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0)

1. 傷寒死候

凡看傷寒,要識死證死脈親切,一一理會,免致臨病疑惑。但見死證,須以脈參之。如果不治,切莫下藥。倘有銼失,咎將誰歸?

汗後熱退脈靜者瘥。

陰陽諸證脈平,吉。

陽證見陰脈者死。

陰陽毒過六七日者不治。

脈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漿不入,身體不仁,乍靜乍喘者死。

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凶。

陽反獨留,體如煙燻,直視搖頭,心先絕也。

汗後發潤喘不休者,肺先絕。

唇吻反青,四肢濈濈汗出,肝氣先絕也。

環口黎黑,虛汗發黃,脾氣絕。

三部緊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陰陽尺寸俱虛,熱不止者死。

白話文:

診斷傷寒時,要能辨別危急症狀和脈象的變化,仔細分析,避免臨症時困惑。一旦出現危急症狀,必須配合脈象觀察。若無治療的必要,千萬不要用藥。如果出現誤判,責任誰來承擔?

病人退燒後脈象平靜,預示病情好轉。

陰陽症狀和脈象正常,預示病情良好。

陽證出現陰脈,預示病人將死。

陰陽毒素過久,超過六七日,無法治療。

脈浮滑、出汗像油一樣、喘不過氣、水漿不進、身體麻木、一會兒安靜一會兒喘,預示病人將死。

傷寒咳嗽逆氣,脈散亂,預示凶險。

陽氣逆轉,獨留體內,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直視搖頭,預示心臟將要停止跳動。

退燒後頭髮濕潤,喘不過氣,預示肺臟將要停止運作。

嘴唇發青,四肢冒冷汗,預示肝氣將要衰竭。

嘴唇周圍發黑,虛汗泛黃,預示脾氣將要衰竭。

三部脈象緊而盛,大量出汗無法停止,預示病人將死。

陰陽兩方面都虚弱,發熱不止,預示病人將死。

身熱喘粗,見陽脈而躁者死。

汗後微熱不解,未可言死,如轉索者,即日死也。

譫語微熱,脈浮大,手足溫欲汗出,脈暴出者死。

陰衰欲絕而陽暴獨勝,則脈出。一曰陰氣先絕,陽氣後竭,死;逆冷脈沉細者,一日死。

赤斑者五死五生。

黑斑者十死一生。

兩感傷寒者死。

大發濕家汗則成痓。又曰熱而痓者死。

發少陽汗則譫語。發少陰汗則動血者死,名下厥上竭。

發動氣汗者死。

發風溫汗者死。

汗後為愈,今汗不為汗衰,謂之陰陽交,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發熱脈躁疾,狂言,不能食,謂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白話文:

身體發熱喘不過氣,而且可以看到陽脈跳動,還伴隨躁動不安,這樣的人就會死亡。

出汗後微熱不退,還不能斷言死亡,如果像繩索一樣緊緊纏住一樣,就會在當天死亡。

神志不清,身體微熱,脈象浮大,手腳溫暖想要出汗,脈搏突然跳出來,這樣的人就會死亡。

陰氣衰弱快要消失,陽氣卻突然強盛,就會出現脈搏跳動的情況。這也說明陰氣先消失,陽氣後衰竭,最終會導致死亡。如果出現逆向寒冷,脈象沉細,這樣的人就會在一天內死亡。

出現紅色斑點的人,五個會死,五個會活。

出現黑色斑點的人,十個會死,只有一個會活。

同時感染兩種寒邪的人,最終都會死亡。

濕邪入侵導致身體發熱,出汗就會變成痓瘝。也有人說,發熱又出現痓瘝的人,就會死亡。

少陽經發病出汗,就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現象。少陰經發病出汗,就會導致血脈流動,最終會死亡,這種情況叫做「下厥上竭」。

由於氣機升發導致出汗的人,最終會死亡。

風溫病發病出汗的人,最終會死亡。

出汗後病症好轉,現在出汗卻不再像之前一樣暢快,這是陰陽交合的徵兆,交合代表死亡。

如果不能出汗,就會死亡。

發熱、脈象躁急,神志不清,無法進食,這稱為三死,也就是必死無疑。

咳嗽不止,氣逆上衝的人,最終會死亡。

臟結者死。(結胸證而舌上有白胎者是也。)

厥陰舌卷囊縮者死。

脈代者死。

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發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者,曰臟厥,不治。

陰陽頭痛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攣者死。

厥而下利,當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

少陰病厥逆無脈,與白通豬膽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若病人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正汗出多,用綿被蓋覆,包手足溫暖,急投五味子湯,服之晬時,必大汗而解矣。投藥無汗,脈不至者死。

