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八 (1)
卷之四十八 (1)
1. 虛損敘論
上古天真論篇,帝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又曰:年至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盡八八而精絕,女子盡七七而經斷矣。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篇中,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們,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而且身體機能都不會衰退。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左右,身體機能就開始衰退了,這是因為時代不同嗎?還是人們自己出了問題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他們懂得養生之道,遵循自然規律,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隨便過度勞累,因此能夠保持身心健康,活到自然壽限,達到一百多歲才去世。現在的人則不然,他們把酒當水喝,把放縱當作常態,醉酒後行房事,慾望耗盡了精力,損害了元氣,不知道節制,不能恰當地調養精神,只求心情舒暢,違背了生命的樂趣,生活沒有規律,所以五十歲左右身體就開始衰退了。
上古時代的聖人教育後輩時都說,對於虛邪和惡風,要懂得避開,保持心態平和,內心空靈無欲,這樣真氣就會隨之而來,精神內守,疾病怎麼會產生呢。
還說,人到了四十歲,體內的陰氣已經減半,生活機能也就開始衰退了。
又說,男子到了六十四歲時精氣枯竭,女子到了四十九歲時月經停止。由於形成陰氣的資源只能供應三十年的使用,之後就會出現虧損。人的慾望無窮無盡,面對這種難以形成且容易虧損的陰氣,怎麼可以放縱慾望呢?
又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行遠,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苦勞,汗出於脾。
又曰:久視傷血,入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若夫七情五心之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淫,是虛損之所由也。
《難經》云:因虛而致五損: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機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
白話文:
另外說:吃得太飽,就會從胃部出汗。受驚嚇而損失精氣,就會從心臟出汗。長時間負重行走,就會從腎臟出汗。快速奔跑或恐懼,就會從肝臟出汗。搖晃身體過度勞累,就會從脾臟出汗。
另外說:長時間看東西會傷血,躺下休息會傷氣,長時間坐著會傷肉,長時間站立會傷骨,長時間行走會傷筋。至於七情五臟的火氣過盛,以及男女的聲色之慾過於放縱,都是造成虛損的原因。
《難經》說:由於虛弱而導致五種損傷:一是損傷於皮毛,皮膚皺縮而毛髮脫落;二是損傷於血脈,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三是損傷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肉;四是損傷於筋,筋軟无力,無法自主收縮;五是損傷於骨,骨骼萎縮,無法起床。反過來,這些損傷也會導致脈象的病變。從上到下的損傷,骨骼萎縮,無法起床的人會死亡;從下到上的損傷,皮膚皺縮,毛髮脫落的人也會死亡。
損傷肺部,就要補充氣;損傷心臟,就要調和營衛;損傷脾臟,就要調整飲食,適應寒熱;損傷肝臟,就要放鬆它;損傷腎臟,就要補充精氣。《機要》說:虛損的疾病,是因虛弱而感受寒熱所致。感受寒氣就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就會陰氣盛,從上到下發展,治療要以辛甘淡为主,如果過於集中在胃部,就無法治癒。感受熱氣就會損傷陰氣,陰氣虛弱就會陽氣盛,因此損傷從下到上發展,治療要以苦酸鹹为主,如果過於集中在脾臟,就無法治癒。
自上而損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損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蔽,腎肝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
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白話文:
從上往下,病症依次損傷肺、心、胃,分別導致皮膚收縮毛髮脫落、血脈虛弱影響臟腑運作、婦女月經不調以及飲食無法滋養肌膚。從下往上,病症依次損傷腎、肝、脾,分別導致骨骼萎縮無法起床、筋脈鬆弛無法自主活動、飲食無法消化吸收。總而言之,心肺受損則面色晦暗,腎肝受損則形體萎縮,脾胃受損則無法消化食物。這些疾病都是由損傷引起的,病症逐漸加重,最終導致虛勞。
2. 虛為勞傷中氣
(此陽氣之虛也,從東垣補法。)
經曰:陰虛生內熱(云云)。又曰: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熱,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常,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土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
以甘寒瀉其火熱,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云: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是也。
白話文:
