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三 (4)
卷之三十三 (4)
1. 五臟積方
肝積肥氣
肝積名肥氣,在左脅大如覆杯,似有頭足,色青,兩脅下痛牽引小腹,足寒轉筋。男為積疝,女為瘕聚。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其脈弦細。
(《三因》)肥氣丸,治前證。
當歸頭,蒼朮(各兩半),青皮(一兩,炒),蛇含石(醋煅淬七次),三稜,莪朮,鐵華粉(各三兩,與稜術同入醋內煮一伏時)
白話文:
肝積肥氣是指左脅下有像杯子大小的腫塊,看起來像有頭有腳,顏色青綠,兩肋下疼痛牽引到小腹,腳冷抽筋。男性稱為積疝,女性稱為瘕聚。如果長期不治,會導致咳嗽、嘔逆、瘧疾,連續發作多年,脈象弦細。肥氣丸可以治療上述症狀。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當歸浸酒下。
(東垣)肥氣丸,治同前。
厚朴(五錢),黃連(七錢),柴胡(一兩),川烏頭(制,一錢二分),椒(四錢),乾薑(炮,五分),皂角(去皮弦一錢半),白茯苓(錢半),甘草(炙,三錢),人參,廣朮,昆布(各二錢半),巴豆霜(五分),
白話文:
以上是詳細的粉末,用醋和糯米糊做成像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十粒,用當歸浸泡過的酒送服。 (由李杲所傳授) 肥氣丸,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 使用厚朴、黃連、柴胡、川烏頭、花椒、乾薑、皁角、白茯苓、甘草、人參、廣朮、昆布以及巴豆霜等材料,其中厚朴使用五錢,黃連使用七錢,柴胡使用一兩,川烏頭使用製造後的一錢二分,花椒使用四錢,乾薑使用經過火烤的五分,皁角去除皮和絃後使用一錢半,白茯苓使用錢半,甘草使用經過烘烤的三錢,人參與廣朮各自使用二錢半,昆布使用二錢半,巴豆霜則使用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霜另末外,為極細末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永類方》有,本事硇砂丸、御院助氣丸,,俱治肥氣積。
心積伏梁
心積名伏梁,起於臍上,至心下,大如臂,如梁之橫架,腹熱面赤咽乾,心色煩赤,甚則吐血食少。久不愈,病煩心,髀股皆腫,環臍而痛,其脈沉而芤。
(《三因》)伏梁丸,治前證。
白話文:
除了茯苓、皂角、巴霜研成细末之外,其余药材也要研成极细的粉末,混合均匀,用炼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开始服用两丸,每天增加一丸,第二天增加两丸,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大便略微溏泻为止,然后从两丸开始继续服用,周而复始,直到积聚减去大半就停止服用。《永类方》中记载的硇砂丸、御院助气丸,都是用来治疗肥气积聚的方剂。
心积又称为伏梁,起于脐上,延伸至心下,形状像手臂般粗大,如同横架的梁木,患者腹部发热,面红咽干,心烦意乱,面色发赤,严重者还会吐血、食量减少。久治不愈,会感到心烦意乱,大腿和小腿都肿胀,围绕着肚脐疼痛,脉象沉而细小。《三因》中记载的伏梁丸,就是用来治疗上述症状的方剂。
茯苓(去皮),厚朴(炒),人參,枳殼(炒),三稜(煨),半夏(泡),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米湯送下。
(東垣)伏梁丸,治前證。
黃連(兩半),厚朴(炒),人參(半兩),黃芩(三錢),肉桂(一錢),乾薑(炮),石菖蒲,紅豆(各五分),烏頭(炮五分),茯神,丹砂(炒。各一兩),巴豆霜(五分),
白話文:
茯苓去皮,厚朴炒過,人參、枳殼炒過,三稜煨過,半夏泡過,白朮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此為東垣所創的伏梁丸,用於治療上述病症。
另取黃連、厚朴炒過、人參、黃芩、肉桂、乾薑炮製、石菖蒲、紅豆、烏頭炮製、茯神、丹砂炒過各取一兩,巴豆霜取五分。
