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9)

1. 奇經八脈為病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若恍惚、狐疑不省,必當猶豫而兩心也。

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人曾有病鬼魅風死,若恍惚亡人為禍也。

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直不得俯仰,大人顛病,小兒風癇疾。尺寸脈俱牢,直上直下,此為衝脈,胸中有病寒疝也。二十九難曰:奇經為病何如而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脈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白話文:

兩手脈象浮取時兩邊都有陽脈,沉取時兩邊都有陰脈,陰陽脈象都非常強盛,這是衝脈和督脈的脈象。衝脈和督脈是十二經脈運行的通道。當衝脈和督脈主導的時候,十二經脈的氣血就不會回到寸口脈,這個人就會精神恍惚、疑惑不解、神智不清,必定會猶豫不決、心神不定。

兩手陽脈浮取時細微綿軟到幾乎摸不出來,沉取時陰脈也細微綿軟,這是陰蹺脈和陽蹺脈的脈象。這種人曾經被鬼魅邪風所害而病倒,像是精神恍惚、失魂落魄,被亡靈作祟一樣。

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浮取,而且脈勢直上直下,這是督脈的脈象,會導致腰背僵硬不能彎腰或後仰,大人會得癲癇,小孩會得風癇病。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沉取,而且脈勢直上直下,這是衝脈的脈象,胸腔會感到寒冷並出現疝氣的病痛。《難經》第二十九難說:奇經八脈的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呢?陽維脈維繫陽氣,陰維脈維繫陰氣,如果陰陽不能互相維繫,就會感到悵然若失、意志消沉,身心渙散而無法自我控制。陰蹺脈的疾病,會導致陽氣鬆弛而陰氣急迫;陽蹺脈的疾病,會導致陰氣鬆弛而陽氣急迫。

衝脈的疾病,會導致氣逆而腹內急迫。督脈的疾病,會導致脊椎僵硬和手腳冰冷。任脈的疾病,會導致腹內氣機鬱結,男性會得七種疝氣,女性會得瘕聚(腹部腫塊)。帶脈的疾病,會導致腹部脹滿,腰部鬆軟無力,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陽維脈的疾病會感到發冷發熱,陰維脈的疾病會感到心痛。以上就是奇經八脈的疾病。

2. 促結代脈辨

仲景云:脈來緩(緩當作遲)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此動而中止復來,代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自還者,此動而中止復來數於前動也。不能自還者,動而中止復來如前動同而不數也。故有結脈者有促脈者有代脈者。

結者陰也,陰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主胸滿煩躁。促者陽也,陽盛則促。脈來數,時一止復來曰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大抵結促之脈雖時一止,為病脈,非死也,惟代者真死矣。往來緩動,中止不能自還,周而復動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傷寒論》云:脈促代,心悸動,炙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搏來得遲緩,有時會停止一下又恢復跳動,這種脈象叫做「結脈」。另外一種脈象是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然後又跳動,但這次跳動的次數比之前少,而且中間還有回跳的現象,這也叫做「結脈」,屬於陰性的表現。

還有一種脈象是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不能自己恢復跳動,而是需要等待一陣子後才又跳動,這種跳動是停止後又恢復,叫做「代脈」,出現這種脈象的人通常很難治療。

所謂「自還」的結脈,是指脈搏停止後,又恢復跳動的次數比之前快。而「不能自還」的代脈,是指脈搏停止後,又恢復跳動的次數和之前相同,而不是更快。所以脈象有「結脈」、「促脈」和「代脈」這三種。

「結脈」屬於陰性的表現,陰氣過盛就會出現結脈。脈搏來得遲緩,有時停止一下又恢復跳動,稱為結脈,主要代表胸悶煩躁等症狀。「促脈」屬於陽性的表現,陽氣過盛就會出現促脈。脈搏來得急促,有時停止一下又恢復跳動,稱為促脈,主要代表積聚、氣滯等症狀,通常是憂慮思慮過度所導致的。

大體來說,「結脈」和「促脈」雖然有時會停止一下,但都屬於病態的脈象,不會致命,只有「代脈」才代表真正的死亡。脈搏跳動緩慢,停止後不能自己恢復跳動,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又跳動,並持續這種循環,這種脈象叫做「代脈」,代表死亡。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如果出現「促脈」或「代脈」,並伴有心悸、心臟跳動不安的症狀,可以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3. 高陽生脈訣假名

高陽生,五代時人,著《脈訣歌括》,托為王氏叔和,而今本雜以潔古《傷寒脈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為俗學之惑。叔和晉人也,自有《脈經》,尚復牴牾大段古書,難盡信也。脈家書甚多,當以《內經》為主。滑氏《診家樞要》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者為提綱,余補以有力無力二者。

丹溪以血氣痰火為病之提綱,則脈滑在血分而有餘為痰,凡有形者從之;澀在氣分而有餘為火,凡無形者從之。浮在表,沉在裡,遲為寒,數為熱,有力為實,無力為虛。執此提綱,脈可得而明矣。(《醫通》)

白話文:

高陽生是五代時期的人,他寫了《脈訣歌括》,卻假托是王叔和的作品。現在的版本又混雜了李杲的《傷寒脈入式歌》,還被熊宗立胡亂註解,大大迷惑了那些膚淺的學問。王叔和是晉朝人,他自己有《脈經》,內容都還和許多古代的醫書有很大的衝突,難以完全相信。關於脈學的書籍非常多,應該以《內經》為主要依據。滑壽的《診家樞要》以浮、沉、遲、數、滑、澀這六個脈象為綱要,我再補充有力、無力這兩個。

朱丹溪把血、氣、痰、火當作病症的綱要,那麼脈象滑是血分有餘,可以歸類為痰,所有有形的病症都從這個脈象來判斷;脈象澀是氣分有餘,可以歸類為火,所有無形的病症都從這個脈象來判斷。浮脈代表病在表,沉脈代表病在裡,遲脈代表寒症,數脈代表熱症,有力脈代表實證,無力脈代表虛證。掌握這些綱要,脈象就能夠清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