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1)

1. 藥方

(東垣)木香化滯湯,治因憂食濕面,結於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滿,不思飲食,常常痞氣不安。

木香,白檀香,藿香,陳皮,大腹子,白豆蔻,白茯苓,桔梗(各二分),砂仁,人參,青皮,檳榔,甘草(炙),薑黃,白朮(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不拘時溫服。

(《三因》)倉卒散,治氣自腰腹間空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攣急厥冷。

梔子(大者,四十九枚,連殼打碎炒焦),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煎八分溫服。

(丹溪)連附六一湯,治胃脘痛甚,諸藥不效者。寒因熱用方也。

黃連(六錢),附子(去皮臍,一錢)

上咀,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熱服

(東垣)麻黃豆蔻丸,治客寒犯胃,心頭大痛。

麻黃(一錢),草豆蔻(一錢),木香,青皮,紅花,厚朴(制。各二錢),蘇木(三分),蓽澄茄(四分),升麻,半夏(制),陳皮,砂仁,黃耆,白朮,麥芽,柴胡,甘草(炙),吳茱萸,當歸身(各五分),益智仁(六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或細嚼湯送下尤妙。

草豆蔻丸,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痛、氣痛,或因濕熱鬱結、氣滯等痛並效。(方見脾痛門。)草豆蔻一味,性溫,能散滯氣,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應桴。若濕痰鬱結成痛者服之多效。苦因熱鬱而痛者,理固不當用此,但宜以涼藥監製,如芩、連、梔子之屬,其功尤效。或用東垣草豆蔻丸,寒熱心痛俱獲其功。但因熱者不可多服,多服恐有積溫成熱之患耳。若久病鬱熱已膠固者,斷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苦有流飲清痰作痛,胸中漉漉有聲,及手足攻痛,或腰膝脊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控涎丹。漸漸服之,能徹去病根即止。

(丹溪)白螺丸,治痰積。

白螺螄殼(煆),滑石,蒼朮,梔子仁,香附子(童便浸),南星(制),枳殼(炒黃色),青皮,木香,半夏(制),砂仁(各半兩)

上為末,春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冬加吳茱萸,用生薑汁浸炊餅,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

玄胡索丸,治胃脘死血作痛。(方見痹痛門。)

(河間)金鈴子散,治熱厥心痛。

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

為末,溫酒調下二錢,白水下亦可。

(河間)神聖代針散,治心腹胃脘刺痛。

乳香,沒藥,當歸,白芷,川芎(各半兩),蚖青(一兩,去足炒)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病甚者五分。先點好茶一盞,次摻藥末在茶上,不得吹攪,細細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腸氣搐角弓、膀胱腫硬,一切氣刺虛痛並婦人血癖、血運、血刺痛衝心、胎衣不下、難產,但是一切因血之痛,服之神效。

白話文:

藥方

(李東垣)木香化滯湯:治療因憂愁導致飲食停滯,濕氣凝聚在胃部,造成腹部皮膚壓痛,心窩部感覺硬硬的、微微脹滿,沒有食慾,常常覺得胸悶不舒服。

藥材:木香、白檀香、藿香、陳皮、大腹子、白豆蔻、白茯苓、桔梗(各2分)、砂仁、人參、青皮、檳榔、甘草(炙)、薑黃、白朮(各4分)。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一份,加水一杯半煎成一杯,不拘時間溫服。

(《三因》)倉卒散:治療氣從腰腹部產生,空心時疼痛難忍,腹部冰冷,出汗像水洗一樣,手腳抽筋、冰冷。

藥材:梔子(大的,49枚,連殼打碎炒焦)、附子(1枚,炮製後去除皮和臍)。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2錢,加水煎到剩8分,溫服。

(朱丹溪)連附六一湯:治療胃脘疼痛嚴重,吃其他藥都沒有效果的,這是用熱藥治療寒症的方法。

藥材:黃連(6錢)、附子(去除皮和臍,1錢)。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碎,加水一杯半、薑三片、棗一枚,煎成一杯,熱服。

(李東垣)麻黃豆蔻丸:治療外來的寒氣侵犯胃部,導致心頭劇烈疼痛。

藥材:麻黃(1錢)、草豆蔻(1錢)、木香、青皮、紅花、厚朴(製過,各2錢)、蘇木(3分)、蓽澄茄(4分)、升麻、半夏(製過)、陳皮、砂仁、黃耆、白朮、麥芽、柴胡、甘草(炙)、吳茱萸、當歸身(各5分)、益智仁(6分)。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丸,用白開水送服。或者仔細咀嚼後用湯送服,效果更好。

草豆蔻丸:治療外來寒氣侵犯胃部引起的疼痛,以及心痛、氣痛,或者因濕熱鬱結、氣滯等引起的各種疼痛都有效果。(方子在「脾痛門」)。草豆蔻性質溫熱,能夠疏散停滯的氣,使胸膈上的痰液容易排出。如果胃脘疼痛確實是由於寒冷引起的,使用它就像敲鼓一樣立刻有反應。如果是由於濕痰鬱結造成的疼痛,服用它也多半有效。如果是由於熱鬱造成的疼痛,按理說不應該使用這個藥,但可以配一些涼性的藥物一起使用,例如黃芩、黃連、梔子之類的,效果會更好。或者使用李東垣的草豆蔻丸,對於寒熱引起的心痛都有效果。但是因為熱而疼痛的人不能多服用,多服用恐怕會累積熱氣,形成熱病。如果久病導致鬱熱已經膠固,絕對不能使用這種藥。如果胃中積有水液痰飲,導致疼痛,胸中漉漉作響,以及手腳疼痛,或者腰、膝、脊椎、兩脅抽痛,可以使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控涎丹。慢慢服用,可以徹底去除病根。

(朱丹溪)白螺丸:治療痰積。

藥材:白螺螄殼(煅燒)、滑石、蒼朮、梔子仁、香附子(用童便浸泡)、南星(製過)、枳殼(炒至黃色)、青皮、木香、半夏(製過)、砂仁(各半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末,春天加川芎,夏天加黃連,秋冬加吳茱萸,用生薑汁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50丸。

玄胡索丸:治療胃脘部死血引起的疼痛。(方子在「痹痛門」)。

(劉河間)金鈴子散:治療因熱引起的厥逆導致的心痛。

藥材: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末,用溫酒調服2錢,用白開水送服也可以。

(劉河間)神聖代針散:治療心腹、胃脘部刺痛。

藥材:乳香、沒藥、當歸、白芷、川芎(各半兩)、蚖青(一兩,去除足部炒過)。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約為少量),病情嚴重者服用5分。先準備好一杯好茶,然後把藥末撒在茶上,不要攪拌,慢慢地喝。心痛得快要死的人服用後立刻見效。對於小腸疝氣抽搐彎腰、膀胱腫脹堅硬、各種氣滯引起的虛痛,以及婦女的血瘀、血運、血刺痛衝心、胎盤不下、難產,只要是因血引起的疼痛,服用此藥都非常有效。

(《活人》)朮附湯:治療因寒引起的厥逆暴痛,脈搏微弱,氣息虛弱。(方子在「心脾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