上除巴霜外為細末,另研巴霜旋入,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服如上。《永類方》有局方溫白丸。
脾積痞氣
脾積名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痞塞不通,色黃病,飢則減,飽則見,腹滿嘔泄,足腫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疸,飲食不為肌膚,脈浮大而長。
(《三因》)痞氣丸,治前證。
大烏頭(一分,炮去皮尖),附子,赤石脂(火煅,醋淬),川椒(炒出汗),乾薑,桂心(各半兩),
白話文:
先將除了巴霜外的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將巴霜另行研磨後旋入藥末中,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服用方法與上方相同。溫白丸方劑可在永類方中找到。
脾積又稱為痞氣,患者胃脘部會像盤子一樣隆起,有痞塞不通的感覺,面色發黃,飢餓時症狀減輕,飽食後症狀加重,腹脹、嘔吐、泄瀉,足部腫脹,身形消瘦。如果久治不愈,會導致四肢無力,發黃疸,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氣血,脈象浮大而長。
痞氣丸可以治療上述症狀。
藥方包含:大烏頭(一分,炮製去除皮尖)、附子、赤石脂(火煅後用醋淬煉)、川椒(炒至出汗)、乾薑、桂心(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硃砂現在。每服十丸,米湯下。
(東垣)痞氣丸,治前證。
厚朴(四錢半),黃連(八錢),吳茱萸(三錢),黃芩(二錢),白茯苓,澤瀉,人參(各一錢),烏頭(炮),川椒(各五分),茵陳(酒炒),乾薑(炮),砂仁(各錢半),白朮,桂心(各五分),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各另研末旋入外,同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淡甘草湯下,如上。《永類方》有,局方脾積丸、楊氏姜合丸、易簡勝紅丸、本事枳殼散,,俱治。
白話文:
將厚朴、黃連、吳茱萸、黃芩、白茯苓、澤瀉、人參、烏頭(炮)、川椒、茵陳(酒炒)、乾薑(炮)、砂仁、白朮、桂心研磨成粉末,加入硃砂,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此方名為痞氣丸,主治前述症状。另外,巴豆霜和茯苓需單獨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藥丸中。除了痞氣丸外,永類方中的脾積丸、楊氏姜合丸、易簡勝紅丸、本事枳殼散等方劑,也可用於治療相同症状。
肺積息賁
肺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喘息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瞑,皮寒時痛。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效,發為肺壅,其脈浮而毛。
(《三因》)息賁湯,治前證。
半夏(泡),桂心,人參,吳茱萸(泡),桑白皮(炙),葶藶,甘草(炙。各錢半),
上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一盞,食前服。
(東垣)息賁丸,治前證。
厚朴(炒,八錢),黃連(炒,一兩三錢),乾薑(炮),白茯苓,川椒(炒),紫菀(各兩半),川烏(炮),桔梗,白豆蔻,陳皮,京三稜(炮),天門冬,人參(二錢),青皮(五分),巴豆霜(四分),
白話文:
肺部積聚名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大小如同覆蓋杯子的範圍,會出現喘息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眩、皮膚冰冷疼痛等症狀。若長期未癒,則會導致發冷發熱交替、喘息不止,進一步發展為肺部阻塞,脈象浮而細弱。可以用息賁湯治療,方劑包含半夏、桂心、人參、吳茱萸、桑白皮、葶藶、甘草等,水煎服。也可以用息賁丸治療,方劑包含厚朴、黃連、乾薑、白茯苓、川椒、紫菀、川烏、桔梗、白豆蔻、陳皮、京三稜、天門冬、人參、青皮、巴豆霜等。
