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9)
卷之十四 (9)
1. 下膿血
陽病下利便膿血,協熱也。少陰下利便膿血,協寒也,膿為陳積,血為新積。熱則清,寒則固,此為治之大略也。
【清】下後脈數不解,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犀角地黃湯。
【固】少陰下利不止,腹痛便膿血,桃花湯。
白話文:
陽虛導致腹瀉帶有膿血,屬於熱證。少陰虛導致腹瀉帶有膿血,屬於寒證,膿是舊積,血是新積。熱證要清熱,寒證要固寒,這就是治療的總體原則。如果腹瀉後脈搏仍然快速,腹瀉不止,一定是熱證,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如果少陰虛導致腹瀉不止,伴隨腹痛和膿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
2. 傷寒十勸
李子建傷寒十勸不可不知。醫家病家知此十勸,則不致誤,所益非輕,況傷寒之病,與雜證不同,投藥一差,生死立判。
一、傷寒頭痛及身熱,便是陽證,不可服熱藥。
傷寒病傳三陽三陰共六經,內太陰病頭不疼身不熱,少陰病有反發熱而無頭疼,厥陰病有頭疼而無發熱,故知頭疼身熱即是陽證。若妄投熱藥,決致死亡。
二、傷寒必須且攻毒氣,不可補益。
邪氣在經絡中,即隨證早攻之,只三日四日痊安。若妄補正氣,使毒氣流熾,多致殺人。
三、傷寒不思飲食,不可服溫睥胄藥。
傷寒不思飲食,自是常事。不知邪氣在胃,故亦不飢,雖不飲食亦不死。如理中丸、人參黃耆之類,不可輕服。若陽病服之,熱邪增重,多致不救。丁香、巴豆之藥,尤不可服。
白話文:
李子建傷寒十勸不可不知
李子建先生所著的《傷寒十勸》,醫者與患者都應知曉,遵循此十條勸告,便能避免誤治,其益處不可小覷。特別是傷寒之病,與其他病症不同,用藥稍有不慎,便可能生死立判。
一、傷寒頭痛及身熱,便是陽證,不可服熱藥。
傷寒病傳經三陽三陰,共計六經。內太陰病頭不痛身不熱,少陰病反發熱而無頭疼,厥陰病有頭疼而無發熱。因此可知,頭疼身熱就是陽證。若誤用熱藥,必定導致死亡。
二、傷寒必須且攻毒氣,不可補益。
邪氣侵襲經絡,應及時對症下藥,早攻之,只需三日四日便能痊癒。若誤用補益之藥,反而助長毒氣,很容易導致死亡。
三、傷寒不思飲食,不可服溫睥胄藥。
傷寒不思飲食,乃常事,不必驚慌。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胃中,所以不感到飢餓,就算不進食也不會致命。理中丸、人參、黃耆等溫補脾胃之藥,不可輕易服用。若陽證患者服用,熱邪加重,多半無救。丁香、巴豆等藥物,更不可服用。
四、傷寒腹疼亦有熱證,不可輕服溫暖藥。
仲景論腹滿時痛之證,有曰痛甚者,加大黃。夫痛甚而加大黃,意可見也。於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方是陰證,須消息之。每見腹痛,便投熱藥,多致殺人。
五、傷寒自利,當看陰陽證,不可例服補藥、熱藥、止瀉藥。
自利惟身不熱手足溫者屬太陰,身冷四逆者屬少陰厥陰,其餘身熱下利皆屬陽,隨證依仲景法治之。若陽證誤投熱藥者,多不治。
六、傷寒胸脅痛及腹脹滿,不可妄用艾灸。
常見村落間病傷寒無藥,便用艾灼,多致毒氣隨火而盛,膨脹發喘而死。不知胸脅痛自屬少陽;腹脹雖屬太陰,仲景以為當下之證,此外惟寒厥陰證可灸之。
白話文:
傷寒肚子痛,有時候也會出現熱症,不能輕易服用溫暖的藥物。
張仲景論述肚子脹滿疼痛的症狀時,說過疼痛很厲害的,就加用大黃。疼痛厲害而加用大黃,道理很明顯。如果身體冰冷,手腳發麻,又肚子痛,這就是陰症,必須要緩解它。經常看到有人肚子痛就立刻服用熱藥,很多時候會導致死亡。
傷寒腹瀉,要看是陰症還是陽症,不能一概而論,服用補藥、熱藥、止瀉藥。
腹瀉如果身體不發熱,手腳溫暖,屬於太陰;身體冰冷,四肢發麻,屬於少陰厥陰;其他身體發熱腹瀉,都屬於陽症,要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張仲景的方法治療。如果陽症誤服熱藥,往往無法治癒。
傷寒胸脅痛以及肚子脹滿,不能隨便用艾灸。
經常看到鄉村里有人得傷寒,沒有藥物就用艾草灼燒,很多時候會導致毒氣隨著火氣而盛,肚子鼓脹呼吸困難而死。不知道胸脅痛屬於少陽;肚子脹滿雖然屬於太陰,但張仲景認為應該要瀉下,除此之外只有寒厥陰證可以灸。
七、傷寒手足厥冷,當看陰陽,不可例作陰證。
