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六十

2. 疝氣門

3. 病機

4. 內經敘論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又曰: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又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甲乙經》曰:邪在小腹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上衝肝肺,客冷散於胸,結於臍,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則衝於心胸,蓋其經絡所繫屬也。啟玄子曰:控,引也。睪丸,陰丸也。

《靈樞經》曰: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腎,貫肝絡肺繫心,氣盛厥氣上衝也。

又曰:疝㿗者,陰連小腹急痛也。

《巢氏病源》云: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氣血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難經》曰: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

《原病式》曰:㿗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氣連小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足厥陰之脈也。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任脈發生病變,男子會出現內部結塊導致的七種疝氣,女子則會有白帶過多和腹部腫塊。

又說:肝脈脈象如果大而急促且沉,都屬於疝氣。

又說:小腹部疼痛牽引到睪丸,再向上牽引到腰部和背部,甚至向上衝到心臟,會吐出清水,並且會打嗝,嚴重時會影響心臟,容易健忘和悲傷。《甲乙經》說:病邪在小腹,是小腸的病變。小腸生病時,小腹會疼痛並牽引到腰背,並貫穿到肝臟和肺臟。當經脈虛弱時,風寒之邪就會趁虛而入。邪氣入侵後,會向上衝擊肝肺,寒氣會散佈在胸部,結聚在肚臍,牽引睪丸,向上而不向下,疼痛會延伸到腹部,嚴重時會衝擊心胸,這是因為經絡的連接所造成的。啟玄子說:牽引就是拉扯的意思。睪丸,也就是陰丸。

《靈樞經》說:病邪在小腸,會連帶到睪丸,並影響腎臟,貫穿肝臟,聯繫肺臟,並與心臟相連,氣血旺盛時會出現氣厥而向上衝。

又說:疝氣,指的是陰部連帶小腹的急迫疼痛。

《巢氏病源》說:各種疝氣,都是因為陰氣積聚在體內,又受到寒氣的侵襲,使得營衛之氣失調,氣血虛弱,所以風寒之邪會進入腹部而形成疝氣。疝氣,就是指疼痛,有的會出現小腹疼痛導致大小便困難,有的會手腳冰冷,肚臍周圍疼痛,自發性出汗,或者寒氣逆向上衝到心腹,導致心痛,或者腹部裡急後重而疼痛。這些症狀不只一種,所以稱為各種疝氣。

《難經》說:任脈發生病變,其內部會感到難以忍受的結塊,男子會因此出現七種疝氣。

《原病式》說:疝氣,是小腹牽引到睪丸,腫脹急迫並伴隨絞痛。這是因為寒氣主導收縮的緣故。寒氣到了極致,使得身體的運化功能受阻,所以會腫脹飽滿。經文說:男子疝氣,指的是陰部連帶小腹的急迫疼痛。婦女的小腹腫脹,都與足厥陰肝經的脈絡有關。經注說:寒氣聚集而形成疝氣。

5. 疝病有寒有熱

經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壅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㿗疝。夫熱在外,寒在內,則累垂,此九夏之氣也;寒在外,熱在內,則卵縮,此三冬之氣也。足太陽膀胱之脈逆上,迎手太陽小腸之脈下行,至足厥陰肝之脈不得伸,其任脈並厥陰之脈逆,則如巨川之水,致陽氣下墜,是風寒濕熱下出囊中,致而睪腫大謂之曰疝,大甚則為㿗。

足厥陰肝之木,與太陽膀胱寒水之脈同至前陰之末,傷寒家說足厥陰肝經為病,煩滿囊縮,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

《玉機微義》云:以平康不病之人論之,夏暑大熱,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縮收上。與前三說若不同也,乖耶?否耶?答曰:傷寒家囊卵縮,大熱在內,宜承氣湯急下之,與經筋說囊卵縮大寒在外亦是熱在內,與傷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之人以證之。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亦應之,故寒在外則皮急,皮急則囊縮。

夏月陰氣在內,陽氣在外,人亦應之,故熱在外則皮緩,皮緩則囊垂,此㿗疝之象也。三文殊,皆一理也。

《原病式》云:㿗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器連少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足厥陰肝之脈也。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經言五臟皆主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斯從寒也。

如疝脈緊急洪數則為熱痛,經言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煩冤而痛出白蠱,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結銷爍脂肉如蠱之食,故名曰蠱也。然經之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止言為寒,當以脈證辨之。

白話文:

經文說:三陽經生病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下方會出現腫脹,還會導致痿軟無力、腿肚抽筋等問題,病邪傳導下去就會變成索澤病,再傳下去就變成㿗疝。如果熱在體表,寒在體內,就會導致陰囊下垂,這是夏天暑熱的表現;如果寒在體表,熱在體內,就會導致陰囊收縮,這是冬天寒冷的表現。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氣血逆行向上,迎著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氣血向下走,到達足厥陰肝經時,氣血無法舒展,加上任脈和厥陰經的經脈氣血逆行,就像巨大的河水一樣,導致陽氣向下墜落,風、寒、濕、熱等邪氣就從陰囊中跑出來,使得睪丸腫大,這就是所謂的疝氣,腫脹嚴重時就變成㿗病。

足厥陰肝經的氣血,和足太陽膀胱經的寒水之氣在陰部末端匯合,傷寒學派認為足厥陰肝經生病,會出現煩躁不安、腹脹、陰囊收縮等症狀,應當立即使用大承氣湯來瀉掉體內的熱邪。

《玉機微義》說:以健康沒病的人來看,夏天暑熱,陰囊和睪丸會鬆弛下垂;冬天寒冷,就會迅速收縮向上。這與前面所說的三種情況好像不一樣,難道是矛盾的嗎?不是的。回答說:傷寒學派認為陰囊收縮,是因為體內有大熱,所以要用承氣湯來緊急瀉熱。經脈學說認為陰囊收縮是因為體外有大寒,但體內仍然有熱,這和傷寒學派的觀點是一致的,所以再次引用健康人來證明。冬天陽氣在體內,陰氣在體表,人體也會跟著變化,所以寒冷在體表就會導致皮膚緊張,皮膚緊張就會導致陰囊收縮。

夏天陰氣在體內,陽氣在體表,人體也會跟著變化,所以熱在體表就會導致皮膚鬆弛,皮膚鬆弛就會導致陰囊下垂,這就是㿗疝的表現。這三種說法,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原病式》說:㿗疝的症狀是小腹連帶陰囊,出現腫脹、緊迫、絞痛的感覺,這是因為寒邪導致拘束收縮的緣故。寒冷到了極點,就會讓脾土化生水濕來制約,所以就會腫脹滿悶。經文說丈夫㿗疝,是指陰部連著小腹出現急迫疼痛的感覺,所以這樣說。婦女小腹腫脹,多半是足厥陰肝經的問題。經文註解說:寒氣聚集就會形成疝氣。另外,經文還說五臟都可能導致疝氣,但關鍵在於脈象急促。註解說脈象急促是寒邪的表現,但是寒邪會使脈象短小遲緩,現在說急促,並不是指脈象快速而洪大,而是表示脈象從寒的表現。

如果疝氣的脈象是緊急洪數,那就表示是熱痛。經文說脾臟的病邪傳到腎臟,這種病叫做疝瘕,會出現小腹煩悶疼痛,並排出白色分泌物。註解說小腹疼痛並且排尿時會出現白色液體。還有一種情況,是外來的熱邪在體內結聚,消耗脂肪肌肉,就像蟲子啃食一樣,所以稱之為蠱病。但是經文再次提到熱邪也會導致疝瘕,那麼就不能只認為疝氣是寒邪造成的,應該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

6. 南方疝氣屬濕熱者多

丹溪曰:疝痛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自《素問》以下皆以為寒,蓋經絡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世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以通之可也,亦有踢冰涉溺不病疝者,以其素無熱也。因而思之,疝病始於濕熱在經遏至久,又感外寒,濕熱收鬱而作痛,若只作寒論,恐有未備。

或曰:此證多客厥陰一經,濕熱之積何由而致?曰:夫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本經。火鬱之久,濕氣便成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肝屬木,惟速急,火性暴,為寒束,宜其痛甚而暴也。古方以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其效亦速,後因此方隨形證加減無有不應。

又須分濕熱多少而治之,但腫多為濕㿗是也。卻有水氣而腫,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朮為君而佐以疏導,診其脈沉緊而豁大是也。若不以補瀉兼施,但行決裂之法,禍不旋踵。

《辨疑錄》云:每見男子小腸疝氣,痛不可忍,陰曩腫大,或偏墜一邊,發作之時小腸捫之聲如青蛙,狀如桃李木瓜,衝上則面黑,墜下則仆地。病者不勝痛苦,諸醫治療莫測其機。有云:疝本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恐為未備之說。原夫疝氣,肝經屬本,心腎屬標。疝者多濕熱怒氣傷肝,房勞過傷心腎,胞絡鬱結,小腸皮裡膜外氣聚而無出,以致如斯。

或曰:以心腎為標,今以房勞過傷,是獨言其腎也,譬如小兒偏墜,無房勞,斯疾何由而作也?曰:小兒因稟父母濕熱,氣鬱小腸而成遍墜,皆不作疼痛。至於中房勞過度戕其真氣,胞絡氣虛,腎邪衝上,往來疼痛,故發作無度。今世俗作寒氣或作鬱結而治,每用香燥,及用大黃、牽牛、巴霜利其大便,元氣轉傷而病愈甚。