上除茯苓、巴霜各另研旋入外,為細末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淡湯送下,服如上。以上東垣四方,秋冬加厚朴,減黃連四分之一。《鈐方》有局方,撞氣阿魏丸、妙應丸、磨積丸,、皆可用。
腎積奔豚
腎積名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上下無時,如豚奔走之狀,色黑。飢則見,飽則減。小腹裡急,腰痛口乾,目昏骨冷。久不已,令人病喘逆骨痿少氣,其脈沉而滑。
(《三因》)奔豚湯,治前證。
白話文:
茯苓和巴霜單獨研磨成粉,與其他藥材混合成細粉,用煉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用淡湯送服,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在春秋季節,可加厚朴,減少黃連四分之一。其他治療方案,《鈐方》中記載的撞氣阿魏丸、妙應丸、磨積丸,都可以使用。
腎積症,俗稱奔豚,表現為小腹至心下疼痛,疼痛無規律,如豬奔跑般,顏色偏黑。飢餓時疼痛加劇,飽食後減輕。小腹脹滿疼痛,腰部疼痛,口乾舌燥,眼花頭暈,四肢冰冷。如果久治不愈,會導致喘息、骨骼痿軟、氣虛乏力,脈象沉而滑。
奔豚湯,用於治療上述症狀。
甘李根皮(焙),乾葛,川芎,當歸,桑白皮(炙),黃芩,甘草(炙。各錢半),半夏(炮,二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遠服。
(東垣)奔豚丸,治同前。
厚朴(七分),黃連(五錢),白茯苓,澤瀉,菖蒲(各二錢),川烏(炮),丁香(各五分),苦楝(酒煮三錢),玄胡索(錢半),全蠍,附子,獨活(各一錢),肉桂(二分),巴豆霜(四分),
白話文:
將甘李根皮(焙)、乾葛、川芎、當歸、桑白皮(炙)、黃芩、甘草(炙)各取一錢半,半夏(炮)取二錢,用水二盞、薑三片煎成一盞,飯後服用。
東垣的奔豚丸,治法相同。
厚朴七分,黃連五錢,白茯苓、澤瀉、菖蒲各二錢,川烏(炮)、丁香各五分,苦楝(酒煮三錢),玄胡索一錢半,全蠍、附子、獨活各一錢,肉桂二分,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另末旋入外,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淡鹽湯下,如上法。濟生,大七氣湯、香稜丸,俱治。
五積諸劑
(《濟生》)大七氣湯,治一切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痛刺,上氣窒塞,下腹脹滿。
三稜,莪朮(煨),青皮,陳皮,桔梗,肉桂,益智仁(各錢半),藿香,香附子(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溫服。
白話文:
除了巴霜、茯苓之外,其他藥材研磨成細末,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淡鹽湯服用,方法同前。此方可治五積,與大七氣湯、香稜丸功效相同。
大七氣湯主治一切積聚,症狀像癥瘕,氣隨之上下移動,發作有規律,心腹疼痛,呼吸困難,下腹脹滿。
處方:三稜、莪朮(煨)、青皮、陳皮、桔梗、肉桂、益智仁(各錢半)、藿香、香附子(各一錢)、甘草(五分)。
將上述藥材分成兩劑,每劑用水兩盞,煎煮八分,飯後溫服。
(無擇)化氣湯,治息積。
砂仁,桂心,木香(各二錢半),炙甘草,茴香(炒),丁香皮,青皮,陳皮,乾薑,蓬朮(炮。各半兩),胡椒,沉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蘇鹽湯調下,婦人醋湯下。
陳無擇云:治息積服此藥,須用導引法,隨意行之皆可,或八段錦、六字氣之類,以氣通為效。
(《御院》)助氣丸,治三焦痞塞,胸膈飽悶,氣不流通,蘊結成積,痃癖氣塊,並皆治之。
