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 (2)

1. 通治虛煩劑

(《和劑》)五苓散,治煩熱而渴。(方見傷寒門。)

(《和劑》)辰砂妙香散,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方見健忘門。)

(《三因》)淡竹茹湯,治心虛煩悶,頭痛氣短,內熱不解,心中擾擾,及婦人產後心虛,驚悸煩悶。

麥門年(去心),小麥(炒,二錢七分半),甘草(炙,一錢),人參,白茯苓(各二錢半),半夏(制,二錢)

白話文:

《和劑》記載,五苓散可用於治療煩熱口渴。這個方子可以在傷寒門中找到。

《和劑》記載,辰砂妙香散可用於治療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這個方子可以在健忘門中找到。

《三因》記載,淡竹茹湯可用於治療心虛煩悶、頭痛氣短、內熱不解、心中擾擾,以及婦女產後心虛、驚悸煩悶。

這個方子的組成如下:麥門冬(去掉心,去掉心就是去掉心尖部分),炒小麥(二錢七分半),炙甘草(一錢),人參,白茯苓(各二錢半),制半夏(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竹茹一塊,煎八分,食遠服。

(《濟生》)小草湯,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黃耆,當歸(酒浸),麥門冬(去心),酸棗仁,石斛(各一兩),人參,甘草(炙,五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兩劑,每劑用兩杯水,加入三片薑、一顆紅棗和一塊竹茹,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此方名為小草湯,用於治療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等症狀。藥材包括小草、黃耆、酒浸當歸、去心麥門冬、酸棗仁、石斛(各一兩)、人參和炙甘草(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劑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入五片薑,煎煮至八分滿,不拘時間服用。

(《三因》)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之反無汗,心中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會反嘔逆,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兩半),甘草,人參(二錢半),竹茹(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鍾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人參竹茹湯,治胃口有熱,嘔吐逆,虛煩不安。

人參,半夏,竹茹(各一兩)

上咀,作六劑,每劑水一盞半,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醫林》)酸棗仁湯,治霍亂吐下增劇,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或發寒熱,頭痛暈悶。

白話文:

《三因》記載的橘皮湯,適用於氣滯在下,不能發汗,反而無汗,心中煩躁,骨節疼痛,目眩惡寒,伴隨嘔吐逆流,飲食不進的情況。藥方由橘皮、甘草、人參、竹茹組成,每次取四錢,加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空腹服用。

同樣出自《三因》的人參竹茹湯,則針對胃中有熱,嘔吐逆流,虛煩不安的症狀。藥方由人參、半夏、竹茹組成,製成六劑,每次取一盞半水煎服,溫熱飲用。

《醫林》的酸棗仁湯,則用於霍亂吐瀉加劇,虛勞煩擾,胸悶心慌失眠,或伴隨寒熱交替、頭痛頭暈的情況。

酸棗仁(一兩,炒),人參,桂心(各一錢),知母,茯苓(各三錢),石膏(煅,半兩),甘草(炙,二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人參竹葉湯,治汗下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

竹葉,人參,甘草(各一兩),半夏(二兩),石膏,麥門冬(各五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七分,空心服。

竹葉麥門冬湯,治大病後,表裡俱虛,內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痛。不可汗宜此。

白話文:

酸棗仁(一兩,炒),人參,桂心(各一錢),知母,茯苓(各三錢),石膏(煅,半兩),甘草(炙,二錢),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七錢,用水兩杯,加入薑片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此方稱為人參竹葉湯,用於治療出汗後體表和內裡都虛弱,出現煩躁不安,但不能使用攻邪藥物的病症。

竹葉,人參,甘草(各一兩),半夏(二兩),石膏,麥門冬(各五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杯半,加入薑片五片、粳米一小撮,煎煮至七分,空腹服用。

此方稱為竹葉麥門冬湯,用於治療大病之後,體表和內裡都虛弱,體內缺乏津液,出現口渴、心煩、躁熱等症狀,類似傷寒,但沒有惡寒、身體疼痛的症狀。對於不宜出汗的病人,可以用此方治療。

淡竹茹,麥門冬(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鍾,煎八分,不枸時服。

竹葉石膏湯,治前證。(方見傷寒門。)

溫膽湯(方見驚悸門),治大病後,虛煩不得臥,直心經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時悸,或復自汗,並服之。

竹葉湯,治大病後,及霍亂吐瀉後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人參,麥門冬(去心),半夏(制。各二錢半),甘草(炙,五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地仙散,治諸病後,煩熱不安,乃虛勞煩躁。

