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5)

1. 丹溪治義

丹溪云:虛勞漸瘦屬火,陰火銷爍,即是積熱而成。始可用子和法,虛弱者,四物湯加炒柏、知母、童便、薑汁、竹瀝。虛甚者,加參朮。

又云:其證臟中有蟲齧心肺,名曰瘵疾傳屍。癆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先與三拗湯與蓮心散煎,萬一不失。(三拗湯、蓮心散,似難為癆瘵要藥,特治其初而淺者可矣。若羸備者,葛氏十方其庶幾乎。)

氣血虛甚,發熱成癆者,補天丸加骨蒸藥佐之,黃柏、知母、地骨皮、麥門冬、秦艽、青蒿、鱉甲、石膏、竹葉、烏梅之類是也。

勞極之證,五臟必歸重於一經。假如足脛痠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黧黑,耳輪焦枯,脈沉細,知其邪在腎也。宜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麥門冬、天門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之。

心神驚惕,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咯血面赤,脈洪而數,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澤瀉、肉桂之類,加茯神、胡黃連、蓮心、遠志、菖蒲、硃砂之類。

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重,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知其邪在肺也。以四物湯加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薑汁、韭汁服之。

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知其邪在肝也。宜以四物湯加竹茹、草龍膽、柴胡、黃芩、竹葉、青皮之類。

面色痿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痢,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藥、蓮肉、薏苡仁、白扁豆、乾山藥、豬苓、澤瀉之類。

骨蒸癆瘵,元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六穴,無有不安者也。穴法詳見《針灸直指》《經穴發明》卷。

白話文:

丹溪說:虛勞逐漸消瘦屬於火,是陰火消耗所造成的,也就是積熱所導致的。剛開始可以用滋補的方法,如果身體虛弱,就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黃柏、知母、童便、薑汁、竹瀝。如果虛弱得很嚴重,就加上人參和白朮。

他又說:這種病的症狀是臟腑裡有蟲子啃食心肺,叫做瘵疾傳屍。癆瘵病寒熱交替,長期咳嗽咳血,一天比一天消瘦。初期可以先用三拗湯和蓮心散煎服,或許可以有效。(三拗湯和蓮心散,似乎並非治療癆瘵的主要藥物,只能治療初期較輕微的病症。如果身體已經很虛弱,葛氏的十個方子可能更適合。)

氣血虛弱嚴重,發熱形成癆病的人,可以用補天丸加上治療骨蒸的藥物來輔助,例如黃柏、知母、地骨皮、麥門冬、秦艽、青蒿、鱉甲、石膏、竹葉、烏梅等等。

勞累過度而產生的病症,五臟的病變一定會歸於其中一經。如果出現腿腳痠痛,腰背僵硬,遺精白濁,面色晦暗發黑,耳輪乾枯,脈象沉細,就知道病邪在腎。應該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五味子、麥門冬、天門冬、澤瀉、杜仲、肉桂等藥物,煎好後加入童便、韭菜汁、竹瀝一起服用。

如果心神驚悸、心悸不定、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咳血臉紅、脈象洪大而快速,就知道病邪在心。應該用之前提到的藥方,去掉杜仲、澤瀉、肉桂等藥物,加上茯神、胡黃連、蓮子心、遠志、菖蒲、朱砂等藥物。

如果咳嗽氣喘、流鼻血或咳血、皮膚乾燥、鼻塞聲音沉重、時常吐痰沫、脈象微弱虛澀且快速,就知道病邪在肺。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等藥物,煎好後加入童便、竹瀝、薑汁、韭菜汁一起服用。

如果脅肋疼痛、眼睛紅赤、面色發青臉頰發紅且容易發怒,這是虛陽不能收斂的表現,還會做夢與鬼交合,嚴重時會出現陰囊萎縮、筋脈拘急,脈象弦而數,就知道病邪在肝。應該用四物湯加上竹茹、草龍膽、柴胡、黃芩、竹葉、青皮等藥物。

