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7)
卷之十四 (7)
1. 臟結
臟結之候,其狀如結胸,飲食如故,時時自下利,舌上白胎,臍痛引陰筋,不往來寒熱,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此臟結也。仲景謂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蓋昔宿積之結於脅為痞,今因傷寒邪氣入里,與宿積相合,使真臟之氣結而不通,致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而死。仲景無治法。舌上白胎者不可攻。
【和】小柴胡湯。
【針】關元穴。
白話文:
臟結這種病症的徵候,它的表現很像結胸,但飲食方面跟平常一樣,只是會時常自己拉肚子,舌頭上覆蓋著一層白色的舌苔,肚臍疼痛會牽引到陰部筋脈,沒有忽冷忽熱的現象,說它是寒證卻沒有發熱,病人反而顯得安靜,這就是臟結。
張仲景說,如果病人肋下本來就有痞塊,連到肚臍旁邊,疼痛會牽引到小腹,再深入到陰部筋脈的,這就叫做臟結,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過去累積在肋下的痞塊,現在又因為外感風寒邪氣侵入體內,與原先的痞塊結合,使得臟腑的真氣鬱結不通,才導致連到肚臍旁邊,疼痛牽引到小腹深入陰部筋脈而死亡。張仲景沒有留下治療方法。舌頭上有白色舌苔的情況,不可以用攻下的藥物治療。
【藥方】可用小柴胡湯。
【針灸】可針刺關元穴。
2. 舌上胎
傷寒三四日以後,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澀或黃或黑,皆熱氣之淺深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則無胎;邪氣傳裡,津液搏拮,則舌上生胎也。寒邪初傳,未全成熱,在半表半裡,或丹田有熱,胸上有寒,邪初傳入里也。惡寒者必欲嘔也,腹中痛者必欲利也。
【和】陽明病脅下硬滿而喘,發熱汗出,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小柴胡湯。脈陰陽俱緊,舌上滑胎,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腹痛,理中湯。
【吐】陽明脈浮緊,咽燥腹滿而喘,發熱汗出惡熱,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
【下】若熱聚於胃,則舌為之黃,是熱已深也。《金匱》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黑滑皆然。經曰:若舌黑者,反為熱之極也。又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
【清熱】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湯加人參。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三四天後,舌頭上會出現一層像胎垢一樣的薄膜,呈現白色且光滑。如果病情嚴重,薄膜可能會變得粗糙、呈現黃色或黑色,這些都代表熱邪入侵的程度深淺不一。當邪氣還在身體表面時,舌頭上不會有這層薄膜;當邪氣傳入體內,導致體液互相衝突時,舌頭上就會產生這層薄膜。寒邪剛開始傳入體內,還沒有完全轉變成熱邪,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或者丹田有熱,胸部有寒,這都是邪氣剛開始傳入體內的徵兆。如果怕冷,通常會想嘔吐;如果肚子痛,通常會想拉肚子。
【和解】陽明病如果出現兩脅下脹硬,呼吸急促,發燒出汗,大便不通且想嘔吐,舌頭上有白色薄膜,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陰陽兩脈都呈現緊弦,舌頭上有光滑的薄膜,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再加入人參和栝蔞根來治療。如果肚子痛,可以用理中湯治療。
【嘔吐】陽明病如果脈象呈現浮弦,咽喉乾燥,肚子脹滿且呼吸急促,發燒出汗怕熱,心中煩悶,舌頭上有薄膜,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瀉下】如果熱邪聚集在胃部,舌頭就會呈現黃色,代表熱邪已經很深入了。《金匱要略》說:如果舌頭是黃色的,還沒瀉下,就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黃色就會自然消退,舌頭呈現黑色且光滑也是同樣的道理。經典醫書說:如果舌頭呈現黑色,反而代表熱邪已經到了極點。又說:熱病出現口乾舌黑的,代表病情危險。
【清熱】如果發病七八天還沒有好轉,熱邪結聚在體內,導致表裡都發熱,時常怕風,口渴得很厲害,舌頭乾燥而且煩躁,想喝很多水,這時候可以用白虎湯再加入人參來治療。
3. 杜學士三十六般辨視舌色法
清碧學士杜先生曰:凡傷寒熱病傳經之邪,比雜病不同,必須以脈與證及舌三者並看,表裡汗下之法,方免無瘥,不誤人命。且如脈者,血之府也,屬陰。人初得病之時,邪與正氣相搏未讓,脈必滑而有力也。病久熱甚氣衰,脈必微細無力。方數甚也,只可好養陰退陽。此議脈之妙也。
