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5)

1. 發熱

瘥後勞役復發熱者,小柴胡湯。食復發熱,梔子豉湯。

病後虛羸,微熱不去者,竹葉石膏湯。

【雙解】里證已急,或脈浮,或頭痛,風寒表證仍在者,過經不解是也,大柴胡湯。此解表攻裡之法,故曰雙解,非前兩解之比也。

【出血】傷寒七八日不解,自胸至頭上面目俱帶紫黑壅腫,寸脈浮大而數,是欲作衄而不能出也,用箬葉或茅刺於兩鼻中彈刺之,出血一二升而安。今西北方人於兩尺澤刺出血如射即安,謂之打寒。此許學士遺意也,正《易》所謂血去惕出,有自來矣。但北方之人不諳此理,凡一切雜病內傷,動輒刺血,亦謂之打寒。

甫見氣血俱虛而病者又行此法,是犯虛虛之戒,而遂致於不可救者何限哉?

【越婢】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不可表散,宜解表邪而益胃滋津,桂枝二越婢一湯。

【吐】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胸中痞硬,上逆,胸有寒也,宜吐之,瓜蒂散。或心中結痛而煩,梔子豉湯。

【劫】有汗下後陰陽之氣下陷,熱不退,其人昏倦,不渴不食者,宜鎮之,來復丹、靈砂丹。

【針】身熱惡寒取後谿。身熱汗出,手足厥冷,取大都。身熱頭痛不食,取三焦俞。汗不出取合谷、後谿、陽池。身熱而喘,取三間,餘熱不盡,取曲池。煩滿汗不出,取風池、命門。汗出煩熱,取五處、攢竹。上脫、煩心、好壯,則取巨闕、商丘。身熱頭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熱進退頭,取神道、關元、懸顱。(以上出《針經》)。

【灸】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取氣海、關元。少陰發熱,取大溪。

發熱反欲得衣,熱在肌表,寒在骨髓,脈沉遲,手足或微厥,下利清穀,此陰證發熱表未解,四逆湯、通脈四逆湯。《活人書》表熱裡寒先與陰旦湯已,次用小柴胡湯加桂溫表。

白話文:

病癒後因為過度勞累而再次發燒,用小柴胡湯治療。因為飲食不當而再次發燒,用梔子豉湯治療。

生病後身體虛弱,有輕微發燒卻一直不退的,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雙解】病邪在裡且病勢緊急,或者脈象浮,或者有頭痛,風寒表證仍然存在的,這是病邪傳經未解的表現,用大柴胡湯治療。這是同時解表和攻裡的治療方法,所以稱為雙解,和前面說的單純解表或攻裡不同。

【出血】傷寒七八天沒有好轉,從胸部到頭部、臉部都呈現紫黑色腫脹,寸脈浮大且跳動快速,這是想要流鼻血但卻流不出來的狀況,用箬葉或茅草在兩個鼻孔中彈刺,流出一兩升血就好了。現在西北方的人在兩個尺澤穴刺血,像箭一樣射出,病就好了,這叫做「打寒」。這是許學士遺留下來的方法,《易經》所說的「血去惕出」也是這個道理。但是北方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凡是遇到各種雜病或內傷,動不動就刺血,也說成是「打寒」。

剛看到氣血虛弱的病人卻又用這種方法,這就犯了「虛虛」的禁忌,因此導致無法救治的案例不計其數。

【越婢】太陽病發燒怕冷,但發熱的感覺比怕冷多,脈象微弱,不能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應該用解表邪同時補益脾胃、滋潤津液的方法,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吐】病情像桂枝證,但沒有頭痛、脖子不僵硬的症狀,胸中感覺痞悶、堅硬,有氣往上逆,這是胸中有寒邪的表現,應該用催吐的方法,用瓜蒂散。或者心中結痛且煩躁,用梔子豉湯治療。

【劫】有因為發汗或攻下而導致體內陰陽之氣下陷,發燒不退,人昏沈疲倦,不口渴、沒有食慾的,應該用鎮靜的方法,用來復丹、靈砂丹。

【針】身體發熱怕冷,取後谿穴。身體發熱有汗,手腳冰冷,取大都穴。身體發熱頭痛不思飲食,取三焦俞穴。沒有汗,取合谷、後谿、陽池穴。身體發熱且喘,取三間穴,餘熱未盡,取曲池穴。煩躁胸悶又沒汗,取風池、命門穴。有汗又煩躁發熱,取五處、攢竹穴。上脫、煩心、喜歡強壯,則取巨闕、商丘穴。身體發熱頭痛不出汗,取曲泉穴。身體發熱時好時壞,取神道、關元、懸顱穴。(以上出自《針經》)。

【灸】六脈沉細,一息之間跳兩三下,取氣海、關元穴。少陰發熱,取太溪穴。

發燒反而想穿衣服,這是熱在肌膚表面,寒在骨髓,脈象沉緩,手腳可能稍微冰冷,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這是陰證發熱,表邪未解,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治療。《活人書》說,表熱裡寒,先用陰旦湯,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來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