如果面色萎黃、嘴唇乾燥、飲食沒有味道、腹痛腸鳴腹瀉、四肢倦怠、脈象虛弱濡軟且快速,就知道病邪在脾。應該用四君子湯加上酒炒過的白芍、蓮子肉、薏苡仁、白扁豆、乾山藥、豬苓、澤瀉等藥物。

對於骨蒸癆瘵,元氣還沒有完全耗盡的人,可以針灸崔氏的四花六穴,多半可以有效。具體的穴位位置可以參考《針灸直指》和《經穴發明》等書籍。

2. 藥方

3. 癆瘵通用諸方

(《撥萃》),地骨皮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困倦,夜多盜汗。

地骨皮,秦艽,柴胡,知母,當歸,枳殼(炒),鱉甲(酷炙黃)

上咀,等分,每服五錢,水一盞,桃柳枝頭各七個,姜三片,烏梅一個,煎去渣,臨臥服。

(《經驗》)清骨散,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癆瘵。

生地黃(一錢),人參(五分),防風(五分),北柴(一錢),薄荷葉,秦艽,赤茯苓,熟地黃(各五分),胡黃連(三分)

上咀,水盞半,煎八分,溫服。患骨熱者,先服荊蓬煎丸一服,使臟腑微利,然後服此荊蓬丸。(方見積聚門。)

(《良方》)麥門冬湯,治心中煩熱,惟欲露體,覆之即悶,驚悸心忪,面無顏色,忘前失後。婦人患血風氣者,多成此疾,乃心蒸之狀。

麥門冬,茯神,防風,地骨皮(各八分),人參,遠志,龍齒,羚羊角屑,炙甘草,石膏,石英(各三分)

上咀,水盞半,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溫服。未瘥再服,以瘥為度,其益心力。胃經吐血者,服之尤佳。若畏藥者,去紫石英。

黃耆益損湯,治男子婦人,童男室女,諸虛不足,榮衛虛弱,五勞七傷,骨蒸潮熱,腰背拘急,百節痠痛,夜多盜汗,心常驚惕,咽燥唇焦,少力嗜臥,肌膚瘦瘁,咳嗽多痰,咯吐血絲,寒熱往來,頰赤神昏,全不思食。服熱藥則煩躁,沖滿上焦,服寒藥則膈滿而腹痛。及治大病後榮衛不調,及婦人產後血氣未足,宜服此藥。

黃耆,人參,石斛,木香,白朮,當歸,肉桂,茯苓,芍藥,川芎,熟地黃,山藥,丹皮,麥門冬,五味子,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小麥五十粒,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白朮黃耆散,治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弱,飲食減少,肌瘦昏昧,並皆治之。

白朮,黃耆,當歸,芍藥,人參,黃芩(各五分),石膏,甘草(各一錢),川芎,寒水石(各六分),茯苓(五分),官桂(三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一日三服。

(《宣明》)當歸地黃湯,治咳衄血,大小便血,或婦人經候不調,月水過多,咳嗽者。

當歸,川芎,生地黃,黃芩,芍藥(各五分),染槐子,黃藥子,甘草(各四分),白朮,白茯苓,龍骨(各六分)

上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溫服。

(《局方》)黃耆鱉甲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食少多渴,咳嗽有血。黃耆(蜜炙),鱉甲(醋浸炙,去裙),知母,桑白皮,紫菀,桔梗,甘草(炙。各五分),地骨皮,秦艽,柴胡,生地黃,赤芍藥(各七分),天門冬,白茯苓(各八分),人參,肉桂(各四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後溫服。

(《局方》)》,秦艽鱉甲散,治血氣勞傷,四肢倦怠,面黃肌瘦,骨節煩疼,潮熱盜汗,咳嗽吐痰,山嵐瘴氣,並皆治之。

秦艽,鱉甲(制),荊芥,前胡,柴胡,貝母,白芷,天仙藤,陳皮,青皮,甘草(炙。各五分),葛根(一錢),肉桂,羌活(各二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熱服。

