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3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6)

1. 督脈之圖

【主治】風癇癲邪,腹滿不食,五痔積聚,小兒脫肛。

筋縮,在九椎節下間,俯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癲疾狂走,風癇目上視。

至陽,在七節下間,俯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胃中寒不食,胸脅支滿,脛酸四肢重,寒熱如解㑊。

靈臺,在六椎節間,俯取之。諸書俱不主治。

今俗灸之以治氣喘不能臥,火到便愈。

神道,在五椎節下間,俯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主治】傷寒頭痛,寒熱往來,痎瘧,健忘驚悸,牙車急,張口不合,風癇。

身柱,在三椎節骨下,俯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主治】腰脊痛,癲癇狂走,瘛瘲妄言。

陶道,大椎下間,俯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瘛瘲,恍惚不樂。

大椎,在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灸以十為壯。

【主治】五勞七傷,乏力,痎瘧,肺脹脅滿,嘔吐上氣,背膊拘急,項頸強不得回顧。

啞門(一名喑門,一名厭舌,一名舌橫),在項後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針三分,禁灸,灸之令人啞。

【主治】舌急不語,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風汗汗不出。

風府(一名舌本),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針三分,禁灸。犯之令人失喑。

【主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偏風,半身不遂,頭痛項急不得回顧,傷寒發狂。

腦戶(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針三分,禁灸。

【主治】面赤痛,頭重腫痛,癭瘤。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項強,狂走不臥。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穴後一寸半,枕骨上。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頸項強急,額顱上痛,偏頭痛,惡風目䀮䀮。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容豆許,直兩耳尖至頂中央是穴。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二分,灸七壯。

【主治】頭風頭痛,中風言語謇滯,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風癇卒厥,角弓反張,嘔吐沫,心神恍惚,健忘痎瘧,百病皆治。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頭風目眩而赤腫,小兒驚癇瘛瘲。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針二分,灸二壯。

【主治】腦虛冷痛,飲酒過多,頭皮腫生白屑,面目暴腫,鼻塞不聞。

上星(一名神堂),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針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督脈之圖

[主治]:能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癲癇、腹部脹滿不消化、五種痔瘡和腹部腫塊、以及小兒脫肛。

筋縮:在第九胸椎下方的凹陷處,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能治療癲癇病發作時狂奔亂跑、風邪引起的癲癇導致眼睛向上看。

至陽:在第七胸椎下方的凹陷處,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能治療腰背疼痛、胃部虛寒導致不思飲食、胸部和脅肋脹滿、腿腳痠軟、四肢沉重、以及寒熱交替的症狀。

靈臺:在第六胸椎之間的凹陷處,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醫書上大多沒有提到這個穴位的主治功能。 現在民間用艾灸這個穴位來治療氣喘導致無法平躺,艾灸後症狀就會好轉。

神道:在第五胸椎下方的凹陷處,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七壯。 [主治]:能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寒熱交替、瘧疾、健忘、驚悸、牙關緊閉、張口困難、以及風邪引起的癲癇。

身柱:在第三胸椎骨下方,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七壯。 [主治]:能治療腰背疼痛、癲癇發作時狂奔亂跑、抽搐、以及胡言亂語。

陶道:在大椎穴下方的凹陷處,身體向前彎曲取穴。是足太陽經和督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能治療瘧疾、寒熱發抖、脊背僵硬、煩躁不安、不出汗、頭部沉重、抽搐、以及精神恍惚不樂。

大椎:在第一胸椎上方的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五分深,艾灸十壯。 [主治]:能治療因過度勞累和損傷引起的各種虛弱症狀、瘧疾、肺部脹滿導致胸悶、嘔吐、氣喘、背部和肩頸僵硬、以及頸部僵硬無法轉頭。

啞門(又名喑門、厭舌、舌橫):在後腦勺髮際線內五分處,後頸正中凹陷處,頭部稍微往後仰取穴。是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艾灸會導致失語。 [主治]:能治療舌頭僵硬無法說話、鼻出血不止、脊柱僵硬向後彎折、抽搐、癲癇、頭部沉重、以及風邪引起的無汗。

風府(又名舌本):在後腦勺髮際線內一寸處,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處。快速說話時肌肉會隆起,停止說話時肌肉會恢復平坦。是足太陽經、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艾灸會導致失語。 [主治]:能治療中風、舌頭鬆弛無法說話、寒顫發抖伴隨出汗、身體沉重、半身不遂、頭痛、頸部僵硬無法轉頭、以及傷寒引起的發狂。

腦戶(又名合顱):在枕骨上方,強間穴後方一寸半處。是足太陽經和督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 [主治]:能治療面部發紅疼痛、頭部沉重腫痛、以及癭瘤。

強間(又名大羽):在後腦勺頂部後方一寸半處。針刺二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能治療頭痛、頭暈眼花、腦部眩暈、煩躁不安、嘔吐、頸部僵硬、以及躁動不安不肯臥床。

後頂(又名交沖):在百會穴後方一寸半處,枕骨上方。針刺二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能治療頸部僵硬、前額疼痛、偏頭痛、以及怕風和眼睛昏花。

百會(又名三陽五會、巔上、天滿):在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處,頭頂正中央旋渦處,可容納一顆豆子大小。連接兩耳尖至頭頂的中心就是這個穴位。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二分深,艾灸七壯。 [主治]:能治療頭風、頭痛、中風導致說話不清、口不能張開、半身不遂、風邪引起的癲癇、突然昏厥、角弓反張、嘔吐白沫、精神恍惚、健忘、瘧疾、以及各種疾病。

前頂:在囟會穴後方一寸半的骨縫凹陷處。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能治療頭風、頭暈眼花、眼睛紅腫、以及小兒驚嚇引起的癲癇抽搐。

囟會:在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處。針刺二分深,艾灸二壯。 [主治]:能治療腦部虛冷疼痛、飲酒過多引起的頭痛、頭皮紅腫生白屑、面部突然腫脹、以及鼻塞不通。

上星(又名神堂):在神庭穴後方,髮際線內一寸的凹陷處,可容納一顆豆子大小。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能治療頭風、頭痛、頭皮腫脹、面部虛弱、怕冷、瘧疾、寒熱不止、以及鼻出血不止。

神庭:在鼻子上髮際線內五分處,是足太陽經、陽明經和督脈交會的穴位。禁止針刺,艾灸三壯。 [主治]:能治療發狂、登高亂跑、風邪引起的癲癇、角弓反張、眼睛無法辨識人、頭風、鼻淵、流涕不止、頭痛、流淚、煩躁不安、以及氣喘。

素髎(又名面正):在鼻柱上方,鼻尖處。禁止艾灸,針刺一分深。 [主治]:能治療鼻息肉不消退、呼吸困難、多鼻涕、歪嘴和鼻出血。

水溝(又名人中):在鼻子下方人中溝的凹陷處,靠近鼻孔處。是督脈、手足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能治療中風導致口噤、牙關緊閉、突然昏倒,鬼神作祟、不省人事、癲癇發作、口渴多飲導致全身浮腫、以及瘟疫引起的口眼歪斜。

兌端:在嘴唇上端的邊緣處。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能治療癲癇口吐白沫、牙齦疼痛、口渴多飲、鼻出血、以及口噤鼓腮。

齦交:在嘴唇內側牙齦邊緣的縫隙中,是任脈、督脈、和足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 [主治]:能治療鼻息肉不消退、前額疼痛、頸部僵硬、眼睛流淚和分泌物多、以及牙疳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