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 (2)
卷之六十 (2)
1. 疝有七疝五疝三因之不同
古有七疝,曰厥、症、寒、盤、氣、附、狼也。其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曰厥疝。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腎曰症疝。因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曰寒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曰氣疝。其痛在臍傍曰盤疝。腹中臍下有積聚曰附疝。小便與陰相引,大便難曰狼疝。
其證發時則可驗。又有石疝、血疝、陰疝、氣疝,妒疝,此五者有名而無形也。外有心疝、寒疝、肌疝、疝癖數者,其名不同,病則大同小異,世俗呼為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橫弦、豎弦、偏墜、木腎、腎余、陰腫,由疝之為病,其名別也。至於張子和論七疝,曰寒、水、筋、血、氣、狐、㿗七者是也。
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風冷,內多房事,宜溫劑下之,久則無子。水疝者,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之於飲水醉酒使內,亦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冷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
筋疝者,其狀陰莖腫脹,或潰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有白物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血疝者,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傍、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內,使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者,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脹,怒哭既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灸之。
狐疝者,其狀如丸,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經流氣之藥下之。㿗疝者,其狀陰囊大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
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藥下之,以苦堅之。雖然,疝之名不同,大抵不過寒濕熱之邪氣,分三因盡之矣。稟生於胎氣者,此不內外因也。冒寒涉濕而得者外因也,酷好酒面內濕下著者內因也。總不外此三因法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提到疝氣有七種,分別是厥疝、症疝、寒疝、盤疝、氣疝、附疝、狼疝。
- 厥疝:會心痛、腳冰冷,吃東西會吐出來。
- 症疝:肚子裡脹氣,心下(胃部附近)很痛,感覺像腎臟積了東西。
- 寒疝:因為吃了寒冷的食物,導致脅下(肋骨下緣)和肚子都痛。
- 氣疝:肚子時脹時消,並且感到疼痛。
- 盤疝:疼痛位置在肚臍旁邊。
- 附疝:肚臍下方有腫塊。
- 狼疝:小便時會牽引到陰部,大便困難。
這些疝氣發作時可以明顯觀察到。另外還有石疝、血疝、陰疝、氣疝、妒疝,這五種只是有名稱,但沒有具體形態。外面也有人稱心疝、寒疝、肌疝、疝癖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病症大同小異,民間俗稱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橫弦、豎弦、偏墜、木腎、腎余、陰腫等,都是因為疝氣導致的各種不同名稱。
張子和認為疝氣有七種,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
- 寒疝: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頭,陰莖勃起困難,或者勃起時會牽引睪丸而疼痛,通常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冬天涉水、淋雨雪、坐在風寒的地方、性生活過多導致,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如果拖久了可能導致不孕。
- 水疝:陰囊腫痛,時常流汗,陰囊腫脹像水晶,或是陰囊搔癢流出黃水,或者按壓小腹會聽到水聲。通常因為飲酒過量、勞累出汗時又吹到風寒濕氣,導致積聚在陰囊,寒冷的水氣會導致突然發作的疝氣,應該用排除體內水濕的藥物治療。
- 筋疝:陰莖腫脹,甚至潰爛流膿,或者疼痛並且筋脈收縮,或者陰莖疼痛,痛到極點會癢,或者陰莖挺起無法縮回,或者小便時會排出白色物質,通常因為性生活過度、勞累受傷,或是因為邪術所害,應該用可以讓心氣下降的藥物治療。
- 血疝:在小腹兩側、恥骨兩端中間出現像黃瓜一樣的腫塊,民間稱作便癰。通常因為春夏天氣炎熱,過度勞累,導致氣血溢出,滲入陰囊,久而久之形成癰腫,膿液少而血多,應該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