(《局方》)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寒或熱,聲嘎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情。

秦艽,柴胡,人參,鱉甲(制),當歸,柴菀茸,地骨皮,甘草(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大棗、烏梅各一枚,煎八分,食後溫服。

(《濟生》)鱉甲地黃湯,治虛勞,手足煩熱,心下怔忡,身體羸瘦。

鱉甲醋(炙),熟地黃(酒洗),柴胡,當歸,石斛,秦艽,茯苓,麥門冬,白朮(各一錢),人參,肉桂,炙甘草(各六分)

上水兩盞,姜五片,烏梅一個,煎八分,不拘時服。

(《濟生》)黃耆飲子,治諸虛癆瘵,四肢勞倦,潮熱乏力,日漸黃瘦,胸膈痞塞,咳嗽痰多,甚則吐血,陰虛陽脫者服之。

黃耆,當歸,紫菀茸,地骨皮,人參,石斛,半夏,桑白皮,款冬花(各五分),附子,鹿茸(酒蒸),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服。唾血加阿膠、蒲黃各五分。衛氣枯燥,有熱者,減去附子、鹿茸。

旋神飲子,治癆瘵憎寒壯熱,口乾咽燥,自汗煩郁,咳嗽聲重,唾中血絲,瘦劇倦乏。

人參,當歸,白芍藥,茯神,白朮,黃耆,半夏曲,蓮肉,桔梗,麥門冬,熟地黃,五味子,白茯苓,灸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紅棗一枚、烏梅一個,煎八分,食後服。如嗽,加阿膠;虛極胸滿,木香濕紙包炮,加沉香亦可;如不思食,加扁豆。

(《直指》)參耆散,治癆瘵喘嗽,咯血聲焦,潮熱盜汗。

人參,黃耆,川芎,當歸,白茯苓,柴胡,桔梗,貝母,杏仁,五味子,桑白皮,紫菀茸,阿膠,枳殼,甘草,秦艽,防風,羌活,款冬花,鱉甲(醋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良方》)潤神散,治癆瘵憎寒壯熱,口乾咽燥,自汗疲劇,煩躁。

人參,黃耆,麥門冬,淡竹葉,桔梗,炙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服。如自汗入麥同煎服。

(《良方》)薤白散,治久患咳嗽,肺虛成癆瘵,及吐血、咯血等證。

鱉甲(醋炙),阿膠(炒。各一兩),鹿角霜(三錢三分),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薤白一莖,長二寸,煎八分,食後服。先嚼薤,次服藥,一日三服。

(《良方》)阿膠丸,治勞嗽並嗽血唾血。

阿膠(蛤粉炒),生地黃,卷柏葉,雞蘇葉,大薊,山藥,五味子(各一兩),柏子仁(炒另研),麥門冬,人參,防風(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濃煎,小麥湯或麥門冬湯送下。《濟生方》中有遠志、百部、茯苓。

(《良方》)青蒿散,治虛勞骨蒸,咳嗽聲嘎,皮毛乾枯,四肢倦怠,夜多盜汗,時作潮熱,飲食減少,日漸瘦弱。

青蒿,秦艽,香附子(炒),桔梗,天仙藤,鱉甲(醋炙),前胡(各一兩),烏藥(半兩),川芎(二錢半),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後服。

(《局方》)樂令建中湯,治臟腑虛損,身體瘦弱,潮熱自汗,將成癆瘵。此藥大能退虛熱,生氣血。

前胡,細辛,當歸,白芍藥,人參,橘紅,桂心,麥門冬,黃耆(蜜炙),茯苓,甘草(炙。各八分),半夏(制,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枸時服。

_劫癆散治心腎俱虛,勞嗽時復三、四聲,潮熱後即盜汗,四肢倦怠,體瘦惚惚,異夢,嗽中有_血,名曰肺痿。

白芍藥(二錢),黃耆(蜜炙),人參,白茯苓,熟地黃(酒洗),當歸,半夏曲,五味子,阿膠(蛤粉炒),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良方》)再生丹,治一切癆證,黃瘦虛損,諸藥不能治者,此藥大效。

