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3)
卷之十四 (3)
1. 蛔厥
蛔厥者,食即吐蛔。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時或發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又煩者,蛔聞會氣,其人當自吐蛔。或因發汗,胃中冷,故長蟲出。又有胃氣困乏,雖飢不能食,食到口,蛔聞食氣而上,虛寒並於胸中,所以食與蛔並吐而出也,仲景止用烏梅丸。
【溫】《活人書》謂吐蛔為胃中虛冷,先用理中丸,或四逆湯。
【利】渴、吐蛔,理中加大黃,入蜜以利之。
白話文:
所謂的「蛔厥」,就是指吃下東西就吐出蛔蟲。這是因為內臟虛寒,蛔蟲往上鑽入橫膈膜,所以有時候會感到煩躁,但過一會兒又會停止。一旦吃到東西就會嘔吐,然後又開始煩躁。這種煩躁,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病人就會自己吐出蛔蟲。有時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胃裡虛冷,所以蛔蟲才會跑出來。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胃氣虛弱,雖然肚子餓卻吃不下,就算食物到了嘴邊,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也會往上跑,虛寒之氣與蛔蟲一同在胸口作祟,所以才會連食物和蛔蟲一起吐出來。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只使用烏梅丸。
《活人書》認為吐蛔是因為胃裡虛寒,應該先用理中丸,或是四逆湯。
如果同時出現口渴和吐蛔,可以用理中丸加上大黃,再加入蜂蜜來通利。
2. 水氣
水氣為水飲也。水為至陰,其性寒。有內熱,得水則消;身熱內寒,得水,兩寒相搏,故水停心下。
【兩解】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喘喝,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滿,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喘而咳,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小青龍湯。
【分利】中風傷寒六七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有表裡證,名水逆,五苓散。
【下】結胸,無大熱,此水結在脅,但頭汗出,大陷胸湯。
【溫】少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下利,此有水氣,或咳嘔,或小便利,真武湯。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
白話文:
水氣就是指體內的水液停滯。水屬於極陰之物,它的性質是寒冷的。如果體內有熱,喝水就能消除;但如果身體發熱而體內卻是寒冷的,這時喝水,就會使內外的寒氣互相搏擊,導致水液停留在胃部下方。
**【表裡不解】**表示外感還沒解除,胃部下方有水氣,會有乾嘔、發熱、氣喘咳嗽,或是腹瀉,或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等症狀,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如果胃部下方有水氣,出現氣喘咳嗽,發熱卻不口渴,吃了藥後反而感到口渴,這表示體內的寒邪正在消退,病情將要好轉,也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分利】**如果中風或傷寒六七天後,口渴想喝水,但水喝下去就吐出來,同時有表證和裡證,這種情況稱為水逆,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下】**結胸,沒有明顯的發熱,這是因為水液結聚在胸脅部位,只會頭部出汗,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溫】**少陰病腹痛,小便不順暢,四肢疼痛且腹瀉,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可能伴隨咳嗽嘔吐,或是小便順暢,可以用真武湯治療。如果出現手腳冰冷且心下悸動的症狀,應該先治療水液停滯的問題,可以使用茯苓甘草湯。
3. 百合病