這屬於陽氣虛弱,應參考東垣補法。經書中說陰虛會生內熱,勞累會消耗氣力。勞累會導致喘息汗出,內外皆熱,因此氣力耗損。喜怒無常、作息不規律、勞損身體,都會傷氣。氣力衰弱則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就會損害脾土。脾土主宰四肢,所以會感到困倦發熱,沒有力氣活動,懶得說話,動作喘乏,體表發熱自汗,心煩不安。生病時,應當安心靜坐,以養護氣力。用甘寒之物瀉去火熱,用酸味收斂散失的氣力,用甘溫之物補充中氣。經書中說:「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就是這個道理。
3. 精奪為虛
《內經·通評虛實論》曰:精氣奪則虛。謂精氣奪去而減少也。
《玉機》謂:人稟中和之氣而生有三,曰元精,曰元氣,曰元神。三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氣、真脈也。夫精乃臟腑之真元,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氣乃臟腑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委和之一氣,經謂其名有三:命之本,氣之神,形之道。其機運用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
精氣資始,相生不失,以養一身,司命形質之體用也。至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榮;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則精氣神無所稟命矣。是以相生長養之道,精化氣,氣生神,而皆稟乎身中臟腑之真也。夫氣血從乎榮衛,榮衛又系乎經隧者,胃之水穀氣化。
白話文:
《內經·通評虛實論》說:精氣被奪就會虛弱。意思是精氣流失減少。
《玉機》說:人依據天地間和諧之氣而生,有三樣東西,叫做元精、元氣、元神。這三者是人體本身的真精、真氣、真脈。精是臟腑的真元,不是血的等級,所以稱為天癸。氣是臟腑的大經,是運動靜止的主宰,所以稱為神機。脈是天地精華融合在一起的一股氣,經書上說它有三個名字:命的根本、氣的神、形體的道路。它的運作機制是升降,都隨著氣而動,依血而滋養。
精氣是生命開始的根本,互相滋養,不會失去,用來滋養全身,掌管生命形體的功能。如果精不足,氣就失去滋化的來源;氣不足,血就失去滋養的根本;血不足,氣就沒有依附的對象;天地精華散亂,精氣神就沒有可以依託的根本。所以滋養生長之道,是精化氣,氣生神,而這三者都依賴於身體臟腑的真元。氣血依靠榮衛,榮衛又依靠經脈,這都是胃氣化水谷的結果。
此經隧不能不生榮衛,榮衛不能不散而養經脈,經脈不能不順而資天真,為生養、涵容、造化形質,理之然也。凡人之視聽、言動、壯壽,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聵、關格、夭折,皆此理之失也。故有精神氣血不足則病,天真散亂則死者,皆由平日攝養之過與不及,動止之不循常度也。
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力孤危。然房勞甚則精氣竭,而神無所依,氣無所附,則忽致暴絕也。竊常第究先哲經義濟生微旨,益氣補肺,補精滋腎,皆滋化其源也。蓋人之精血常不足,加之數奪其真,資化失則榮氣乃虛,虛則衛氣不固,精滑脫,腎氣竭而陰微,不能與胃氣上升,以接清陽之氣。故病多頭重或痛,氣弱而食少,元氣下陷,脈即微弱,外散欲絕而虛洪,或見損脈。
此實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賊邪之病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必須要產生營衛之氣,營衛之氣必須要分散來養護經脈,經脈必須要順暢來供應先天之氣,這樣才能生長、包容、形成物質,這是道理所在。人的視聽、言語行動、強壯與長壽,都是這種道理的正常表現,疾病、失明失聞性障礙、關節梗阻、早逝,都是這種道理的失常表現。所以有精神氣血不足就會生病,先天之氣散亂就會死亡,都是由於平時調養過度或不足,行動違反了正常規範。
經典上說,呼吸停止那麼生命機能就會消亡,升降功能停滯那麼氣力就會孤立危險。如果性生活過度那麼精氣就會枯竭,精神就沒有依託,氣也就無法附著,這樣就會突然導致猝死。我經常研究前賢的經典意義和救助生命的精微宗旨,增強氣力補充肺部,補充精髓滋養腎臟,都是在滋養生命的根源。因為人的精血常常不足,再加上頻繁消耗真元,如果供應失調那麼營氣就會虛弱,虛弱那麼衛氣就不能固守,精髓就會流失,腎氣耗盡而陰氣衰微,不能與胃氣一同上升來接引清陽之氣。因此病狀多是頭部沉重或疼痛,氣力虛弱而食量減少,元氣下降,脈搏就會變得微弱,向外散開幾乎斷絕而顯虛大,或者出現虧損的脈象。
這實際上是元精不足所導致的,並不是由於外感邪氣的疾病。
4. 虛為陰氣不足
(此陰血之虛也,從丹溪補法)
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故人身之陰陽,其消長亦視月之盈虧焉。
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也。錢仲陽所謂:腎有補而無瀉,正是此意。又按《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
白話文:
人體的陰血不足,這是根據丹溪先生的補法理論得出的結論。丹溪先生說,人是由天地之氣孕育而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所以氣通常充沛,血卻常有不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天很大,屬陽,運轉在地之外;地處於天之中,屬陰,被天的大氣舉起。太陽是實體,屬陽,運轉在月亮之外;月亮是空缺的,屬陰,吸收太陽的光芒而發光。因此,人體的陰陽消長也如同月亮的盈虧一般。
人出生之後,男子十六歲精氣充盈,女子十四歲開始來月經,這時雖然有了形體,但還需要乳汁和食物的滋養。陰氣開始形成,才能與陽氣結合,使人長成成人,並成為父母。古人要等到三十或二十歲才結婚,可見陰氣的形成不易,也說明古人善於保養身體。錢仲陽所說“腎有補而無瀉”,正是這個道理。此外,根據《禮記》的註釋,只有到了五十歲以後,才能真正開始注重養陰。
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又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非吾之過論也。或曰:仰觀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溫涼之見於四季者,又如此之相等而無降殺也?曰:動極復靜,靜極復動,猶人之呼吸也。寒者吸之極,氣之沉也;熱者噓之極,氣之浮也。溫者噓之微,氣之升也;涼者吸之微,氣之降也。