又如證者初病有惡寒發熱,後必有渴欲水燥熱之類也。或有逆厥而狂者,此熱證傳經之邪也。始終熱證,實熱故無寒也。傷寒為病,初頭痛。必有發熱而惡寒渴水之證。一病便不逆泄利,但寒而無發熱,此寒證也。
且如識證之妙者,如火者,本心之官也,竅於舌。心屬火主熱象離明。人初得病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胎等色。表邪入於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為白胎而滑見也,切不可不明表證。故邪傳之間,其舌色初為白胎;邪入於裡,舌必見黃色,乃胃邪之象,宜調胃承氣湯下之,胎黃自去而疾安矣。若醫不以次第而誤用湯丸,失於遲下,其胎必黑,變為舛證,此為難治。
若見胎如黑漆之光者,十死一生,此心火與邪熱,二火相乘,亢極變為黑色,如火之炎物,極則焦而形黑也。乃臟腑皆受邪毒日深,胃中積熱之極,宜速下之,瀉去胃中實火,庶幾回生;若下之遲,死期必矣。今撰三十六舌法於左,並方法源流,可決死生之妙也。
三十六舌法。
【白胎舌】治宜小柴胡湯,或梔子豉湯。
【火烙舌】宜涼膈散,或大柴胡湯下之。
【紅星舌】將發黃,宜茵陳蒿湯。
【生斑舌】宜玄參升麻湯,或化斑湯。
【黑炭舌】宜竹葉石膏湯。大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黑圈舌】過經未解,宜大承氣湯下之。
【人裂舌】宜涼膈散加黃連主之。
【蟲碎舌】宜小承氣湯下之。
【厥陰舌】宜理中丸,或四逆湯主之。
【里黑舌】調胃承氣湯下之,或解毒湯調之。
【瘟毒舌】黑色者主死。
【死蜆舌】白者無活,主死無疑。凡見舌尖白,根黃,此為表證未解,須宜解表,然後可攻之。如大便秘者,宜涼膈散泡硝黃熱服。小便澀者,宜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入薑汁,白湯調下。
【舌見弦白心黑】脈沉微者難治,脈見浮滑者可汗,沉實者可下。若初病見此者危急,調胃承氣湯下之。
【舌見尖上白胎二分根下黑一分】必有惡寒身疼,如飲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痢者,解毒湯。(此亦危證。)
【舌見白胎中有小黑點亂生】當有表證,其病之來雖惡,宜服涼膈散微表之,退即下之,用承氣湯。
【舌見兩弦灰色中有黑暈痕二條】此熱乘腎,當急下之,用解毒湯加酒泡大黃為末調服。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則得之,不自白而變黃者,必見譫語。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以雙解毒湯。
【舌見白胎帶黃色者】必泄,宜服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舌見醬黃色肥光者】必表未解,宜小柴胡湯合天水散。可下者,大柴胡湯。
【舌中見黑胎者】同上治。
【舌見黃色者】必先見白胎變黃色也,此為表而傳裡也。熱已入胃,急下之,調胃承氣湯。若不早下,必至黑色而不可救。白中見黑胎者同治。
【舌見白胎而自汗出者】不可下,宜白虎湯加人參。
【舌見白胎滑者】脈在肌肉,為邪在半表半裡,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之。
【舌見白而胎滑者】時時自下利,小腹痛引陰筋,此名臟結之證,為邪併入臟深,為難治。
【舌見四圈白而中有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證,兼見表者,五苓散合益元散,服之黃盡,方可下之。
【舌見黃而有小黑點者】熱必深也,邪傳六腑,將入五臟,急下之,調胃承氣湯,次進解毒湯,亦為十存四五也。
【舌見根黃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合,涼膈散二合,和而服之。如嫌未散,防風通聖散主之。
【舌見干而澀者】膈邪傳胃,並毒極深,必煩渴,急宜下之,大承氣湯。若見發黃,茵陳蒿湯。血證,抵當湯。表有水腫在脅內,十棗湯。結胸者,大陷胸湯。痞滿者,大黃瀉心湯。
【舌見四邊微紅中央成黑灰色行路痕者】此由失下,熱退可愈,須四五下之方退,大承氣湯。五次下之而胎色不退者,不治。
【舌見黃而中有黑點亂生者】其證必渴,譫語。脈滑者生,脈澀者死。循衣摸床者死。下之見黑糞者死,大承氣。
【舌見黃而中有黑至尖者】熱毒邪氣已深,兩感者,下之十有九死,宜用九味羌活湯。不惡寒下利,調胃承氣湯。
【舌見弦紅心黑者】傷風表未解也,宜雙解毒散加雙解毒湯微汗之,表證罷可下之。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下之。非結胸不可下。
【舌見根黑尖黃微】隱隱不見,如黑灰色,根黑尖黃雖有黑行,其脈實,宜下之,大承氣湯。脈浮而渴者,涼膈散。其能活者十有三四。
【舌見灰色】無惡寒惡風,雖脈浮者亦可下之。若惡風寒,雙解毒湯。下之見黑糞者,不可治。
【舌見根黑尖黃】脈滑者可下之;脈浮者養陰退陽。若惡風寒者,微汗之,雙解毒散下之。不成利者,用解毒湯。
【舌見大黑而有亂紋者】脈滑實,急下之,十得一生。脈浮數無力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