸子,用薑湯送服,每次五十丸。
半夏丸主治肺氣失調、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悶、氣短煩躁、風痰壅實、頭目昏眩、咽喉不利、嘔吐噁心、神志昏沉、心悸面熱、涕唾稠黏等症狀。
(《集成》)潤下丸,治膈痰,降痰甚妙。
陳皮(去白,一斤鹽水浸),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秘方)瓦粉栝蔞丸,治一切頑痰結滯,咯吐難出,久嗽不已,氣塞妨悶,痰火勞嗽,並效。
瓦楞子(一名蚶子,將殼火煅醋淬二次,研為極細末),黃栝蔞(霜後黃熟時,取瓤並子,和瓦粉爛搗成膏為餅),廣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各精製曬乾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八十丸,食後臨臥,薑湯送下。
白話文:
《集成》中記載的「潤下丸」可治療膈痰,降痰效果顯著。配方為陳皮(去白,一斤鹽水浸泡)、甘草(炙,一兩),研磨成粉末,蒸餅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白湯送服。
秘方「瓦粉栝蔞丸」則可治療各種頑固痰結、咯吐困難、久咳不止、氣塞胸悶、痰火勞嗽等症狀。配方為瓦楞子(一名蚶子,將殼火煅醋淬二次,研磨成極細粉末)、黃栝蔞(霜後黃熟時,取瓤並子,與瓦粉一起搗爛成餅)、廣陳皮(去白,各等分),將各材料精製曬乾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八十丸,飯後臨睡前,用薑湯送服。
法制竹瀝丸,清熱降火,化痰利膈,止嗽止嘔吐,進食開胃,治勞嗽。
陳皮(去白),白朮(炒),白茯苓(各三兩),炙甘草,半夏曲,貝母,枳殼,神麯(炒),桔梗,黃芩(各三兩),玄明粉(一兩),香附子(制,一兩),
上為粗末,用大瓷盆,以竹瀝一碗入薑汁,酒半盞和勻拌諸藥,日中曬乾,仍依法入竹瀝、薑汁拌曬,七次為度,磨羅為細末,滴水丸,如綠豆大。食後或臥時白湯送下八十丸,三日便見效驗。久病者七日效,疲者一月全愈。此方得之海上道人,秘密不傳,予求以治痰火,效如響應。不敢自私,公於天下,共倡醫道云。
白話文:
法制竹瀝丸
功效: 清熱降火,化痰利膈,止咳止嘔吐,促進食慾,治療勞嗽。
藥方:
- 陳皮(去白皮):3兩
- 白朮(炒):3兩
- 白茯苓:3兩
- 炙甘草:3兩
- 半夏曲:3兩
- 貝母:3兩
- 枳殼:3兩
- 神麴(炒):3兩
- 桔梗:3兩
- 黃芩:3兩
- 玄明粉:1兩
- 香附子(制):1兩
製法: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粗末。
- 取一個大瓷盆,加入一碗竹瀝和半盞薑汁酒,充分混合。
- 將藥末倒入盆中,攪拌均勻。
- 將混合好的藥末放在陽光下曬乾。
- 重複步驟 2-4,共七次。
- 將曬乾的藥末研磨成細粉。
- 製成如綠豆大小的滴水丸。
用法:
- 飯後或睡前用白湯送服80丸。
療效:
- 病程短者服藥三天即可見效。
- 久病者服藥七天見效。
- 體虛者服用一個月即可痊癒。
來源:
此方來自海上道人,秘不外傳。我因治痰火而向其求取,療效顯著。不願私藏,公開於世,共倡醫道。
制竹瀝法(詳見製法備錄)凡取竹瀝,大約宜於春夏間而竹有汁多,凡筍可食,其竹可用,金竹、桂竹尤佳,其竹節高,味甘,勝於大貓竹,江南最多。
白話文:
制作竹瀝的方法(詳見製法記錄)大致上應該在春夏之交,因為這時候竹子裡的汁液較多。凡是能吃的新筍,它的竹子就可以用來製作竹瀝,特別是金竹和桂竹最好,因為這種竹子的節間長,味道甘甜,比大貓竹要好,江南地區這種竹子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