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1)
卷之十四 (11)
1. 評麻黃桂枝二湯
《活人書》云:服麻黃發煩目眩者必衄,服桂枝吐者,其後必吐膿血。頭痛發熱,無汗惡風,宜麻黃湯,是應解表而用麻黃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是應解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為解散,正分輕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
古人有汗者當解肌,無汗者當發汗,是太陽一經尚有差別,又況不分陰陽而用藥乎!當汗而下即死,當下而汗亦死,所以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謂當下而反汗也。陽盛者內熱而邪在裡,故當下也。設投桂枝發汗,是陽盛即斃也。)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謂當汗而反下也。
白話文:
古籍《活人書》說:“服用麻黃引起煩躁、眼花繚亂的人必定會流鼻血,服用桂枝引致嘔吐的人,之後一定會吐出膿血。”如果出現頭痛發燒、沒有出汗和怕風的情況,適合使用麻黃湯來解除外感病狀;若果出現頭痛發燒、出汗並且怕風的情形,應該使用桂枝湯來緩解病情。這兩種情況都是為瞭解決身體中的疾病,但是要根據症狀嚴重程度進行區分,不能忽視。張仲景曾說過:“沒有汗水就不能服用桂枝,已經出汗了就不要服用麻黃。”
古代醫生認為,如果有汗水就要散去皮肉之間的寒氣,沒有汗水就需要通過發汗的方法治療,即使是太陽經脈這樣的一個部位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更何況是在不同陰陽狀態下的病人呢?該發汗的時候卻用了通便的藥物就會導致死亡,該通便的時候卻用了發汗的藥物也會導致死亡,因此纔有了“桂枝下嚥,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的說法。“桂枝下嚥,陽盛則斃”,是指本來應該通便但反而使用了桂枝發汗,這種情況下陽氣旺盛的人就會死去。“承氣入胃,陰盛乃亡”,是指本來應該發汗但反而使用了承氣湯通便,這種情況下陰氣旺盛的人就會死去。
陰盛者惡寒而邪在表,故當汗也。誤投承氣攻下,是陰盛而亡也。)可見麻黃桂枝承氣者,死生之系,業醫者可不慎哉!
白話文:
如果身體寒冷且病狀在外,應該要發汗治療。但如果錯誤地使用承氣湯來進行通便療法,就會使病情更加嚴重甚至死亡。由此可知,用麻黃、桂枝或承氣湯治病時,生死攸關,從事醫學的人必須謹慎啊!
2. 評桂枝石膏湯
傷寒三四日外,服諸湯不瘥,身熱脈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後可代桂枝用,若加麻黃,可代麻黃青龍湯用。有汗脈緩為桂枝證,無汗脈緊為麻黃青龍證。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三四天,服用各種湯藥都沒有好轉,身體發熱脈搏跳動頻繁,邪氣還在經絡中,尚未侵入臟腑,此時可以用桂枝石膏湯治療。
這方子在夏至之後,可以用桂枝來代替。如果再加上麻黃,就可以代替麻黃青龍湯使用。
如果病人出汗脈搏緩慢,屬於桂枝證;如果病人不出汗脈搏緊促,則屬於麻黃青龍證。
3. 評白虎湯
《證治論》云:白虎湯性涼,惟夏至後用之。謂如土地七八月猶熱處,有壯熱為病;相度尚可用白虎湯,服之自然汗解。然白虎湯用石膏,故亦治傷寒,不專於治暍也。或問曰:夏月若果見麻黃桂枝證,亦豈得不用,而固用白虎湯也?曰:此說尤妙,但臨時看證用之。假如虛弱人老人,不可用白虎也,蓋白虎性涼,若下利腹痛者勿服,當改服小柴胡湯。
