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0)

1. 傷寒死候

凡看傷寒,要識死證死脈親切,一一理會,免致臨病疑惑。但見死證,須以脈參之。如果不治,切莫下藥。倘有銼失,咎將誰歸?

汗後熱退脈靜者瘥。

陰陽諸證脈平,吉。

陽證見陰脈者死。

陰陽毒過六七日者不治。

脈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漿不入,身體不仁,乍靜乍喘者死。

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凶。

陽反獨留,體如煙燻,直視搖頭,心先絕也。

汗後發潤喘不休者,肺先絕。

唇吻反青,四肢濈濈汗出,肝氣先絕也。

環口黎黑,虛汗發黃,脾氣絕。

三部緊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陰陽尺寸俱虛,熱不止者死。

身熱喘粗,見陽脈而躁者死。

汗後微熱不解,未可言死,如轉索者,即日死也。

譫語微熱,脈浮大,手足溫欲汗出,脈暴出者死。

陰衰欲絕而陽暴獨勝,則脈出。一曰陰氣先絕,陽氣後竭,死;逆冷脈沉細者,一日死。

赤斑者五死五生。

黑斑者十死一生。

兩感傷寒者死。

大發濕家汗則成痓。又曰熱而痓者死。

發少陽汗則譫語。發少陰汗則動血者死,名下厥上竭。

發動氣汗者死。

發風溫汗者死。

汗後為愈,今汗不為汗衰,謂之陰陽交,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發熱脈躁疾,狂言,不能食,謂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臟結者死。(結胸證而舌上有白胎者是也。)

厥陰舌卷囊縮者死。

脈代者死。

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發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者,曰臟厥,不治。

陰陽頭痛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攣者死。

厥而下利,當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

少陰病厥逆無脈,與白通豬膽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若病人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正汗出多,用綿被蓋覆,包手足溫暖,急投五味子湯,服之晬時,必大汗而解矣。投藥無汗,脈不至者死。

死者雖多,凡至危極處皆是死也。

2. 傷寒刺灸《保命集》

傷寒三陽頭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陽、足之三陽,皆會於頭者,謂諸陽之會。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陽頭痛,視其色脈,知在何經。

如脈浮而緊,過在足太陽,宜刺腕骨(火)、京骨(水。)

如脈浮而長,過在手陽明,宜刺合谷、衝陽(土)。

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宜刺陽池、丘虛、風府、風池。

傷寒邪在三陰,內不得通,以為腹痛,手足三陰皆會於腹。如脈弦而腹痛,過在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宜刺太衝(木)、太淵(金)、太陵。

如脈沉而腹痛,過在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經,宜刺太谿、大陵。

脈沉細而腹痛,過在足太陰脾經、手太陰心經,宜刺太白、神門、三陰交。

傷寒下後結胸痞氣者,足三陰之終,手三陰之始,胸中結痞,過在少陰腎經、手厥陰包絡,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胸中之氣。

如心中結痞,過在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心中之氣。

胃中痞結,過在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胃中之氣。或上中下三脘應痞結而瀉之。

灸法:惟直中陰經真寒證,四肢厥冷腹痛,唇青指甲青,下利清,俱宜灸氣海關元二穴。(在臍下隨灸其一穴,陽氣回止。)其餘三陽證候俱不宜灸。

3. 傷寒諸證所屬

頭痛項強:太陽。

頭搖:里痛。

頭汗:瘀血在裡。

獨頭面搖:痓病。

額汗:風溫。

面戴陽:面赤色,下虛也。

面怫鬱:表未解。

面慘不光:傷寒。

面光不慘:中風。

面乍黑乍白乍赤:狐惑。

面斑,斑如錦紋:陽毒。

面垢:中暑,又肝病。

目痛:陽明。

目睛黑:小腸熱。

目中生花:陰易。

目中不了了:邪氣勝,有內實。

睛不和:內未解。

目直視不能瞬,將發衄,欲汗解。

目脈赤:將痊。

耳聾:少陽。

鼻乾:陽明。

鼻中燥:必衄。

鼻如煙煤:陽毒熱極。

鼻鼾:風溫。

口苦:少陽。

口禁:痓病。

口燥:少陰。

口難言:榮不足。

口破唇赤:應下而反汗,熱上行也。

唇瘡:狐惑。

舌黑:熱極。

懊憹:胃虛。

聞食氣:胃虛。

叉手摸心:汗多虛故也,耳必聾。

喜忘如狂:蓄血。

漱水不欲咽:必作衄。

筋跳肉瞤:汗下虛也。

灑然毛聳惡寒:溫暑。

身痛如被杖:陰毒。

一身盡痛:風濕。

身微腫:風濕。

身重多睡:風濕。

身黃:小水不利,熱鬱。

身上如蟲行:表虛。

身癢:陽虛汗未盡。

背惡寒:陰勝陽。

腹脹:氣不和。

飢不能食:邪在胸中。

多眠:神倦風濕。

不眠:神虛。

蜷臥:內寒手足溫可治,逆冷者不可治也。

手足瘛瘲:痓病搐搦也。

坐而伏:短氣也。

下利清穀:內寒。

腸垢:熱也。

鴨溏:寒也。

咽中瘡:上實下虛。

怔忡:即心下悸,汗多或水逆而然。

咽痛:少陰。

譫語:邪氣盛而神識昏。

舌上芒刺:熱結甚也。

聲啞:狐惑。

鄭聲:精氣奪而神不全。

咽乾:腎虛燥不可汗。

咳逆:水寒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