大茴香(鹽炒),小茴香(炒),木通,穿山甲(二錢半),全蠍(微炒),通草(各一兩),沉香(八錢半),木香,檳榔,燈草(各五錢),紅花(二錢半)

上為細末,甘草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食乾物壓之。

生犀散,治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晚潮熱,夜出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瘥後餘毒不解。

犀角,地骨皮,秦艽,麥門冬,柴胡,枳殼(炒),茯苓,赤芍藥,桑白皮,黃耆(蜜炙),人參,鱉甲(醋炙),知母,大黃(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入陳青蒿一根煎,或桃枝亦可,同煎至八分。及治小兒疳病,熱似骨蒸者;或久病後時作潮熱,並瘧疾。有痰加半夏,熱輕者,去大黃加黃芩。

紫菀湯,治傳屍骨蒸,復連殗殜,肺氣咳嗽。

紫菀,桑白皮,桔梗,生地黃,續斷(各一錢),五味子,甘草(炙),赤小豆

上水盞半,竹茹一丸,彈子大,同煎一盞。食後溫服,良久再服。若熱甚,加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天門冬散,治骨蒸,心肺煩熱,氣息喘促,唾不出唇,漸加羸瘦。

天門冬(一錢),赤茯苓,桔梗,柴胡,百合,白前,川麻,前胡,黃芩,杏仁(制),甘草(炙。各五分),桑白皮(一錢)

上咀,水盞半,姜一片,煎七分,食後溫服。

天門冬丸,治氣癆咳嗽喘促,下焦虛損,上焦煩熱,四肢無力,身羸體弱。

天門冬,麥門冬,鱉甲(制),杏仁,人參,黃耆,牛膝(酒洗),枸杞子,白茯苓,五味子,石斛(去根),熟地黃(酒洗),山茱萸,肉蓯蓉(酒浸),紫菀,訶黎勒,沉香(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棗湯送下。

胡黃連丸,治熱癆,骨節煩疼,心膈躁悶,亦治虛癆骨蒸。

胡黃連,鱉甲,犀角,訶黎勒,赤茯苓,甘草(炙。各一兩半),黃芩,地骨皮,知母(炒),桔梗,升麻(各一兩),柴胡(兩半),人參(二分),栝蔞(一枚)

上為細末,用豬膽二十枚,取汁,同蜜四兩攪勻,慢火熬成膏,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烏梅湯和童便下;如腹痛,糯米飲下,忌莧菜。

地黃煎丸,治癆熱瘦弱。

生地黃汁,青蒿汁,薄荷汁,童便,好無,灰酒(各二升,同熬成煎),柴胡,鱉甲(醋炙,去裙),秦艽(各一兩),丹砂,麝香(各半錢)

上將後五味,研為細末,入前煎,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

犀角丸,治癆熱,無不效。

犀角屑,鱉甲,枳殼(麩炒),黃連(各一兩),龍膽草,貝母(煨黃),升麻(各三分),烏梅肉(三兩,微炒),秦艽(二兩),柴胡(一兩半)上為細末,用豬膽汁二合同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粥清飲下。忌豬肉、莧菜。

退熱湯,治急勞,四肢煩痛,手足心熱,口乾憎寒,飲食不得。

柴胡,龍膽草,青蒿,知母(焙),麥門冬(去心),甘草(各一錢)

上用童便盞半,蔥白三寸,薤白三莖,桃柳枝各五寸,同浸經一宿,平旦煎一盞,空心頓服,至夜再服。

前胡飲,治暴急成勞,痰盛喘嗽。

前胡,人參,官桂,白茯苓,柴胡,桔梗,黃芩,生地黃(酒洗),玄參,旋覆花,甘草(炙。各五分),麥門冬(去心),半夏,白朮(各八分),厚朴(制,一錢)