或問:夏至後皆可用白虎湯耶?答曰:白虎治中暍並汗後一解表藥耳,非正傷寒藥也。今之醫者見六月中病,多雲中暍,不辨熱病,用藥太涼,況夏月陰氣在內,尤宜戒之。《證治論》云:白虎亦治傷寒,不專治暍。《活人書》云:白虎治中暑並汗後一解表藥耳。其二說雖頗異,大抵隨時審證,當用即用,不可執一說也。
白話文:
《證治論》記載:「白虎湯性涼,只有在夏至之後才可以使用。」就像土地在七八月仍然炎熱,人若因暑熱而生病,可以考慮使用白虎湯,服用後自然會出汗退燒。不過白虎湯中含有石膏,因此也能治療傷寒,並不專門用於治療中暑。
有人會問:「夏季若出現麻黃桂枝證,是否就不能使用白虎湯,而要強制使用其他藥物?」答案是:「這句話說得很好,但要根據當時的症狀用藥。比如虛弱者或老年人,就不能使用白虎湯,因為白虎湯性涼。若患者出現腹瀉腹痛,也不宜服用白虎湯,應改用小柴胡湯。」
又有人問:「夏至之後是否都可以使用白虎湯?」答案是:「白虎湯主要用於治療中暑和汗出後解表,並非正治傷寒的藥物。現今有些醫生看到六月份病人就說中暑,不辨別熱病種類,用藥過於涼性,尤其在夏季陰氣內藏之時,更應謹慎。雖然《證治論》說白虎湯也能治療傷寒,但並不專門治療中暑。《活人書》也說白虎湯是治療中暑和汗出後解表藥物。雖然兩書說法略有不同,但總的來說,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審察病症,該用則用,不可執著於某一種說法。」
4. 評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證具,卻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以小柴胡湯與之,此雖已下不為逆。若得小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難為汗下者,必用小柴胡,故又名三禁湯。今見傷寒多用小柴胡,不問陰陽表裡皆與之,豈不為害也?不知小柴為少陽表裡和解之藥,惟嘔噁心,寒熱怕風惡寒,在表親切。傷寒但嘔,便屬少陽,止用小柴胡湯和解。
蓋少陽邪未入里,而在表裡之間,是邪欲入,胃氣充而不納,故嘔出。若邪稍入里,氣未和,當用大柴胡湯微下之,自然熱退身涼,何有壞證。若只邪在皮膚,惡寒熱作,脈浮而促,則當解表,用九味羌活湯。所以有謂解表未開,不得攻裡;表氣尚存,攻之為逆。
白話文:
傷寒發病五、六天,出現嘔吐伴隨發燒的症狀,屬於小柴胡湯的症狀表現。但如果用其他藥物治療,柴胡證仍然存在,就應該再用小柴胡湯治療,即使之前已經服用了其他藥物,也不算逆治。如果服用小柴胡湯後,患者會感到身體發熱、微微發抖、發燒出汗並逐漸痊癒。對於難以透過汗法治療的患者,也必須使用小柴胡湯,所以它又稱為三禁湯。
現在許多人治療傷寒都使用小柴胡湯,不論是陰陽表裡都用,難道不會造成危害嗎?他們不知道小柴胡是少陽表裡和解的藥,只有在出現嘔吐、噁心、寒熱怕風、惡寒,且病邪在表層的症狀時才使用。傷寒患者只要有嘔吐的現象,就屬於少陽證,應該只使用小柴胡湯來和解。
因為少陽的病邪還沒有侵入內部,而是在表裡之間,是病邪想要侵入內部,但胃氣充盈不接受,所以才會嘔吐。如果病邪稍微侵入內部,氣機尚未調和,就應該用大柴胡湯稍微瀉下,這樣自然就能退燒、身體降溫,怎麼會有不好的症狀呢?如果病邪只在皮膚表面,出現惡寒發熱交替,脈象浮而促的現象,就應該解表,使用九味羌活湯。所以有人說,解表尚未開通,就不要攻裡;表氣尚存,攻之就會造成逆治。
5. 評大柴胡湯
或問:傷寒有表復有里證,用大柴胡湯之緩劑下之何如?答曰:大柴胡湯,傷寒下藥,與三承氣湯之次也。其間應下,尚有表證,多或虛弱易動者,宜用大柴胡湯緩方為至穩。若血虛人,更加當歸。虛弱用之穩,為其有人參甘草和中故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非大柴胡湯不可也。此非是有陽明嘔吐,又非霍亂吐利,謂之太陽,大柴胡證也,故緩以下之為穩也。
白話文:
問
傷寒患者同時出現表證和里證,用大柴胡湯緩緩下瀉,效果如何?