傷寒有陽厥陰厥,醫者少能分辨。陽厥若投熱藥,殺人速於用刃。蓋陽病不至於極熱者,不能發厥,仲景所謂熱深厥亦深。又與熱藥,寧復生乎?但看初得病而身熱,至三四日後熱氣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譫語昏憒,及別有熱證而發厥,必是陽厥,急用承氣湯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熱,大便不秘,自引衣蓋身,或利,小便數,不見熱證而厥逆,即是陰厥,方可用四逆湯之類。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緣為其脈皆沉。
然陽厥脈沉而滑,陰厥脈沉而弱;又陽厥指爪時溫,或時發熱,陰厥則常冷,此為可別。
白話文:
七、傷寒手足厥冷,當看陰陽,不可例作陰證。
傷寒病症中,有陽厥和陰厥,很多醫生都分辨不清。如果陽厥病人誤用溫熱藥物,其殺人的速度比用刀還快。因為陽病若不達到極熱的程度,是不會發厥的,正如張仲景所說「熱深厥亦深」。又怎麼能用溫熱藥物治療呢?如果病人剛開始生病時,身體發熱,到了三四天后,熱氣已深入體內,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甚至出現神志不清、昏迷,以及其他熱症,然後才發厥,這一定是陽厥,應立即使用承氣湯瀉下。
若病人剛開始生病時,身體不發熱,大便不秘,自己蓋被子取暖,甚至腹瀉,小便次數頻繁,沒有熱症卻出現厥逆,那就是陰厥,可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治療。
陽厥和陰厥之所以容易讓人混淆,是因為兩者的脈象都沉。
但陽厥脈沉而滑,陰厥脈沉而弱;此外,陽厥患者手指和腳趾有時溫熱,有時發熱,而陰厥患者則始終冰冷,由此可以區分。
八、傷寒病已在裡,即不可用發汗藥。
傷寒證須看表里,如發熱惡寒,則是在表,宜發汗;如不惡寒反惡熱,即是里證。若一例發汗,則所出之汗不是邪氣,乃泄真氣。邪氣未除,真氣先泄,死者必矣。又別有半表半裡之證,及無表裡之證,皆不可下,亦皆不可汗,但隨證治之。
九、傷寒飲水為欲愈,不可令其恣飲過度。
凡病人大渴欲飲水,當與之,以消熱氣,故仲景以飲水為欲愈。人見此說,遂令病人縱飲,因而為嘔為喘,為咳逆為下利,為腫為悸,為水結胸,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慾飲一碗,只與半碗,常令不足為善。
十、傷寒病初安,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行房,諸厚味飲酒。
白話文:
八、傷寒病已在裡,即不可用發汗藥。
傷寒病症需要觀察表裡狀況。若病人發熱惡寒,則病在表,宜用發汗藥;若不惡寒反而惡熱,則病在裡,不宜發汗。若一味發汗,所出的汗就不是病邪,而是泄漏了人體的真氣。病邪未除,真氣先泄,病人必定會死亡。此外,還有一些半表半裡或無表裡症狀的病人,皆不可下瀉,亦不可發汗,只能根據實際病情用藥治療。
九、傷寒飲水為欲愈,不可令其恣飲過度。
凡是傷寒病人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應該給他們喝,以消解體內的熱氣,故仲景說「飲水為欲愈」。有些人看到這個說法,就讓病人隨意大量飲水,結果導致病人嘔吐、喘息、咳嗽、腹瀉、腫脹、心悸、水氣積聚胸腔、小便不利等症狀的案例很多。而且,如果病人想喝一碗水,只給他半碗,常令病人感到不足,才是正確的做法。
十、傷寒病初安,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行房,諸厚味飲酒。
傷寒病人初癒時,不可過度進食,也不可勞動過度,更不可食用羊肉,行房事,以及食用各種肥美食物和飲酒。
病方愈,不必再服藥,脾胃才復,不可過食。不能消化,病即再作,謂之食復。病方愈,氣血尚虛,勞動太早,病即再來,謂之勞復。若食羊肉及行房者,犯之必死。食諸厚味並飲酒者,再作必重。
白話文:
病情剛好轉時,不一定要繼續服用藥物,但當胃腸道功能恢復後,不可以吃太多食物。如果無法消化所吃的東西,疾病就會再次發作,這叫做「食複」。病情剛好轉時,身體還處於虛弱狀態,如果太早就開始做運動或工作,疾病就可能會再度出現,這種情況被稱為「勞複」。如果在這個時候食用羊肉或是進行性行為的人,一定會死亡。吃了許多高油脂的食物和喝酒的人,疾病的再次發生必定更嚴重。
3. 傷寒禁忌
傷寒病服藥,中病即已,不必盡劑。《千金方》云:傷寒新瘥後食豬肉羊血魚膾肥膩等味,必大下利。若食餅餌煎爆瓜果等物,胃氣尚虛,不能克化,必更作熱,皆難治也。又云:新病瘥後,但得少食糜粥,常令稍飢,不可過飽,不可恣欲妄食,雖思勿與也。又忌大肉諸般骨汁。