白話文:
「化氣湯」用來治療積食。
配方如下:砂仁、桂心、木香(各二錢半)、炙甘草、茴香(炒)、丁香皮、青皮、陳皮、乾薑、蓬朮(炮製,各半兩)、胡椒、沉香(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蘇葉、鹽熬製的湯水調服,婦女則用醋湯調服。
陳無擇說:治療積食服用此藥,需要配合導引法,隨意選擇都可以,例如八段錦、六字氣功等,以氣血流通為療效。
「助氣丸」用來治療三焦氣滯、胸膈飽脹、氣機不暢、積聚成塊、痃癖氣塊等病症。
三稜(炮),莪朮(炮。各二兩),青皮,橘紅(各五錢),木香,檳榔,枳殼(各三錢),白朮(五錢),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本事》)枳殼散,治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飽悶,嘔吐痰涎,口苦吞酸。常服順氣寬中,除痃癖,消積聚。
枳殼(麩炒),益智,陳皮,京三稜,莪朮,檳榔,肉桂(以上各一錢),肉豆蔻,厚朴(制),青皮,木香,乾薑(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不拘時服。
(《局方》)廣朮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能,二便秘澀,上氣喘促,面色痿黃,遍身虛腫。(方見氣門。)
白話文:
三稜、莪朮各兩錢,青皮、橘紅各五錢,木香、檳榔、枳殼各三錢,白朮五錢,研磨成粉末,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此方名為枳殼散,用於治療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飽悶,嘔吐痰涎,口苦吞酸等症狀。常服可順氣寬中,除痃癖,消積聚。
枳殼(麩炒)、益智、陳皮、京三稜、莪朮、檳榔、肉桂各一錢,肉豆蔻、厚朴(制)、青皮、木香、乾薑各五分,共為一劑,用水兩杯,加入薑三片、棗二枚,煎煮至一杯,不拘時間服用。此方名為廣朮潰堅湯,用於治療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能,二便秘澀,上氣喘促,面色痿黃,遍身虛腫等症狀。
大溫中丸、小溫中丸,俱治食積痞塊,面色黃,食無味。(二方並見疸門。)
三稜煎丸,治積聚癥瘕,心腹堅脹,脅下堅硬而痛,喘滿短氣,不進飲食。此能化痰寬氣。
京三稜(生銼另為末,以酒三升石器內熬膏),神麯(炒),蘿蔔子(微炒),麥芽(炒),硇砂(飛煎如鹽研),青皮,乾漆(炒。各二兩),杏仁(去皮尖炒,一兩),
白話文:
大溫中丸和小溫中丸,都能治療食物積聚引起的痞塊、面色發黃、食慾不振等症狀。這兩個方子都記載在《疸門》篇。
三稜煎丸主要用於治療積聚、癥瘕等病症,表現為心腹脹滿、脅肋部位堅硬疼痛、呼吸困難、氣喘、食慾不佳。此方具有化痰寬氣的作用。
藥材包括:生京三稜(切成薄片,用酒熬製成膏)、神麯(炒製)、蘿蔔子(微炒)、麥芽(炒)、硇砂(飛揚煎成鹽狀研磨)、青皮、乾漆(炒)、杏仁(去皮尖炒)。
上為細末,以三稜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前米飲下。加阿魏五錢,名阿魏丸。
磨積三稜丸,治遠年近日諸般積聚,痃癖氣塊,氣積酒積,諸般所傷,無問男子婦人老幼,並宜服之。
木香,麥芽,莪朮,杏仁(炒),枳殼(麩炒),石三稜(去皮),京三稜,乾漆(炒煙盡,三錢),雞爪三稜,乾葛,官桂(二錢半),砂仁(三錢炒),丁香,香附子,青皮(各二錢),黑牽牛(五錢,半生半炒),白牽牛(五錢,一半炒),陳皮(去白,三錢),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三稜膏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另加入阿魏五錢,稱為阿魏丸。
磨積三稜丸,適用於治療多年或近期各種積聚,包括痃癖氣塊、氣積酒積、各種外傷等,不論男女老幼,皆可服用。
