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一 (6)

1. 疥瘡

有膿窠者,屬熱乾疥。枯槁者有風,兼服疏風涼風藥。碎而癢甚者,有蟲,宜先汗之,次擦一掃光。

一掃光,治疥,搽上即愈。

硫黃(二錢),雄黃(一錢),水銀(二錢),花椒(五分),大風子肉(一錢),蛇床子,枯礬(各五分),信(一分),潮腦(三分),檳榔(五分),

上為細末,用柏油調,擦瘡上時刻愈。

白話文:

患處有膿包的,屬於熱性乾燥的疥瘡。患處乾枯的,是風邪侵襲,要服用疏風涼血的藥物。如果患處碎裂且奇癢無比,則是蟲子作祟,應先用汗法驅散蟲子,之後再塗抹一掃光藥膏。一掃光藥膏專治疥瘡,塗抹上去就能痊癒。藥方如下:硫黃二錢、雄黃一錢、水銀二錢、花椒五分、大風子肉一錢、蛇床子五分、枯礬五分、信一分、潮腦三分、檳榔五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柏油調和,塗抹患處,很快就能治癒。

瀝油法,治諸般疥癩等瘡神效。

松節,黑芝麻,黑豆,綿花子,大風子,花椒,柏子,槐條,桃條,柳條,桑條(各切片),蛇床子,草烏,鴿糞,臘豬油,硫黃(外加),明礬(外加),人言(外加),水銀(外加)

前藥如法入缸內作土坑,燒油滴下,再入外四味,調搽諸瘡。

苦參散,治一切膿疥,濕熱瘡瘍。

苦參(為細末),檳榔(末。各等分),

濕瘡干搽,乾疥柏子油搽上。

白話文:

瀝油法專治各種疥瘡,效果顯著。將松節、黑芝麻、黑豆、綿花子、大風子、花椒、柏子、槐條、桃條、柳條、桑條(切片)、蛇床子、草烏、鴿糞和臘豬油一起放進缸裡,在地上挖個坑,燒油滴進去,再加入明礬、人言、水銀,調勻後塗抹患處。苦參散則可以治療各種膿疥、濕熱瘡瘍,將苦參和檳榔研磨成粉末,濕瘡塗抹,乾疥則塗抹柏子油。

2. 論柞木飲子

丹溪曰:荷蒂去惡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胞膈,柞木有芒刺,能驅逐邪氣,地榆主下焦血病,輕小證候,或可以為防托。

柞木飲子,治瘡瘍,未成者自消,潰者自斂。

干柞木葉(四兩半),乾荷葉心蒂,干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上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早晚各一服。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荷葉蒂可以去除惡血,萱草根放水裡煮可以解毒,通利胞膈(即胸膈),柞木有芒刺,能驅逐邪氣,地榆主治下焦(即小腹以下)的血病,輕微的症狀,可以用它來預防和治療。

柞木飲子,可以治療瘡瘍,還沒化膿的可以自行消散,已經化膿的可以自行收敛。

乾柞木葉(四兩半),乾荷葉心蒂,乾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兩碗水煎成一碗,早晚各服用一次。

3. 論阿膠飲子

丹溪曰:阿膠、牛膠屬金屬土,補肺氣,實大腸,壯胃止瀉。黃蠟丸以蠟味甘淡,實大陽,補而難化。國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經。遠志酒、忍冬酒皆用之補性,歸心歸血,用之頗切。善用者以之配入,腫瘍之散結,潰瘍之補虛,亦奏捷效。

(《精要》),阿膠飲子

明阿膠(炒成珠),粉草(各一兩),橘紅(半兩),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阿膠]、牛膠屬於金屬土,能夠補肺氣,滋養大腸,壯胃止瀉。[黃蠟丸]以蠟的氣味甘淡,實屬大陽,補益效果强,但難以消化。[國老膏]以[甘草]化解毒素,促進經絡暢通。[遠志酒]、[忍冬酒]皆用以補益身體,歸屬於心經和血脈,使用起來十分合適。善於使用的人會將這些藥材配入其他方劑中,用來治療腫瘍的消散結塊、潰瘍的補虛,也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精要》),[阿膠飲子]

明阿膠(炒成珠狀),粉草(各一兩),[橘紅](半兩),

上咀,作三服。每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牛膠飲,截癰疽惡瘡,外塗患處。內服之,使毒氣不攻於內。

牛皮膠(四兩),

用好酒一碗入膠內,重湯煮,溶透攪勻,傾出,更浸酒。隨意飲,能飲者少醉為度。此法活人甚多。

白話文:

患病時,將藥方煎煮成三劑。每劑用一盞水煎煮至七分,溫熱服下。

牛膠飲可用於治療癰疽惡瘡,外敷患處,內服則可使毒氣不侵入體內。

將四兩牛皮膠放入一碗好酒中,用重火煮沸,使其溶解並攪拌均勻,然後倒出,再浸泡在酒中。隨意飲用,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但不要喝醉。這種方法救活了不少人。

