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一 (2)
卷之二十一 (2)
1. 通治諸經積熱之劑
桔梗,黃芩,川芎,山梔,當歸,羌活,白朮,茯苓(各七分),知母,甘草,薄荷(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入蜜二匙,調勻服。
地黃煎,治積熱。
地黃汗(四升三合),茯神,知母(各四兩),葳蕤(四兩),栝蔞根,生薑汁,生地骨皮,生麥冬汁,白蜜(各二升),石膏(八兩),竹瀝(三合)
上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渣,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慢火煎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至出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玄明粉,治三焦邪熱,臟腑秘澀。(方見製法備錄篇。)
香連丸,治膈熱並大腸熱,解酒毒,厚腸胃。(方見痢疾門。)
(《良方》)碧雪,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或咽閉壅塞;及天行時熱,發強昏憒。
芒硝,朴硝,硝石,馬牙硝,青黛,石膏(煅飛過),寒水石(水研飛),甘草(各等分),
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覺喉壅閉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頻吹之。
消毒犀角飲,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痰涎壅盛,腮項結核,口舌生瘡,遍生瘡癤,已潰未潰,並宜服之。
犀角(磨汁),防風(各一錢),鼠黏子(炒,二錢),荊芥穗(一錢),甘草(炙,錢)
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
白話文:
通治各種經絡積熱的藥方
桔梗、黃芩、川芎、山梔、當歸、羌活、白朮、茯苓(各七分)、知母、甘草、薄荷(各五分)
以上藥材加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七分,加入蜂蜜兩匙,攪拌均勻後服用。
地黃煎,治療體內積熱。
地黃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各四兩)、葳蕤(四兩)、栝蔞根、生薑汁、生地骨皮、生麥冬汁、白蜜(各二升)、石膏(八兩)、竹瀝(三合)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水一斗二升,先煮其他藥材,取藥汁三升,去除藥渣,再加入竹瀝、地黃汁、麥門冬汁,用小火煎煮四五次,再加入蜂蜜、薑汁,用小火煎煮至剩六升。初次服用四合,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可逐漸增加至五七合。四五月時,可將藥材製成散劑服用。
玄明粉,治療三焦邪熱,以及腸胃乾澀便秘。(藥方見製法備錄篇。)
香連丸,治療胸膈熱和大腸熱,解酒毒,強健腸胃。(藥方見痢疾病門。)
(《良方》)碧雪,治療各種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不安,吞嚥困難;或咽喉阻塞不通;以及流行性熱病,導致意識模糊。
芒硝、朴硝、硝石、馬牙硝、青黛、石膏(煅燒後研成細粉)、寒水石(研成細粉)、甘草(各等分)
先將甘草加水二升煎煮,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用柳木篦不停攪拌,使其溶解,再加入青黛攪勻,倒入砂盆中,待冷卻後凝固成霜狀,研磨成細末。每次取少量含在口中使其溶化,慢慢吞嚥,不拘時間。若感到喉嚨阻塞,無法吞嚥,可用小竹筒將藥粉吹入喉嚨,症狀即可緩解,可頻繁吹藥。
消毒犀角飲,治療大人、小孩體內蘊藏的邪熱,痰液壅盛,腮部或頸部出現腫塊,口舌生瘡,全身長瘡,無論是已經潰爛或尚未潰爛都可服用。
犀角(磨汁)、防風(各一錢)、鼠黏子(炒過,二錢)、荊芥穗(一錢)、甘草(炙烤過,一錢)
加入水兩杯煎煮至剩一杯,飯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