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10)
卷之八十 (10)
1. 疔瘡
一人唇生疔瘡以五日,腫硬脈數,煩躁喜冷,此胃經積熱所致。先以涼膈散,一服熱去五六;更與奪命丹,二粒腫退二三;再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愈。
一人患之,發熱煩躁脈實,以清涼飲下之而愈。
一鄭氏舉家生疔,多在四肢,皆食死牛肉所致,刺去惡血,更服紫金丹,悉愈。
一人唇下生疔,脈證俱實,法宜下之,反用托裡,故口鼻流膿而死,是謂實實之禍也。
一老婦足大指患疔,甚痛,令灸之不從,專服敗毒藥,致真氣虛而邪氣愈實,竟不救。
蓋敗毒藥,雖能表散瘡毒,然而感有表裡,所發有輕重,體段有上下,所稟有虛實,豈可一概而用之耶?且至陰之下,藥力難到,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不若灸之為速,故下部患瘡,皆宜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及針疔四釁,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仍以膏藥貼之。若患在手足,紅絲攻心腹者,就放絲盡處刺去惡血,宜服荊防敗毒散。
若絲近心腹者,宜挑破瘡頭,去惡水,以膏藥貼之。如麻木者,服奪命丹,如牙關緊急,或喉內患者,並宜噙一二丸。
疔瘡,丹溪用磁石為末,苦酒和封之,根即出。
又方,巴豆(十粒),大半夏(一粒),大附子(半個),蜣螂(一枚)
上各為末,用麝和,看瘡大小,以紙繩子圍瘡口,以藥泥上,用帛貼敷,時換新藥,以瘥為度,活人甚多。
白話文:
有一個人嘴唇上長了疔瘡,大約五天,腫脹而且堅硬,脈搏跳動很快,感到煩躁,喜歡涼爽,這是胃經積熱所導致的。先給他服用涼膈散,一服藥後,熱度就退了五六成;接著又給他服用奪命丹,兩顆後腫脹消退了二三成;最後再用荊防敗毒散,服用了四劑就好了。
另一個人也得了疔瘡,發燒煩躁,脈象有力,給他服用清涼飲就痊癒了。
有一戶姓鄭的人家,全家都長了疔瘡,大多長在四肢,都是因為吃了死牛肉造成的,用針刺破放出惡血,再服用紫金丹,全都好了。
有一個人嘴唇下方長了疔瘡,脈象和症狀都屬實證,按照道理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反而用了托裡的方法,所以口鼻流出膿液而死,這就是所謂的實證反而用補法的禍害。
有一位老婦人腳大拇指得了疔瘡,非常疼痛,讓她用艾灸治療她不肯,只吃敗毒藥,導致身體的正氣虛弱而邪氣更加旺盛,最終沒能救活。
要知道敗毒藥,雖然能發散表面的瘡毒,但是感邪有表裡之分,發病有輕重之別,身體部位有上下之別,體質有虛實之別,怎麼可以用一種方法來治療呢?而且腳趾等身體下部,藥力難以到達,單純依賴藥物,效果太慢,不如用艾灸來得快,所以下部生瘡,都應該用隔蒜灸的方法,不痛的就直接灸,也可以用針刺破疔瘡四邊,放出惡血,再把一顆奪命丹塞入瘡口,用膏藥貼住。如果生在手腳,出現紅絲蔓延到心腹的狀況,就在紅絲蔓延的盡頭刺破放出惡血,適合服用荊防敗毒散。
如果紅絲快要接近心腹,應該挑破瘡頭,放出惡水,再用膏藥貼上。如果出現麻木,服用奪命丹,如果牙關緊閉,或喉嚨裡長了疔瘡,都適合含服一兩顆奪命丹。
關於疔瘡,丹溪曾經用磁石磨成粉末,用苦酒調和後敷在疔瘡上,根部就會被拔出。
還有一個藥方,用巴豆(十粒),大半夏(一粒),大附子(半個),蜣螂(一枚),把以上藥物都磨成粉末,用麝香調和,根據瘡的大小,用紙繩子圍住瘡口,把藥泥敷在上面,用布貼上,隨時更換新藥,直到痊癒為止,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