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3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32)

1.

傷寒發渴,大率有二。一則熱盛於內,津液為熱所耗,故令渴也;二則汗利過多,耗奪津液,亦令渴也。蓋傷寒在表,不甚作渴,六七日傳至厥陰為消渴者,渴飲水多,而小便少,乃熱能消水也。朱氏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至於厥陰,則熱之極矣。

太陽無汗而渴,忌白虎,宜柴胡。陽明多汗而渴,戒五苓,宜竹葉石膏湯。若先嘔後渴,則為欲解,當與水飲之。

【和解】太陽脈弦而渴,熱在半表裡,小柴胡湯加天花粉。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渴者,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湯。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湯。厥陰病消渴,氣上衝心疼熱,茯苓白朮甘草桂四物湯。汗下後往來寒熱,胸脅滿,小便不利,頭汗,心煩,渴而不嘔,柴胡桂枝幹薑湯。

【解肌生津】太陽脈浮,必用桂枝。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少陰下利,咳而嘔渴,煩不得眠,豬苓湯,汗多不可服。汗吐下後六七日不解,表裡俱熱,惡風大渴,舌上乾燥欲飲水,白虎加人參湯。太陽服桂枝湯,大汗出,煩渴;中暍,手足冷,汗出煩渴,四肢不收;汗後脈供大而渴;陽明脈長,有汗發熱而渴,並用白虎加人參湯。夏至左右虛煩而渴,發熱不惡寒,竹葉石膏湯。

【分利】小便不利而渴,必發黃,茵陳五苓散。汗後脈浮煩渴者,五苓散。辰砂天水散。

【與水】厥陰脈微欲飲水,宜少少與之,渴而常飲,勿極意也。

【溫】少陰自利而渴,小便清利,下焦虛寒也,甘草乾薑湯。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屬少陰,理中湯。《活人書》云:少陰自利而渴,白通湯加豬膽汁、通脈四逆湯、真武湯。

【下】陽明脈長而實,有汗而渴,調胃承氣湯,脈沉滑,熱實煩燥而渴,大陷胸湯。厥陰證煩滿囊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引飲,尺寸脈俱微緩。《直指》云:厥陰屬肝,心之母也,裡熱已極,子乘母氣,挾心火以為煩。煩,消渴之兆也。

白話文:

因為傷寒而口渴,大致上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體內熱氣過盛,導致身體的津液被熱氣消耗,所以感到口渴;第二種是因為出汗或排泄過多,過度消耗了津液,也會導致口渴。一般來說,傷寒在表層時,不會太口渴,如果過了六七天傳到厥陰經,出現消渴症狀,就會大量喝水,但小便卻很少,這是因為熱氣能把水消耗掉。朱氏說:脈象浮而口渴屬於太陽病,有出汗而口渴屬於陽明病,腹瀉而口渴屬於少陰病,到了厥陰病,就表示熱已經到了極點。

太陽病無汗而口渴,忌用白虎湯,宜用柴胡湯。陽明病多汗而口渴,忌用五苓散,宜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先嘔吐後口渴,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可以給予水喝。

【和解】太陽病脈象弦而口渴,表示熱在半表半裡,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天花粉。如果太陽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而口渴,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半夏,加上栝蔞湯。如果脅下脹滿,手腳溫熱而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上人參和天花粉。厥陰病出現消渴,氣上衝心導致心痛發熱,可以用茯苓、白朮、甘草、桂枝這四味藥組成的湯劑。如果出汗或排泄後,出現時冷時熱、胸脅脹滿、小便不利、頭部出汗、心煩、口渴但不嘔吐,可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解肌生津】太陽病脈象浮,必須用桂枝。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可以用豬苓湯。少陰病腹瀉、咳嗽、嘔吐、口渴、煩躁不安難以入睡,可以用豬苓湯,但如果汗多就不能服用。如果出汗、嘔吐、腹瀉後六七天還沒好,表裡都有熱,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想喝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太陽病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感到煩躁口渴;中暑、手腳冰冷、出汗煩躁口渴、四肢無力;出汗後脈象洪大而口渴;陽明病脈象長、有出汗發熱而口渴,都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夏至前後感到虛煩而口渴、發熱但不怕冷,可以用竹葉石膏湯。

【分利】小便不利而口渴,一定會出現黃疸,可以用茵陳五苓散。出汗後脈象浮、煩躁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或辰砂天水散。

【與水】厥陰病脈象微弱,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予,口渴時可以喝水,但不要過量。

【溫】少陰病腹瀉而口渴、小便清澈量多,是下焦虛寒的表現,可以用甘草乾薑湯。心煩只想睡覺,或是腹瀉而口渴,屬於少陰病,可以用理中湯。《活人書》記載:少陰病腹瀉而口渴,可以用白通湯加豬膽汁、通脈四逆湯或真武湯。

【下】陽明病脈象長而有力、有汗而口渴,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脈象沉滑、熱邪盛實、煩躁而口渴,可以用大陷胸湯。厥陰病出現煩躁腹脹、陰囊收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口渴、寸脈和尺脈都微緩。《直指》記載:厥陰病屬於肝,是心臟的母親,體內熱邪已到極點,子(心)就乘著母(肝)的氣勢,挾帶著心火而感到煩躁,煩躁是消渴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