上水盞半,姜七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石斛散,治虛勞,手足煩疼,羸瘦無力,不能飲食,小便數。

石斛(一錢),桑螵蛸(微炒),黃耆,人參,牛膝,雞䏶胵(微炒),熟地黃,當歸(各六分),麥門冬(去心),赤芍藥,白龍骨(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三枚,煎七分溫服。

(《雜著》)癆瘵方,治陰虛火動,發熱成癆。

當歸,白芍藥(炒。各錢半),熟地黃,川芎(各八分),黃柏,知母(蜜水炒。各一錢),生地黃,甘草(炙。各五分),天門冬,白朮(各一錢),陳皮(各七分),乾薑(炮,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咳嗽甚者,加桑白皮、馬兜鈴、栝蔞仁(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痰盛,加薑製半夏、貝母、栝蔞仁(各一錢)。

盜汗多,加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麥(一撮)。

潮熱,加沙參、地骨皮、柴胡(各十分)。

夢遺精,加牡蠣、龍骨、山茱萸(各七分)。赤白濁,加白茯苓(一錢),黃連(炒,五分。)

衄血、咳血,出於肺也,加桑白皮(一錢),黃芩、山梔(炒。各五分。)

嗽血,痰血,出於脾也,加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各七分)。

嘔血、吐血,出於胃也,加梔、連、乾薑(炮)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杯),薑汁(一匙)。

咯唾血,出於腎也,加桔梗、玄參、側柏葉(炒。各一錢)。

若先見血證,或吐衄盛者,宜先治血。輕者,涼血止血;甚者,先消瘀血,次止血,涼血。蓋血來多有瘀停於胸膈者,不先消化之,即止之,涼之,不應也。葛可久《十藥神書》方可次第檢用。獨參湯止可用於大吐血後,昏倦,脈微細,氣虛者。氣雖虛,而復有火,可加天冬(五錢)。若陰虛火動,發熱脈數者,盜汗咳嗽者,皆不可用此也。

勞病屬血虛有火,大便多燥,然須節調飲食,勿令泄瀉。若胃氣一壞,泄瀉稀溏,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急宜服理脾胃藥,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神麯、麥芽等藥,候胃氣復,然後用前本病藥,收功後,可服補陰丸。

今世醫者但遇此證,例用四物加黃柏、知母,動經百劑,雖死不變。殊不知胃氣傷於寒涼,癆火益甚,雖服之不能作效。蓋是胃氣虛,不行藥氣,故無效也。所以節齊云:胃氣少虛,即救胃氣,胃氣復,又用本病藥,此治法妙也。有司命者,不可不知。

葛可久十藥神方

嘔吐咯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甚者,以花蕊石散止之。止後,其人必倦,用獨參湯補之,後服化藥。保和湯止嗽清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消痰,消化丸下痰消氣,加減法具各方之下。

服藥之法,每日仍濃煎薄荷湯,灌漱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嚥下,次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夜則肺竅開,藥必流入竅中。如痰壅,卻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之。次又依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服前七藥。後若有嗽,可煮潤肺丸食之。服前藥有暇,煮此七藥服之,亦續煮白鳳膏食之,固其根本。痊後,服十珍丸以收功。

(甲字)十灰散,治癆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大薊,小薊,荷葉,扁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各等分)

上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宿,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食後下。如病勢輕,用此立效。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後藥止之。

(乙字)花蕊石散,五臟崩損,湧噴血出斗升,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煅存性,研為粉)

上用童便一鍾,煎溫調末三錢,甚者五錢,食後服。

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與小便和藥服,使瘀血化為黃水。服此訖,以後藥補之。

(丙字)獨參湯,止血後虛弱,無動作者,此藥補之。

大揀人參(一兩)

上咀,水二盞,棗五枚煎,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後宜熟睡一覺,後服藥除根。

(丁字)保和湯,治癆嗽,肺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款冬花(各二錢),天花粉,薏苡仁,杏仁,五味子,甘草(炙),馬兜鈴,紫菀,百合,桔梗,阿膠(炒),當歸,生地,紫蘇,薄荷(各五分)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化服之。每日三服,食後進,加減於後。一方有百部。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實、栝蔞仁。

