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 (8)

1. 論內托散

《精要》謂:一日至三日進十數服,防毒氣攻臟腑,名護心散。切詳綠豆解丹毒,又言治石毒,味甘,入陽明,性寒能補,為君;以乳香去惡毒,入少陰,性溫善竄,為佐;甘草性緩,解五金八石及百藥毒,為使。想此方專為服丹石發疽者設,不因丹石而發疽,恐非必用之劑。

丹溪曰:癰疽因積在臟腑,非一朝一夕,治當先助氣壯胃,是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為佐,參以經絡時令,是毒外發,施治之早,可以內消,此乃內托之本意。又云:內托散性冷治嘔,有降火之理。若夫老年者、病深諸證備者、體虛者,綠豆雖補,將有不勝重任之患矣。

白話文:

《精要》中提到:一日至三日服用十幾劑,可以預防毒氣侵犯臟腑,此方名為「護心散」。

詳細來說,綠豆具有解丹毒的功效,也用於治療石毒。其味甘,入陽明經,性寒,能補益身體,為君藥;乳香則能去除惡毒,入少陰經,性溫且善於穿透,為佐藥;甘草性緩和,能解五金八石及百藥之毒,為使藥。

由此可知,此方專門針對服用丹石而導致發疽的患者設計,若非因丹石而發疽,則可能不需使用此方。

丹溪先生說:癰疽是由於毒氣積聚在臟腑,非一日之功,治療應先補氣健胃,使根本堅固,並輔以行經活血,促進血液循環。

同時需根據經絡和季節變化,及早施治,使毒氣外發,方可內消,這就是「內托」的根本用意。

另外,內托散性寒,可用於治療嘔吐,具有降火之功效。然而,對於老年人、病深諸證俱備者、體虛者,雖然綠豆具有補益作用,但可能無法負荷,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2. 論神仙追毒丸

《精要》曰:初成膿,宜烙,得膿利為效,亦服追毒丸。丹溪曰:追毒丸下積取毒之藥,決無取膿之效。今用烙而得膿,若在裡而血氣實,則膿自出,以托不出,何不以和氣活血藥,佐以參耆補劑,使膿托出?其方用五倍子消毒、殺蟲、解風,為君,山茨菇、千金子,大戟,皆驅逐走泄,為臣佐,以麝香升散,用之以治癰疽,實非所宜。果見臟腑有積毒或異蟲,纏滯深固,而體氣不虛者,亦快藥,但戒勿輕用耳。

白話文:

《精要》說: 初次形成膿腫,應該用烙法,膿液排出便有效,也可以服用追毒丸。

丹溪說: 追毒丸是下行積聚毒氣的藥物,根本沒有排膿的效果。現在用烙法排膿,如果膿在內部而血氣充實,膿自然會排出。如果膿無法排出,為何不用和氣活血的藥物,輔以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幫助膿液排出呢?

具體方劑: 以五倍子消毒殺蟲,解毒散風,作為主藥;山慈菇、千金子、大戟驅逐排泄,作為輔藥;以麝香升散,用來治療癰疽,實非適宜。

總結: 如果確實發現臟腑有積毒或異蟲,深陷難解,而且體氣不虛,也可以使用這種快速見效的藥物,但要謹慎使用,不可輕易服用。

3. 論飛龍奪命丹

飛龍奪命丹治疔瘡惡腫初發,或發而黑陷,毒氣內陷者。丹溪曰:世多用之,香竄燥毒之劑無經不至,故能宣泄,備汗、吐、下三法,病因食一切禽畜,毒發及瘡,脈沉緊細數,蘊毒在裡,並濕毒,用之神效。若大熱大渴,毒氣焮發,而脈浮洪在表,及膏粱積熱之人,未宜輕舉。

白話文:

「飛龍奪命丹」適用於治療疔瘡惡腫初發,或已發作且呈現黑色凹陷,毒氣入侵內部的患者。

丹溪先生說:世人多用此丹,其藥性香氣濃烈,能燥化毒氣並直達病所,故能宣泄鬱積,具備發汗、催吐、瀉下的三種功效。病因多因食用了各種禽畜,毒氣侵入導致瘡瘍,脈象沉緊細數,表明毒素蘊積於內,並伴有濕毒,服用此丹效果顯著。

但若患者出現高燒、口渴,毒氣外溢,脈象浮洪,以及因飲食過於膏粱厚味而導致積熱的體質,則不宜輕易使用此丹。

4. 論獨聖散

癰疽皆綠氣滯血凝,或因怒氣所致。用香附子去毛,以生薑汁淹一夕,曬乾,研為末,白湯調服二錢,無時。

丹溪曰:本方謂疽後常服,半年尤效。此皆施於體實氣鬱之人,不可一概而用之也。一人厚味,氣鬱性重,年近六十,患背疽,醫與諸藥皆不行,惟飲香附末甚快,始終只此一味而安,此千百而一二。

