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 (1)

1. 虛煩敘論

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大聲也。)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五臟生成篇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脈要精微篇曰: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言熱在手之三陽經。)

玉機真藏篇曰:心脈者,南方火,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又曰:數則煩心。

白話文:

《經》中說:因為暑熱出汗,感到煩躁就會喘息並且大口喝水。靜下來之後又會話多,身體像燒紅的炭火一樣,汗出之後才散去。

《五臟生成篇》中說:心煩頭痛,病症在膈膜,影響到手部的陽明經和少陰經。

《脈要精微篇》中說:浮脈而不躁動的,都屬陽氣,則為熱症。如果躁動的,則在手部,說明熱症在手部的三陽經。

《玉機真藏篇》中說:心臟的經脈,屬於南方的火,其氣血運行不順暢,反而容易外洩,這就是氣虛。病症在心臟,就會讓人感到心煩,向上則會咳嗽咳痰,向下則會氣虛泄瀉。又說:脈象數則代表心煩。

2. 虛煩病多是正氣不足陰虛火熾得之

《神珍》云:虛煩之病,非止一端,究其大概多是體虛者也。攝養有乖,榮衛不調,使陰陽二氣有所偏勝。或陰虛而陽盛,或陰盛而陽虛。

經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此固不易之論。而今虛煩之病,多是陰虛生內熱所致。如虛勞之人,腎水有虧,心火內蒸,其煩必躁。吐瀉之後,津液枯竭,煩而有渴。惟傷寒及大病後,多有虛煩之證,卻無霍亂。臨病之際,又宜審之。治法宜用平和之藥,清心實下,不可峻用補藥。

又若婦人產後去血過多,虛煩發熱,又當以各類求之。煩躁甚者,內外不安,反覆顛倒,謂之懊憹。詳見傷寒門。

白話文:

《神珍》一書中記載:虛煩之症,並非單一原因,究其根本,多半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飲食失調,導致氣血運行失衡,使陰陽二氣有所偏頗。可能是陰虛陽盛,也可能是陰盛陽虛。

經書記載:陽虛則表現為外寒,陰虛則表現為內熱;陽盛則表現為外熱,陰盛則表現為內寒。這是一個不變的道理。然而現今虛煩之症,大多是陰虛生內熱所致。例如虛勞之人,腎水虧損,心火內蒸,其煩躁不安。吐瀉之後,津液耗竭,煩躁且口渴。唯獨傷寒及大病之後,多有虛煩之症,但卻沒有霍亂的症狀。臨病時,務必仔細辨證。治療方法宜用平和的藥物,清心實下,不可急於使用補藥。

此外,若婦女產後失血過多,出現虛煩發熱,也應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治療。煩躁不安,內外不寧,反覆無常,稱為懊憹。詳情請參閱傷寒門。

3. 脈候

脈數為煩心。

大病後,煩躁甚,脈急數者不治。

脈沉而急者,為虛煩。左手脈澀為血少心煩。

脈浮大而緩者生。

傷寒脈最詳備、煩躁者審之。

白話文:

心率快表示心情煩躁。

大病之後,如果非常煩躁且脈搏急促快速,這種情況是無法治愈的。

脈搏沉而急是虛性煩躁。左手脈搏不暢表示血液不足且心煩。

脈搏浮大而緩的人可以康復。

對於傷寒的脈象描述最詳細,對於煩躁的情況要仔細辨別。

4. 治煩躁宜用清淡藥

煩躁病有陰有陽,有虛有實。若峻藥治之,則恐助其邪;若遽瀉之,則反虛其本。所以宜乎清平淡滲,如五苓散、竹葉湯之類,則無顛覆之凶,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當察其始病與既病先後之虛實而治之,效斯得矣。

白話文:

煩躁症可分為陰虛、陽虛、陰實、陽實四種。如果使用峻猛的藥物治療,可能會助長邪氣;如果急於瀉下,反而會損傷其根本。因此,應當使用清涼平淡、滲透性強的藥物,例如五苓散、竹葉湯之類,這樣就不會出現顛覆性的凶險,反而能達到中和調理的效果。如果使用這些藥物後仍然沒有效果,就需要進一步觀察疾病的初期和後期,以及虛實的變化,然後再針對性地治療,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5. 煩躁甚者究其已病未病之源

治煩躁病,用清藥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氣相干,要分表裡汗下。若病後心煩,多是虛證,宜人參竹茹湯、酸棗仁湯之屬。已兼吐汗下者,有補陽益陰,退陰復陽之法,當於傷寒門煩躁證內求之,萬無一失。

發熱下利,手足厥逆,躁而不得臥者,五苓散治之。不效者,必死。

白話文:

治療煩躁症,使用清熱的藥物卻無效,就必須探究其未生病時的狀況,多半是邪氣入侵所致,需分清表裡症狀,再決定是否需要發汗或瀉下。

如果病人是病後心煩,多半是虛證,應該服用人參竹茹湯、酸棗仁湯等方劑。如果已經同時使用了吐、汗、下三法,仍無效,那就需要考慮補陽益陰、退陰復陽的方法,應該在傷寒門的煩躁症中尋找答案,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如果病人出現發熱、腹瀉、手腳厥逆,躁動不安,無法平躺,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五苓散無效,病人必定會死亡。

6. 虛煩證多因病後得須憑脈處治

虛煩之證,雖屬於腎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據體,或因誤治無端,或因煩勞過損,或因久病不愈,其類不一。要皆耗傷真元,而虛火炎上。故煩熱發於心,而躁熱根於腎;煩者躁所起,躁者煩所生。

厥冷脈沉,反生煩渴者何也?內傷元氣,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臟,伏於至陰,邪氣相持,從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脈沉遲,口苦舌乾,反生煩渴,治宜乾薑、附子之劑,復陰回陽。苟榮衛失調,亢煩複起,有症相似,而脈沉數,大便秘結,治宜三承氣湯下之。如大患之後,厥冷煩躁過甚,六脈無應,醫難治之。

白話文:

虛煩的症狀,雖然屬於腎水不足,卻伴隨心火旺盛。可能是因為寒邪入侵身體,也可能是治療失誤,也可能是過度勞累,也可能是久病不癒,原因很多。但最終都是損耗了人體的精氣,導致虛火上升。所以煩熱發自心臟,而躁熱則源於腎臟;煩躁互為因果,相生相剋。

為什麼有些人雖然四肢冰冷、脈象沉細,卻出現口渴煩躁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內傷元氣,又受到寒邪入侵。寒邪進入臟腑,潛伏在陰寒之處,邪氣相互糾纏,趨向陰寒的特性,導致津液枯竭,所以脈象沉遲、口苦舌乾,反而出現口渴煩躁。治療應當使用乾薑、附子等藥物,恢復陰陽平衡。如果氣血失調,煩躁反覆發作,症狀相似,但脈象沉細而數,大便秘結,則應該使用三承氣湯瀉下。如果患病之後,四肢冰冷、煩躁過度,脈象微弱,難以治療。

有表邪失治,變生虛煩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攻治,致其蓄熱上升,而成煩渴之證,宜以沖和湯和肌開表,次用消煩之劑,隨證治之。有汗下後大煩渴何也?表虛為寒所折,本當和解,反過汗下,故六脈洪數,表裡俱熱,而不惡寒,腠理開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煩渴過甚,宜以竹葉石膏湯,或梔子升麻湯、人參白虎湯,選而用之。

有大熱反惡寒,煩渴不已,發汗無效,治熱無功何也?寒邪入臟,陰不達陽,寒蓄於內,熱邪在腑,陽不和陰,熱鬱於外,故陽元則生熱。甚則生煩,宜以陰旦湯通和表裡,次用消渴之劑,隨證治之。

