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一 (1)
卷之二十一 (1)
1. 通治諸經積熱之劑
涼膈散,治三焦六經積熱。加黃連名清心湯。
黃連解毒湯,治熱毒煩悶,口燥呻吟,蓄熱內甚,諸不能退。
大金花丸,治一切熱證。中外諸熱,寢汗咬牙,睡語驚悸,溺血淋秘,衄血瘦弱,頭痛,骨蒸,肺痿、咳嗽,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神芎丸,治心經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咽膈不利,大小便閟澀。一切風熱之證,並宜服此。
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瘡,膈悶,小便不利。
瀉心湯,治心經蘊熱。
茯苓散,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瀉白散,治肺熱。
瀉青丸,治脾經鬱熱。
瀉黃散,治脾經熱,口臭,咽乾。(上方並見火門。)
人參瀉肺湯,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黃芩,梔子仁,枳殼(炒),薄荷,甘草,連翹,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大黃,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食後通口服。
天門冬散,治肺壅腦熱,鼻乾煩躁,大便秘澀。
天門冬(去心),桑白皮,升麻,大黃,枳殼(麩炒),甘草(各八分),荊芥(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半夏湯,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熱瀉病。
半夏曲,黃芩,軍姜(炮),遠志(去心),茯苓,生地黃(各八分),黍米(一合),酸棗仁(微炒研八分),
長流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赤茯苓湯,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口苦幹,咽腫不利。
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三黃湯,治積熱結滯,大便秘澀,心膈煩躁。
黃連,黃芩大黃(煨。各十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煎八分,空心服。
龍腦雞蘇丸,除煩熱,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熱脈消渴,驚悸,解酒毒,膈熱,口臭口瘡,清心明目。
薄荷葉(一兩六錢),生地黃(六錢),麥門冬(四錢),蒲黃(炒),阿膠(炒。各二錢),黃耆(一錢),人參,木通(各二錢),銀柴胡(同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甘草(錢半),
上為末,用蜜三兩,煉過後,下地黃汁等藥,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嚼湯送下。
利膈散,治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荊芥穗,防風,桔梗,牛蒡子(炒),人參,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咽痛,口瘡甚加殭蠶一兩。
三黃丸,治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黃芩,大黃(各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熱水送下。
既濟清神散,益腎水,降心火,清上實下。
白話文:
通治各種經絡積熱的藥方
涼膈散:治療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和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積熱。如果加入黃連,就叫做清心湯。
黃連解毒湯:治療熱毒引起的煩悶、口渴、呻吟,以及體內積熱很嚴重,其他方法都無法退熱的情況。
大金花丸:治療各種熱證,包括體內和體表的各種熱症,以及睡覺時出汗、咬牙、說夢話、驚悸、尿血、小便困難、流鼻血、身體消瘦、頭痛、骨蒸(感覺骨頭發熱)、肺痿(肺部虛弱)、咳嗽等症狀。如果去除大黃,加入梔子,就叫做梔子金花丸。
神芎丸:治療心經積熱引起的風痰阻塞、頭部和眼睛紅腫、咽喉不舒服、大小便不順暢。各種風熱的症狀,都適合服用這個藥。
黃芩湯:治療心肺有熱引起的口瘡、咽喉生瘡、胸膈悶、小便不順暢。
瀉心湯:治療心經蘊熱。
茯苓散:治療心經實熱引起的口乾、煩渴、睡眠不安。
瀉白散:治療肺熱。
瀉青丸:治療脾經鬱熱。
瀉黃散:治療脾經熱引起的口臭、咽乾。(以上這些藥方在《火門》這本書裡也有記載。)
人參瀉肺湯:治療肺經積熱引起的喘氣、咳嗽、胸膈脹滿、痰多、大便乾澀。
- 藥材:人參、黃芩、梔子仁、枳殼(炒過)、薄荷、甘草、連翹、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大黃、桔梗(各等分)。
- 用法:每次服用七錢,用水兩杯煎到剩八分,飯後服用。
天門冬散:治療肺部壅塞引起的腦熱、鼻子乾燥、煩躁、大便秘結。
- 藥材:天門冬(去心)、桑白皮、升麻、大黃、枳殼(麩炒)、甘草(各八分)、荊芥(一錢)。
- 用法:用水兩杯煎到剩八分,飯後溫服。
半夏湯:治療膽腑實熱引起的精神不穩定、熱性腹瀉。
- 藥材:半夏曲、黃芩、軍姜(炮製過)、遠志(去心)、茯苓、生地黃(各八分)、黍米(一合)、酸棗仁(微炒研磨八分)。
- 用法:用長流水兩杯煎到剩八分,飯後溫服。
赤茯苓湯:治療膀胱實熱引起的小便不通、口苦乾、咽喉腫痛不適。
- 藥材: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 用法:用水兩杯,加薑三片,煎到剩八分,飯前服用。
三黃湯:治療積熱結滯引起的大便秘結、心胸煩躁。
- 藥材:黃連、黃芩、大黃(煨過,各十兩)。
-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杯半煎到剩八分,空腹服用。
龍腦雞蘇丸:可以消除煩熱、鬱熱、肺熱咳嗽、吐血、流鼻血、血崩、熱性消渴、驚悸等症狀,還可以解酒毒、緩解膈熱、口臭、口瘡,以及清心明目。
- 藥材:薄荷葉(一兩六錢)、生地黃(六錢)、麥門冬(四錢)、蒲黃(炒過)、阿膠(炒過,各二錢)、黃耆(一錢)、人參、木通(各二錢)、銀柴胡(和木通一起浸泡兩天後取汁加入藥膏),甘草(一錢半)。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用蜂蜜三兩熬製成膏狀,加入地黃汁等藥材,熬成膏,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嚼碎後用藥湯送服。
利膈散:治療脾肺有熱引起的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 藥材:雞蘇葉、荊芥穗、防風、桔梗、牛蒡子(炒過)、人參、甘草(各一兩)。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間,用熱水沖服。如果咽痛、口瘡嚴重,可以加入殭蠶一兩。
三黃丸:治療三焦積熱引起的咽喉腫痛、閉塞、心胸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 藥材:黃連、黃芩、大黃(各十兩)。
- 用法:將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熱水送服。
既濟清神散:可以滋養腎水、降低心火、清上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