藥材包括:木香、麥芽、莪朮、杏仁(炒)、枳殼(麩炒)、石三稜(去皮)、京三稜、乾漆(炒至煙盡,三錢)、雞爪三稜、乾葛、官桂(二錢半)、砂仁(三錢炒)、丁香、香附子、青皮(各二錢)、黑牽牛(五錢,半生半炒)、白牽牛(五錢,一半炒)、陳皮(去白,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服,每日二次服之。病大者四十日消。溫水送下亦可。
流氣丸,治五積六聚,癥瘕癖塊留飲,以上之疾皆是鬱氣客於腸胃之間、皮膚之下,久而停留,變而為痞。此藥能消導,通滯氣,和陰陽,消舊飲。雖年高氣弱,亦宜緩緩服之。
木香,小茴香,橘紅,菖蒲,青皮,蘿蔔子,廣朮(炮),檳榔,神麯(炒),補骨脂(炒),枳殼(麩炒),蓽澄茄,砂仁,麥芽(炒。各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末,用醋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每天服用兩次。病情嚴重者,四十天內可以消退。溫水送服也可以。
流氣丸可以治療五積六聚、癥瘕癖塊、留飲等病症,這些病症都是因為鬱氣停留在腸胃之間或皮膚之下,久而久之就形成痞塊。此藥能消導積滯、通暢氣機、調和陰陽、消散舊飲。即使年紀大了、體弱氣虛,也可以緩慢服用。
藥材包括木香、小茴香、橘紅、菖蒲、青皮、蘿蔔子、炮製過的廣朮、檳榔、炒製過的神麯、炒製過的補骨脂、麩炒過的枳殼、蓽澄茄、砂仁、炒製過的麥芽,每味藥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食後白湯送下。
聖散子,治一切遠年積塊及婦人乾血氣。
硇砂,大黃(各八錢),麥芽(六兩),乾漆(炒煙盡),萹蓄,小茴香(炒),檳榔,瞿麥(各一兩),
婦人乾血氣,加穿山甲二兩(炮)。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臨臥溫酒調下,仰臥良久為妙。此藥只在心頭,至明早大便如魚腦為驗。小兒一錢。
(《醫林》)阿魏丸,治諸般積聚,癥瘕痞塊。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做成麵糊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飯後用白湯送服。此方名為聖散子,主治各種多年的積塊和婦女乾血氣。
藥方如下:硇砂和大黃各八錢,麥芽六兩,乾漆(炒至煙盡),萹蓄,小茴香(炒),檳榔,瞿麥各一兩。
若為婦女乾血氣,需加穿山甲二兩(炮製)。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睡前用溫酒調服,仰臥一段時間效果最佳。此藥主要作用於心頭,若至次日早晨大便如魚腦狀,則藥效顯著。小兒每次服用一錢。
此方出自《醫林》,名為阿魏丸,主治各種積聚、癥瘕、痞塊。
山楂肉,南星(皂角水浸),半夏(同上),麥芽(炒),神麯(炒),黃連(各一兩),連翹,阿魏(醋浸),栝蔞仁,貝母(各五錢),風化硝(二錢),石鹼(二錢半),蘿蔔子(炒),胡黃連(二錢半),
上為末,薑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薑湯下。
諸飲食癖積劑
(東垣)草豆蔻丸,治酒積胃口痛,咽膈不通。
白話文:
材料:
- 山楂肉
- 南星(用皁角水浸泡)
- 半夏(用皁角水浸泡)
- 麥芽(炒過)
- 神麯(炒過)
- 黃連(各1兩)
- 連翹
- 阿魏(用醋浸泡)
- 栝蔞仁
- 貝母(各5錢)
- 風化硝(2錢)
- 石鹼(2錢半)
- 蘿蔔子(炒過)
- 胡黃連(2錢半)
做法: 所有材料磨成粉末,用薑湯浸泡後,與蒸餅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50顆,飯前用薑湯送服。
藥方名稱:各種飲食癖積劑
另一個藥方名稱:草豆蔻丸,用於治療因喝酒導致的胃口疼痛和咽喉不暢通的問題。
草豆蔻(煨),白朮(各一兩),麥芽(炒),神麯(炒),黃芩,半夏(炮。各五錢),枳實(炒,二兩),橘紅,青皮(各三錢),乾薑(二錢),炒鹽(五分),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煎水下。