白話文:

癰疽都是因為綠氣停滯,血液凝結,或是因為怒氣導致的。將香附子去毛,用生薑汁浸泡一夜,曬乾磨成粉,用白湯調服兩錢,不限時間。

丹溪說:這個方子適合疽瘡癒合後常服,服用半年效果更佳。但這些方法只適用於體質強壯、氣鬱的人,不可一概而論。曾有一位喜愛厚味、氣鬱體質重的六十歲老人,患了背疽,醫生用各種藥物都無效,只有服用香附粉才見效,最後只靠這一味藥物就痊癒了。這種情況雖然少見,但也的確存在。

5. 瘡腫分淺深

瘡疽有三: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皮肉;色不辨者,發於骨髓。又曰:以手按搖,瘡腫根牢而大,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又,驗初生瘡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瘡疽必深也;若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瘡浮淺也;惡瘡初生,其頭如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焮展有深意。酌其深淺,浮則表之,深則疏之。

白話文:

瘡疽的三種表現:

瘡疽有三種:腫起高高且柔軟的,是由於血脈問題造成的;腫起低矮且堅硬的,是由於筋骨皮肉問題造成的;顏色不明顯的,是由於骨髓問題造成的。

判斷瘡疽深淺:

另外,可以用手按壓搖晃瘡腫,如果瘡腫根部牢固且大,則表示瘡疽很深;如果根部小且浮動,則表示瘡疽很淺。

初生瘡疽的徵兆:

此外,在瘡疽剛出現時,如果患者感到身體發熱、畏寒、肢體僵硬、頭痛、精神不安、烦躁、想喝冷飲,那麼瘡疽很可能很深。如果起居飲食和平常無異,則表示瘡疽較淺。

惡瘡的處理:

對於惡瘡,剛開始時瘡頭會像小米粒一樣小,略微感到疼痛或癢,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就會迅速蔓延,表示瘡疽很深。

根據深淺選擇治療方法:

根據瘡疽深淺程度,如果瘡疽較淺,就應以表面的治療方法為主;如果瘡疽較深,就應以疏導內部的治療方法為主。

6. 辨癰與疽治法

《精要》云:始患高腫五七日,忽平陷者,是攻內之候,以托裡散、內補湯填補臟腑,令實,最怕透膜者,十無一生。

丹溪曰:癰之邪淺,其稽留壅遏,獨在經脈之中而專於外,故初發時身表便熱,患處便如枕、如盆高腫痛甚者,縱欲下陷,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損也。疽之邪,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故身或無熱,患處或不腫痛甚者,聲嘶色脫,眼黑青小,十指腫黑者,多死。治癰初發,當以潔古法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

白話文:

《精要》中說:一開始患有高腫五七日,突然平陷下去的,這是內部受攻擊的徵兆,要用托裡散、內補湯填補臟腑,讓它們實起來,最怕的是透膜,十個病人中沒有一個能活。

丹溪說:癰的邪氣淺,它停留在經脈中,只在外面,所以初發時,身體表面就發熱,患處就好像枕頭、盆子一樣高腫疼痛得很厲害,即使想要向下陷下去,也因為正氣在內部固守著,不肯接受邪氣,所以有的便秘,有的口渴發逆來抵抗邪氣,因此骨髓最終不會乾枯,五臟最終也不會損傷。疽的邪氣,它停留在經脈中,和五臟相連,不專攻於外,所以身體可能沒有發熱,患處可能也沒有很腫痛,聲音嘶啞,面色蒼白,眼珠黑而小,十個手指頭腫黑,大多會死。治療癰初發,應該以潔古法為主,表面的要散之,裡面的要下之;火可以灸之,藥可以敷之。

膿未成者必內消,已成者速潰。

治疽初發,當以涓子法為主。填補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延曼。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歸而不亂攻,可轉死為生,變凶為吉。今世不分癰疽,一概宣熱拔毒,外以五香托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自悟其藥之非,惜哉!

白話文:

膿尚未形成時,應以內服藥物消之,已形成者則需盡快潰破。治療疽病初期,應以涓子法為首要,填補臟腑,使之強健,不可讓外邪向下蔓延。外部則用火灸,引導邪氣透出,使其有穴道可循而不再亂竄,如此可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如今世人混淆癰疽,一味宣泄熱毒,外部以五香藥物托其氣,內服大黃竭其血,終究不悟其藥物失當,實在可惜!