喘甚,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蘇子。

熱甚,加山梔子(炒)、黃連、黃芩、黃柏、連翹。

風,加荊芥、防風、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子。

寒,加人參、肉桂、桂枝、五味子、蠟片。

(戊字)保真湯,治癆證虛弱骨蒸,服此最效。

當歸,生地黃,白朮,黃耆,人參(各一錢),蓮心,赤茯苓,白茯苓(各五分),天門冬,麥門冬,陳皮,白芍藥,知母,黃柏(炒),五味子,柴胡,地骨皮,熟地黃(各四分),赤芍藥,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姜三片、棗一枚,食後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淋濁,加萆薢,天台烏藥、豬苓、澤瀉。

便濁,加石葦、萹蓄、木通。

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子。

熱燥,加石膏、滑石、鱉甲。

盜汗,加浮小麥、炒牡蠣、黃耆、麻黃根。

(己字)太平丸,治癆證久嗽,肺痿,肺癰,並皆噙服。

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款冬花,杏仁(各二兩),當歸,生熟地黃,黃連,阿膠(各兩半),蒲黃,京墨,桔梗,薄荷葉(各一兩),白蜜(四兩),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和勻,用銀石器,先下白蜜,煉熟後,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麝,略熬三二沸,丸如彈子大。每日三服,食後細嚼一丸,前薄荷湯,緩緩送下,次噙一丸,臨臥時服。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吞下,卻又噙嚼此丸,使藥流入肺竅,則肺清潤,其嗽退除,七日病痊。凡一切咳嗽,只服此藥立愈。

(庚字)沉香消化丸,治癆瘵,熱痰壅盛。

青礞石(炒金色),明礬(飛研細),豬牙皂角,南星(制),半夏,白茯苓,陳皮(各一兩),枳殼,枳實(各半兩),薄荷葉,黃芩(各一兩),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薑汁浸神麯攪糊為丸,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臨夜飴糖拌吞,噙嚼太平丸,一藥並服,痰嗽除根。

(辛字)潤肺膏,治久嗽,肺燥,肺痿。

羊肺(一具),杏仁(淨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兩),白蜜(二兩)

上先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黏,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前與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壬字)白鳳膏,治一切久怯虛弱,咳嗽吐痰,吐血發熱。

黑嘴白鴨一隻,大京棗(二升),參苓平胃散(一升),陳煮酒(一瓶)

上先將鴨縛定腳,量患人飲酒多少,隨量以酒蕩溫,將鴨頂割開,滴血入酒,拌勻飲之。直入肺經,潤補其肺。卻將鴨干撏去毛,於肺邊開一小孔,取其腸雜,拭乾。次將棗子去核,每個中實納參苓平胃散末,填滿腸肚中,用麻扎定。以沙甕一個,置鴨在內、四圍用火慢煨,將陳煮酒,作三次添入,煮乾為度。

然後食其棗子。陰乾隨意食用,參湯送下,後服補髓丹,則補隨生情,和血順氣。

(癸字)十珍丹(一名補髓丹),治久虛勞憊,髓干精竭,血枯氣少。服前藥愈後,服此藥。

豬脊膂(一條),羊脊髓(一條),團魚(一枚),烏雞(一隻)

上四味,制淨去骨存肉,用酒一大碗,於砂鍋內煮熟,擂細,與前熟肉一處,再用慢火熬之,卻下明礬(四兩),真黃蠟(三兩),上二味,逐漸下,與前八味和一處,擂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知母,黃柏末各一兩,共十一兩,搜和成劑。如十分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用木槌打如泥,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不拘時,棗湯下。

(《秘方》)七聖神效散,治男子婦人,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喘嗽、血屍勞等疾,諸藥無效,針灸不應,命在須臾,服此神效。

鹿茸大補湯(方見諸虛門。),十全大補湯(方見虛門。)