《本草》注:羊肉熱,病瘥後食之,發熱殺人。又新差後當靜臥,切勿早起梳沐,勞動多言,用心使意,此皆令勞復。又新瘥後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犯房室者,皆再熱作而死不治。此新愈後之大禁也。
白話文:
傷寒病服藥後,身體狀況改善就應該停藥,不必把藥全部喝完。《千金方》中提到:傷寒病剛恢復後,如果吃豬肉、羊血、魚膾等肥膩的食物,很容易導致腹瀉。如果吃餅餌、煎爆瓜果等,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消化,就會再次發熱,更加難治。
《千金方》中還提到:病剛恢復後,應該少量食用米粥,經常保持稍微飢餓狀態,不可過度飽食,也不可隨意貪吃,即使想吃也不要給。另外,也要忌食大塊肉類以及各種骨頭湯。
《本草》中注釋說:羊肉性熱,病剛恢復後食用,會導致發熱,甚至致命。另外,病剛恢復後,應該靜臥休息,不要過早起床梳洗、勞動、說話太多、用心思考或意氣用事,這些都會導致身體再次勞累。病剛恢復後,未滿百天,體力尚未恢復就過於房事,也會導致再次發熱,最終不治而亡。這些都是病後恢復期的禁忌。
4. 陶氏傷寒十四法
一、傷寒發狂奔走,人難制伏,先於病人房內著火一盆,用醋一碗傾於火上,其醋氣入鼻內即安,方可察其陽狂虛實,用藥無差。若病初起,頭痛發熱惡寒方除已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牆上屋,罵罯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乃因邪傳入里,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凡見舌卷囊縮者不治。
若病初起,無頭痛,身微熱,面赤戴陽,煩躁,脈來沉微無力,欲坐臥涼水中,乃因寒極而發躁,即是陰證似陽,當用熱藥溫之,此為陰躁。凡見厥冷下利譫語者不治。若醫者不察其脈,以虛陽上膈而躁,誤為實熱,反與涼藥,使渴盛躁急,則氣消而成大害矣。須察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白話文:
傷寒發狂奔走之治
一、若病人因傷寒而發狂奔走,難以控制,可先在病人房內燃起一盆火,並將一碗醋倒入火中,醋氣入鼻,病人就會平靜下來。此時方可觀察其陽狂的虛實,再用藥治療,避免誤用藥物。
若病人剛起病時,頭痛發熱惡寒已退,卻出現登高唱歌、脫衣亂跑、翻牆上屋、胡言亂語、口渴欲死,脈象有力等症狀,這是因為邪氣入侵內部,陽氣過盛而導致發狂,應當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凡是舌頭捲曲縮回者,則難以治療。
二、若病人剛起病時,沒有頭痛,身體微熱,面部發紅,煩躁不安,脈象沉微無力,想坐在涼水中,這是由於寒氣極盛導致躁動,屬於陰證似陽,應當使用溫熱藥物來治療,稱為陰躁。凡是出現手足厥冷、腹瀉、神志不清者,則難以治療。
若醫生不察病人脈象,誤以為虛陽上衝導致躁動,而用涼藥治療,反而會加重口渴、躁急,導致氣消,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分辨脈象有力還是無力,這是良好的治療方法。
一、傷寒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碗與患者飲之。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屬燥糞痛,急用寒藥下之。若食積痛者,同治。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則愈。此三者皆痛隨利減之法也。
若飲水痛甚者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成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利,急用溫藥投之。須察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一、傷寒直中陰經真寒證,甚重而無脈,或吐瀉脫元氣而無脈,將好酒薑汁各半盞與病人服之,其脈來者可治。當察其陰用藥,不拘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見者生。如用此法,脈不至者必死。又當問病人身有痛處,要知痛甚者脈必伏,不為凶。如無痛證,用此法而脈不至者凶。
白話文:
傷寒腹痛之症治法
