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 (3)

1. 灸疝法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傍陷中。灸三壯,治七疝。),大敦(二穴,在足大母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灸三壯。《千金》云:足大指聚毛中乃足厥陰肝經。),歸來(二穴。),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名丹田。灸百壯。主陰卵偏大㿗病。),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

),中脹(一穴。),章門(二穴。),闌門(二穴,在陰莖根兩傍各開三寸是穴。針一寸半,灸二七壯,治偏墜、木腎腫。)

一法治小兒偏墜。午時令兒坐土上,灸卵下偏墜處七壯,治諸氣、心腹痛、小腸氣、外腎痛。

一法治疝氣,小腹急痛不可忍,足大姆指次指下中節橫紋當中灸五壯,男左女右,效。

一法用細小繩一節量患人口角為一折,如此三折或一角如△此樣,以一角安臍心,兩角在臍下兩傍盡處是穴,灸二七壯。治一切狐疝,水聲上下。

外陵(二穴,在臍左右各去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發,屢用驗。),風市(治疝氣外腎腫,小腸氣痛,腹內虛鳴。)

白話文:

灸疝法

三陰交穴(左右各一穴,在腳踝內側往上三寸,骨頭旁邊的凹陷處。灸三壯,可以治療七種疝氣),大敦穴(左右各一穴,在腳大拇指指甲根部,像韭菜葉形狀的地方以及三根毛髮中間。灸三壯。《千金方》說:腳大拇指的毛髮聚集處是足厥陰肝經的循行部位),歸來穴(左右各一穴),關元穴(一穴,在肚臍下方三寸,又叫做丹田。灸一百壯,主要治療陰囊偏大和疝氣),氣海穴(一穴,在肚臍下方一寸半),中脹穴(一穴),章門穴(左右各一穴),闌門穴(左右各一穴,在陰莖根部兩側各往外三寸的地方。針刺一寸半深,灸十四壯,可以治療偏墜、睪丸腫大)。

有一個方法可以治療小兒偏墜,在中午讓小孩坐在地上,在陰囊下方偏墜的地方灸七壯,可以治療各種氣病、心腹痛、小腸氣、外腎痛。

有一個方法可以治療疝氣,當小腹劇烈疼痛難以忍受時,在腳大拇指第二根指頭指節橫紋的中間灸五壯,男性灸左腳,女性灸右腳,效果很好。

有一個方法是用一小段細繩,測量患者嘴角到嘴角距離為一折,這樣折疊三次或者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把三角形的一個角放在肚臍中心,另外兩個角在肚臍下方兩側邊緣的地方,這就是穴位,灸十四壯。可以治療各種疝氣,以及腹中有水聲上下移動的情況。

外陵穴(左右各一穴,在肚臍左右各往外一寸半的地方,灸這個穴位治療疝氣效果很好,可以永久不再復發,多次使用都有效),風市穴(治療疝氣、外腎腫大、小腸氣痛、腹內虛弱發出鳴響)。

2. 治案

丹溪治一人舊有疳積,後因山行飢甚遇橘芋食之,即上丸腫大,寒熱。先服平胃劑一二帖,次早神思清,氣至下焦,嘔逆覺積動,復吐後,和胃氣,疏通經絡而愈。

一人虛損潮熱偏墜小腸氣,四物加小茴香、吳茱萸、胡蘆巴各五分,枳實、青皮、山楂,漸愈。

滑伯仁治一婦,病寒致疝,自臍下上心皆脹攻痛,而脅尤甚,嘔吐煩悶不進飲食,診其脈,二手沉結不調,曰由此寒在下焦,急攻之,與灸章門、氣海、中脘,服玄胡、桂、川楝、茴香、木香、青皮、白朮、茯苓等,一日一服,溫利丸藥,聚而散之也。

一老人病臍腹㽲痛,醫以溫中散寒無驗。視之,脈兩尺搏堅而沉者,曰此大寒由外入也,寒在外,故為疝,治宜在下。加沉降之劑引入下焦,數服而愈。

一人病氣在濟下築築漸至心下嘔湧痛滿,手足皆青,喉中淫淫而癢,眉末痠疼,口不欲食,頭不欲舉,神昏欲睡而不寐,惡食氣,睪丸控痛,小便數而欠,年未三十,尫瘠尤甚,人劣劣不自持,脈沉弦而澀。曰是得憂鬱憤怒,寒濕風雨乘之為肝疝也。張從正云:諸疝皆屬肝經,且肝欲急,以辛散之,遂以吳茱萸佐以薑、桂及治氣引藥,兼以茴、楝等丸,每日一服,利之,三月安。

白話文:

案例一:

朱丹溪治療一個人,他之前就有消化不良的問題,後來因為爬山肚子很餓,吃了橘子和芋頭,立刻導致上腹部腫大,還發冷發熱。先給他吃了幾帖平胃散,隔天早上,他的精神就清醒了,氣也往下走了,覺得想吐,感覺到肚子裡有東西在動,吐出來後,調理脾胃,疏通經絡就痊癒了。

案例二:

一個人身體虛弱,出現午後發熱、陰囊下墜、疝氣的症狀。給他服用四物湯,再加上小茴香、吳茱萸、胡蘆巴各少許,以及枳實、青皮、山楂,病情就逐漸好轉了。

案例三:

滑伯仁治療一位婦人,她因為受寒導致疝氣,從肚臍以下到心口都覺得脹痛,尤其兩側肋骨更嚴重,還會嘔吐、煩躁、吃不下東西。診斷她的脈象,兩手的脈都沉而結實、不協調,認為這是因為寒氣在下腹部,要趕快攻散寒邪。所以,就給她針灸章門穴、氣海穴、中脘穴,再搭配服用玄胡、桂枝、川楝子、茴香、木香、青皮、白朮、茯苓等藥材,每天服用一帖,並配合溫性的丸藥,讓藥力聚集後散開,病情就改善了。

案例四:

一位老人,肚臍腹部疼痛,醫生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沒有效果。查看他的脈象,兩尺部位的脈搏強勁而沉,認為這是因為大寒從體外入侵,寒邪在外,所以導致疝氣,應該往下治療。於是,給他服用能夠使藥力下行的藥物,數帖之後就好了。

案例五:

一個人,他覺得肚子下面有氣在竄動,慢慢地往上到心口,接著就想嘔吐,肚子脹痛,手腳都發青,喉嚨覺得癢癢的,眉尾痠痛,不想吃東西,頭也抬不起來,神情昏沉想睡卻又睡不著,厭惡食物的氣味,睪丸也會覺得拉扯疼痛,小便次數多但量少,年紀不到三十歲,卻非常瘦弱,身體虛弱到無法自主,脈象沉而弦又澀。認為這是因為他憂鬱憤怒,又受寒濕風雨侵襲,導致肝疝。張從正說過,各種疝氣都跟肝經有關,而且肝氣需要疏通,所以要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就用吳茱萸搭配薑、桂等藥材,以及引導藥性的藥物,加上茴香、川楝子等製成的藥丸,每天服用一帖,疏通氣機,三個月後就痊癒了。

3. 藥方

4. 疝㿗通用諸劑

(《發明》)茴香四神散,治諸疝痛。

小茴香,南木香,穿山甲(炮),全蠍(微炒。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酒水各半盞煎服。

(丹溪)山楂橘核丸,治諸疝痛。

山楂(四兩),橘核(炒),茴香(炒),山梔(炒。各二兩),柴胡,牡丹皮,桃仁(炒),大茴香(炒。各一兩),吳茱萸(泡,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十丸。

(丹溪)腎氣丸,治前證。

小茴香(炒),破故紙(炒),吳茱萸(鹽炒。各半兩),葫蘆巴(七錢半),木香(三錢半)

上為末,蘿蔔汁丸,梧桐子大,鹽湯下五十丸。

(丹溪)五葉湯,治疝氣腫痛極效。

枇杷葉,野蘇葉,椒葉,蒼耳葉,葡萄葉

上以水煎熏洗。

(丹溪)積疝丸,治諸疝。

山楂(炒,一兩),茴香(炒,半兩),牡丹皮,柴胡(各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鹽湯下。

(丹溪)蒼朮附子湯,治疝作痛。

蒼朮(鹽水炒),香附子(鹽水炒),黃柏(酒炒各一錢),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各七分),茴香(炒),附子(鹽炒),甘草(各五分)

上為末,作湯,服後一痛過更不再作。

(《局方》)香殼散,治小腸疝,腹㽲痛,筋急陰股中痛,昏悶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鹽炒),枳殼(麩炒。各一兩),沒藥(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不拘時並進二三服效。

(《寶鑑》)楝實丸,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子(炒),茴香(炒),山茱萸肉,食茱萸(炒),吳茱萸,青皮,陳皮,芫花(酷煮,減半),馬藺花(各等分)

上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寶鑑》)天台烏藥散,治小腸疝氣,卒引臍腹疼痛。

烏藥,木香,茴香(炒),青皮,良薑(炒。各半兩),檳榔(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粒)

上先以巴豆微打破,用川楝子麩炒黑,去麩及巴豆不用,其餘藥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甚者姜酒下。

(《寶鑑》)川楝散,治諸疝氣、小腸氣。

川楝子(一兩。用巴豆十五粒打破同炒黃去巴豆),南木香,小茴香(鹽炒。各一兩)