一噓一吸,所乘之機有以似之,宜其相等而無降殺。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虛實言者,蓋其對偶之體也。或曰:遠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女之身,曰有餘,曰不足,吾知之矣。人在氣交之中,令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司疏瀉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於心,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泄癸。
白話文:
經書上說:人到四十歲,陰氣就會衰減一半,身體機能也開始衰退。又說:男人到六十四歲精氣就衰竭,女人到四十九歲月經就停止。還說:陽氣是來自天地的氣,主宰著身體的外在;陰氣是來自大地的氣,主宰著身體的內在。
所以陽氣旺盛,陰氣虛弱,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情。有人會問:仰望天空俯察大地,日月星辰各有不同,為何寒暑溫涼會在四季循環中如此相等,沒有過度的增減呢?這就如同人呼吸一樣,動極必靜,靜極必動。寒冷的時候吸氣到極點,氣就會沉下去;炎熱的時候呼氣到極點,氣就會浮起來。溫暖的時候微弱地呼氣,氣就會上升;涼爽的時候微弱地吸氣,氣就會下降。
每一次呼吸的變化,都如同天地陰陽的運行,因此四季才會如此相等,不會過度增減。前面說到陰陽虛實的大小,那是指陰陽的對立關係,而這裡則是從陰陽運行的角度來解釋。有人會說:從天地日月星辰,到男女之身,你都說有餘和不足,我明白了。人活在氣息交融之中,要順應陰陽的規律,才能養護身體,請問要如何做呢?
答案是:腎臟負責閉藏精氣,肝臟負責疏通排泄,這兩個臟器都含有相火,而相火又與心臟相連。心臟是君火,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活動,心臟活動就會帶動相火也跟著活動,即使沒有交匯,也會暗中流動並滲泄。
所以聖人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屬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然資其化源也。
古人以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謹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生之本。苦於此而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焉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亦為一月之虛。
白話文:
所以聖人只是教導人們收斂心神,涵養性情,其道理深奧。天地以五行相生相剋、盛衰交替,形成了四季變化,人體的五臟六腑也隨之盛衰。四月屬巳,五月屬午,正是火氣最旺盛的時候,火為肺金的丈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屬土旺盛,土為水之丈夫,土旺則水衰。況且腎水常依靠肺為母親,以補充其不足,所以《內經》一再強調要保養腎水,使其得到滋養。
古人認為夏季一定要獨自睡覺,飲食清淡,小心翼翼地愛護保養金水二臟,正是因為忌諱火土過旺。又說:「藏精的人,春天不會得溫病。」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是火氣潛伏閉藏的時候,以養護身體的本源真氣,為來年春天生長發育打下基礎。如果能夠在這個時期克制慾望,不損害身體,等到春天生長的時候,根基就會強健,氣血不會浮躁,自然不會得溫熱病。夏季火土旺盛,冬季火氣潛伏,這是指一年中的虛弱時期。同樣的,在農曆月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虛,也是一個月中的虛弱時期。
大風大霧、虹電飛雹、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滿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又不止於一日之虛。令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而肺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
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墮廢。興言至此,深可驚懊!古人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感於體,聲音之感於耳,顏色之感於目,馨香之感於鼻,誰是鐵心漢,不為之動?善養生者,於此五個月內,出居於外。
苟值一月之虛、一日之虛,亦宜暫遠帷幄,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滋助化源,水得所養,陰無虧欠,與陽平齊,然後陽得所附,而無飛越之尤,遂成地天之泰,何病之可言?願相與遵守,期無負敬身之教,幸甚。
白話文:
強風暴雨、彩虹閃電、冰雹襲擊、太陽或月亮被遮蔽、憂愁憤怒、驚恐悲傷、過度飲食、勞心勞力,這些都屬於一天之內的虛弱狀態。如果疾病剛退,傷口還在癒合,更不用說一天之內的虛弱了。很多人在春末夏初時會頭痛腳軟,食慾不振,體溫升高,仲景說春夏季節病情加重,秋冬季節病情減輕,而肺部虛弱的人,正是俗稱的「夏病」,如果遇到這四種虛弱,似乎就難以避免這種病症了。
人到壯年,就出現老態,對上要服侍,對下要照顧,所有事情都變得無力。說到這裡,真的讓人感到驚恐和懊悔!古人說,不要看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就心神不寧。溫柔的觸碰、悅耳的聲音、美麗的顏色、芬芳的香氣,誰能鐵石心腸,不動心呢?懂得養生的人,在這些月份裡,應該外出活動。
即使遇到一個月的虛弱、一天的虛弱,也應該暫時離開家,各自珍重,保持身體的自然狀態,才能滋養生命源泉,水得到滋潤,陰氣不會虧損,與陽氣保持平衡,陽氣才能依附,不至於過度活躍,最終達到天地之間的和諧,又何來疾病呢?希望大家都能遵守這些養生之道,不要辜負愛護身體的教誨,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