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4)

1. 發熱

翕翕然而發熱者,表熱也:蒸蒸而熱者,裡熱也。表熱者,風寒客於皮膚,邪熱怫鬱於外,表熱而里不熱也。裡熱者,陽氣下陷,入於陰中,裡熱甚而達表也。其在半表半裡者,以表熱未罷,邪氣傳裡,里未作實,則表裡俱熱,而但輕於純在裡也。至於三陰發熱,則有腹痛,手足厥冷,其脈或沉,或下利為異。

(節庵調太陰厥陰皆不發熱,惟少陰反有發熱,蓋謂本經原無熱證,但三陽經之熱未去,病至三陰,而三陽經之熱證猶在,故仲景有謂腹滿時痛者,病屬太陰,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夫腹滿,太陰經證也,治以桂枝以解表,甘草、芍藥以瀉熱是也。又厥陰條云:手足厥寒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夫手足厥寒者,厥陰經證也,治以桂枝、細辛以解表,芍藥、甘草以瀉熱是也。)

脈陰陽俱虛熱不止,汗後下後復發熱,脈躁急,利與熱懼不止者難治。

【發汗】太陽病發熱頭痛惡寒,脈浮緊無汗為表實,麻黃湯。

太陽陽明合病,頭痛目疼鼻乾,脈浮發熱下利,葛根湯。

太陽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頭痛發熱惡風,小青龍湯。

傷寒見風,傷風見寒,太陽無汗,脈浮緊煩躁,大青龍湯。

【解肌】太陽頭痛發熱惡寒自汗,脈浮緩為表虛,桂枝湯。

脈浮緩,反無汗;脈緊,反煩躁,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陽明頭痛發熱,不惡寒而渴,肌肉痛,脈浮大而長,葛根解肌湯。

【兩解】榮衛兼和是也。如傷寒見風脈,風見寒脈,為榮衛兩傷,脈浮緊無汗,大青龍湯。

發熱脈浮,大小便赤,煩渴,此表裡證俱見,或有汗,脈浮,小便澀,並宜五苓散。

【六經表】少陽發熱,胸滿脅痛,小柴胡。太陰熱而腹痛,桂枝湯。少陰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下利厥逆,裡寒外熱,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

厥陰手足厥冷而身熱者,當歸四逆湯。

【下】傷寒發熱四五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屬胃也,調胃承氣湯。陽明病身熱汗出濈濈然,脈實者,同上。

汗後不惡寒但熱者,並陽明發汗過多而反熱,俱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急下之,大承氣湯。脈浮數者,大柴胡湯。

身熱汗不出,內實反惡熱;或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嘔吐而利,俱大柴胡湯。無痞滿,無潮熱,無譫語,脈不沉,俱勿輕下。

【溫】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四逆湯。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

【和】頭痛身熱,小便自利,或惡寒,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

脈浮發熱,無汗而渴,表裡相半,小柴胡湯。

壯熱頭痛心中煩者、梔子黃芩湯。

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梔子豆豉湯。

發汗又復下之,惡寒發熱者,小建中湯。

白話文:

身體微微發熱,像是從皮膚表面散發出來的,這是表熱;身體發熱,感覺像從體內蒸出來的,這是裡熱。表熱是因為風寒侵入皮膚,邪熱鬱積在體表,所以只有表熱而沒有裡熱。裡熱是因為陽氣虛弱下陷,跑到陰的部位,裡面的熱很嚴重而傳到體表。如果熱在半表半裡之間,那是因為表熱還沒消退,邪氣傳到裡面,但裡面的情況還不嚴重,所以表裡都發熱,但比單純的裡熱要輕一些。至於三陰經的發熱,通常會伴隨腹痛、手腳冰冷,脈象可能沉伏,或者出現腹瀉等不同症狀。

(節庵認為太陰和厥陰經一般不會發熱,只有少陰經反而會有發熱的情況。這是因為少陰經本身沒有熱證,而是三陽經的熱沒有消退,病傳到三陰經時,三陽經的熱證還在。所以張仲景提到,如果腹部脹滿、時有疼痛,這是太陰經的病,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腹脹是太陰經的症狀,用桂枝來解表,用甘草和芍藥來瀉熱。厥陰經的症狀則是手腳冰冷,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手腳冰冷是厥陰經的症狀,用桂枝和細辛來解表,用芍藥和甘草來瀉熱。)

如果脈象顯示陰陽俱虛,熱度不退,發汗或瀉下後又發熱,脈搏急促,腹瀉和發熱都無法停止,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療。

【發汗】太陽經病症,出現發熱、頭痛、怕冷,脈搏浮緊而且無汗,這是屬於表實證,可以用麻黃湯。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出現頭痛、眼睛痛、鼻乾,脈象浮而發熱,還伴隨腹瀉,可以用葛根湯。

太陽經的表證還沒解除,心下有水氣,出現頭痛、發熱、怕風,可以用小青龍湯。

如果是感受風邪而出現寒象,或是感受寒邪而出現風象,太陽經沒有汗,脈象浮緊且煩躁,可以用大青龍湯。

【解肌】太陽經病症,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自汗,脈象浮緩,這是屬於表虛證,可以用桂枝湯。

如果脈象浮緩,反而沒有汗;或者脈象緊,反而煩躁,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出現頭痛、發熱,但不怕冷而是口渴,肌肉疼痛,脈象浮大而長,可以用葛根解肌湯。

【兩解】指的是調和營衛,如果傷寒出現風脈,或者風病出現寒脈,這是營衛兩傷,脈象浮緊且無汗,可以用大青龍湯。

發熱、脈象浮,大小便顏色赤紅,口渴煩躁,這是表裡都有病,如果又出汗,脈象浮,小便不順暢,可以用五苓散。

【六經表】少陽經發熱,胸悶、脅痛,可以用小柴胡湯。太陰經發熱且腹痛,可以用桂枝湯。少陰經發熱且脈象沉伏,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腹瀉、手腳冰冷、裡面寒冷外面發熱,脈象不明顯,可以用通脈四逆湯。

厥陰經出現手腳冰冷卻身體發熱的情況,可以用當歸四逆湯。

【下】傷寒發熱四五天,發汗後沒有解除,仍然感覺發熱,像蒸氣一樣,這是胃的問題,可以用調胃承氣湯。陽明經病症,身體發熱,汗液不斷流出,脈象有力,也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發汗後反而不怕冷只發熱,這都是陽明經發汗過度導致的發熱,都應該用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天,眼睛模糊不清,沒有表裡證,大便困難,身體微微發熱,這表示實證,應該趕快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脈象浮數,可以用大柴胡湯。

如果身體發熱卻不出汗,裡面有實邪反而怕熱,或者發熱出汗卻沒有解決,心下痞悶、嘔吐、腹瀉,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大柴胡湯。如果沒有痞悶、沒有潮熱、沒有胡言亂語,脈象也不沉伏,就不要輕易用瀉下的方法。

【溫】如果脈象浮而熱度很重,反而用灸法來治療,因為火的刺激,可能會導致咽喉乾燥、吐血,要用四逆湯。

如果脈象浮而遲緩,表示表熱裡寒,腹瀉而且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要用四逆湯。

【和】如果頭痛身熱,小便順暢,或者怕冷,心悸煩躁,可以用小建中湯。

如果脈象浮而且發熱,沒有汗而且口渴,這是半表半裡證,可以用小柴胡湯。

如果高熱、頭痛、心中煩躁,可以用梔子黃芩湯。

大瀉之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中結痛,還沒要解除的跡象,可以用梔子豆豉湯。

如果發汗後又用瀉下,導致怕冷發熱,可以用小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