死者雖多,凡至危極處皆是死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寒熱交替、厥逆、面色蒼白、冒汗、雙手或單手無脈的症狀,這一定是出汗過多。應立即用棉被蓋住患者,包裹手腳使其溫暖,並趕快服用五味子湯。服用後不久,患者就會大量出汗,病症就會消失。如果服用藥物後不出汗,且脈搏消失,就會死亡。

2. 傷寒刺灸《保命集》

傷寒三陽頭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陽、足之三陽,皆會於頭者,謂諸陽之會。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陽頭痛,視其色脈,知在何經。

如脈浮而緊,過在足太陽,宜刺腕骨(火)、京骨(水。)

如脈浮而長,過在手陽明,宜刺合谷、衝陽(土)。

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宜刺陽池、丘虛、風府、風池。

傷寒邪在三陰,內不得通,以為腹痛,手足三陰皆會於腹。如脈弦而腹痛,過在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宜刺太衝(木)、太淵(金)、太陵。

如脈沉而腹痛,過在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經,宜刺太谿、大陵。

脈沉細而腹痛,過在足太陰脾經、手太陰心經,宜刺太白、神門、三陰交。

白話文:

傷寒三陽頭痛,何法刺之?

問: 傷寒病症中,三陽經脈頭痛,應該怎麼用針灸治療呢?

答: 手的三陽經脈和腳的三陽經脈,都彙聚於頭部,稱為「諸陽之會」。當邪氣侵襲,停留在頭部而不散去,就會出現三陽頭痛。要根據患者的臉色和脈象,判斷病邪在哪條經脈。

具體方法:

  • 脈浮而緊,過在足太陽經脈: 宜刺腕骨(火)和京骨(水)穴。
  • 脈浮而長,過在手陽明經脈: 宜刺合谷和衝陽(土)穴。
  • 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經脈: 宜刺陽池、丘虛、風府、風池穴。

傷寒邪氣在三陰經脈,無法順暢流通,就會引起腹痛。手足三陰經脈都彙聚於腹部。

  • 脈弦而腹痛,過在足厥陰肝經和手太陰肺經: 宜刺太衝(木)和太淵(金)穴,以及太陵穴。
  • 脈沉而腹痛,過在足少陰腎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 宜刺太谿和大陵穴。
  • 脈沉細而腹痛,過在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心經: 宜刺太白、神門、三陰交穴。

傷寒下後結胸痞氣者,足三陰之終,手三陰之始,胸中結痞,過在少陰腎經、手厥陰包絡,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胸中之氣。

如心中結痞,過在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心中之氣。

胃中痞結,過在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胃中之氣。或上中下三脘應痞結而瀉之。

灸法:惟直中陰經真寒證,四肢厥冷腹痛,唇青指甲青,下利清,俱宜灸氣海關元二穴。(在臍下隨灸其一穴,陽氣回止。)其餘三陽證候俱不宜灸。

白話文:

傷寒病退後,胸部感到悶塞、呼吸不順暢的患者,由於足三陰經脈的終點與手三陰經脈的起始點都在胸部,所以胸中結滯、氣機不暢,通常是少陰腎經和手厥陰包絡經受阻。建議針刺這兩條經脈的井穴(井穴是經脈的起始點,位於手指或腳趾),以瀉去胸中的鬱氣。

若患者是心中感到悶塞、呼吸不順暢,這是足太陰脾經和手少陰心經受阻導致。建議針刺這兩條經脈的井穴,以瀉去心中的鬱氣。

如果是胃部感到悶塞、消化不良,這是足厥陰肝經和手太陰肺經受阻導致。建議針刺這兩條經脈的井穴,以瀉去胃中的鬱氣。或者針對胃部上中下三個部位的結滯,進行針刺治療。

只有針對陰經真寒證,表現為四肢冰冷、腹痛、嘴唇和指甲青紫、腹瀉稀薄的患者,才適宜灸氣海穴和關元穴。(在肚臍下方選擇其中一個穴位進行艾灸,以回補陽氣。)其他三陽經證候的患者都不宜使用艾灸。

3. 傷寒諸證所屬

頭痛項強:太陽。

頭搖:里痛。

頭汗:瘀血在裡。

獨頭面搖:痓病。

額汗:風溫。

面戴陽:面赤色,下虛也。

面怫鬱:表未解。

面慘不光:傷寒。

面光不慘:中風。

面乍黑乍白乍赤:狐惑。

面斑,斑如錦紋:陽毒。

面垢:中暑,又肝病。

目痛:陽明。

目睛黑:小腸熱。

目中生花:陰易。

目中不了了:邪氣勝,有內實。

睛不和:內未解。

目直視不能瞬,將發衄,欲汗解。

目脈赤:將痊。

耳聾:少陽。

鼻乾:陽明。

鼻中燥:必衄。

鼻如煙煤:陽毒熱極。

鼻鼾:風溫。

白話文:

頭痛而且脖子僵硬:這是太陽經的病症。

頭部搖晃:這是裡痛的病症。

頭部出汗:這是瘀血在體內的病症。

單獨頭面搖晃:這是痓病的病症。

額頭出汗:這是風溫的病症。

臉色發紅,這是下虛的表現。

臉色鬱悶:這是表證未解的表現。

臉色慘白無光:這是傷寒的表現。

臉色光亮不慘:這是中風的表現。

臉色忽黑忽白忽紅:這是狐惑病的表現。

臉上出現斑點,像錦紋一樣:這是陽毒的表現。

臉色灰暗:可能是中暑,也可能是肝臟疾病。

眼睛疼痛:這是陽明經的病症。

眼球發黑:是小腸有熱的病症。

眼睛裡出現黑點:這是陰氣虛弱的病症。

眼睛看不清:邪氣盛,體內有實邪。

眼球不協調:體內尚未痊癒。

眼睛直視不能眨,快要流鼻血,要出汗才能解。

眼球脈絡發紅:快要痊癒了。

耳朵聾:這是少陽經的病症。

鼻子乾燥:這是陽明經的病症。

鼻腔乾燥:必然會流鼻血。

鼻子像煙灰一樣黑:陽毒熱極的病症。

打鼾:這是風溫的病症。

口苦:少陽。

口禁:痓病。

口燥:少陰。

口難言:榮不足。

口破唇赤:應下而反汗,熱上行也。

唇瘡:狐惑。

舌黑:熱極。

懊憹:胃虛。

聞食氣:胃虛。

叉手摸心:汗多虛故也,耳必聾。

喜忘如狂:蓄血。

漱水不欲咽:必作衄。

筋跳肉瞤:汗下虛也。

灑然毛聳惡寒:溫暑。

身痛如被杖:陰毒。

一身盡痛:風濕。

身微腫:風濕。

身重多睡:風濕。

身黃:小水不利,熱鬱。

身上如蟲行:表虛。

身癢:陽虛汗未盡。

背惡寒:陰勝陽。

腹脹:氣不和。

飢不能食:邪在胸中。

白話文:

嘴巴苦:少陽經有問題。

嘴巴閉不上:痓病。

嘴巴乾燥:少陰經有問題。

說話困難:氣血不足。

嘴巴破裂嘴唇發紅:應該瀉下卻反而出汗,熱氣上行。

嘴唇有瘡:狐惑病。

舌頭發黑:熱氣過盛。

食慾不振:胃氣虛弱。

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胃氣虛弱。

叉著手摸心口:因為出汗太多身體虛弱,耳朵會變聾。

健忘得像發狂一樣:體內積聚了血液。

漱口後不想吞口水:可能會流鼻血。

筋脈跳動肌肉抽搐:出汗太多導致身體虛弱。

突然感到毛髮豎立怕冷:溫熱病。

身體疼痛,感覺像被棍子打了一樣:陰邪入侵。

全身疼痛:風濕病。

身體輕微腫脹:風濕病。

身體沉重愛睡覺:風濕病。

皮膚發黃:小便不利,熱氣鬱結。

感覺身上有蟲子爬行:身體表面的抵抗力不足。

身體發癢:陽氣不足,汗液沒有排乾淨。

背部怕冷:陰氣過盛,陽氣不足。

肚子脹:氣機不暢。

餓了卻不想吃東西:邪氣在胸腔裡。

多眠:神倦風濕。

不眠:神虛。

蜷臥:內寒手足溫可治,逆冷者不可治也。

手足瘛瘲:痓病搐搦也。

坐而伏:短氣也。

下利清穀:內寒。

腸垢:熱也。

鴨溏:寒也。

咽中瘡:上實下虛。

怔忡:即心下悸,汗多或水逆而然。

咽痛:少陰。

譫語:邪氣盛而神識昏。

舌上芒刺:熱結甚也。

聲啞:狐惑。

鄭聲:精氣奪而神不全。

咽乾:腎虛燥不可汗。

咳逆:水寒相搏。

白話文:

睡眠過多:精神倦怠,容易受風寒濕氣影響。

失眠:精神虛弱。

蜷縮著睡:體內寒氣,手腳溫熱可以治療,反而是手腳冰冷就不適合治療。

手腳抽搐:這是寒症,伴隨抽搐。

坐著就彎腰:呼吸短促。

腹瀉排泄清稀的穀物:體內寒氣。

大便有粘液:體內熱氣。

大便稀薄如鴨糞:體內寒氣。

咽喉潰瘍:上焦實熱,下焦虛寒。

心神不寧:也就是心悸,容易出汗或水氣上逆導致。

咽喉疼痛:少陰經虛寒。

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邪氣盛盛,神識昏迷。

舌頭上有針刺感:熱邪積聚嚴重。

聲音嘶啞:狐惑病。

聲音像唱歌一樣:精氣受損,神志不全。

咽喉乾燥:腎虛乾燥,不能出汗。

咳嗽逆氣:水寒相互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