答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藥性比三承氣湯溫和。 如果患者需要下瀉,但仍然有表證,而且體虛易動,使用大柴胡湯的緩和方劑最為穩妥。
如果患者血虛,可以再加入當歸。 虛弱的人服用大柴胡湯也較為安全,因為它含有參、甘草,可以和中益氣。
傷寒患者發熱出汗,卻無法解除,心下痞硬,嘔吐並且腹瀉,就必須使用大柴胡湯。 這種情況既非陽明經的嘔吐,也非霍亂的吐瀉,應歸類為太陽經的大柴胡證,所以用緩和的方法下瀉最為穩妥。
6. 評三承氣湯
或問曰:承氣湯既有三等之殊,治之必有淺深緩急次第,可得聞乎?曰:太陽傳於陽明者,自表之裡,無形傳至有形,故用大承氣湯急下之,以其硝黃猛烈故也。少陽傳於陽明,為逆傳來者,陽明居太少之中,故從乎中治,宜小承氣湯之緩也。若夫正陽陽明,為本經傳於有形,故用調胃承氣湯之緩劑。
無太少二氣之傳,故不用厚朴枳實燥藥,所謂有緩急次第之用者,此也。大承氣湯,下藥之最急者;大柴胡湯,下藥之最緩者。調胃承氣湯,急之次者;小承氣湯,緩之次者。
白話文:
有人問道:「承氣湯有三種不同的配伍,治療時必然有深淺緩急的順序,可以請您說明一下嗎?」
醫生答道:「太陽經傳到陽明經,是從表層傳到裡層,無形的病氣傳到有形的病症,所以要使用大承氣湯急速下瀉,因為它含有硝石和黃芩,藥性猛烈。少陽經傳到陽明經,是逆向傳來的,而陽明經居於太少經之中,所以從中治療,應該使用小承氣湯緩慢下瀉。
至於正陽陽明經,是本經傳到有形的病症,所以要使用調胃承氣湯,用較緩和的藥物。因為沒有太少經二氣傳入,所以不用厚朴、枳實等燥熱藥物。所謂有緩急次第的使用,就是這樣。
大承氣湯是下瀉藥中最急的;大柴胡湯是下瀉藥中最緩的。調胃承氣湯是急的次一級;小承氣湯是緩的次一級。」
春甫按:大承氣湯治三焦俱實,否滿燥堅全,故用厚朴枳實苦寒瀉滿,芒硝咸以除堅,大黃之苦以瀉實熱。此為胃實不大便,發熱狂言譫語,三焦俱實而用之者也。小承氣湯治上焦積熱而成否實,以厚朴枳實去痞,大黃瀉實熱。不用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此為上焦實熱而用之者也。
調胃承氣湯治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甘草調胃和中,芒硝潤燥,大黃瀉實。不用樸實以傷上焦之元氣也。桃仁承氣湯治中焦於血積熱。經曰:中焦如漚,血之源也。中焦熱甚則血瘀凝,故有腹痛不可接。又有譫語則以調胃承氣加桃仁肉桂以破之,亦不用樸實以傷上焦。
白話文:
春甫按: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三焦皆實,腹脹堅硬,燥熱不通的情況。因此使用厚朴、枳實的苦寒之性瀉去積滯,芒硝的鹹味以化解堅硬,大黃的苦味瀉去實熱。此方適用於胃部積實導致便秘,伴隨發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三焦皆實的情況。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上焦積熱導致的腹脹,以厚朴、枳實去積,大黃瀉熱。不使用芒硝,避免傷及下焦血分中的真陰。此方適用於上焦積熱的情況。
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邪氣在中焦,出現燥實堅三證的情況。因此使用甘草調和胃氣,芒硝潤燥,大黃瀉實。不使用厚朴、枳實,避免傷及上焦元氣。
桃仁承氣湯用於治療中焦血瘀積熱。經書記載:中焦如同濕地,是血的源泉。中焦熱盛則血瘀凝結,因此出現腹痛難以忍受。若伴隨神志不清,則可在調胃承氣湯中加入桃仁、肉桂以破血瘀。同樣不使用厚朴、枳實,避免傷及上焦。
此則諸承氣因證立方,而不容以不易名也。上文謂無形有形緩急次第,惟見其大略焉耳,豈若直以三焦證治而論,不亦深切著明也哉!《傷寒論》潮熱條云:設當行大承氣湯,亦須先與小承氣湯,不轉矢氣者,不可攻也。
仲景云:陽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糞,欲行攻法,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糞也,乃可以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者,此先硬後溏也,切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脹不能食也。凡傷寒攻熱邪,皆用湯液滌盪熱積,不可用圓子藥攻,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第一段
這則承氣湯的方劑是根據病症而設立的,不能因為容易就隨意更改藥名。上文所述無形有形、緩急次第,只是概略說明,哪裡比得上直接用三焦證治來論述,更加深入淺出、明明白白呢?《傷寒論》潮熱條中說:如果要服用大承氣湯,也必須先服用小承氣湯,如果沒有轉矢氣,就不可攻下。
第二段
仲景說:陽明病不排便六七天,恐怕有燥糞,想要攻下,就先服用少量小承氣湯,如果腹中轉矢氣,就說明有燥糞,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沒有轉矢氣,說明是先硬後溏的狀況,絕對不可攻下。攻下必會導致腹脹難食。凡是傷寒病要攻熱邪,都要用湯液來滌盪熱積,不可用丸藥來攻,不可不知。
解釋:
- 承氣湯: 一種中藥方劑,主要功效是瀉熱通便。
- 三焦證治: 指根據人體三焦的病症來進行治療。
- 轉矢氣: 指服用小承氣湯後,排出一些氣體或少量糞便,表示腸道開始蠕動,有排便的可能。
- 燥糞: 指糞便乾燥、難以排出。
- 先硬後溏: 指一開始糞便乾燥,後來變得稀軟。
- 丸藥: 指以丸狀製成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