百脈一宗,舉身皆受病,無經絡之狀。大抵病後虛勞,臟腑不平,變而成此。其病似寒無寒,似熱不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行,似寒非寒,似熱非熱,默默不知所苦,服藥即吐,有如見鬼,小便赤,此為百合。但因病中失調,餘證在陰則攻陽,反下之;在陽則攻陰,反汗之,此為逆,各不得解,故成百病。
【和】通用小柴胡湯加百合、知母、粳米、生薑。
【清】涼血,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
【洗浴】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用百合一升,水一斗,漬一宿,暖溫洗身。
白話文:
百合病這種病,是全身的脈絡都受到影響,整個身體都生病,沒有特定的經絡症狀。大概是因為生病後身體虛弱勞累,臟腑功能失調,變化成這種病。這種病的症狀像是寒冷卻又不覺得寒冷,像是發熱卻又不覺得發熱,想吃東西卻又不想吃,想睡覺卻又睡不著,想走動卻又不想走動,好像是寒症又不是寒症,好像是熱症又不是熱症,默默地不知道自己哪裡不舒服,吃藥就會吐,好像看到鬼一樣,小便顏色赤紅,這就是百合病。
會得這種病是因為生病期間身體失調,如果病邪停留在陰分,就會反過來攻擊陽分,反而用瀉下的藥物;如果病邪停留在陽分,就會反過來攻擊陰分,反而用發汗的藥物,這些都是錯誤的治療方式,都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才會變成各種疾病。
【調和】 一般用小柴胡湯加上百合、知母、粳米、生薑來治療。
【清熱】 用涼血的方式,可以用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來治療。
【洗浴】 如果病了一個多月都沒有好轉,變成口渴的症狀,可以用百合一升,加水一斗,浸泡一個晚上,然後加熱溫水來洗身體。
4. 陰陽易
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曰陽易;婦人病新瘥,男子與之交,曰陰易。此則正氣將復,卻被淫欲之邪動易也,故曰易。其候身重氣乏,腹中絞痛,頭不能舉,足不能立,四肢拘急,百節解散,熱上衝胸,眼中生花。男子則陰腫,腹內攻刺;婦人則裡急,腰胯連腹內痛。若手足拳拳,其脈離經,皆不可治。
或榮衛虛,精髓竭,翕翕少氣,手足不能舉動者,引歲月而死。此外傷六氣,又動七情,其害若此,豈不慎哉?其不易自病者,名女勞復,謂之陽脫邪盛,亦不可治。
【通治】陶云:其證有寒熱不,若寒病,用燒裩散入熱藥中調下;熱病用燒裩散入寒藥中調下。緣此通治易證,以為切當。
【導陰氣】燒裩散,猳鼠橘皮湯。
【利】小便不利,五苓散。
【溫】當歸白朮揚、乾薑湯。
白話文:
男子剛病癒,就與女子行房,這叫做「陽易」;女子剛病癒,就與男子行房,這叫做「陰易」。這是因為身體的正氣將要恢復時,卻被淫慾的邪氣擾動而導致病變,所以稱之為「易」。這種情況的症狀是身體沉重、氣力不足、腹部絞痛、頭抬不起來、腳站不穩、四肢僵硬、全身關節鬆散、熱氣往上衝到胸口、眼前出現幻影。男子會出現陰莖腫脹,腹部內有刺痛感;女子則會感到陰道內緊縮,腰部、胯部連帶腹部內部疼痛。如果出現手腳蜷曲,脈象紊亂的情況,都難以治癒。
或者因為營衛之氣虛弱,精髓耗竭,呼吸微弱,手腳無法舉動的人,會拖延數年而死亡。此外,如果又受到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的侵擾,或者又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過度,造成的傷害就像上述這樣嚴重,難道不應該謹慎小心嗎?如果不是因為性交而發病,而是因為身體虛勞而復發,叫做「女勞復」,這也代表陽氣脫失、邪氣旺盛,同樣難以治癒。
【通用療法】陶氏說:這種病症有時會出現寒熱不定的情況,如果是寒性病症,就用燒裩散加入溫熱藥中調服;如果是熱性病症,就用燒裩散加入寒涼藥中調服。認為這樣通治各種「易」證,是相當妥當的。
【引導陰氣】可以使用燒裩散,或者猳鼠橘皮湯。
【利小便】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五苓散。
【溫陽】可以使用當歸白朮湯、乾薑湯。
5. 勞復
凡病將愈,為勞動而病復作者,謂之勞復。非但強力持重,若梳沐動氣,憂愁思慮,則勞神皆復也。
【解】新瘥後津液未復,氣血尚虛,少勞之則生熱而病復作。脈浮者,微汗以解之,枳殼梔子湯、鼠矢豉湯、猳鼠矢湯、當歸白朮湯、乾薑湯。
【和】勞役復發熱者,沖和湯。
【清】瘥後渴熱,竹葉石膏湯。勞復發熱欲絕,麥門冬湯。
白話文:
所謂「勞復」,是指疾病快要痊癒時,因為勞動而導致病情復發的情況。這裡說的勞動,不單單是指出力氣搬重物,像是梳洗打扮、情緒激動、憂愁思慮等耗損精神的行為,都算是勞動,也會導致疾病復發。