白話文:

淡竹茹和麥門冬等量,每次取七錢,加水兩鍾,煎煮八分,不拘時間服用。可參考竹葉石膏湯治療前述症狀。大病後虛煩不得臥,心經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時悸,或自汗,可服用溫膽湯。大病後或霍亂吐瀉後虛煩悶,內熱不解,可服用竹葉湯。竹葉、人參、去心麥門冬、制半夏各二錢半,炙甘草五分,每次取四錢,加水兩盞,姜五片,煎煮八分,飯後服用。可參考地仙散治療諸病後煩熱不安,虛勞煩躁。

地骨皮(一兩),防風(五錢),甘草(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清心蓮子飲,治心中蘊熱虛煩。(方見遺精門。)

黃連阿膠湯,治陰虛邪盛,熱煩於內,不得眠者。

扶陰散(方見傷寒門。)

乾薑附子甘草湯,治煩躁、脈沉微而不渴者。(方見傷寒門。)

白話文:

地骨皮一兩,防風五錢,甘草二錢,研磨成粉,分兩次服用,每次用水二鍾,加入薑五片,煎煮八分,飯後服用。清心蓮子飲可用於治療心中蘊熱虛煩,黃連阿膠湯可用於治療陰虛邪盛,熱煩於內,失眠。扶陰散可參閱傷寒門。乾薑、附子、甘草湯可用於治療煩躁、脈沉微而不渴者,也可參閱傷寒門。

2. 易簡諸方

《聖惠方》:,治夜不得眠。酸棗仁(半兩),炒黃為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二合煮作粥,臨熟下棗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效。

一方:,治膽虛,睡臥不安,心中驚悸。用棗仁(一兩)炒香熟,搗細為末,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不枸時服。

一方:,治發汗不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嘔逆,谷不入,用人參(少許),陳皮(二錢半),甘草、竹茹(各一錢),加薑棗,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夜晚失眠。酸棗仁半兩,炒黃研磨成粉,用酒三合浸泡取汁,先用兩合粳米煮成粥,快熟時加入棗仁汁,再煮沸三五次,空腹食用,效果顯著。

一方:治療膽虛,睡覺不安,心慌驚悸。用棗仁一兩炒香熟,搗碎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竹葉湯調服,不受時間限制。

一方:治療出汗後不能恢復正常,心中煩躁不安,骨節疼痛,嘔吐反胃,食不下嚥。用人參少許,陳皮二錢半,甘草一錢,竹茹一錢,加入生薑紅棗,水煎服,空腹服用。

一方:,治男婦虛煩不眠。用竹瀝一升,水四升,茯苓三兩同煎,取二升,分三服。

一方:,治大病後,晝夜虛煩不睡,心中多驚,用酸棗仁、榆白皮等分為末,煎汁溫服。

一方:,治心煩,用白朮末,水調五分七服。

一方:,治煩不睡,用榆白皮陰乾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三錢煎如膏服。兼治齁、五淋。

《肘後方》:,從早夜連時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灸,以熨目,並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後,更易熱,終夜常枕熱立愈。

白話文:

治療男性或女性虛煩失眠,可以用竹瀝一升、水四升、茯苓三兩一起煎煮,取二升,分三次服用。

治療大病之後,晝夜虛煩失眠,心中驚慌,可以用酸棗仁和榆白皮等量研磨成粉末,煎煮後溫熱服用。

治療心煩,可以用白朮粉末,用水調和後,分七次服用。

治療煩躁失眠,可以用榆白皮陰乾研磨成粉末,每天早晚用五合水,取三錢粉末煎煮成膏狀服用。同時也能治療打鼾和五淋。

《肘後方》記載,如果從早到晚一直睡不著,晚上可以用新布放在火上灸烤,然後用來熨眼睛,同時用蒸熟的大豆交替裝入枕頭中,枕頭冷了就換熱的,整晚枕著熱枕頭,就能治好失眠。

《食醫心鏡》:,治心中煩悶,此能益氣力,止渴。苦筍熟煮,任意食之。又苦筍煮食,治消渴利水道下氣,理風熱腳氣,取蒸熟食之。

白話文:

《食醫心鏡》:治療心情煩悶,這能夠增強體力,止渴。將苦筍煮熟後,可以隨意食用。另外,食用煮熟的苦筍,可以治療糖尿病,促進尿液排出,降火氣,改善風熱引起的腳氣病,應該將其蒸熟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