一、 傷寒患者腹痛劇烈,可先給予患者一碗涼水飲用。若疼痛略微減輕,則屬熱痛,應使用涼性藥物清熱。若清熱後疼痛依然存在,甚至繞臍硬痛,大便乾燥難解,口渴煩躁,則屬燥糞痛,應急用寒性藥物瀉下。若為食積引起疼痛,治療方法相同。若患者小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身體和眼睛發黃,則屬蓄血痛,應使用寒性藥物配合行血藥物,將黑色糞便排出後即可痊癒。這三種情況都是以利通則痛減的原則來治療。
若患者飲水即痛,則屬寒痛,應使用溫性藥物溫和調理。 若溫和調理後仍無改善,反而出現四肢厥冷,腹痛嘔吐腹瀉,應急用溫性藥物治療。治療時需仔細觀察患者脈象,判斷脈力強弱,此乃良法。
二、 傷寒直中陰經真寒證,症狀嚴重且無脈,或因嘔吐腹瀉耗損元氣而無脈,可給予患者以半碗好酒與半碗薑汁混合服用,若服藥後脈象恢復,則可繼續治療。治療時應注意陰證用藥,不必拘泥於脈象浮沉大小,只要指下有脈搏跳動,則代表患者尚有生機。如採用此法,而患者脈象仍無恢復,則必死無疑。同時應詢問患者是否有身體疼痛部位,需知疼痛劇烈者,脈象必會隱伏,並不凶險。若患者無疼痛,採用此法後脈象仍無恢復,則凶多吉少。
又問病人平素原有出部位之脈,當覆手取之,有脈者無事。若原不出部,今覆取而有之,亦為陰陽之錯亂也,宜和陰陽。正取覆取俱無脈者必死。
一、傷寒舌上生胎,不拘滑白黃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於舌上、洗淨後用生薑片子時時浸水刮之,其胎自退。凡見舌上黑胎芒刺者必死,此熱毒入深,腎水克心火也。(此謂腎水克心火恐誤也。既云熱毒入深,或腎水不能制火邪也。)若發黃者,用生薑時時周身擦之,其黃自退。
若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又法用生薑一觔,搗渣去汁,炒微燥帶潤,用絹包於患處,疑疑熨之,稍可,又將渣和勻前汁、炒乾再熨良久、豁然寬快。
白話文:
醫生會檢查病人平時有沒有脈搏,如果原本有脈搏,現在摸起來還有,就沒事。但如果原本沒有脈搏,現在摸起來卻有了,表示陰陽失調,需要調和陰陽。如果無論是平常摸還是反過來摸都摸不到脈搏,病人就一定會死。
傷寒病人舌頭上長了苔,不論是光滑的、白的、黃的、黑的,都可以用井水浸濕青布片敷在舌頭上,洗乾淨後用生薑片不斷浸水刮拭,苔就會自己退掉。如果看到舌頭上長了黑色的苔,像芒刺一樣,病人一定會死,這是因為熱毒入侵太深,腎水克制不了心火。如果舌頭上長了黃色的苔,可以用生薑不斷擦拭身體,黃色就會自己退掉。
如果心胸和肋骨下方有邪氣,感覺結實、滿悶、硬痛,可以用一斤生薑搗碎去汁,炒到微乾帶點濕潤,用絹布包起來敷在患處,反覆熨燙,稍微好轉後,再把薑渣和之前的汁液混合,炒乾後繼續熨燙,就會豁然開朗,舒服很多。
一、傷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將山梔炒黑色為細末、吹入鼻內,外將水濕草紙搭於鼻沖,其血自止。若滴點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解,照後秘方用藥,不在此法。
一、傷寒熱邪傳裡,服藥後用鹽炒麩皮一升,將絹包於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矣。
一、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之,其血見黑必止。如無韭汁,用雞子清亦可。正謂赤屬火而黑屬水也,故有相制之理焉。
一、傷寒直中陰經真寒證,或陰毒證,身如被杖,腹中絞痛,嘔逆沉重,不知人事,四體冷如冰石,指甲唇青,藥不得入口,六脈沉細,或無脈欲絕者,將蔥束縛一握,切去根葉,留白三寸許搗如餅,先將麝香半分填於臍中,後加蔥餅於上、以火熨之,爛則易之,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煎服回陽救急湯。
白話文:
傷寒直接侵犯陰經,出現真寒證或陰毒證,患者身體像被打了一樣,腹中絞痛,嘔吐不止,昏迷不醒,四肢冰涼,指甲和嘴唇發青,藥物無法入口,脈象沉細,甚至無脈欲絕。可以用蔥白三寸左右搗成餅狀,將半分麝香填入臍中,再將蔥餅放在上面用火熨熱,餅爛了就換新的,如此換兩三塊,待患者稍有清醒,就灌入生薑汁煎的回陽救急湯。
如不醒,再灸關元穴、氣海穴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邪氣出於外,以回陽氣於至陰之中。用此法,手足溫和汗出即醒者,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
