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3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4)

1. 定神為先

太史公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傷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建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秦漢文)

白話文:

司馬遷說:凡是人之所以活著,依靠的是精神,而身體則是精神的居所。精神過度使用就會傷害身體,過度勞累也會損耗身體,精神一旦離開身體,人就會死亡,所以聖人非常重視精神。從這裡來看,精神是生命根本,身體則是生命的工具。如果不能先穩固精神,就說自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又怎麼可能呢?

2. 固元為本

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也。夫人之病痰火者十之八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虛人不宜盡去其痰。攻之太甚,則病轉劇而致危殆,須以固元氣為本。凡病推類而治之,亦思過半矣。(《崆峒子》)

白話文:

脾胃在人體中對應於天,也屬於濕氣轉化的功能,所以如果飲食消化產生的津液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停滯積聚形成痰飲。一般人患病,十之八九都是因為痰火所引起,老年人不宜過快地降火,體虛的人也不宜完全去除痰。如果過度地用藥攻伐,病情反而會加重,甚至導致危險。因此,必須以固護元氣為根本。凡是治療疾病,能夠以此類推來處理,也就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了。

3. 耗散真元

五勞者,五臟之勞,皆因動作勉強,用力過度曰勞。《索短新書》云:受氣貪欲則為勞。夫人身之真元根本,氣血津液是也。世之勞擦之證最為難治,蓋因人之壯年恣意酒色,以致耗散真元,不生津液,遂至嘔吐血痰,骨蒸體熱,腎虛精憊,面白頰紅,白濁遺精,及痰涎痰嗽,謂之火乘金候。重則半年死,輕則一年必危。

俗醫不究其源,更以大寒大熱之藥妄投亂進。殊不知大寒則氣愈虛,大熱則血愈竭,是以世之犯此疾者多不能免於死,由醫之不得其人也,良可憫哉!(《續醫說》)

白話文:

所謂的「五勞」,指的是五臟的勞損,都是因為勉強動作、用力過度造成的。《索短新書》說:「如果過度追求慾望,就會導致勞損。」人體最根本的真元,就是指氣血和津液。世上因為勞損造成的疾病最難治療,大多是因為年輕時過度沉迷酒色,導致真元耗散,津液無法生成,於是就出現嘔吐、咳血痰、骨蒸發熱、腎虛精疲、臉色蒼白但雙頰潮紅、遺精、白濁、痰多咳嗽等症狀,這在中醫上稱為「火乘金候」。病情嚴重的,可能半年就死亡,輕微的,也可能在一年內有生命危險。

一般的庸醫不探究病因,反而胡亂使用大寒大熱的藥物。殊不知,使用大寒的藥物會使氣更加虛弱,使用大熱的藥物會使血更加枯竭。所以,世上罹患這種疾病的人大多難逃一死,這是因為醫生沒有對症下藥,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4. 外感內傷諸病

四時之中,有寒暑燥濕,風氣相搏,善變諸疾,須預察之。稍失防閒,則並能中人,又有時行瘟癘瘴瘧等疾,遞相傳染者。而人之五臟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六腑亦有長短薄厚緩急。稟賦不同,各如其面目。有疾恙至少者,有終身長抱一疾者;其飲食五味禽魚蟲菜果實之屬,性有偏嗜者;金石草木、血肉苦辛之藥,素有服餌者。

又有貴者後賤,富者後貧,有常富貴者,有暴富貴者,有暴苦暴樂者,有始樂終苦者,有離絕蘊結憂恐喜怒者。故富者惡勞,驕惰情消,多事則勞神,多語則氣諍,多笑則腑傷,多恐則志懾,多樂則意逸,多喜則錯妄,多懼則百脈不定,多惡則憔悴無歡,多好則昏述不定。此又非邪所中,而得之於內者也。

良工必精審察其由,先知病者臟腑經絡所病,又別外感內傷所致,則可舉萬全矣。(《醫說》)

白話文:

一年四季之中,有寒冷、炎熱、乾燥、潮濕等氣候變化,這些氣候與風邪互相侵襲,容易引起各種疾病,必須事先注意觀察。如果稍有疏忽防範,這些病邪就能侵入人體。此外,還有會互相傳染的時疫、瘟疫、瘴氣、瘧疾等疾病。

而人的五臟各有大小、高低、強弱、堅實或脆弱之分,也存在端正或偏斜的差異;六腑也各有長短、厚薄、緩急的不同。每個人的體質稟賦都不同,就像每個人的面容都不一樣。有人很少生病,有人卻終身都抱著一種疾病;飲食方面,有人對五味、禽魚蟲菜果實等食物的喜好各有偏好;對於金石草木、血肉苦辛等藥物,有人習慣長期服用。

還有的人經歷過從富貴到貧賤,或從貧窮到富有的轉變,有些人一直富貴,有些人突然暴富,有些人經歷過大起大落的苦樂,有些人則是先快樂後痛苦,也有人經歷過離別、隔絕、鬱悶、擔憂、恐懼、喜悅、憤怒等情緒。因此,富貴的人往往不喜歡勞動,驕縱懶惰,情緒消沉;操勞過度則會耗損精神,說話太多則會耗損氣力,大笑過度則會傷及內腑,過度恐懼則會使意志消沉,過度快樂則會使心意放縱,過度喜悅則會使思緒錯亂,過度驚懼則會使全身經脈不穩定,過度厭惡則會使人憔悴不歡,過度喜好則會使人昏沉迷亂。這些情況並非外邪侵襲所致,而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

好的醫生必定要仔細審查病因,首先了解病人是哪個臟腑經絡出現問題,再區分是由外感還是內傷所引起的,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