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曰:願聞四時之氣。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曰:其時有反者何也?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曰:治之奈何?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

順者為工,逆者為粗。帝曰:善。

白話文:

帝曰: 凡是百病的發源,必定是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等因素,氣機相合而形成病狀,藏於體內而有病名,我明白這些道理。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 百病的變化,大多數在早晨精神好轉,白天安穩,傍晚加重,夜晚最嚴重,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 這是因為四時之氣的影響。

曰: 我想聽聽四時之氣的影響。

曰: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氣機的常態。人體也應當如此,把一天分為四時:早晨為春,中午為夏,傍晚為秋,半夜為冬。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 早晨,人體陽氣開始生髮,病氣衰弱,所以早晨精神好轉;

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中午,人體陽氣旺盛,旺盛則可以克制邪氣,所以白天安穩;

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 傍晚,人體陽氣開始衰弱,邪氣開始生長,所以傍晚病症加重;

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半夜,人體陽氣入藏於臟腑,邪氣獨留於體表,所以夜晚病症最為嚴重。

曰: 有些時候,病症會與四時之氣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曰: 這是因為臟腑的氣機失調,偏勝或偏虛,導致臟腑獨主其病。比如,某個臟腑的氣虛弱,無法抵禦當季之氣,就會在當季病症最重;反之,某個臟腑的氣過盛,在當季會加重其本身的病症。

曰: 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

曰: 要順應天時,配合四季之氣進行治療,這樣就能預期病症的變化。

2. 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則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況病之已成,豈能治歟?故宜夜臥早起於發陳之春,早起夜臥於蕃秀之夏,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聖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與雞俱興於容平之秋,必待日光於閉藏之冬,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白話文:

与其等到生病了才去治疗,不如在没有生病之前就注重保养。因为疾病已经形成才用药,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所以,生病了才治疗,是医生的做法;没有生病就先预防,是明白养生之道。这样一来,懂得提前预防疾病的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这就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

我常说,要防治水灾就要做好堤坝,如果放任细小的水流不断流淌,等到洪水泛滥就无法阻止了;要防治火灾就要做好灭火措施,如果放任微弱的火光蔓延,等到火势蔓延到整片田野就无法控制了。水火已经盛大,尚且难以阻止,何况疾病已经形成,还能治好吗?所以,春天万物萌发之时,应该早睡晚起,以使身体放松,不发怒,顺其自然;夏天万物茂盛之时,应该早起晚睡,以使身体凉爽,饮食清淡,以滋养阳气。圣人在春夏养生之道就是如此。

秋天万物收敛之时,应该早起与鸡同鸣,保持心情平和;冬天万物闭藏之时,应该晚起,等到阳光明媚才起床,以使精神内敛,心志收敛,保持私心;饮食应该温热,以滋养阴气。圣人在秋冬养生之道就是如此。

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之虛,則木邪不能傳;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經之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蓋保身長全者,所以為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之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昔黃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始論乎天真,次論乎調神。既以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四氣;既曰飲食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

諄諄然以養生為急務者,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難圖也。厥後,秦緩達乎此,見晉侯病在膏肓,語之曰:不可為也。扁鵲明乎此,視齊侯病至骨髓,斷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齊晉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丹溪)

白話文:

有人說,遇到肝臟疾病,要先補脾虛,這樣木氣邪氣就不會傳播;看到右臉頰發紅,要先瀉肺經的熱氣,這樣金氣邪氣就不會旺盛。這就是治未病的方法。現在人們通過順應四季調養身心來達到治未病的目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保持身體健康完整,是聖人治道的根本;治病十全十美,才是高超醫術的精髓。《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提倡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理念,這真是一針見血的妙論!古代黃帝與天師的問答書中,也始終將攝養身體放在首位,一開始就論述了天真之道,接著才論述了調養身心。他們一方面講究陰陽法則,另一方面又強調順應四季;一方面講究飲食有度,另一方面又強調起居有常。

這些諄諄教誨,都是以養生為首要目的,想要預防疾病,避免發展到難以治療的地步。可惜的是,後來秦緩看到晉侯病入膏肓,就說無藥可救;扁鵲看到齊侯病入骨髓,也斷言無法挽救。哎,可嘆齊晉二侯不懂治未病的道理!

