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 (7)

1. 蜞針法

其法取大活蜞二三枚,先以竹節無底者二寸高許安瘡頭上,少注水於其竹中,放蜞入,任吮其瘡血,出,蜞亦飽脹而死。瘡去惡血,亦漸輕愈,隨用藥治之。有云:蜞針吮血,可施於輕小證候,若積毒在臟腑,徒竭其血於外,無益。(愚謂雖用蜞針,仍須按證施藥,則內外兼治亦可已矣。

若云徒竭其血於無益,斯言過唉。毒為積血而成,今吮去其惡血,亦驅其毒之一端也。)

白話文:

這種方法是取幾隻大活蜞,先用一段約兩寸高的無底竹筒放在瘡口上,然後在竹筒裡加少量水,放入蜞,讓它們吸食瘡中的血液,直到蜞因飽脹而死。瘡口排出污血後,症狀也會逐漸減輕,接著再用藥物治療。有人說,蜞吸血只適用於輕微的病情,如果毒素積聚在臟腑裡,單單從外部吸血是沒有幫助的。但我認為,即使使用蜞來吸血,還是要根據病情使用藥物,這樣內外兼治效果會更好。

如果說單單吸血無益,這種說法有些過於絕對。毒素是由積血形成的,現在吸走污血,也是去除毒素的一種方式。

2. 附子餅灸法

附子為末,唾津和為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如咽則止,來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仍用前補藥作膏貼之。

白話文:

把附子磨成粉末,用口水和成餅狀,厚度約三錢,放在瘡上,用艾炷來灸,瘡口大就用大的艾炷,瘡口小就用小的艾炷,只要讓它微微發熱,不能讓皮膚感到疼痛,乾了就換一個新的,如果吞嚥困難就停止,第二天再照這樣灸,直到肉長平見效,同時使用之前的補藥做成膏藥貼在上面。

3. 豆豉餅灸法

豆豉餅專治發背,已潰未潰。用江西淡豆豉為末,唾津和作餅,置患處灸之,餅乾,再用唾津和之。瘡大用水和,搗成硬泥,依瘡大小作餅子,厚三分,如已有瘡孔,勿覆孔上,四布豉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破肉,如熱痛,急易之,日灸三度,先有瘡孔者,孔出汗即瘥。

白話文:

豆豉餅專門治療發背,無論是已經潰爛還是尚未潰爛。使用江西產的淡豆豉研磨成粉末,用唾液混合成餅狀,放在患處灸治。餅乾了之後,再用唾液混合。如果瘡瘍很大,就用水混合,搗成堅硬的泥狀,根據瘡瘍的大小做成餅狀,厚度三分,如果已經有瘡孔,不要覆蓋在孔上,將四塊豆豉餅排列在艾草上面灸治,讓它微微發熱,不要燒破肉。如果感到熱痛,就趕緊更換。每天灸治三次,如果已經有瘡孔,孔洞流出汗水就表示病癒。

4. 八味丸治驗

人有不耐勞,不能食冷,或飲食作脹,大便不實,或口舌常破,生瘡,服涼藥愈盛,盜汗不止,小便頻數,腰腿無力,或咽津,或呼吸覺冷氣入腹,或陰囊濕癢,或手足冷,或面白,或黧黑,或畏寒短氣。以上諸證,皆屬腎虛,非附子不可治。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有以下症狀:

  • 不耐勞: 容易疲勞,做事沒勁。
  • 不能食冷: 怕吃冷的東西,吃了會不舒服。
  • 或飲食作脹: 吃東西容易脹氣。
  • 大便不實: 便秘,排便不順暢。
  • 或口舌常破: 嘴巴和舌頭經常破。
  • 生瘡: 容易長瘡。
  • 服涼藥愈盛: 吃涼性的藥物反而加重病情。
  • 盜汗不止: 夜間出汗,而且不止。
  • 小便頻數: 頻繁上廁所。
  • 腰腿無力: 腰和腿無力。
  • 或咽津: 口乾舌燥,容易咽口水。
  • 或呼吸覺冷氣入腹: 呼吸時感覺有冷氣進入肚子。
  • 或陰囊濕癢: 陰囊潮濕發癢。
  • 或手足冷: 手腳冰冷。
  • 或面白: 面色蒼白。
  • 或黧黑: 面色黧黑。
  • 或畏寒短氣: 怕冷、呼吸急促。