(丹溪)阿魏丸,治肉積。
阿魏(醋煮作糊),螗球子(各一兩),黃連(六錢),連翹(半兩),
上為末,阿魏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送下。
保和丸,治食積。(方見食積門。)
茶癖散,治茶積。
白話文:
草豆蔻、白朮、麥芽、神麯、黃芩、半夏、枳實、橘紅、青皮、乾薑和炒鹽,研磨成極細粉末,用湯浸泡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煎水送服。這是丹溪所創的阿魏丸,用於治療肉積。
另外,阿魏用醋煮成糊狀,與螗球子、黃連和連翹混合研磨成粉,再用阿魏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用白湯送服。這是保和丸,用於治療食積。
茶癖散則用於治療茶積。
石膏,黃芩,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砂糖水調下二錢。
(《良方》)白豆蔻丸,治積聚心腹脹滿,脾胃虛寒,宿食不消,氣刺㽲痛,瀉泄善噫,嘔吐酸水,手足厥冷。
白豆蔻(三分),肉豆蔻(制,一分),良薑,木香(各一分),桂心,附子(制),枳殼(炒),陳皮,人參,丁香,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木瓜生薑湯調下。
白話文:
石膏、黃芩、升麻各等份,磨成粉末,用砂糖水調和,每次服用二錢。
白豆蔻丸,用於治療積聚心腹脹滿、脾胃虛寒、宿食不消、氣刺隱痛、腹瀉且善於打嗝、嘔吐酸水、手足厥冷等症狀。
白豆蔻三分,肉豆蔻(制過的,一分),良薑、木香各一分,桂心、附子(制過的)、枳殼(炒過的)、陳皮、人參、丁香、甘草(炙過的)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飯前用木瓜、生薑湯調服。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後不散,常常痞氣。
木香,柴胡,橘皮,草豆蔻(各錢半),當歸,枳實(麩炒。各一錢),半夏(制二錢),紅花,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宣明》)三稜散,治積聚癥瘕,痃癖不散,堅滿痞悶,食不下。
京三稜(二兩),白朮(二兩,炒),蓬朮,當歸(各半兩),檳榔,木香(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
白話文:
木香化滯湯用於治療因憂愁鬱結、飲食積滯導致的胃脘部脹滿、腹部輕微疼痛、食慾不振、飯後脹氣難消等症狀。藥方包括木香、柴胡、橘皮、草豆蔻、當歸、枳實、半夏、紅花、甘草等,用水煎服。三稜散用於治療積聚、癥瘕、痃癖等疾病,症狀包括腹部堅硬、脹滿、痞悶、食慾不振等。藥方包括京三稜、白朮、蓬朮、當歸、檳榔、木香等,研成粉末,用沸水調服。
丹溪方,治一切食積停滯。
山楂,蘿蔔子,神麯(炒),麥芽(炒),陳皮,青皮,香附子(各二兩),阿魏(一兩,醋浸另研)
上為蒸餅,湯泡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薑湯下。
三稜丸,消積聚,去米麵五穀等積。
陳倉米(一兩,巴豆新者五枚去殼同米慢火炒,巴豆焦色,去巴豆不用),陳皮,三稜(煨),砂仁,麥芽(各一錢),南木香(一錢),
上為末,酷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遠薑湯下。
(《拔萃》)京蓬煎丸,治五積六聚,癥瘕痃癖,宿食不消,嘔吐辛酸,久服效。
白話文:
丹溪方可以治療各種食物積滯。將山楂、蘿蔔子、神麴(炒)、麥芽(炒)、陳皮、青皮、香附子(各二兩)和阿魏(一兩,醋浸後研磨)一起研磨成粉末,製成蒸餅,用湯泡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三稜丸可以消積聚,去除米麵五穀等積滯。將陳倉米(一兩,與五枚去殼的新鮮巴豆一起慢火炒至巴豆焦黃色,然後去掉巴豆,不用巴豆)陳皮、三稜(煨)、砂仁、麥芽(各一錢)和南木香(一錢)研磨成粉末,用醋糊製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京蓬煎丸可以治療五積六聚,癥瘕痃癖,宿食不消,嘔吐酸水等症狀,長期服用效果顯著。