7. 瘡名有三曰癤曰癱曰疽

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小痛,疼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清水,後白破膿出,如不破,用替針丸。癰者初生紅腫突起,闊三四寸,發熱惡寒,燥渴或不渴,抽掣疼痛,四五日後按之微軟,此證毒氣浮淺,春夏宜防風敗毒散,加薑、蔥、棗煎。秋冬去薑、蔥、棗,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蔞,身半以下加射干。

又有皮色不變,但肌肉內微痛甚,發熱惡寒煩渴。此證熱毒深沉,日久按之,中心微軟,膿成,用火烙開,以決大膿,宜服托裡之藥。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覺癢痛,觸著其痛應心,此疽始發之兆,或誤觸著,便覺微赤腫痛,三四日後,腳根赤暈,展開,渾身壯熱,口微渴,瘡上亦熱,此疽也。

白話文:

【癤】指的是剛開始長出的突起物,表面紅腫且沒有根腳,腫塊只在皮膚上,大約一到二寸寬,會有些微痛感,幾天後腫塊變得稍軟,薄皮脫落,開始流出清水,之後會化為白色膿液,如果沒有自行破膿,則需使用替針丸來治療。【癰】指的是剛開始長出的紅腫突起物,大約三到四寸寬,伴有發燒畏寒、口乾或不乾、抽搐疼痛等症狀,幾天後按壓時會覺得稍軟,這是因為毒素較淺,春夏季節適合使用防風敗毒散,加入薑、蔥、棗煮水服用;秋冬季節則去除薑、蔥、棗,加入木香,身體上半部加入栝蔞,下半部加入射乾。

另外,若只是皮膚顏色未變,但肌肉內部感到極度疼痛,伴有發燒畏寒、口渴或不渴等症狀,這是熱毒深沈的表現,時間久了按壓時中心會感到微軟,形成膿液,此時需用火烙開膿包,並服用能夠托出膿液的藥物。【疽】指的是初期出現像粟米大小的白色粒狀物,會感到癢痛,碰觸時疼痛感傳至心臟,這是疽病發作的前兆,如果誤碰,可能會導致局部微紅腫痛,幾天後腳根周圍會有紅暈擴展,全身發熱,口微渴,傷口處也會有熱感,這就是疽病的表現。

疽上或漸生白粒如黍米,逐個用銀篦挑去,勿令見血,或有少血亦不妨,不見血尤妙,卻用老皮散敷之,五七日,瘡頭無數如蜂房,膿不肯出,冬用五香連翹湯,夏用黃連羌活散,夏初用防風敗毒散加蔥、棗,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氣實,脈洪數有力,痛腫焮開,壯熱便閉,宜五利大黃湯、復元通氣散,可選用通利。

白話文:

如果疽瘡上逐漸長出像小米一樣的白點,可以用銀篦子一個個挑掉,不要讓它流血,即使流一點血也不要緊,不流血最好。挑完後,就用老皮散敷在上面,大約五到七天,瘡口會出現像蜂窩一樣的許多小孔,膿液卻出不來。冬天可以用五香連翹湯治療,夏天用黃連羌活散,初夏可以用防風敗毒散,加蔥、棗一起服用,到秋天就加木香。

如果患者形氣比較實,脈搏洪大有力,而且疼痛、腫脹、發熱,體溫高,大便不通暢,可以用五利大黃湯或復元通氣散來通利。

又有初生白粒,誤觸後,便覺情思不暢,背腫如石,身體煩疼,胸膈痞悶,怕聞食氣,此謂外如麻,里如瓜,疽毒深惡,內連臟腑。疽頂白粒如椒者數十,間有大如蓮子蜂房者,指捺有膿不流,時有清水,微腫不突,根腳紅暈,漸漸展開,或癢痛或不痛,疽不甚熱,瘡反陷下,如頑之皮漸變黑色,恍惚沉重,脈若虛弱,便用大料參耆歸術濃煎調服。

瘡瘍鬱冒,俗呼昏迷是也,宜汗之則愈。

白話文:

如果出現初生白粒,不小心觸碰後,就會感覺情緒不暢,背部腫脹像石頭一樣,身體疼痛難忍,胸口鬱悶,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這種情況就像外皮像麻布,內部像瓜一樣,毒素深惡,連接到內臟。瘡瘍頂端有許多像胡椒一樣的白粒,有的像蓮子般大小,呈蜂窩狀,按壓有膿但不流出,偶爾有清水流出,稍微腫脹但不突出,根部周圍有紅暈,逐漸擴散,有的會癢痛有的不會痛,瘡瘍不太熱,反而是凹陷下去,像頑固的皮革逐漸變黑,感覺沉重虛弱,脈象微弱,這時候就要用大料、人參、黃耆、地黃、熟地濃煎後調服。

瘡瘍鬱悶,俗稱昏迷,需要發汗才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