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7)

1. 寒多熱少

仲景書只有熱多寒少之條,無寒多熱少之證。

脈浮緩,手足厥,麻黃桂枝各半湯。

白話文:

《傷寒論》裡,只有提到熱象多而寒象少的條文,沒有提到寒象多而熱象少的病症。

如果出現脈象浮而緩,並且有手腳冰冷的狀況,可以用麻黃桂枝各半湯來治療。

2. 熱多寒少

大小便清利,脈浮,桂枝麻黃各半湯。尺脈遲者,黃耆建中湯。脈微弱無陽者,桂桂二越婢一湯。

白話文:

大小便正常順暢,脈象浮在表面,可以用桂枝和麻黃各一半組成的藥方。如果把脈時感覺尺脈比較慢,可以用黃耆建中湯。如果把脈時感覺脈象微弱無力,是身體陽氣不足,可以用桂枝湯、桂二麻黃一湯、越婢湯這三個藥方依照比例調配。

3. 潮熱

潮熱屬陽明,陽明主於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者是也。太陽旺於巳午,少陽旺於寅卯。若於此時發熱者,為邪未入胃腑,可下之,非謂潮熱也。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熱未入腑,猶帶表邪,當先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經曰:潮熱,陽明內實也。

又曰:潮熱者,外欲解也。又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以此知傷寒潮熱,則是表解,裡氣將復,下之而愈。若熱未潮,表未罷,必和解之,隨證而治。

【發汗】潮熱非發於日晡時,腹滿鼻乾,心脅痛,身黃,麻黃連翹赤豆湯。

【和解】潮熱惡寒,或溏,咳逆,小柴胡湯。

陽明中風,脈浮弦小便難而噦,腹滿脅痛,無汗嗜臥,小柴茯苓湯。潮熱脈浮兼寒,小柴胡加桂枝湯。

【解肌】日晡潮熱脈虛者,微汗之,桂枝湯。

【散熱】潮熱身寒為熱未實,陽明中風也,梔子柏皮湯。

陽明脈浮,潮熱或盜汗,黃芩湯。

【攻下】汗後潮熱,不惡寒,腹滿而喘,陽明胃經實證也,大小承氣湯。

下後潮熱,大便復硬,大柴胡湯。脈實者,大承氣湯。

結胸潮熱屬太陽,脈不浮者,大陷胸湯。腹滿不大便,潮熱,小承氣湯微利之。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加瘧狀,日晡熱,脈實,可下,小承氣湯、大柴胡湯。

惡證,傷寒五六日,吐汗下後不解,日晡潮熱,如見鬼狀,循衣摸床,微喘直視,服承氣湯。脈弦者生,澀者死。

白話文:

潮熱這種現象屬於陽明經的病症。陽明經的氣血運行主要在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和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所以如果每天都在這個時間段發熱,特別是在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發作的,就屬於陽明經的潮熱。太陽經的氣血旺盛在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和午時(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少陽經則在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和卯時(上午五點到七點)。如果發熱是在這些時間點出現,表示病邪還沒進入胃腑,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這不是所謂的潮熱。

如果脈象是浮而緊,發潮熱但有腹瀉,或小便困難、大便稀溏,都表示熱邪還在體表,還沒進入臟腑,應該先用和解的方法來處理體表症狀。等到小便正常,大便變硬時,才能用攻下的方法。古書上說:「潮熱,是陽明經裡面有實邪的表現。」又說:「潮熱,表示體表外邪要解除了。」還說:「如果發熱不是潮熱,就不能使用承氣湯。」這表明傷寒引起的潮熱,是體表病邪解除,裡氣即將恢復的徵兆,用攻下的方法可以治好。如果發熱不是潮熱,表示體表外邪還沒解除,必須先用和解的方法,再根據具體情況治療。

【發汗法】 如果潮熱不是在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發作,同時伴隨腹脹、鼻孔乾燥、胸脅疼痛、身體發黃等症狀,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

【和解法】 如果潮熱又怕冷,或是腹瀉、咳嗽、想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如果是陽明經中風,脈象是浮而弦,小便困難又想嘔吐,腹脹、胸脅疼痛,沒有出汗但喜歡睡覺,可以用小柴茯苓湯來治療。如果潮熱而且脈浮還怕冷,可以用小柴胡加桂枝湯來治療。

【解肌法】 如果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潮熱,而且脈象虛弱,可以用桂枝湯微微發汗來治療。

【散熱法】 如果潮熱,身體卻感覺寒冷,表示熱邪還沒形成實證,這是陽明經中風,可以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

如果陽明經脈浮,潮熱又盜汗,可以用黃芩湯來治療。

【攻下法】 如果出汗後出現潮熱,但不怕冷,而且腹脹、氣喘,這是陽明胃經有實邪,可以用大、小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用攻下法治療後,潮熱又出現,大便又變硬,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強實,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胸部有結塊,出現潮熱,屬於太陽經的病症,但如果脈象不是浮脈,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如果腹脹而且不大便,潮熱,可以用小承氣湯來稍微通便。如果病人煩躁發熱,出汗後症狀會減輕,又像瘧疾一樣,下午發熱,脈象強實,可以用攻下法,用小承氣湯或大柴胡湯來治療。

【病情危急時】 如果傷寒病五六天,經過嘔吐、出汗、攻下等方法治療,症狀都沒有緩解,而且在下午出現潮熱,看起來好像看到鬼一樣,手在摸索衣服或床鋪,微微氣喘又眼睛直視,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弦滑,表示病況還有轉機,如果脈象細澀,就比較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