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九 (1)

1. 痞滿敘論

《內經》曰:備化之紀其病痞。又云:太陰所至,馬積飲痞膈。

《原病式》云:痞與否同,不通泰之謂。精神、榮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痞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如果身體轉化功能失常,就會產生痞這種病症。又說:脾(太陰)功能失調的地方,會累積水飲,造成痞塞、胸膈不舒。

《原病式》說:痞和否塞的病理是相似的,都是指氣機不通暢的狀態。精神、營衛、血氣、津液這些在體內流動的管道閉塞不通,就會形成痞的病症。

2. 傷寒痞滿要審下痞

成無己云:傷寒心下痞滿者,不經下後則有吐下之殊,若下後則有結胸、痞氣之別。未經汗下而心痞滿者,當吐之下之,要在隨其邪氣之高下而泄之也。若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於心下,實者硬滿而痛,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痞,須審別之而用後之治法。

白話文:

成無己說:傷寒引起的胸口(心下)痞滿,如果沒有經過排泄(下法)處理,會有嘔吐或腹瀉的不同情況。如果經過排泄處理,則會有結胸或痞氣的區別。對於沒有發汗或排泄就出現胸口痞滿的,應當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重點在於根據邪氣停留的位置高低而進行疏導。如果邪氣還在表層,不應該用瀉下而強行瀉下,邪氣就會趁虛結聚在胸口,實證的會出現堅硬脹滿且疼痛的結胸,虛證的則會出現脹滿但不疼痛的虛痞,必須仔細辨別這些情況,才能用後續的治療方法。

3. 痞滿屬血不可專執於氣

傷寒痞滿乃因寒傷榮血,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仲景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滿,亦是血證,何也?蓋下多則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及其血虛而下陷於心之分,故致心下痞滿,宜理脾胃,以血治之。若全用氣藥通利,則痞益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非其治也。

《此事難知》曰:傷寒痞者,從血中來,從外之內,從無形;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從內之外,從有形。故無形以苦瀉之,有形以辛散之。《玉機》云:痞滿之病人皆知氣之不運也。獨東垣指以血病言之,謂下多則亡陰而損血,此前人之未論也。世之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蓋不知此理故也。

白話文:

痞滿這種情況,如果單純認為是氣的問題而只用疏通氣的藥物來治療,是不對的,它也可能是血的問題。

傷寒引起的痞滿,是因為寒邪傷到了血液,心臟主管血液,邪氣侵入到心臟的根本,所以會導致心下痞滿。張仲景的瀉心湯系列方劑都用到黃連,就是為了清除心下的土邪。至於飲酒過多或因其他雜病,使用瀉下藥過度也會造成痞滿,這也是屬於血的病症。為什麼呢?因為過度瀉下會損傷陰液,陰液虧損就會損傷脾胃,也就是脾胃中水穀精微的陰液耗損了,因此胸中的氣和血液會虛弱並向下陷落到心臟的部位,所以導致心下痞滿,這時候應該調理脾胃,從血液方面來治療。如果只用疏通氣的藥物來治療,痞滿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如果再用瀉下藥,氣就會更加下陷,最後一定會變成中滿鼓脹,這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此事難知》這本書說:傷寒引起的痞滿,是從血液方面來的,是從外向內傳入的,是從無形的邪氣導致的;雜病引起的痞滿,也是從血液方面來的,是從內向外表現的,是有形的病邪導致的。所以無形的邪氣要用苦味的藥物來瀉除,有形的邪氣要用辛味的藥物來發散。《玉機》這本書說:痞滿的病人一般都知道是氣不順暢。只有李東垣指出這是血液方面的病症,他認為瀉下過度會損傷陰液,進而損耗血液,這是前人沒有論述過的。現在世上用疏通氣的藥物治療痞滿卻不見療效的人,大概就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的緣故。

4. 痞為熱證

《直格》云:傷寒里之陰分已受熱邪,是病發於陰也,或熱微,下證未全,誤下之早,則裡熱除去,表熱乘虛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黃、黃連、黃芩,寒劑中或加乾薑之類者,是以辛熱佐其寒藥,欲令開發痞之怫熱結滯也,非攻寒耳。

白話文:

《直格》說:傷寒病邪侵入體內,損及陰分的部位,是屬於病發於陰的狀況。有時熱邪較輕微,還沒完全出現下焦的症狀,如果太早使用攻下藥,雖然能去除裡面的熱,卻會讓表面的熱邪趁虛而入,轉而形成痞的病症。所以,張仲景治療痞病,多使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藥物,這些藥屬於寒性藥。有時也會在寒性藥中加入乾薑之類的藥材,這是因為要用辛熱的藥來輔助寒藥,目的在於打開痞所造成的鬱熱結滯,而不是要攻散寒邪。

5. 痞滿乃土邪為病與脹滿不同

丹溪曰: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內脹而外亦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蓋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位心下中央,䐜滿痞塞,皆土邪之所為也。有因誤下,裡氣虛,邪乘虛而入於心之分為痞者,有不因誤下而得之,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士太甚邪著心下為痞者。

白話文:

朱丹溪說:痞滿和脹滿不一樣,脹滿是肚子裡面脹,外觀看起來也脹脹的;痞滿則是裡面感覺悶悶堵堵的,但外觀上沒有脹急的樣子。痞滿的形成,通常是因為陰氣潛伏、陽氣鬱積,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痞滿的位置在心口下方中央,感覺堵塞不通,這些都是脾胃的病邪造成的。

痞滿的成因有幾種:一種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身體裡面的氣虛弱,邪氣趁虛而入,跑到心臟附近而形成痞滿;另一種不是因為誤用瀉藥,而是身體中氣虛弱,無法運化食物的精華而形成痞滿;還有一種是因為飲食積滯或痰液堆積,無法正常消化代謝而形成痞滿;再有一種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邪氣停留在心口下方而形成痞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