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 (2)
卷之二十 (2)
1. 相火動為諸證
註文未之發耳。以陳無擇之通達,且以暖熾論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後人之不無聾瞽也,悲夫!
病濕熱相火者多。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
因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燥,水虧為火獨存。
氣有餘便是火。(非真氣之有餘,乃火邪之為氣。)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起者,陰火也。
熱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蓋相火起於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藥服之。以附子末津調,貼湧泉穴,引火下行。若壯實人有此證,是濕鬱成熱之候。或有冒雨途行受濕而得此證者,不可誤作陰虛治。只宜蒼朮、黃柏、牛膝、防己丸之屬。陰虛火動者,難治。(脈數無力者是也。)
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煩躁者,氣隨火升也。
東垣云: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臟熱,有內中外而熱。輕手捫之,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手按之。筋骨熱甚者,熱在筋骨也。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又云: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熱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夜不分,是重陽無陰也。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兩手大熱為骨厥,如在火中。灸湧泉穴,五壯立愈。
白話文:
唉!這段文字說的是,古人雖然對「相火」這個概念有所著墨,像是陳無擇這樣通達醫理的人,也只是把「君火」(心火)比作溫暖的火,把「相火」比作日常用火,並沒有深入探討,難怪後人對這個概念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真是令人感嘆!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濕熱和「相火」妄動引起的。許多疾病追根究底都是因為痰火作祟,而痰火又會引發各種怪異的症狀。
而這些「相火」的亂動,往往是受到「君火」(心火)影響。心是君火,心火旺盛會導致金(肺)乾燥,水(腎陰)不足,使火獨盛。
所謂「氣有餘」其實並不是真氣過多,而是火邪化為氣的表現。氣從身體左邊升起的,是肝火;氣從肚臍升起的,是陰火。
如果熱感從腳底向上進入腹部,這是身體極度虛弱的徵兆。「相火」本來就潛藏在身體下方,出現這種狀況往往難以救治。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加上降火藥,將附子末用唾液調和,貼在腳底的湧泉穴,引導火氣向下走。如果體格強壯的人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濕氣鬱積化熱,或是冒雨受濕所致,不能誤認為是陰虛而治療,應該使用蒼朮、黃柏、牛膝、防己等藥物來治療。陰虛導致的火動則難以治療(脈搏跳動快速而無力就是這種情況)。
嗜酒的人發熱難以治療;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而發熱,也難以治療。
感到煩躁不安,是因為氣隨著火氣向上升騰的緣故。
李東垣說過,發熱有因為元氣虛損而發熱,也有五臟發熱,也有從身體內外發熱的。輕輕觸摸皮膚感覺發熱,是熱在皮毛血脈;用力按壓感覺筋骨發熱,是熱在筋骨;不輕不重按壓感覺發熱,是熱在肌肉。他又說,白天發熱,晚上安靜,是陽氣在陽分自發的熱;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進入陰分,叫做熱入血室;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是體內重陽而無陰的表現,應該趕快瀉掉陽熱,大力滋補陰液。
如果兩手感到極度發熱,像在火中一樣,是骨厥,可以使用艾灸湧泉穴,灸五壯(五個艾柱)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