黃耆益損湯(方見前。),退熱飲(方見積熱門。《直指》誤以退為進,今正之。)

清心蓮子飲(方見淋門。),鱉甲散(方見前。)

上各取一帖,無灰酒三升,浸瓷器瓶內半月,開時,空心浸一盞。輕者半月,重者一月,必然痊可。

當歸膏,治脾胃虛弱,養血和中。

當歸(一斤四兩,酒洗),芍藥(八兩,微炒),生地黃(半斤,酒洗),薏仁(一斤,糯米炒去粉),茯苓(六兩),白朮(十兩,瀉者黃土微炒),蓮肉(半斤,去心),山藥(八兩,炒),陳皮(四兩),人參(三兩,服得者倍之),甘草(一兩半,炙半生),枸杞子(四兩)

上咀,淨稱,用水二十斤,文武火熬成膏,加熱蜜於內。冬用四兩;春用五兩;夏秋用六兩,依法再熬。

內外俱熱如蒸者,加青蒿汁(一碗)、銀柴胡(一兩)、胡黃連(五錢)。

內熱蒸者,加地骨皮(四兩),牡丹皮(二兩),知母(一兩)。女人加童便浸香附子(一兩),烏藥(二兩),玄胡(二兩)。男女胃脘痛者,加草豆蔻(一兩)。寒加肉桂。虛火陣陣作痛,加炒黑山梔仁(半兩)。頭昏目暈者,加天麻(二兩),鍾乳粉(一兩)。頭虛痛者,加大川芎(二兩)。

咳嗽,加貝母(三兩)、紫菀(一兩)、五味子(一兩)。肺熱者,麥門冬(三兩)、天門冬(一兩)、桔梗、百部(各一兩)。

足膝軟弱,或酸者,加牛膝(四兩)、石斛(二兩)。腰背痛者,加杜仲(六兩)、橘核仁(一兩)。

地黃膏,滋陰降火,養血清肝。

鮮地黃(不拘多少,搗汁。以十斤為則,和眾藥汁同熬),當歸身(一斤),芍藥(半斤),甘杞子(半斤),天門冬(六兩),川芎(二兩),麥門冬(六兩)

蓮肉(四兩),丹皮(二兩),知母,地骨皮(各三兩),人參,甘草(各一兩)

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渣淨,用生地黃汁同熬成膏。

參朮膏,治虛勞,脾胃虛弱,不能運用,或脹,或瀉,神效。

人參,白朮(土炒。各一斤),薏苡仁(八兩,炒熟),蓮內(六兩,去心皮),黃耆(四兩,蜜水炒),茯苓(四兩),神麯(炒二兩),澤瀉,甘草(炙。各五錢)

上如前法熬膏,或為細末,飲湯調服二三錢。

金櫻膏,治虛勞遺精,白濁最效。

金櫻子(經霜後,採紅熟者,不拘若干,撞去剌,切開,去子搗碎煮之,濾渣淨用,復將滓榨汁乾用,熬成膏,法見制門),枸杞子(四兩),揀人參(二兩),薏苡仁(五兩),山藥(二兩),杜仲(薑汁炒,四兩),芡實肉(四兩),山茱萸肉(四兩),益智仁(一兩),青鹽(三錢),桑螵蛸(二兩,新瓦焙燥)

上咀,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和金櫻膏對半和勻,空心滾白湯下三四匙。

河車補陰丸,治酒色過度,血氣俱虛,腎臟羸憊,虛火上炎,咯血,咳痰多嗽,盜汗勞熱,漸成骨蒸,最宜服此。

紫河車(一具,製法見總制),川黃柏(二兩、鹽酒拌,曬乾炒褐色),知母(鹽酒炒一兩),人參,龜板(一兩,酥炙,去裙),熟地黃(四兩,酒浸),枸杞子(二兩),牡丹皮,茯苓(各一兩),澤瀉,五味子,青鹽(各五錢)

上各制,日乾,為細末,山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