白話文:

如果表面的邪氣沒有治好,轉變成虛煩,這是因為一開始是寒邪入侵,導致汗液無法正常排出,又胡亂用藥攻治,結果導致熱邪蓄積上升,造成煩渴的症狀。應該先用沖和湯來調和肌膚,開通表邪,接著再用消煩的藥物,根據具體情況治療。如果汗出後出現嚴重的煩渴,這是因為表虛被寒邪所傷,應該要和解,卻反而用汗法,所以六脈洪數,表裡都熱,但不惡寒,腠理開疏,汗液不停地流失,津液減少,煩渴加重,應該用竹葉石膏湯、梔子升麻湯或人參白虎湯等藥物來治療。

如果出現發燒卻反而怕冷,煩渴不止,發汗無效,用清熱藥也沒有效果,這是因為寒邪入侵臟腑,陰氣不能到達陽氣,寒邪積聚在內,熱邪停留在腑,陽氣不能和陰氣相合,熱邪鬱積在外,所以陽氣就生熱。嚴重的話就會產生煩渴,應該用陰旦湯來調和表裡,接著再用消渴的藥物,根據具體情況治療。

虛勞者,寒邪達入,誤治諸經,真元耗散,氣血俱虛、身熱煩躁,神舍失安,不能眠臥,以梔子豉湯治之。寒邪蓄滯於陰;陰不越陽,上盛下虛,身涼無熱,手足微溫,大便自利而煩渴,以竹葉石膏湯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發散未盡,肺浮身熱,欲喜飲水,而成積滯,故濕熱上升,而反見煩渴,以豬苓湯先疏導之,以止煩渴而和之。

虛勞者,素多飲酒,或傷寒邪,積熱膀胱,謬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熱煩躁,以青龍湯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裡,而解煩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劑。

白話文:

虛勞的人,如果寒邪入侵,治療失誤,導致真元耗損,氣血虛弱,就會出現身體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寧、失眠等症狀,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寒邪停留在陰分,陰氣不能越過陽氣,就會出現上熱下寒、身體冰冷、手腳微溫、大便稀溏、口渴等症狀,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去掉石膏,加入附子來治療。如果寒邪沒有完全散發,肺部浮熱,想要喝水,但又容易積滯,濕熱就會上升,導致煩渴,可以用豬苓湯先疏通,消除煩渴,使身體恢復和諧。

虛勞的人,平時經常喝酒,或者患了傷寒,積熱在膀胱,誤以為是汗多,大量使用利尿藥,導致津液流失,小便減少,身體發熱煩躁,可以用青龍湯去掉半夏,再加上天花粉,調和表裡,消除煩躁,切忌使用五苓散。

治虛煩證,有用寒涼之劑,治熱愈熱、治煩愈煩何也?體弱之人內損元氣,外感風寒,或由汗下過傷,則元氣多虛,寒邪內鼓,虛火上炎,六脈洪數,浮而無力,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是為陽虛。若復用寒涼之藥,則脾胃受傷,而虛者益虛矣。宜以獨參湯和平益氣,次用人參黃耆湯調下,五苓散清利之,熱退陽生虛煩息矣。

白話文:

治療虛煩症,有些人會使用寒涼的藥物,但為什麼這樣反而會讓病情更嚴重,熱症更熱,煩躁更煩躁呢?

這是因為體弱的人,內傷元氣,又外感風寒,或者因為汗出過度導致元氣受損,就會導致元氣虛弱,寒邪內侵,虛火上炎。表現為脈象洪數,浮而無力,按壓時覺得力量不足,這就是陽氣虛弱的症狀。

如果再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損傷脾胃,導致虛弱的體質更加虛弱。

應該使用「獨參湯」來平和益氣,接着用「人參黃耆湯」調理脾胃,再用「五苓散」來清利水濕。這樣一來,熱症退散,陽氣復生,虛煩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