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19)
卷之一 (19)
1. 紀天錫
字齊卿,泰安人,業醫,有活人之妙,注《難經》五卷。泰定上其書,授醫學博士。
白話文:
紀天錫,字齊卿,是泰安人,以行醫為業,醫術非常高明,有起死回生的神妙之處。他還註解了《難經》這部醫學典籍,共五卷。泰定年間,朝廷將他的著作上呈,並授予他醫學博士的官職。
2. 王珪
字均章,號中陽老人,吳郡人。志行高潔,見道真明,尤邃於醫學。屏世慮,隱居吳之虞山,人稱隱君。所著方書,超出群表,自幼及壯至老,調攝有序,論證有旨。至於諸痰諸飲挾火為患,悉究精詳,制有滾痰丸,最神效,名《泰定養生主論》。
白話文:
王珪,字均章,別號中陽老人,是吳郡人。他志向高尚,品行清白,對人生真理有深刻的見解,尤其精通醫學。他摒棄世俗的煩惱,隱居在吳地的虞山,人們都稱他為隱士。他所寫的醫書,內容超群出眾,從年幼到壯年再到老年,都注重養生調理,理論明確。特別是針對各種痰飲夾雜火邪所引起的疾病,研究得非常深入詳盡,並製作了療效極佳的滾痰丸,他的著作名為《泰定養生主論》。
3. 許國禎
字進之,為元祖翰海留守,掌醫藥,醫邁常人,藥有奇效。世祖足疾,進藥,味苦不飲,禎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世祖然之,遂飲藥而愈。
白話文:
許國禎,字進之,擔任元朝皇帝的翰海留守,負責管理醫藥事務。他的醫術高明,超越一般人,所用的藥也具有神奇的療效。元世祖的腳生病了,許國禎進獻藥物,但世祖覺得藥味太苦而不肯喝。許國禎便說:「良藥雖然味道苦,但對治病有幫助;忠誠的勸告雖然聽起來不順耳,但對行為有益。」元世祖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喝下藥,病也因此痊癒了。
4. 羅知悌
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精於醫術,得金劉完素之傳,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書,有異見。惟好靜僻,厭與人接,惟丹溪為得意弟子,遂儘教以其所學云。
白話文:
羅知悌,字子敬,世人尊稱他為太無先生。他精通醫術,學到金代名醫劉完素的醫學傳承,並且廣泛研究過張從正、李杲兩位醫家的著作,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喜歡安靜清幽,不喜歡與人交往,只有朱丹溪是他最滿意的弟子,所以將自己所學的全部都教給了他。
5. 朱震亨
字彥修,號丹溪,浙之義烏人。自幼好學,日記千言。業舉子,講道八華山,拜許文懿公。一日公謂以己疾久之,非精於醫者,弗能起,子多敏穎,其遊藝於醫而濟人乎?於是丹溪復致力於醫方。既而悟曰:執古方以療今病,其勢難全,必也參之以《素》、《難》,活潑權衡,乃能濟世。遂出遊求師,渡浙走吳,歷南徐建業,皆無所遇。
及還武林,聞太無先生,往拜之,數謁弗得接,求見愈篤,先生始接之。以劉張李三家之書為之敷揚其旨,彥修受教而醫益神,名益著,四方求療者,輻輳於道。按證施方,錄為醫案可考,又著《格致餘論》發其秘云。
白話文:
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是浙江義烏人。他從小就喜歡學習,每天能寫下千言的日記。他曾以科舉為目標,在八華山講學,並拜許文懿公為師。有一天,許文懿公對他說,自己久病纏身,若非精通醫術之人,恐怕難以痊癒,你天資聰穎,不如學習醫術來救助世人吧?因此,朱丹溪便開始專心研究醫學。後來他領悟到,單純照搬古方來治療現代疾病,恐怕難以奏效,必須要參照《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靈活變通、權衡利弊,才能真正達到濟世救人的目的。於是,他開始出外遊歷求師,渡過浙江,前往吳地,又經過南徐、建業等地,卻都沒有遇到可以學習的對象。
回到杭州後,他聽聞太無先生的名聲,便前去拜訪,多次求見都未能如願,但他求見的心意更加堅定,太無先生才終於接見了他。太無先生為他詳細闡述了劉完素、張元素、李杲三家醫學著作的精髓,朱丹溪接受教誨後,醫術更加精湛,名聲也越來越響亮,四面八方前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他根據病人的症狀開立藥方,並將案例記錄下來以供參考,又寫了《格致餘論》一書,闡發醫學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