余考小腸多氣少血之經,心氣鬱結則腑受邪,肝氣一盛則子亦盛矣,故二氣攻入小腸、膀胱而痛病者,但手捫之可忍,殊不知皮膜漸寬,其氣愈熾,服藥不能避忌,年遠根深,故難治救。每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獲效者多,不利小便出邪,愈者鮮矣。

按藥性,豬苓、澤瀉分理陰陽,以和心與小腸之氣;白朮調脾,並利臍腰間濕及死血;茯苓淡利膀胱水;桂能伐肝邪;茴香善治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去膀胱之氣;檳榔下氣,少加木通以為導引小腸之火出也,屢用屢驗。

白話文:

丹溪說:疝氣痛得很厲害時,睪丸會連著小腹一起劇烈疼痛,這種疼痛有時摸得到腫塊,有時摸不到,有時會聽到聲音,有時卻沒有。從《素問》這本書開始,大家都認為疝氣是受寒引起的,因為經絡受寒會收縮而運行不順暢,所以才會疼痛。但是世上有人受寒卻沒有疝氣,一定有其他說法可以解釋,也有人踩冰、涉水卻沒有得疝氣,因為他們本身沒有熱氣。因此我認為,疝氣一開始是濕熱之氣在經絡中積聚太久,又感受外來的寒氣,導致濕熱鬱積而引起疼痛。如果只把它當作寒氣來治療,恐怕不夠全面。

有人問:這個病多半侵犯肝經,那濕熱之氣是怎麼來的?我回答:勞累過度會使筋脈產生火氣,吃太飽會使胃產生火氣,房事過度會使腎產生火氣,大怒會使肝經產生火氣。火氣鬱積久了,濕氣就會變成黏稠的液體,凝結後進入血管,流到肝經。肝屬木,性情急躁,火性暴烈,被寒氣束縛住,所以疼痛才會如此劇烈而突然。古人用烏頭、梔子等量煮湯服用,效果很快,後來根據病人不同的症狀調整藥方,幾乎沒有不見效的。

還要分辨濕熱的多少來治療,通常腫脹明顯多半是濕氣,但也有水腫,或因虛弱而發病的,這時要用人參、白朮為主藥,再搭配疏導的藥。診斷時如果脈象沉而緊又兼有洪大的現象,就是這種情況。如果只用攻破的方法,而不補瀉兼顧,很快就會出問題。

《辨疑錄》記載:常見男子小腸疝氣,痛到無法忍受,陰囊腫大,或偏向一邊,發作時,摸起來小腸的聲音像青蛙叫,腫脹的樣子像桃子、李子或木瓜。氣往上衝會臉色發黑,往下墜則會跌倒在地。病人非常痛苦,許多醫生都搞不清楚病因。有人說:疝氣是肝經的病,和腎經毫無關係,恐怕不夠全面。其實疝氣,肝經是根本,心腎是標。疝氣多因濕熱、怒氣傷肝,房事過度傷心腎,導致胞絡鬱結,小腸內外有氣積聚而無法排出,才會這樣。

有人問:你說心腎為標,又說房事過度會傷腎,這樣豈不是只說腎的問題?例如小孩也會有疝氣,他們沒有房事,那這病又是怎麼來的?我回答:小孩是因稟受父母的濕熱之氣,導致氣鬱積在小腸,才會偏墜,但通常不會疼痛。至於中年人因房事過度耗損真氣,胞絡氣虛,腎邪之氣往上衝,才會反覆疼痛,發作無常。現在世俗都當作寒氣或鬱結來治療,常用辛香燥熱的藥,或是用大黃、牽牛子、巴豆等瀉藥來通便,反而會更傷元氣,使病情加重。

我認為小腸是多氣少血的經絡,心氣鬱結會使腑臟受邪,肝氣旺盛會使肝的子臟(如小腸)也旺盛。所以當肝、心二氣一起侵入小腸、膀胱時,就會引起疼痛。剛開始用手按壓還可以忍受,但久而久之,皮膜會逐漸鬆弛,氣也會越來越強盛。如果服藥又不忌口,時間久了病根扎深,就難以治癒。我常用五苓散,再加入一些行氣的藥,效果很好。如果不用利小便來排除邪氣,就很難治好。

我分析藥性:豬苓、澤瀉能分理陰陽,調和心與小腸之氣;白朮能調脾,也能利除臍腰間的濕氣和死血;茯苓能利膀胱的水;桂枝能消除肝邪;茴香善於治療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能去除膀胱之氣;檳榔能降氣,再稍微加點木通來引導小腸之火排出。我屢次使用這個方法,效果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