- 氣疝:氣會從腎臟區域向上延伸到陰囊,或者因為哭鬧生氣導致脹氣,怒氣平息後氣也散去。有治療方法可以用針刺放出體內積氣,但針刺可能有風險,應該用疏散氣滯的藥物治療。小孩也可能會有這種病,民間稱作偏氣,通常是因為父親年紀老邁,或者年輕時陰莖痿軟、精氣不足,勉強行房而懷孕,胎兒在母體中就有的病。這種疝氣如果不治療,只能用艾灸築賓穴來緩解。
- 狐疝:腫塊像丸子一樣,躺下會進入腹部,站立或行走時又從腹部跑進陰囊。如同狐狸白天出洞排泄,晚上回洞休息。這種疝氣上下來回移動,和狐狸的習性很像,也和氣疝很類似,患者需要使用帶鉤子的鈴鐺來固定,應該用疏導經絡氣流的藥物治療。
- 㿗疝:陰囊腫大像一斗米,不痛不癢,通常因為潮濕的地氣所致,所以江淮一帶比較常見,應該用去除濕氣的藥物治療。
女性陰部突出也屬於這類,通常是因為熱氣導致無法固攝,不可以當作虛寒來溫補,這種情況應該稱作瘕,應該用苦味的藥物治療,用苦味來堅固。
總而言之,疝氣的名稱雖然不同,但主要都是因為寒、濕、熱的邪氣所致,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原因:一、是胎裡帶來的,這不屬於內外因;二、是冒著寒冷、涉水受濕而得,屬於外因;三、是過度飲酒、吃太多油膩食物,導致體內濕氣下注,屬於內因。總之,不外乎這三種原因。
2. 脈候
《內經》曰:肝脈急大沉皆為疝。心脈滑搏急為心疝。肺脈沉搏急為肺疝。三陽急為瘕疝。三陰急為脾疝。三陰脾脈則病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浮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浮則病肝風疝。寸口脈弦而緊,弦緊相搏則為寒疝。趺陽脈虛遲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肝脈如果呈現急促、強大且沉在裡面的現象,都屬於疝氣。心脈如果呈現滑動有力且急促的現象,是心疝。肺脈如果呈現沉在裡面且有力又急促的現象,是肺疝。如果三陽脈都呈現急促的現象,是瘕疝。如果三陰脈都呈現急促的現象,是脾疝。三陰脈中的脾脈如果呈現急促的現象,則會導致脾風疝。陽明脈如果呈現滑動的現象,則會導致心風疝。太陽脈如果呈現浮在表面的現象,則會導致腎風疝。少陽脈如果呈現浮在表面的現象,則會導致肝風疝。寸口脈如果呈現像琴弦一樣的緊繃,而且緊繃的脈象互相搏動,就會形成寒疝。趺陽脈如果呈現虛弱遲緩的現象,也是寒疝,會導致繞著肚臍疼痛,如果發作時會自己流汗,手腳冰冷。
3. 治法
4. 治疝不宜先補
許學士云:疝疾雖因虛而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行,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邪,然後補益,斯其治也。
白話文:
許學士說:疝氣這種疾病雖然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引起的,但不可以因為虛弱就馬上進補。醫書上說:「邪氣侵入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虛弱。」如果邪氣停留在體內沒有排除,疾病就會轉為實證。所以一定要先清除積存在體內的邪氣,然後再進補,這才是治療疝氣的方法。
5. 疝本肝經宜通勿塞
《靈樞經》治疝,必曰取厥陰以下之,言足厥陰肝經病則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且《內經》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而肝主筋,睪者乃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是厥陰與衝任督之所會也。
《靈樞》言足厥陰之經筋聚於陰器,其病疝。傷於寒則陰縮,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臥溫陰器,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於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諸厥陰。
丹溪曰:疝氣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有云肝為相火者,有瀉無補,肝只有余,腎只不足,有以龍膽瀉肝湯治疝而效甚速者可知矣。或曰:自《素問》以下皆為寒治何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郁之既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故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末備。
今世用烏頭、梔子作湯服之甚效甚捷,是亦以烏頭疏通寒邪,梔子利其濕熱,亦通之之法,豈必用硝、黃、巴、牽之類,而方謂之通乎?夫寒也,熱也,濕也,故皆宜於通也,疏散、分利、針灸者,皆通之法也,善醫者宜擴充之。
丹溪云:凡七疝多用熱藥而獲效者,則《內經》從治之法耳。須用寒涼藥監製之,不可純用大熱之劑,如用烏、附之類,令人久服多服,必變劇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陳湯加枳實、山楂、橘核、梔子等藥煎,入薑湯汁熱辣飲之。