京三稜(二兩酒浸夏一日冬三日),枳殼(麩炒),茴香(鹽炒),蓬莪朮(二兩,醋浸夏一日冬三日銼,用巴豆二十粒砂鍋內慢火炒黃色揀去巴),青皮,木香,檳榔(各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溫湯薑湯下。
(《心統》)消積阿魏丸,治年久痞塊倉積兼有形者。
阿魏(三錢),磁石(煅),牽牛,檳榔,莪朮(煨。各五錢),三稜(一兩),穿山甲(黃土炒黃,三錢),威靈仙(五錢),
白話文:
將京三稜(用二兩酒浸泡,夏天浸泡一天,冬天浸泡三天),枳殼(用麩炒),茴香(用鹽炒),蓬莪朮(用二兩醋浸泡,夏天浸泡一天,冬天浸泡三天,然後切片,並用二十粒巴豆在砂鍋中用慢火炒至黃色,揀去巴豆),青皮,木香,檳榔(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溫水或薑湯送服。
這方劑叫做消積阿魏丸,出自《心統》,用於治療長期積聚在體內的痞塊,伴隨有形體上的症狀。
方劑中包含阿魏(三錢),磁石(煅燒),牽牛,檳榔,莪朮(煨製,各五錢),三稜(一兩),穿山甲(用黃土炒至黃色,三錢),威靈仙(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心統》)消癥去積丸,治一切癥瘕積塊,疼痛寒熱,面黃腫脹少食。
川楝子(五錢,巴豆七粒同炒紫色去巴不用),三稜(煨),莪朮(煨),青皮,陳皮,川芎,當歸,玄胡索,血竭,黃連,香附子,檳榔(各五錢),木香(三錢),阿魏(二錢半),乾漆(二錢炒),
上為末,醋化阿魏,神麯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丹溪)香稜丸,治五積六聚氣塊。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用醋混合阿魏,再用神麴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用於治療各種積聚氣塊引起的病症。
三稜(六兩醋炒),青皮,陳皮,莪朮(煨),枳殼(炒),枳實(炒),蘿蔔子(炒),香附子(炒。各二兩),黃連,神麯(炒),麥芽(炒。各一兩),山楂肉(四兩),乾漆(炒煙盡),桃仁,硇砂,砂仁(炒研),當歸尾,木香,甘草(炙。各一兩),檳榔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效。
(丹溪)枳實丸,專治食積痞塊。
枳實,白朮,半夏,神麯,麥茅(各一兩),蒼朮,陳皮(各五錢),木香(一錢半),山楂(一兩),薑黃(三錢)
白話文:
三稜、青皮、陳皮、莪朮、枳殼、枳實、蘿蔔子、香附子、黃連、神麯、麥芽、山楂肉、乾漆、桃仁、硇砂、砂仁、當歸尾、木香、甘草,這些藥材各取二兩,除了三稜用醋炒六兩,莪朮用煨的方法處理,枳殼、枳實、蘿蔔子、香附子用炒的方法處理,乾漆炒到煙散盡,甘草用炙的方法處理。另外黃連、神麯、麥芽各取一兩,山楂肉取四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白湯送服,可以治療食積痞塊。
另外,丹溪先生還有一種專門治療食積痞塊的方劑叫做枳實丸,配方如下:枳實、白朮、半夏、神麯、麥茅各取一兩,蒼朮、陳皮各取五錢,木香取一錢半,山楂取一兩,薑黃取三錢。
上為末,荷葉蒸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食後薑湯下。
(《醫林》)金不換內消丸,治一切積聚氣蠱,胸膈膨脹,肚腹滿悶心緊束。
蒼朮(半斤,制去皮),枳殼(一兩半,麩炒),青皮,陳皮(去白),三稜(醋煮),蓬朮(醋煮),香附子(制),大茴香(炒),乾漆(炒),霍香(洗。各一兩),厚朴,杏仁(去白尖),砂仁(各一兩三錢),豬牙皂角(二兩去皮弦),黑牽牛(二兩),草果,百草霜(各一兩,用鄉村燒百草紫者佳)
白話文:
將荷葉蒸製成的飯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後用薑湯送服。此方名為金不換內消丸,主治各種積聚氣蠱,胸膈脹滿,腹脹悶痛,心口緊束等症狀。方劑組成包括:蒼朮(半斤,去皮製)、枳殼(一兩半,麩炒)、青皮、陳皮(去白)、三稜(醋煮)、蓬朮(醋煮)、香附子(製)、大茴香(炒)、乾漆(炒)、霍香(洗,各一兩)、厚朴、杏仁(去白尖)、砂仁(各一兩三錢)、豬牙皂角(二兩去皮弦)、黑牽牛(二兩)、草果、百草霜(各一兩,以鄉村燒百草紫者為佳)。
上為細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量人虛實加減,臨臥或日中不拘時好酒茶清鹽湯任下。一二服便覺腹中寬快,並無泄瀉之患。不拘小兒男婦皆可服之,惟妊娠禁服。
寒積聚劑
(《濟生》)妙應丸,治一切中虛寒積癖瘕,時發寒熱。
附子(麵包煨剜空入硇砂一錢,掩蓋又煨熟去面),蓽茇,木香,青皮,破故紙(各三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薑湯下。如瀉,米湯下。
(《三因》)散聚湯,治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二便不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根據病人虛實加減藥量,臨睡前或中午服用,不拘時間,可用好酒、茶或清鹽湯送服。服用一兩次後,就能感覺到肚子寬快,不會出現腹瀉。不論是小兒、男性或女性皆可服用,唯獨孕婦禁用。
「妙應丸」出自《濟生》,可治療一切因中虛寒積導致的積癖瘕,症狀為時發寒熱。
將附子(用麵包煨熟後挖空,放入硇砂一錢,蓋好再煨熟,去除麵包) 、蓽茇、木香、青皮、破故紙等藥材各取三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若服用後出現腹瀉,則用米湯送服。
「散聚湯」出自《三因》,可治療久氣積聚,症狀如癥瘕,氣隨之上下,發作有時間規律,伴隨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脹滿、二便不利。
半夏(制),檳榔,當歸(各三兩),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麩炒),茯苓,甘草(炙),附子(制),川芎,枳殼(炒),厚朴(制),吳茱萸(湯泡。各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服。大便不通,加大黃。
(《簡易》)勝紅丸,治脾積氣滯,胸膈滿悶,氣促不安,嘔吐清水,丈夫酒積,婦人脾血積,小兒食積並治。
三稜,莪朮(各醋煮),青皮,陳皮,乾薑,良薑(各一兩),香附子(炒,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本事》)枳殼散,治五種氣積,三焦痞塞,胸膈飽悶,嘔吐痰涎,口苦吞酸,消寒積極有效。(方見前。)
白話文:
半夏(經過炮製)、檳榔、當歸(各三兩)、陳皮(去除白色部分)、杏仁(去除皮尖並用麩炒)、茯苓、甘草(炙)、附子(經過炮製)、川芎、枳殼(炒)、厚朴(經過炮製)、吳茱萸(用湯泡。各一兩),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服用。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
這個方子叫做勝紅丸,主治脾積氣滯、胸膈滿悶、氣促不安、嘔吐清水、男子酒積、女子脾血積、小兒食積等症狀。
三稜、莪朮(各用醋煮)、青皮、陳皮、乾薑、良薑(各一兩)、香附子(炒,二兩),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這個方子叫做枳殼散,主治五種氣積、三焦痞塞、胸膈飽悶、嘔吐痰涎、口苦吞酸等症狀,對於消寒積也十分有效。
(《良方》)白豆蔻散,治前症。(方見前。)
(《秘傳》)至寶丹,追蟲取積神效。(方見蟲門。)
白話文:
《良方》中的「白豆蔻散」,用於治療上述症狀。(詳細配方見前文。)
《祕傳》中的「至寶丹」,對追蟲和消除積聚有神奇的效果。(詳細配方見蟲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