【解釋】剛痊癒的人,身體的津液和氣血都還很虛弱,稍微勞動就會產生熱象,使病情再次發作。如果把脈是浮脈,可以用微微發汗的方式來解除,可以使用的藥方有枳殼梔子湯、鼠矢豉湯、猳鼠矢湯、當歸白朮湯、乾薑湯。
【和解】如果是因為勞動而導致發熱,可以用沖和湯。
【清熱】如果是痊癒後感到口渴發熱,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勞復發熱嚴重到快要虛脫,可以用麥門冬湯。
6. 食復
病後新瘥,胃氣未完,但得少食糜粥,常令稍飢,不可過飽若恣所欲,頓食至飽,或食肥膩膾炙果品等,稍不消化,則邪氣乘機而復作,發熱煩躁而病愈甚,謂之食復。
【吐】宿食未克者,枳實梔子豉湯吐之。
【消導】腹滿煩熱,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砂仁、神麯。
【下】飲食稍多,經數日不愈,脈沉實熱甚,便秘譫語,大柴胡湯、枳實大黃湯。
【補】消導後熱不退者,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病後剛痊癒,胃氣尚未完全恢復,只能少量食用稀粥,常常保持稍微飢餓的狀態。不可以吃太飽,如果放縱食慾,一次吃太多到飽,或是吃肥膩的肉類、烤肉、水果等,稍微消化不良,邪氣就會趁機再次發作,引起發燒、煩躁,使病情更加嚴重,這就叫做「食復」。
【嘔吐】如果體內還積存著未消化的食物,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來催吐。
【消食導滯】如果腹脹、煩熱,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山楂、麥芽、砂仁、神麯來幫助消化。
【瀉下】如果飲食稍微過量,經過幾天都沒有好轉,脈象沉實而且發熱嚴重,出現便秘、胡言亂語的症狀,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或枳實大黃湯來瀉下。
【補益】如果經過消食導滯後,發熱仍然沒有退去,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補益身體。
7. 過經不解
傷寒十餘日,過經不解,胸滿而嘔,日晡潮熱,大便微利,本大柴胡證,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傷寒法以十一日愈,十二日不愈者再傳,所謂過經是也。)
【解】有潮熱者,實也,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後服柴胡加芒硝。太陽過經十餘日,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在,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微煩為未解,大柴胡湯。
【下】傷寒十三日,過經不解,譫語,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內實者,調胃承氣湯。太陽過經十餘日,心下欲吐,胸痛,大便反溏,腹微滿,微煩。若不經吐下者,當與柴胡湯。若曾經吐下者,則邪氣乘虛入胃為實,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一個人得了傷寒十幾天,病都沒好,出現胸悶想吐,下午發熱的症狀,而且大便有點稀,這原本是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的。結果醫生卻用丸藥來瀉肚子,這就用錯方法了。(傷寒照理說十一日就會好,十二日沒好就是病傳到下一階段,這就是所謂的「過經」)。
【解釋】 如果出現發熱,代表身體是實證,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外在的症狀,之後再服用柴胡加芒硝的藥方。如果傷寒過了太陽病階段十幾天,又經過瀉下後四五天,仍然有柴胡證的症狀,就用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停,心口覺得有點煩躁,表示還沒好,就用大柴胡湯。
【瀉下】 如果得了傷寒十三天,病沒好,還說胡話,是因為身體有熱,應該用湯藥來瀉下。如果是體內實證,就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傷寒過了太陽病階段十幾天,心口想吐、胸痛、大便反而稀、肚子微微脹、有點煩躁。如果沒有用吐法或瀉下法治療過,就用柴胡湯。如果曾經用吐法或瀉下法治療過,那就是邪氣趁虛進入胃裡形成實證,要用調胃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