以上這些症狀,都屬於腎虛,必須要使用附子來治療。

5. 論金銀花酒

金銀花生取藤葉一把,瓷器內爛研,入白酒少許調和,稀稠得宜,塗敷四圍,中心留口,以泄毒氣。又法:取藤五兩,木杵捶碎,生甘草節一兩,二味以水二碗,用砂瓶,文武火煎至一碗,入無灰酒一碗,再熬十數沸,去渣,分三服,渣敷患處,一日夜吃盡,病熱重,日夜兩劑,服至大小便通利,藥力到矣。或用乾者,終不及生者力大效速。

或只用藤五六兩,搗爛,入熱酒一鍾,絞取汁酒溫服,渣罨患處,四五服而平。此藤延蔓附樹或園圃牆垣之上,藤方而紫,葉似薜荔而清,三月間,花微香,蒂帶黃色,花初開色白,經一二日色黃,故又名金銀花,又名鷺鷀藤,又名金釵股,又名老翁須,因藤左纏,又名左纏藤,凌冬不調,又名忍冬,在處有之。

白話文:

取新鮮的金銀花藤葉一把,用瓷器研磨成泥,加入少許白酒調和,使之濃稠適宜,塗抹在患處周圍,中間留一個小孔,以便毒氣排出。另外,也可將五兩金銀花藤用木槌搗碎,加入一兩生甘草節,用水兩碗,用砂鍋煎煮至一碗,再加入一碗無灰酒,繼續熬煮至沸騰十多次,去渣,分三次服用,渣敷在患處,一天一夜吃完。若病熱重,可一日兩次,服用至大小便通暢,藥力即可到達。乾的金銀花雖也可使用,但不及新鮮的藥效強勁快速。

也可以只取五六兩金銀花藤,搗爛,加入一碗熱酒,絞取汁液溫服,渣敷在患處,四五次服用即可痊癒。金銀花藤蔓生長,攀附在樹木或園圃牆垣上,藤條方正呈紫色,葉子像薜荔,但更清秀,三月開花,花朵帶有淡淡香味,花蒂呈黃色,花剛開時是白色,過一兩天後變成黃色,因此又叫金銀花,又叫鷺鷥藤、金釵股、老翁須,因為藤條左旋缠繞,又叫左纏藤,冬天也不凋零,又叫忍冬,各地都有生長。

治癰疽發背,乳癰初發,便當服此,不問疽生何處,皆有奇效。兼麥飯石膏、神異膏貼之尤效。

白話文:

治療癰疽、背部發癰、乳房剛開始發炎時,就應該服用這個方劑,不管癰長在什麼地方,都有奇特的療效。同時使用麥飯石膏和神異膏外敷,效果更佳。

6. 論槐花酒

槐花酒:槐花四五兩,炒微黃,乘熱入酒二鍾,煎十餘沸,去渣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一人髀患毒痛甚,服消毒藥不減,飲槐花酒一服,勢隨大退,再服托裡消毒藥而愈。

一人發背十餘日,勢危脈大,先飲槐花酒二服,殺其勢退,再服敗毒散二劑,托裡藥數劑,漸潰,又用桑柴灰灸患處,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藥貼之,灸至數次,膿潰腐脫,以托裡藥加白朮、陳皮,月餘而愈。一人肩疽,脈數,用槐花酒一服,勢頓退,更以金銀花、黃耆、甘草,十餘服而平。

大抵腫毒,非用蒜灸及飲槐花酒,先去其毒,雖托裡諸藥,其效未必甚速,但胃寒人不宜過劑。

白話文:

槐花酒的製作方法是:取四五兩槐花,炒至微黃,趁熱放入兩杯酒中,煎煮十多沸,濾去渣滓後趁熱服用。尚未成熟的腫毒服用兩三劑,已成熟的腫毒服用一兩劑即可。

有一個人腿部患有毒痛,服用消毒藥物無效,喝了一劑槐花酒後,病情立刻好轉,再服用了托裡消毒藥物後便痊癒。

還有一個人長了背瘡,十多天了,情況危急,脈象洪大。先喝了兩劑槐花酒,殺了病勢,退了熱度,再服用了兩劑敗毒散,幾劑托裡藥,背瘡逐漸化膿。之後用桑柴灰灸患處,每天灸很長時間,並貼上膏藥,灸了幾次後,膿液流出,瘡瘍腐爛脫落。再用托裡藥加上白朮、陳皮,一個多月後便痊癒。

還有一個人患了肩疽,脈象數,喝了一劑槐花酒後,病情頓時減輕,再服用金銀花、黃耆、甘草等藥物,十多劑後便痊癒。

總之,治療腫毒,必須先用蒜灸或喝槐花酒,去除毒素,即使服用托裡藥物,療效也不一定很快。但胃寒的人不宜服用過量的槐花酒。

7. 論十六味流氣飲治無名惡腫癰疸

丹溪曰:夫十六味流氣飲,乃表裡氣血藥也,復以疏風助陽之藥參入,非脈之洪緩沉遲緊細者不宜用,諸家往往不分經絡脈證,不俱時宜,但云消毒化毒,又云不退加補氣血藥,此又使人不能無疑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十六味流氣飲,是針對表裡氣血的藥方。它同時加入了疏風助陽的藥物,因此不適合脈象洪大、緩慢、沉伏、遲滯、緊縮或細弱的患者使用。很多醫家往往不分經絡脈象、時節病證,只說它能消毒化毒,又說若不退燒就加補氣血藥,這種做法讓人難免產生疑問。

8. 論十宣散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言其當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故當察時宜而權治,可收十全之功。此表裡血氣之藥,若用於乳癰疽初發,或已發,或內托,或身倦惡寒熱少,或脈緩澀,或弦,或緊細,宜用之。散風寒以助陽,乃始熱終寒之變也。若施於積熱焮毒,更不分經絡時宜,不能不無懼也。

丹溪曰:《精要》謂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若用於輕小證侯與冬月時令,盡有內托之功,冬月腫瘍用之,亦可轉重就輕,移深於淺。夏潰瘍用之,其桂樸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雖有參耆,亦難倚仗。世人用此,不問是癰是疽,是冬是夏,無經絡,無前後,如言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危哉!又曰:燥血瀉氣藥太多,涉虛者勿輕用。一士背臀腿節次生疽,率用五香連翹湯、十宣散,致不救。

一人年六十,好酒肉,背疽,與參膏十五六斤而愈,若用十宣,能保無危?

白話文:

古籍記載,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歸屬於心火,這是有道理的。但若瘡瘍嚴重、身體虛弱,邪氣上行疼痛向下,一開始發熱後來卻變冷,這就違反常規,因此必須根據時機、症狀選擇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種藥物適合治療表裡血氣相關的疾病,例如乳癰初發、已發,或出現內托、身倦惡寒發熱、脈緩澀、弦緊細等症狀。它能散風寒、助陽氣,治療始熱終寒的病症。但如果用於積熱焮毒,不分經絡時機,就很危險。

丹溪先生說,《醫學精要》中提到,對於未成形的瘡瘍要迅速散解,已成形的瘡瘍要迅速潰破。但若用於輕微症狀或冬季,就可能導致內托。冬季腫瘍用此藥,可以減輕病情,將深層的病灶轉移到淺層。夏季潰瘍用此藥,雖然有桂枝、樸硝的溫散作用,再加上防風、白芷,但仍難以依靠人參、黃耆。世人使用此藥,不論是癰還是疽,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不分經絡、前後順序,就好像騎著瞎眼馬,半夜走到深池邊,非常危險!

丹溪先生還說,燥血瀉氣的藥物太多,虛弱的人不要輕易使用。有一個人背部、臀部、腿部接連長瘡,一直用五香連翹湯、十宣散治療,結果沒救活。

還有一個人,六十年齡,喜歡吃酒肉,背部長瘡,用參膏十五六斤才治好。如果用十宣散治療,能保無危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