諸疝發時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薑汁入湯調服,亦治心痛,因清痰而作痛者。
凡疝氣挾虛者,必以參、術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川楝子、小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類。
諸疝定痛速效,枳實、山楂各炒,濕盛者加荔枝核炒為末,丸服或用長流水調末空心服一二錢。一本有川楝肉。
陽明經受濕熱傳入大腸,惡寒發熱,小腸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用山梔、枳實、桃仁、山楂等分,入薑汁煎,熱服。
肥人疝腫作痛,惡寒發熱,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驗。
木腎是濕熱頑痹結硬如痰核之類,反不痛是也,治宜溫散利逐之。
㿗疝有四,一云不痛者是㿗,《三因》論腸㿗因房室過度,原臟虛冷,腸邊膋系不收,墜入㿗中上下,難治。氣疝因七情臟氣下墜,陰㿗腫脹急痛,易治。卵㿗因勞役坐馬,致卵核腫脹,或偏有大小,上下無常,此難治也。外有婦人陰門挺出,名曰㿗病,但治不同耳。
凡㿗非斷房事與厚味不可用藥。
㿗不痛者,以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之屬。
治七疝須先灸三陰交、大敦穴,然後服藥,無不愈者。
白話文:
標題:疝氣的根本在肝經,宜疏通不宜阻塞
《靈樞經》提到治療疝氣,一定要取用足厥陰肝經以下的穴位,意思是說足厥陰肝經發生病變,就會導致小便失禁或小便不通暢。狐疝主要是腎經、膀胱經和小腸經的問題,這裡不談論疝氣發生的地方,而將其視為肝臟的一部分。此外,《內經》認為男性的宗筋是骨頭匯聚之處,而肝臟主管筋脈,睪丸雖然是外生殖器,但並非屬於足厥陰肝經,環繞睪丸的筋脈與陰莖的伸縮沒有關係。在女性身上,則對應於陰戶,陰戶內外有兩部分,一個是廷孔,另一個是窈漏,這裡是足厥陰肝經與衝脈、任脈、督脈交會的地方。
《靈樞經》說足厥陰肝經的經筋匯聚於陰器,其病變就是疝氣。如果受寒則陰部會收縮,受熱則陰部會鬆弛而無法收縮。治療方法是讓病人躺著並溫暖陰部,所以陽明經、太陰經和厥陰經的經筋都會在陰器匯合,只有厥陰經主管筋脈,所以患上疝氣一定與厥陰經有關。
朱丹溪說,疝氣就是睪丸連著小腹一陣陣的疼痛。有的疼痛在睪丸,有的疼痛在五樞穴旁邊,這些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圍。有人認為肝是相火,所以要瀉火而不能補,因為肝總是過盛而腎總是不足,所以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疝氣效果很快,由此可知原因。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素問》等書都用寒性藥物治療呢?這是因為疝氣大多是因為濕熱鬱積在經絡,時間久了又被寒邪束縛住,導致無法疏散,所以才會產生疼痛。如果只把它當作寒證來治療,恐怕是不全面的。
現在有人用烏頭、梔子做成湯劑服用,效果很好而且快速,這也是利用烏頭來疏通寒邪,用梔子來排除濕熱,也是疏通的方法。難道一定要用硝石、黃連、巴豆、牽牛子這類藥物才算疏通嗎?其實,寒也好,熱也好,濕也好,都應該疏通。疏散、利濕、針灸等方法,都是疏通的方法,好的醫生應該要懂得擴充這些方法。
朱丹溪說,多數疝氣用熱藥治療而有效,這其實是《內經》所說的「從治」方法。必須用寒涼藥物來制約熱藥,不能單純使用大熱的藥物,像是烏頭、附子之類,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病情必定會惡化到無法治療。比較好的方法是用二陳湯加上枳實、山楂、橘核、梔子等藥材煎煮,加入薑湯汁熱熱地喝下。
各種疝氣發作時,可以用海石、香附這兩味藥磨成粉,用薑汁調和後加湯服用,也能治療因為痰積而引起的心痛。
凡是疝氣伴隨虛證的人,一定要用人參、白朮作為主藥,再搭配疏導的藥物,像是川楝子、小茴香、枳實、山楂、梔子等。
對於各種疝氣,能迅速止痛的藥方,是將枳實和山楂炒過後磨成粉,濕氣重的可以再加入炒過的荔枝核,做成藥丸服用,或者用流動的水調和藥粉,空腹服用一到兩錢。也有藥方使用川楝肉。
陽明經受到濕熱侵襲,傳入大腸,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小腸連著毛際處有腫塊悶痛到難以忍受,這時可以使用山梔子、枳實、桃仁、山楂等份量相同的藥材,加入薑汁煎煮後熱服。
肥胖的人患上疝氣,出現腫脹疼痛,怕冷發熱,可以使用五苓散加入茴香煎煮服用,效果很好。
木腎指的是濕熱頑固積聚,形成堅硬如痰核的腫塊,反而不痛,治療方法應該用溫性藥物來散開、疏通。
㿗疝有四種,其中一種是不痛的,稱為㿗。《三因方》認為腸㿗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臟腑虛冷,腸道周圍的筋膜鬆弛,讓腸子掉落到㿗中,難以治療。氣疝是因為情緒不佳導致臟腑之氣下墜,陰部腫脹疼痛,容易治療。卵㿗是因為勞累或騎馬,導致睪丸腫脹,有時大小不一,時上時下,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另外還有婦女陰道脫垂,也稱為㿗病,但治療方法不同。
凡是患有㿗病,不戒除房事和肥甘厚味,是無法用藥物治療的。
㿗病不痛的,可以用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等藥材治療。
治療各種疝氣,必須先針灸三陰交和大敦穴,然後再服用藥物,通常都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