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六 (1)
卷之五十六 (1)
1. 胃脘疼須分新久(已見心痛門)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須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而病,於初得之時,當用溫散利藥。若病久而成郁矣,鬱則成熱,惟《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又云:中宮有食積瘀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攻盡,雖日數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則吃物,病必復作而難治也,須是愈後再服數劑,漸而少食,方獲全安。
白話文:
朱丹溪說:心痛其實就是胃脘痛,必須區分是新發的還是舊有的。如果很清楚知道是因為身體受寒,或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而發病,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應該用溫熱、散寒、疏通的藥物。如果病久了,氣機鬱結,鬱久了就會化熱,這些在《原病式》這本書裡都詳細說明了。如果還要用溫熱散寒的藥,難道不會助長火氣,反而加重病情嗎?
他又說:如果是因為中焦有食物積滯、痰瘀而引起的胃痛,胃氣也需要滋養,不可以一下子就全部攻伐清除,即使多天不吃飯也不會死。如果疼痛剛停止就吃東西,病一定會復發,而且會變得難以治療,必須要在痊癒之後,再服用幾劑藥,然後逐漸少量進食,才能完全康復。
2. 胃脘痛初得之者可用子和三法
治胃脘當心而痛及頭痛、背脹痛之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微汗發散之,或以韭汁開提之,重者加石𨢑。
心膈大痛攻走背脅,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積碗許而痛即止。脈實堅,大便或痛,甚而脈伏,皆可以感應丸、化滯丸之類下之。平日好食熱物,以致死血流於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氣之類下之。用溫熱發散藥,又用山梔等藥,止後復作,只用玄明粉一錢,白湯調下效。
無藥處以鹽置刀頭上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丸,吐痰立愈。(此法治絞腸痧病,大病幾死者神效。)
凡胃脘痛,始用攻擊滌盪疏散之劑,愈而復作,再三用之,隨止隨作,或漸甚而脈浮大者,此為虛候。當量其邪正虛實多寡,正氣虛多則多用養正之藥,而少佐以除邪;或正氣不甚虛,當攻養平半用之可也。又有純用養正之藥,脾氣已得運行而鬱痛遂止。
白話文:
剛開始發生的胃脘疼痛,如果疼痛位置在心口處,連帶引起頭痛、背部脹痛等輕微症狀,可以用麻黃、桂枝之類的藥物微微發汗來疏散,或者用韭菜汁來提升陽氣;如果疼痛較重,可以加石膏。
如果心口和胸膈劇痛,疼痛蔓延到背部和脅肋,甚至出現手腳冰冷、嘔吐等症狀,而且各種藥物都無效,可以用鵝毛探入喉嚨催吐,吐出大量痰液後,疼痛就會停止。如果脈象呈現實而堅硬,大便不通或排便時疼痛,嚴重時甚至摸不到脈搏,都可以用感應丸、化滯丸之類的藥物來通便。平常喜歡吃熱性食物,導致瘀血停留在胃部而引起疼痛,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之類的藥物來通便。如果使用溫熱發散的藥物,又用山梔子等藥物,止痛後又復發,只用玄明粉一錢,用白開水調服就能有效。
如果沒有藥物,可以用鹽放在燒紅的刀尖上,然後淬入水中,趁熱飲用,吐出痰液後立刻痊癒。(這個方法治療絞腸痧病,對病情危急快要死亡的人有神奇療效。)
凡是胃脘疼痛,剛開始用攻擊、清除、疏散的藥物治療,痊癒後又復發,反覆使用這些藥物,結果疼痛時好時壞,或者疼痛逐漸加重,而且脈象呈現浮大,這就是虛弱的表現。應該仔細評估病邪的強弱、正氣的虛實、以及兩者的多寡,如果正氣虛弱比較嚴重,就要多用補養正氣的藥物,而少量佐以祛邪的藥物;如果正氣不是特別虛弱,可以攻邪和補養的藥物各用一半。另外,也有單純使用補養正氣的藥物,當脾胃之氣運行順暢後,鬱滯的疼痛就會停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