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5)

1. 屬候

左寸前候乎心,心司血脈汗舌。其診浮滑,頭痛眩運多痰。浮滑而洪,女子懷孕可決。浮短浮洪,浮弦細急頭痛。浮澀頭運,惡寒兼而同例。浮兼三克,(三克見洪條下,余並同。)頭運有痰。沉濡澀弦,憂氣鬱結。沉洪口渴,沉滑心熱痰涎。沉細溢前,心膈虛膨宜益。沉澀或兼之弦,沉短與芤汗出。沉短大澀,虛煩不眠。三克而沉,口乾上熱。

左寸後候膻中宗氣。浮澀或並其弦,臂臑惡寒。浮遲三克臂疼,沉逢心惕。沉澀或並其弦,或短或芤驚悸。沉滑沉洪,掌心熱鬱。

右寸前以候肺,皮腠氣喉背鼻。診之浮滑,頭目眩運多痰。浮澀兼弦,頭痛惡寒同擬。浮洪或溢,頭疼痰火升騰。浮弦溢前,氣少背肩脹急。浮兼三克鼻崩,浮短頭疼虛議。浮洪而緊牙痛,按虛下紅。年高咳逆肺洪,其死可必。頭痛浮細而堅,虛汗浮細無力。沉洪痰熱,沉細而滑骨蒸。

三克兼沉,咳嗽痰紅火熾。沉滑兼短兼洪,沉澀或弦參入,沉短俱主咳痰,惟短兼諸少氣。

右寸後候胸中,上焦輸氣之位。診之浮澀或弦,胸膺劃痛。沉短或兼諸滑,沉澀短氣。沉弦洪澀為痰,沉洪足熱糞秘。

左關前位肝膽,血筋目脅之司。脈常見澀,日後患風預決。春逢浮澀,秋來為病先知。浮洪或參弦澀,俱為目疼。浮洪長為壯熱,肝火之熙。溢主頭疼目眩,女懷淫欲之思。浮澀或兼弦,浮洪無力;浮兼滑小短,六候弦推。浮細澀弦急,膝髓強直;沉滑或弦雜,眩運奚疑。沉澀或弦並至,俱為脅脹。沉弦細澀,麻木作於四肢。沉洪體疼浮熱,細長左積無疑。

左關後以候膈,中焦生髮之機。浮澀或弦並至,俱為偏墜;沉澀或弦並至,膈脹有時。沉澀洪弦膈熱,沉短膈脹虛推。

右關前候胃府,納受飲食之職。其脈浮兼有六,溢短洪細滑澀。加之浮小澀弦,惡噦須分虛實。浮澀弦大面熱,浮滑按澀食滯。沉澀或參乎弦,沉短與之弱澀。沉小食少嘔吐,沉短口淡無味。沉短滑為酒傷,芤見吐紅傷胃。浮弦沉大喜飢,洪虛晚熱來去。沉澀弦大,所兼有異,兼虛腹脹,兼實消食。沉短澀微,胃口積疼。沉小澀弦,噫氣胸痞。

右關後候,乃脾之使,脾司運化,四肢血氣。其脈浮弦細澀,寒傷於脾。浮澀或並其弦,惡寒失衛。小澀弱易飢飽,沉洪實易消食。沉小虛弦體熱,沉短氣之不給。沉澀弦大食泄,芤為痰紅,甚則利崩下缺,因虛瀉注。

兩尺前以候腎,腰耳瞳精骨髓,其應浮澀。浮弦而澀耳無聞,浮短脛清,浮滑而弦腰膝直。沉弦大或兼澀洪虛,口乾飲水。沉急沉澀腰疼,緩細腰重傷濕。弱短弱澀耳鳴,芤見不能久視。

兩尺後之浮位,以候下部足䯒。應指浮澀或弦兼,足清麻木。浮弦小急或浮緊,俱為膝疼。浮弦滿澀腳氣,浮短足難遠行。右逢浮小短澀,肛門痔漏為急。

白話文:

左寸脈:

  • 前部: 主要對應心臟,心臟主管血液循環、汗液和舌頭。
  • 脈象浮滑:常見頭痛、眩暈、痰多。
  • 脈象浮滑且洪大:女性可能懷孕。
  • 脈象浮短、浮洪、浮弦且細而急:頭痛。
  • 脈象浮澀:頭暈,兼有怕冷症狀。
  • 脈象浮兼三種克伐之象:頭暈且有痰。(三克伐指脈象之間互相對應的抑制關係,參見洪脈的條文)
  • 脈象沉濡而澀兼弦:憂愁氣悶。
  • 脈象沉洪:口渴。
  • 脈象沉滑:心熱痰多。
  • 脈象沉細且脈溢於前部:心胸虛脹,需要補益。
  • 脈象沉澀或兼弦:脈象沉短或空虛,容易出汗。
  • 脈象沉短大而澀:虛煩失眠。
  • 脈象沉且帶三克之象:口乾,上焦有熱。
  • 後部: 主要對應膻中(胸部正中)和宗氣(呼吸之氣)。
  • 脈象浮澀或兼弦:手臂關節怕冷。
  • 脈象浮遲兼三克之象:手臂疼痛。
  • 脈象沉,有心跳加速:心悸。
  • 脈象沉澀或兼弦,或沉短或空虛:驚悸。
  • 脈象沉滑或沉洪:手掌心熱。

右寸脈:

  • 前部: 主要對應肺,肺主管皮膚、毛孔、呼吸道、喉嚨、背部和鼻子。
  • 脈象浮滑:常見頭暈、目眩、痰多。
  • 脈象浮澀兼弦:頭痛怕冷。
  • 脈象浮洪或脈溢於前部:頭痛、痰火上炎。
  • 脈象浮弦且脈溢於前部:氣短,背部、肩部脹痛。
  • 脈象浮兼三克:流鼻血。
  • 脈象浮短:頭痛,體質虛弱。
  • 脈象浮洪而緊:牙痛,按壓時感覺虛軟,下方紅腫。
  • 老年人咳嗽且脈象洪大:病重,危險。
  • 頭痛且脈象浮細而堅:虛汗,脈象浮細而無力。
  • 脈象沉洪:痰熱。
  • 脈象沉細而滑:骨蒸潮熱。
  • 脈象沉兼三克:咳嗽痰中帶血,火熱旺盛。
  • 脈象沉滑兼短兼洪,或沉澀或弦夾雜,或沉短:主要都是咳嗽痰多,只有短脈兼其他脈象時會氣短。
  • 後部: 主要對應胸中,上焦(胸部及以上)氣機輸布的位置。
  • 脈象浮澀或弦:胸部刺痛。
  • 脈象沉短或兼滑:氣短。
  • 脈象沉弦洪澀:痰多。
  • 脈象沉洪:足部發熱,大便乾結。

左關脈:

  • 前部: 主要對應肝膽,肝膽主管血液、筋脈、眼睛和脅肋。
  • 脈象常見澀:預示將來會患風病。
  • 春季脈象浮澀:秋季可能會生病。
  • 脈象浮洪或兼弦澀:眼睛疼痛。
  • 脈象浮洪且長:身體發熱,肝火旺盛。
  • 脈象脈溢於前部:頭痛、目眩,女性可能懷有慾望。
  • 脈象浮澀或兼弦,脈象浮洪無力,脈象浮兼滑小短:六種脈象同時出現且偏於弦脈。
  • 脈象浮細澀弦急:膝蓋、骨髓僵硬。
  • 脈象沉滑或弦夾雜:眩暈。
  • 脈象沉澀或弦並見:脅肋脹痛。
  • 脈象沉弦細澀:四肢麻木。
  • 脈象沉洪:身體疼痛,脈象浮而發熱,脈細長為左側有積聚。
  • 後部: 主要對應膈(橫膈膜),中焦(脾胃)氣機升發的樞紐。
  • 脈象浮澀或弦並見:偏墜。
  • 脈象沉澀或弦並見:膈膜脹痛。
  • 脈象沉澀洪弦:膈膜發熱。
  • 脈象沉短:膈膜脹痛,體虛。

右關脈:

  • 前部: 主要對應胃,胃主管飲食的消化。
  • 脈象浮且兼有六種脈象(溢、短、洪、細、滑、澀),加上浮小澀弦:噁心嘔吐,需要分辨虛實。
  • 脈象浮澀弦大,面部發熱:脈象浮滑,按壓時感覺澀,為飲食停滯。
  • 脈象沉澀或兼弦,脈象沉短且弱澀:食慾不振。
  • 脈象沉小:食量少,想吐。
  • 脈象沉短:口中無味。
  • 脈象沉短滑:為飲酒所傷。
  • 脈象空虛:吐血,傷胃。
  • 脈象浮弦沉大:容易飢餓。
  • 脈象洪虛:傍晚發熱。
  • 脈象沉澀弦大:兼夾的情況不同,兼虛則腹脹,兼實則可幫助消化。
  • 脈象沉短澀微:胃部積痛。
  • 脈象沉小澀弦:呃逆,胸部痞悶。
  • 後部: 主要對應脾,脾主管運化功能,四肢的氣血。
  • 脈象浮弦細澀:寒氣侵入脾臟。
  • 脈象浮澀或兼弦:怕冷,衛氣不足。
  • 脈象小澀弱:容易飢餓,或飽或餓。
  • 脈象沉洪實:容易消化食物。
  • 脈象沉小虛弦:身體發熱。
  • 脈象沉短:氣息不足。
  • 脈象沉澀弦大:容易腹瀉。
  • 脈象空虛:痰中帶血,嚴重者會腹瀉不止,因虛導致的腹瀉。

兩尺脈:

  • 前部: 主要對應腎,腎主管腰、耳、瞳孔、精、骨髓。
  • 脈象應為浮澀:
  • 脈象浮弦而澀:耳朵聽力下降。
  • 脈象浮短:小腿發冷。
  • 脈象浮滑而弦:腰部和膝蓋僵直。
  • 脈象沉弦大或兼澀洪虛:口乾想喝水。
  • 脈象沉急沉澀:腰痛。
  • 脈象緩細:腰部沉重,濕氣重。
  • 脈象弱短弱澀:耳鳴。
  • 脈象空虛:眼睛無法久視。
  • 後部: 主要對應下部和足部。
  • 脈象應為浮澀或兼弦:足部發冷麻木。
  • 脈象浮弦小急或浮緊:膝蓋疼痛。
  • 脈象浮弦滿澀:腳氣。
  • 脈象浮短:腳難以遠行。
  • 右尺後部脈象浮小短澀:肛門痔瘡。

左尺脈:

  • 後部: 主要對應腹部,下焦(下腹部)小腸、膀胱和前陰。
  • 脈象應為沉短沉澀:
  • 脈象弦至:遺精,白帶。
  • 老年人脈象:小便次數頻繁。
  • 懷孕時脈象沉澀:可能會胎漏。
  • 脈象空虛:可能有陰莖出血。
  • 脈象弱滑:陰部疼痛。
  • 脈象沉滑沉大或兼弦澀:小便微紅,嚴重者小便渾濁。
  • 脈象沉細:陰囊潮濕搔癢,小便頻數,兼脈軟為偏墜。
  • 脈象長:經血凝滯。
  • 脈象短弱:小便後小腹虛痛。
  • 脈象沉弦澀侵:小腹有血塊。

右尺脈:

  • 後部: 主要對應腹部,後陰和大腸。
  • 脈象指下沉澀,或兼弦:大便乾結。
  • 脈象兼大沉洪而有力:大便乾結。
  • 脈象沉小或兼弦:大便稀溏。
  • 脈象沉弦洪無力:時而便溏時而便結。
  • 脈象沉澀無力:虛瀉,需要鞏固脾氣。
  • 脈象沉兼三克:因飲食不潔導致腹瀉。
  • 脈象沉滑洪滑:熱利,開始時宜清熱。
  • 脈象沉短而澀:久瀉宜補脾。
  • 脈象沉短短滑與微:可能便血。
  • 脈象長:疝氣。
  • 脈象弱澀:陽氣衰竭。

總結:

脈象複雜多變,以上僅是簡單的歸納。診斷疾病要靈活運用,不要拘泥於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