3. 治病必求其本論

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蓋疾疢之原不離乎陰陽之二邪也,窮此而療之,厥疾弗瘳者鮮矣。良工知其然,謂夫風熱火之病,所以屬乎陽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陽,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陽邪滋蔓而難制;濕燥寒之病,所以屬手陰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陰,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陰邪滋蔓而難圖。誠能窮原療疾,各得其法,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治病必求其本,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者如此。

夫邪氣之機,久而傳化,其變證不勝其眾也。譬如水之有本,故能遊至汪洋浩瀚而趨下以漸大;木之有本,故能薦生莖葉實秀而在上以漸蕃。若病之有本,變化無窮。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白話文:

想要治療疾病,就應該徹底探究疾病的根源。因為疾病的根源通常來自陰陽二邪,深入研究病源再進行治療,很少有無法痊癒的疾病。精通醫術的人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認為風熱火引起的疾病,屬於陽邪入侵所致。既然疾病源於陽邪,如果不從根本治療,陽邪就會蔓延,難以控制。濕燥寒引起的疾病,屬於陰邪入侵所致。既然疾病源於陰邪,如果不從根本治療,陰邪就會蔓延,難以應對。如果能夠深入探究病源,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就能取得萬無一失的效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也強調,治療疾病一定要探究根本。

邪氣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轉化,其變化症狀非常多。就像水有源頭,所以能奔流入海,不斷擴大;樹木有根,所以能向上生長枝葉,不斷繁茂。疾病也有其根源,變化無窮。如果不從根本治療,想要消除深層的病患,是不可能的。

今夫厥陰為標,風木為本,其風邪傷於人也,掉搖而眩轉,瞤動而瘛瘲,卒暴強直之病生矣。少陰為標,君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瘡瘍而痛癢,暴注而下迫,水液渾濁之病生矣。少陽為標,相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為熱而瞀瘈,躁擾而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矣。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熱淫所勝,平以鹹寒;火淫所勝,平以鹹冷。

以其病本於陽,必求其陽而療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太陰為標,濕土為本,其濕邪傷於人也,腹滿而身腫,按之而沒指,諸痙強直之病生矣。陽明為標,燥金為本,其燥邪傷於人也,氣滯而膹郁,皮膚以皴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矣。太陽為標,寒水為本,其寒邪傷於人也,吐利而腥穢,水液以澄冷,諸寒收引之病生矣。

白話文:

厥陰屬木,受風寒侵襲,會出現頭昏眼花、肢體抽搐、突然僵直的病症。少陰屬火,受熱邪侵襲,會出現瘡瘍腫痛、腹瀉、水腫等病症。少陽也屬火,受熱邪侵襲,會出現發熱、神志不清、狂躁不安等病症。治療時,風邪要用辛涼藥物,熱邪要用鹹寒藥物,火邪要用鹹冷藥物。

太陰屬土,受濕邪侵襲,會出現腹脹、水腫、肢體痙攣等病症。陽明屬金,受燥邪侵襲,會出現氣滯、皮膚粗糙、乾燥等病症。太陽屬水,受寒邪侵襲,會出現嘔吐腹瀉、身體發冷等病症。

善為治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燥淫所勝,平以苦溫;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以其病本於陰,必求其陰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豈非將以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原者哉?

抑嘗論之,邪氣為病,各有其候。治之之法,各有其要,亦豈止於一端而已?其在皮毛者,汗而發之;其入里者,下而奪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謂可吐也;慓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

臟寒虛奪者,治以灸焫;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無出於此也。

白話文:

好的醫生,會根據病患的症狀來治療。若病患是濕邪過盛,就用苦寒的藥物來平衡;若病患是燥邪過盛,就用苦溫的藥物來平衡;若病患是寒邪過盛,就用辛熱的藥物來平衡。因為疾病的根源在於陰虛,所以一定要針對陰虛來治療,這樣病患一定會康復。這不是說明治療疾病的方法,一定要追根究柢,找出病因嗎?

此外,邪氣入侵人體造成疾病,會有不同的症狀,治療方法也各有側重,絕非單一方法就能奏效。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毛髮,就用發汗的方式驅除;如果邪氣入侵內臟,就用瀉下之法來排出。如果邪氣在上焦,就用吐法來治療;如果邪氣凶猛,就用按摩來平復。

針對臟腑寒虛衰弱的,用灸法和熨法治療;針對脈絡攣縮痺痛的,用針灸法治療;針對血瘀積聚腫脹發熱的,用砭石法治療;針對氣滯痿厥寒熱的,用導引法治療;針對經絡不通,感覺麻木的,用醪醴療法治療;針對血氣凝滯,筋脈病變的,用熨藥法治療。從尋找病因開始,到最終驅除病邪,所有的治療方法都包含在這些之中。

噫!昔黃帝處於法宮之中,坐於明堂之上,受業於岐伯,傳道於雷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綱紀萬物,變化生殺之妙,蓋有不測之神斡旋宰制於其間也。人或受邪生病,不離於陰陽也。病既本於此,為工者豈可他求哉?必求於陰陽可也。至真要大論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求其病機之說,與夫求於本,其理一也。(丹溪)

白話文:

啊!昔日黃帝身處法宮之中,坐在明堂之上,向岐伯學習,將醫道傳授給雷公,說道: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統御萬物,變化生殺的奧妙,其中有不可測的神明在運作主宰。人若受到邪氣而生病,也脫離不了陰陽的影響。既然病根源於此,作為醫者又何必到別處尋找呢?務必從陰陽中探求病因即可。

