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20)

1. 盜汗

盜汗者,睡著則汗出,醒則止也。雜病盜汗,責其陰虛;傷寒盜汗,在半表半裡,知其膽有熱也,專主於小柴胡為當矣。

【和解】盜汗出而微惡寒,小柴胡加桂湯。脈浮大欲眠,目合則汗,小柴胡湯。

【清熱】冬陽明脈浮,潮熱盜汗,黃芩湯。

【下】素有積熱在內,脈實,大柴胡湯;陽明盜汗裡實者,調胃承氣湯。

【撲法】(如自汗法。)

白話文:

盜汗指的是睡著時會流汗,醒來後汗就停止的現象。一般來說,雜病引起的盜汗,多半是因為體內陰虛;如果是傷寒引起的盜汗,則是因為病邪在半表半裡,可以判斷是膽有熱,最適合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如果盜汗又稍微怕冷,可以用小柴胡加桂枝湯。如果脈象浮大且想睡覺,眼睛一閉上就流汗,可以用小柴胡湯。

如果冬天出現陽明脈浮,並有潮熱盜汗的症狀,可以用黃芩湯。

如果平時體內就有積熱,且脈象有力,可以用大柴胡湯;如果是陽明經的盜汗,且體內有實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撲法(處理方式)和治療自汗的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