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36)
卷之十三 (36)
1. 鬱冒
傷寒鬱冒是表裡俱虛乘寒所致。郁為鬱結,氣不舒;冒為昏冒,為神不清,謂之昏迷是也。昏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而和也。少陰下利止而欲眩,時時自冒者死不治,謂虛極而脫也。
【漬形為汗】太陽病下先誤之而不止,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故致鬱冒,汗出自愈,表和也。
【溫】吐下後極虛,復發汗,又與水,因得噦而冒,理中湯。
【下】有熱而怫鬱,或不得臥,有燥糞,調胃承氣湯。
【針】太陽少陽並病,頭痛冒悶,如結胸狀,刺大椎一間。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鬱冒,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又受到寒邪侵襲所導致的。所謂「鬱」是指氣機鬱結,不舒暢;「冒」是指昏昏沉沉,神智不清,也就是昏迷的意思。這種昏冒的症狀,只要能出汗就會好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出汗後能使身體恢復平衡協調。少陰病出現下痢停止後,反而開始感到頭暈,而且時常出現昏冒的,這是虛弱到極點,氣機脫離的危險徵兆,無法治癒。
【出汗解鬱】:太陽病本來不應該用攻下的方法,卻誤用了,而且下痢不止,之後又再用發汗的方法,這樣就會導致身體內外都虛弱,所以才會出現鬱冒。只要能出汗,病就會好轉,這是因為發汗後能使身體恢復平衡協調。
【用溫法】:在嘔吐、下痢後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又用發汗的方法,又給病人喝水,結果導致打嗝和昏冒,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
【用瀉下法】:如果體內有熱,導致氣機鬱結,或者無法入睡,並且有便秘的情況,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用針刺法】:如果太陽、少陽兩經同時發病,出現頭痛、昏冒、胸悶等類似結胸的症狀,可以針刺大椎穴下一寸的位置。
2. 瘛瘲
傷寒瘛瘲,病至於危也。緣熱極而生風,風主乎動。故瘛則筋急而縮,瘲則筋脈緩而伸。或縮成伸,動而不定,故曰瘛瘲,俗謂之搐是也,邪氣熱極而然也。熱盛則風搏,風主乎動,並撩經絡,故四肢瘛瘲而不寧也。經曰:傷寒瘛瘲,絕汗乃出,如貫珠不流。又有四肢動而不止,似瘛而無力不得伸縮者,此為肝絕也。
【發散】或汗不流,是汗出時蓋覆不周,故腰背手足搐搦,牛蒡根。
【兩解】疏風滌熱,防風通聖散。因於血弱,不能養筋者,大秦艽湯。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瘛瘲,是病情已經到了危急的程度。這是因為熱邪到了極點而產生風,而風的特性是動。所以,瘛的表現是筋脈繃緊收縮,瘲的表現是筋脈鬆弛伸展。有時收縮和伸展會交替出現,動個不停,所以叫做瘛瘲,民間俗稱抽搐,這是邪熱到了極點才會這樣。熱邪旺盛會使風邪發作,風的特性是動,風邪侵擾經絡,所以會出現四肢抽搐不停的情況。《黃帝內經》說:傷寒引起的瘛瘲,如果出汗卻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汗珠不流動,就表示病情很危險。還有一種情況是四肢抖動不止,看起來像瘛瘲,但卻沒有力氣,無法自主伸展,這是肝氣衰竭的表現。
處理方法:
【發汗解表】 如果出汗不暢,是因為出汗時沒有注意保暖,導致腰背手腳抽搐,可以用牛蒡根來處理。
【雙解(同時解表及清裏熱)】 可以用防風通聖散來疏散風邪、清除體內熱邪。如果因為血虛、無法滋養筋脈而導致的抽搐,可以用大秦艽湯來處理。
3. 動氣
動氣者,乃臟氣不調,在肌膚間築築跳動,隨臟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者也。《難經》腎臟載之。有真氣內虛,水結不散,氣與相搏,則發奔豚,以其從氣之衝突,如豚之奔,皆不宜汗下。然而濁不言當臍之有動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妄施汗下,必先動脾,是以不言而喻也。
左右上下不宜汗下,何況中州之氣,其敢輕動之乎?傷寒所以看外證為要,若有動氣,不可輕易汗下。此證不在脈之可見,但憑外證,須問而知,或手探而得。
【行氣散熱】傷寒汗下後臍四旁有動氣,保命四氣散。
白話文:
所謂「動氣」,指的是臟腑的氣機不調和,在皮膚之間會出現微微跳動的現象,隨著臟腑所主導的部位不同,這種跳動會顯現在肚臍的左右上下。《難經》裡提到這是腎臟的病變。
有時是因為身體內的真氣虛弱,導致水分無法順利散開,氣與水互相衝擊,就會產生「奔豚」的症狀,因為氣的衝撞就像小豬奔跑一樣。這些情況都不適合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治療方法。然而,如果體內有濁氣,肚臍周圍也會有跳動的現象,這點《難經》沒有明說,因為脾臟是身體的中心樞紐,負責運送其他臟腑的津液。如果隨意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式,一定會先傷到脾臟,所以這個道理不說也能明白。
肚臍左右上下的部位都不適合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更何況是身體中心的脾胃之氣,又怎麼可以輕易妄動呢?所以治療傷寒要先觀察外在的症狀,如果出現動氣,絕對不可以輕易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這種症狀並不是從脈象就可以發現的,而是要從外在的表現去判斷,必須詢問病人才能知道,或者用手去觸摸才能察覺。
【治療方法:行氣散熱】如果傷寒病人在發汗或攻下之後,肚臍四周出現動氣的現象,可以使用保命四氣散來治療。
4. 剛痓柔痓
傷寒痓病屬太陽經。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致痓也。大發濕家汗則成痓,新產血虛,汗出傷風亦作痓證。傷寒頭痛常自汗出而嘔,若欲汗之,必發痓。經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時頭熱面赤惡寒,背反張,口噤,脈沉細,如發癇狀,是為痓也。仰目是陽痓,合目是陰痓。
無汗先譫語者發剛痓,有汗先厥逆者發柔痓。陽痓易瘥,陰痓難愈。治例云:發熱惡寒無汗為剛痓,發熱不惡寒有汗為柔痓。二痓兼治,通用小續命湯。痓脈沉弦而遲,或帶緊,或散於指外,皆惡候也。
【二痓通治】小續命煬。剛痓為陽,去附子;柔痓為陰,去麻黃。
【剛痓】發熱惡寒無汗,葛根湯、麻黃葛根湯、麻黃獨活防風湯。
【柔痓】發熱不惡寒有汗,桂枝葛根湯、桂枝栝蔞葛根湯、桂枝川芎防風湯。
【溫】陰痓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桂心白朮散。項強頭搖口噤,附子散。閉目閤眼,附子防風散。
【下】胸滿口噤,臥不著席,咬牙,足攣急,此剛痓,大承氣湯,次用續命湯調理。
【分利】頭項強,小腹滿,小便不利,五苓散。
【疏風養血】防風當歸散。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痙攣疾病屬於太陽經的病症。太陽中風,是因為同時感受寒冷和潮濕而導致痙攣。身體濕氣重的人大量出汗會形成痙攣,產後婦女血虛,出汗後受風寒也容易引發痙攣。傷寒引起的頭痛常常伴隨自汗和嘔吐,如果想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必定會導致痙攣。醫書上說: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頭部和頸部僵硬且怕冷,有時頭部發熱面色發紅但又怕冷,背部向後反張,牙關緊閉,脈搏沉細,像癲癇發作一樣,這就是痙攣。眼睛向上看的是陽痙,眼睛閉合的是陰痙。
沒有出汗但先說胡話的是剛痙,有出汗但先出現手腳冰冷的是柔痙。陽痙容易治好,陰痙難以痊癒。治療案例說:發熱怕冷且不出汗的是剛痙,發熱不怕冷但有出汗的是柔痙。這兩種痙攣可以同時治療,都用小續命湯。痙攣的脈象是沉弦而且遲緩,或者帶有緊的感覺,或者散在指頭之外,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
【兩種痙攣的通用治療】用小續命湯。剛痙屬於陽證,去掉附子;柔痙屬於陰證,去掉麻黃。
【剛痙】發熱怕冷不出汗,用葛根湯、麻黃葛根湯、麻黃獨活防風湯。
【柔痙】發熱不怕冷有出汗,用桂枝葛根湯、桂枝栝蔞葛根湯、桂枝川芎防風湯。
【溫】陰痙出現手腳冰冷,筋脈拘攣僵硬,汗流不止,用桂心白朮散。頸部僵硬、頭搖動、牙關緊閉,用附子散。閉眼合眼,用附子防風散。
【瀉下】胸悶、牙關緊閉、無法躺臥,咬牙,腳抽筋,這是剛痙,用大承氣湯,之後用續命湯調理。
【分利】頭部和頸部僵硬,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用五苓散。
【疏風養血】用防風當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