《至真要大論》說:「有者求之,無者求之。」這便是說要探究病機,以及追溯病根,其道理是一樣的。(丹溪)

4. 陽有餘陰不足論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曰,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若月之盈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

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成,而古人之善於攝養也。《禮記》注曰:惟五十而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

白話文:

人是由天地之氣孕育而生。天地的陽氣是氣,陰氣是血,所以氣通常充足,而血則經常不足。為什麼這樣說呢?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天廣大而屬陽,運作在地球之外;地處於天的中心,屬陰,被天的巨大氣息托舉著。就像太陽,它充滿能量,也屬陽,運作在月亮之外;月亮則屬陰,依靠太陽的光芒才能發光。人體的陰氣,其消長就如同月圓月缺,所以男子十六歲精氣充足,女子十四歲開始來月經。

有了形體之後,仍然需要依靠乳汁、食物來滋養,陰氣才逐漸形成,並能與陽氣相配,最終成為成人,並成為他人的父母。古人必定等到三十或二十歲之後才結婚,可見陰氣形成不易,而古人善於保養身體。 《禮記》注釋說:只有到五十歲之後才開始保養陰氣,才有效果。《內經》說:年滿四十歲,陰氣已減半,起居也開始衰敗。又說:男子六十四歲精氣耗盡,女子四十九歲月經停止。

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又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觀虛與盛之所在,非予之過論。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

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

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於資其化源也。古人於夏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護也。

白話文:

人體的陰氣有限,只夠支撐三十年的視聽言動,早已經開始虧損了。人的慾望無止境,這種容易損耗的陰氣,如何才能持續供應呢?經書說:「陽氣來自天氣,主宰外在;陰氣來自地氣,主宰內在。」因此陽氣充盈,陰氣就會虛弱。又說:「陰氣極度虛弱,天氣就會消失;陽氣極度旺盛,地氣就會不足。」觀察陰虛陽盛的狀況,不是我胡亂說。腎臟主宰閉藏,肝臟主宰疏泄。

這兩個臟器都藏有相火,並且連結到心臟。心臟是君火,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響而波動。心臟波動,相火也會波動,波動就會導致精氣流失,相火會迅速升起,即使沒有交合,也會暗中流失。所以聖賢只教導人們收心養心,其道理非常深奧。

天地依靠五行相生相剋,不斷循環衰旺,形成四季變化。人體的五臟六腑也隨著四季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是火最旺盛的時節。火是肺金的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是土最旺盛的時節。土是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更何況腎水常依靠肺金做母親,以補充不足。因此《內經》反复強調要滋養其化源。古人夏天必定獨自睡覺,飲食清淡,小心翼翼地呵護身體。

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閉藏潛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若於此時恣嗜欲以戕賊,至春升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

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月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所謂注夏病。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

白話文:

保養腎臟和膀胱,正要避免火熱和土氣過盛。《內經》說:冬天不儲藏精氣的人,春天一定會得溫病。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是火氣閉藏潛伏的時節,應該養護身體的根本,為來年春天生長活躍打下基礎。如果在這個時候放縱欲望,損害身體,到了春天生長的時候,就會沒有根基,陽氣浮動,一定會得溫熱病。夏天火土旺盛,冬天火氣潛伏,這是講一年中的虛弱。

就像月亮上弦之前、下弦之後、月廓月空的時候,也是一個月中的虛弱時期;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也都是一天中的虛弱時期。如果病人剛病癒,或者瘡痍正盛,更不止於一天的虛弱。現在很多人在春末夏初,會患頭痛腳軟、食慾不振、體溫升高的毛病,仲景說春夏病重,秋冬減輕,而且脈象弦大,這就是俗稱的「注夏病」。如果犯了上述四種虛弱的情況,似乎難以避免這種疾病。

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隳壞。予言至此,深可驚懼。古人謂不見所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盛於體,聲音之盛於耳,顏色之盛於目,馨香之盛於鼻,誰是鐵漢,心不為之動也?善攝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亦惟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期無負敬身之教,幸甚。

白話文:

人到壯年就顯露出老態,要照顧父母、養育子女,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所有的一切都開始崩壞。我說到這裡,你們應該感到非常害怕。古人說,不看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但當溫暖的陽光照耀著身體,美妙的聲音迴盪在耳邊,美麗的景色映入眼簾,芬芳的香氣撲鼻而來,又有誰能像鐵漢一樣,不為這些事物所動呢?懂得養生的人,在這五個月陽氣旺盛的季節,會選擇外出活動;即使遇到一個月的陰虛時期,也會暫時離開家門,好好照顧自己。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天賦的本性,不辜負養生的教誨,這才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