上為末,空心酒下二錢。

(《集成》)薈陳紫蘇飲,治小腸氣,腎核作痛。

蒼朮,陳皮,紫蘇葉,川楝子(各二錢),蔥白(五根),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聚香飲子,治七疝,心腹及腰脅背脹疼痛皆效。

(《局方》)蟠蔥散,治男子脾胃虛弱,氣滯不行,攻刺心腹連腰背脅痛,膀胱小腹諸疝氣,及婦人血氣刺痛。(二方並見氣門。)

(《局方》)五積散,加鹽炒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姜五片、蔥白五寸煎,空心熱服,治一切腸疝氣痛不可忍。(方見寒門。)

白話文:

[疝氣通用藥方]

(《發明》)茴香四神散: 治療各種疝氣疼痛。

  • 成分:小茴香、南木香、炮製過的穿山甲、微炒的全蠍,各等份。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
  • 用法:每次服用半兩,用酒和水各半杯煎煮後服用。

(丹溪)山楂橘核丸: 治療各種疝氣疼痛。

  • 成分:山楂(四兩)、炒過的橘核、炒過的茴香、炒過的梔子(各二兩)、柴胡、牡丹皮、炒過的桃仁、炒過的大茴香(各一兩)、泡過的吳茱萸(半兩)。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調和米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
  • 用法:空腹用淡鹽水送服十顆。

(丹溪)腎氣丸: 治療以上相同病症。

  • 成分:炒過的小茴香、炒過的補骨脂、鹽炒過的吳茱萸(各半兩)、葫蘆巴(七錢半)、木香(三錢半)。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蘿蔔汁調和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
  • 用法:用淡鹽水送服五十顆。

(丹溪)五葉湯: 治療疝氣腫痛,效果極佳。

  • 成分:枇杷葉、野蘇葉、椒葉、蒼耳葉、葡萄葉。
  • 製法: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
  • 用法:用煎好的藥液熏洗患處。

(丹溪)積疝丸: 治療各種疝氣。

  • 成分:炒過的山楂(一兩)、炒過的茴香(半兩)、牡丹皮、柴胡(各三錢)。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調和米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
  • 用法:每次服用五、六十顆,用淡鹽水送服。

(丹溪)蒼朮附子湯: 治療疝氣發作時的疼痛。

  • 成分:鹽水炒過的蒼朮、鹽水炒過的香附子、酒炒過的黃柏(各一錢)、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各七分)、炒過的茴香、鹽炒過的附子、甘草(各五分)。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煎煮成湯。
  • 用法:服用後,疼痛若能緩解,便不再復發。

(《局方》)香殼散: 治療小腸疝氣、腹部疼痛、筋脈痙攣、陰股疼痛、昏迷不省人事。

  • 成分:鹽炒過的舶上茴香、麩炒過的枳殼(各一兩)、沒藥(半兩)。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酒調服,不拘時間,可連續服用二、三次見效。

(《寶鑑》)楝實丸: 治療陰疝疼痛劇烈難忍及小腸氣痛。

  • 成分:炒過的川楝子、炒過的茴香、山茱萸肉、炒過的食茱萸、吳茱萸、青皮、陳皮、醋煮減半的芫花、馬藺花(各等份)。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煮米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
  • 用法:每次服用三十顆,用溫酒送服。

(《寶鑑》)天台烏藥散: 治療小腸疝氣,突然引起肚臍周圍腹痛。

  • 成分:烏藥、木香、炒過的茴香、青皮、炒過的良薑(各半兩)、檳榔(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粒)。
  • 製法:先將巴豆稍微敲破,與川楝子用麩炒至黑色,去除麩和巴豆不用,其餘藥材一起磨成細末。
  •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酒送服,病情嚴重者用薑酒送服。

(《寶鑑》)川楝散: 治療各種疝氣、小腸氣。

  • 成分:川楝子(一兩,與十五粒敲破的巴豆一起炒至黃色,去除巴豆不用)、南木香、鹽炒過的小茴香(各一兩)。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 用法:空腹用酒送服二錢。

(《集成》)薈陳紫蘇飲: 治療小腸氣,腎核疼痛。

  • 成分:蒼朮、陳皮、紫蘇葉、川楝子(各二錢)、蔥白(五根)、甘草(五分)。
  • 製法:用水一杯半、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剩八分。
  • 用法:空腹溫服。

(《局方》)聚香飲子: 治療七種疝氣,對心腹及腰脅背脹痛皆有效。

(《局方》)蟠蔥散: 治療男子脾胃虛弱、氣滯不通、攻刺心腹連腰背脅痛、膀胱小腹各種疝氣,以及婦人血氣刺痛。(此方見於氣門篇。)

(《局方》)五積散: 加入鹽炒過的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生薑五片、蔥白五寸煎煮,空腹熱服,治療一切腸疝氣痛難忍。(此方見於寒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