4. 論六味車螯散

丹溪曰:車螯散,一以輕粉為佐,一以燈心為佐,其散毒消腫,下積安穩,詳輕重大小證候亦可仗之。

(《精要》)車螯散(《本草》云:車螯,大蛤也,一名蜃,性冷無毒,能攻諸瘡腫毒。)

車螯(四個。黃泥固濟,火煅赤,出火毒一宿),栝蔞(一兩,去殼,瓦上炒香),燈心(三十根),甘草節(二錢),

上將瓜蔞、燈心、甘草為粗末,作一服。酒二盞煎一盞,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勻,調車蝥末二錢,膩粉少許。空心溫服,取下惡物。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車螯散」這個方劑,可以用輕粉或燈芯來做輔料,它具有散毒消腫、安穩下積的作用,無論是輕重大小的症狀,都能藉此方來應對。

(《精要》)[車螯散](《本草》記載:車螯,就是大蛤蜊,又名蜃,性寒無毒,可以治療各種瘡腫毒。)

配方:車螯(四個,用黃泥固住,火煅至紅色,去除火毒過夜),栝蔞(一兩,去殼,瓦上炒香),燈心(三十根),甘草節(二錢),

將瓜蔞、燈心、甘草研成粗末,作為一劑藥。用兩盞酒煎成一盞,去渣,加入一大匙蜜,調勻,再加入車螯末二錢,以及少許膩粉。空腹溫服,促使排出病邪。

又方

車熬(一兩,制如前),生甘草(半兩),輕粉(五分),

為細末,每服四錢,濃煎。栝蔞酒調下,五更服,下惡物為度,未下再服,效。

白話文:

又一個方法:

車前子(一兩,處理方式同前),生甘草(半兩),輕粉(五分),

將這些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濃煎的方式煮。用栝樓酒調和,在五更時服用,直到排出不好的東西為止,如果沒有排出可以再次服用,非常有效。

5. 論加味十全湯

凡治癰疽後,補血氣,進飲食,實為切要。蓋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可以回生起死,惜其不分經絡時令,須在識者觸而長之。今醫以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加省,往往於結痂後兩三月或半年,虛證乃見。醫者不察,而加補養之功,因而轉成他病者多矣。一人因腳弱,詳見後條。

白話文:

凡是治療癰疽之後,補充血氣,進食調養,實屬至關重要。因為膿血流失過多,導致陰陽兩虛,此藥可以起死回生,可惜它沒有分清楚經絡和時令的變化,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才能掌握其精髓。

現在一些醫生只看腫消痛減,就以為病好了,漫不經心,不加留意,往往在結痂後兩三月或半年,虛弱的病症才會顯現出來。醫生不明就裡,還繼續補養,結果反而導致其他疾病的人很多。例如,有些人因為腳弱,詳情請看後面條文。

6. 論五香湯

《精要》云:大法癰疽不可舍五香湯。丹溪曰:吾不知良甫之時有許多大府秘堅,病氣鬱塞,若是之頑厚,可以驟散而大下者耶?亦當開陳時之先後,證之可否,庶乎後人不敢猛浪殺人。殊不知些小寒熱,或者由其氣血不和而然,便以為外感而行表散,害人最速。

白話文:

《精要》中說:治療大面積的癰疽,不可輕易使用五香湯。

丹溪先生說:我不知道那些所謂「良甫」的時代,有多少大府深處隱藏着頑固的疾病,病氣鬱積不散,如果如此頑固,可以驟然散開,並用猛藥瀉下嗎?應該先說明治療的先后順序,並驗證其是否有效,這樣後人才不會魯莽行事,造成誤傷。

殊不知,一些輕微的寒熱,可能是由於氣血不和造成的,卻誤以為是外感,就採用表散的方法治療,這種做法最容易害人。

7. 論防風通聖散

此表裡氣血藥也,治一切風毒積熱瘡腫,脈候弦洪實數浮緊、氣血盛實者不可缺此。丹溪曰:《秘傳》以此方加人參、黃耆、蒼朮、赤茯苓、金銀花,名消腫托裡散,雖以參耆為主,復云人參無亦可,則又不能無疑而難用也。且臨症加減,須較表裡,如表證多者,當從此方,以辛甘為主散之也;里證多者,須當從變。

白話文:

這是一種治療表裡氣血的藥方,能夠治療各種風毒積熱引起的瘡腫。脈象弦洪實數浮緊,氣血旺盛者不可缺少此方。

丹溪先生在《秘傳》中提到,可以用此方加上人參、黃耆、蒼朮、赤茯苓、金銀花,命名為「消腫托裡散」。雖然以人參和黃耆為主藥,但丹溪也說即使沒有人參也可以,這就讓人產生疑慮,難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

而且在實際運用時,需要根據表裡證候加減用藥。如果表證明顯,就應該用此方,以辛甘藥性為主,疏散風熱;如果是里證明顯,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