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八 (1)

1. 虛損敘論

上古天真論篇,帝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又曰:年至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盡八八而精絕,女子盡七七而經斷矣。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又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行遠,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苦勞,汗出於脾。

又曰:久視傷血,入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若夫七情五心之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淫,是虛損之所由也。

《難經》云:因虛而致五損: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機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

自上而損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損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蔽,腎肝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

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白話文:

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到百歲以上,而且行動靈活,沒有衰退的跡象。但現在的人,活到五十歲左右,動作就開始衰退,這是時代不同了嗎?還是人們自己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懂得養生的人,會效法天地陰陽的規律,調和養生的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規律,不會過度勞累,所以能夠保持身體和精神的健康,活到天年,自然終老。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把酒當水喝,把放縱當作平常,喝醉了就進行性行為,用慾望來耗竭精氣,消耗身體的真元,不懂得保持精氣充盈,不時時調養精神,只追求一時的快樂,違背養生的原則,作息沒有規律,所以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了。

上古的聖人教導百姓,要懂得避開虛邪賊風的侵襲,保持心境平靜淡泊,真氣自然會順暢運行,精神內守,疾病自然不會產生。

還有說到,人到了四十歲,陰氣就開始減少一半,身體機能開始衰退。

又說,男子到了六十四歲(八八),精氣就耗盡了;女子到了四十九歲(七七),月經就停止了。陰氣的形成,只能供應大約三十年的使用,之後就開始虧損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這種容易虧損的陰氣,怎麼能夠放縱慾望呢?

還有說到,飲食過飽,汗會從胃排出;受到驚嚇,汗會從心排出;負重遠行,汗會從腎排出;快速奔跑或恐懼,汗會從肝排出;身體勞累,汗會從脾排出。

還有說到,長時間看東西會傷血,剛吃飽就睡會傷氣,久坐會傷肉,久站會傷骨,久走會傷筋。如果再加上情緒過度波動,以及男女之間縱慾過度,這就是導致虛損的原因。

《難經》說,因為虛弱而導致五種損害:第一種損害是皮膚和毛髮,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第二種損害是血脈,血脈虛弱,不能營養五臟六腑;第三種損害是肌肉,肌肉消瘦,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成肌肉;第四種損害是筋,筋脈鬆弛無力;第五種損害是骨骼,骨骼痿軟無力,無法下床活動。如果情況相反,則會導致脈絡疾病。從上往下發展,骨骼痿軟無力,無法下床活動的人會死亡;從下往上發展,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的人會死亡。

如果損害的是肺,就要補益肺氣;損害的是心,就要調理營衛(血液循環),損害的是脾,就要調理飲食,注意保暖;損害的是肝,就要放鬆心情;損害的是腎,就要補益精氣。《機要》說:虛損的疾病,是因為虛弱而導致寒熱之氣侵入。感受寒氣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陰氣就會過盛,這種損害是從上而下的,治療應該用辛、甘、淡的藥物,如果病情過於嚴重,就難以治療了。感受熱氣會損傷陰氣,陰氣虛弱,陽氣就會過盛,這種損害是從下而上的,治療應該用苦、酸、鹹的藥物,如果病情過於嚴重,就難以治療了。

從上往下損害的,第一種是損害肺,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第二種是損害心,血脈虛弱,不能營養臟腑,婦女會月經不調;第三種是損害胃,飲食難以轉化成肌肉。從下往上損害的,第一種是損害腎,骨骼痿軟無力,無法下床活動;第二種是損害肝,筋脈鬆弛無力;第三種是損害脾,飲食難以消化。總的來說,心肺受損,臉色會暗淡;腎肝受損,身體會衰弱;脾胃受損,食物不能消化。

患上這些疾病的人,都是因為損耗過度。這種損害逐漸加深,就會發展成為虛勞的疾病。

2. 虛為勞傷中氣

(此陽氣之虛也,從東垣補法。)

經曰:陰虛生內熱(云云)。又曰: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熱,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常,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土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

以甘寒瀉其火熱,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云: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是也。

白話文:

(這是指陽氣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李東垣的補益方法。)

經典說過:陰液不足會產生內熱(等等)。又說過:過度勞累會耗損氣。過度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出汗,身體內外都發熱,所以氣就耗損了。如果喜怒無常、生活作息不規律、或是有所勞累損傷,都會損耗氣。氣衰弱就會導致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就會侵犯脾土。脾土主管四肢,所以會感到四肢困倦發熱,沒有力氣活動,懶得說話,稍微動一下就會氣喘無力,身體發熱並自發性出汗,內心煩躁不安。當生病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安靜坐著,以休養生息來補養氣。

可以用甘涼的藥物來瀉掉火熱,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散失的氣,用甘溫的藥物來補養中氣。經典說:勞累的人要用溫補的方法,損傷的人要用補益的方法,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