一、傷寒熱病,熱邪傳裡,亢極無解,用黃連煎水一盞,放井中頓冷,浸青布搭於胸上,稍熱則易之,待熱勢稍退則除,不可久漬,夏用此法,冬不宜用。
一、傷寒服藥、吐出不納者,隨用竹管重捺內關,後將生薑自然汁半盞熱飲,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藥熱飲,服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和服之。如要取汗,雖辛甘之劑亦宜熱服;如要止汗,雖辛甘溫劑亦宜溫服。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昏迷不醒,可以再次灸關元穴、氣海穴各二十到三十壯,讓熱氣穿透身體內部,逼出體內的邪氣,使陽氣回歸至陰之處。用這個方法,如果病人手腳溫暖、出汗,就代表還有生機;如果用這個方法,病人手腳仍然冰冷、不出汗,且意識不清,那麼就必定會死亡。
傷寒熱病,熱邪深入體內,病情危重無法解除,可以用黃連煎水一杯,放到井裡迅速冷卻,浸濕青布搭在病人胸前,稍有溫熱就立即更換,等到熱勢略微退卻就可以取下,不要長時間浸泡。夏季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冬季就不適合。
傷寒病人服藥後嘔吐不止,可以立即用竹管用力按壓內關穴,然後喝半杯生薑汁,熱飲,就能止住嘔吐。總之,服寒藥就用熱水,服熱藥就用冷水,中和之劑則溫和服食。如果需要發汗,即使是辛甘之劑也應該熱服;如果需要止汗,即使是辛甘溫劑也應該溫服。
一、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先用皂莢末捻紙燒煙,衝入鼻中,有嚏可治。隨用吐痰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各三分為細末,薑汁調服,探吐後服導痰湯加減治之。無嚏者不可治。
一、治乾霍亂不得吐者,用滾湯一碗,入皂莢末三分、鹽一撮、調服探吐,莫與米湯。設與即死,是穀氣反助邪氣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下,稍省後服加味理中飲為效。如不飲酒者,只用薑汁灌之,依法調治。此證臘月甚有之,余月幾希矣。
白話文:
中風痰厥,昏迷昏倒,失去意識,快要斷氣的人,先用皂莢末裹在紙上燒煙,灌入鼻中,如果能打噴嚏就能治好。接著用吐痰的方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各三分研成細末,用薑汁調和服用,探吐之後再服用導痰湯,根據情況加減藥物治療。如果不能打噴嚏,就無法治療。
治療乾霍亂不能吐的人,用滾水一杯,加入皂莢末三分、鹽一撮,調和服用,催吐,不要給病人喝米湯。如果給病人喝米湯就會導致死亡,因為穀氣反而會助長邪氣。
中寒昏倒,失去意識的人,先用熱酒和薑汁各半杯灌下去,稍微清醒後服用加味理中湯,效果很好。如果不喝酒的人,只用薑汁灌下去,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法。這種病症在臘月最常見,其他月份很少見。
一、傷寒若兼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與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其湯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盛氣壯者,不在禁例,當隨酌宜而治之。
白話文:
一、
傷寒病如果已經持續十多天,還伴隨著表證(發熱、頭痛、怕冷等症狀),需要發汗的,可以用羌活沖和湯微微發汗。如果已經持續十多天,並且出現了裡證(腹痛、腹脹、便秘等症狀),需要瀉下的,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瀉下。這是因為傷寒病發展到後期,正氣多虛,擔心麻黃承氣湯的藥性過於峻猛。誤用麻黃,容易耗損陽氣;誤用承氣湯,容易導致泄瀉不止,所以要謹慎用藥。如果表證尚未去除,而裡證又很急迫,不得不瀉下的,只能用大柴胡湯來疏通表裡,以緩和的方式治療。
二、
另外,年老體弱或者氣血兩虛的人,如果出現下證,也要用大柴胡湯來瀉下,這樣就不會傷及元氣。如果病人年輕力壯,就不在禁忌之列,要根據情況靈活地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