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三 (3)
卷之五十三 (3)
1. 鎮墜諸劑
黑錫丹,治陰陽不升降,上盛下虛。
黑錫(二兩,炒末),肉豆蔻,附子(炮,去皮濟),破故紙(炒),胡蘆巴,官桂,茴香(各一兩),青皮,川楝子,陽起石,木香,沉香(各半兩)
上用新鐵銚內將錫化開,下硫黃末,提起,以木杵擂極細,投地上退火毒,同餘藥研百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梧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亮。空心姜鹽湯下四十丸,女人艾葉湯下。(《良方》)加烏藥、磁石各半兩。
養正丹,治上盛下虛眩運,此藥升降陰陽,及咳逆翻胃,霍亂吐瀉。
硫黃,黑錫,水銀,硃砂(研。各一兩)
先以硫黃為末,將鉛入鐵銚內溶化傾出,取淨錫一兩復化,入硫末,漸入漸攪,為末,再入水銀同擂,如硬再火上微煅,又擂勻放冷,研極細末,糯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嚴氏)沉香磁石丸,治上盛下虛頭目眩運,耳鳴耳聾。
沉香(半兩,研),磁石(煅七次,醋淬研,水飛),巴戟,胡蘆巴,陽起石(煅),附子(制),川椒(去目炒),山茱萸肉山藥(炒。各一兩)
青鹽(另研),甘菊花,蔓荊子(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煮米糊丸。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鎮墜諸劑
黑錫丹,用來治療身體陰陽之氣不協調,出現上部氣盛而下部氣虛的症狀。
藥材:黑錫(炒過磨成粉末,二兩),肉豆蔻,附子(炮製過,去除皮臍),破故紙(炒過),胡蘆巴,官桂,茴香(各一兩),青皮,川楝子,陽起石,木香,沉香(各半兩)。
製作方法:先將黑錫放入新鐵鍋內融化,再加入硫磺粉末,取起後用木杵搗成極細的粉末,倒在地上退去火毒,然後與其他藥材一起研磨,直到呈現黑色光澤為止。用酒糊製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陰乾後放入布袋內擦亮。在空腹時用薑鹽湯送服四十丸,女性則用艾葉湯送服。(出自《良方》)也可以加入烏藥、磁石各半兩。
養正丹,用來治療上部氣盛而下部氣虛引起的眩暈,此藥可以調和陰陽之氣,還可以治療咳嗽、嘔吐、翻胃、霍亂吐瀉等症狀。
藥材:硫磺,黑錫,水銀,硃砂(研磨,各一兩)。
製作方法:先將硫磺磨成粉末,將鉛放入鐵鍋內熔化後倒出,取一兩純淨的錫再次熔化,加入硫磺粉末,邊加邊攪拌,成為粉末,再加入水銀一起搗拌,如果太硬,就放在火上稍微煅燒,再搗勻放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糯米糊製成丸子,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鹽湯送服。
(出自嚴氏)沉香磁石丸,用來治療上部氣盛而下部氣虛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
藥材:沉香(研磨成粉末,半兩),磁石(煅燒七次,用醋淬後研磨,用水飛過),巴戟,胡蘆巴,陽起石(煅燒),附子(炮製過),川椒(去除籽炒過),山茱萸肉,山藥(炒過。各一兩),青鹽(另外研磨),甘菊花,蔓荊子(各半兩)。
製作方法: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酒煮米糊製成丸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鹽湯送服。
2. 濕鬱眩運諸劑
芎術湯,治冒雨中濕,眩運嘔逆,頭重不食。(方見頭痛門。)
除眩湯,治感濕感寒,頭重眩運。(方見濕門。)
丹溪頭運方,治痰火眩運,清降利痰極效。
南星,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桔梗,陳皮(各一錢),枳殼(七分),茯苓,黃芩(各八分)
上咀,水二盞,姜七片,煎八分,食後服。
(丹溪)加味六君子湯,治氣虛痰甚,風邪眩運不休者。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陳皮,半夏(各錢半),荊芥穗(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去滓,入竹瀝二匙,溫服。
(《良方》)六合湯,治血虛風眩。
四物湯加秦艽、羌活,水煎服。凡失血過多,血虛眩運,只以芎、歸二味煎服。
白話文:
芎术汤,用来治疗淋雨受湿,引起的头晕、想吐、头重、没胃口。(药方在头痛篇。)
除眩汤,用来治疗感受湿气或寒气,引起的头重和头晕。(药方在湿病篇。)
丹溪头晕方,用来治疗因痰火引起的头晕,有很好的清热降火、化痰效果。
药方组成:南星、半夏各一钱,甘草五分,桔梗、陈皮各一钱,枳壳七分,茯苓、黄芩各八分。
将以上药材切碎,用水两碗,加生姜七片,煎煮至剩八分,饭后服用。
(丹溪)加味六君子汤,用来治疗气虚且痰多,又受风邪引起的持续头晕。
药方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陈皮、半夏各一钱半,荆芥穗五分。
用水两碗,加生姜三片、红枣两颗,煎煮至剩一碗,滤掉药渣,加入竹沥两汤匙,温服。
(《良方》)六合汤,用来治疗血虚引起的头晕。
药方组成:以四物汤为基础,加入秦艽、羌活,用水煎服。一般而言,因失血过多、血虚引起的头晕,只用川芎、当归两味药煎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