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7)

1. 治法

2. 治傷寒用藥大例

凡證有頭疼惡寒發熱,是為傷寒,無則皆非也。何則?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其餘時月,雖有惡寒亦微,未若冬時之惡寒為甚也。雖四時皆有傷寒,治之不可一概論也。

冬時氣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溫不可,故以桂枝等湯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寒邪,得汗則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則愈。經云:辛甘發散為陽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太峻,又非庸常之可擬也。

余亦有代之者。蓋冬時為正傷寒,風寒猛冽,觸冒之者,必宜幸溫散之。其非冬時亦有惡寒頭痛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之藥通治之,則殺人多矣。曰:辛涼者何謂也?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嗚呼!此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哉!世皆所未知也。

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乾不得眠之證,脈似洪而長,以葛根湯、解肌湯、升麻湯之類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湯加減而和之。(本方有加減法。)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余嘗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合病如拾芥,但不使世俗知此。

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大便實,其外證悉罷,謂無頭痛惡寒也。脈見沉實不浮,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或曰:邪既入里為實,無非大黃苦寒之藥下之,何其用方之雜乎?傳來非一,治之則殊。且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俱全,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

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謂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謂胃之名,於此立也。上焦受傷,則為痞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除痞,大黃去實;去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邪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而以此湯通其表裡而緩治之。

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不宜用此。

三陽之邪大里為患,春夏秋有不頭痛惡寒而反渴者,此則為溫病,暑病亦熱。此之溫病猶加熱也,治宜加減小柴胡湯。蓋此湯春可治溫,夏可治暑,秋能潤肺,又宜升麻葛根湯、解肌湯,敗毒散。中暑而渴者,小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看渴微甚而用之,無不效者。經曰:發熱不惡寒者,皆不在傷寒之例矣。(陶氏《瑣言》。)

白話文:

凡是症狀有頭痛、怕冷發熱的,才是傷寒,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傷寒會怕冷,吃壞東西會厭惡食物,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冬天的時候,怕冷的症狀特別嚴重,其他季節即使有怕冷,程度也很輕微,比不上冬天的怕冷。雖然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得傷寒,但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

冬天時天氣寒冷,皮膚毛孔緊密,非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不可,所以用桂枝湯等方劑來治療。然而,風和寒經常一起出現,寒邪會傷到營血,導致怕冷頭痛、脈象浮緊而且沒有汗,這時就要用麻黃湯來打開毛孔,驅散寒邪,出了汗就會痊癒。風邪會傷到衛氣,導致頭痛怕風、脈象浮緩而且會自己流汗,這時就要用桂枝湯來充實毛孔,驅散風邪,汗止就會痊癒。經典說:「辛甘味的藥物能發散為陽」,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營衛兩者都受到損傷,就不是這兩個方劑能治好的,必須用大青龍湯,但這個方劑藥性太強烈,不是一般人可以用的。

我也有可以替代的方劑。冬天是真正的傷寒,風寒強烈,接觸到的人一定要用溫熱發散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不是冬天,但也有怕冷頭痛的症狀,就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疏通表裡,使之調和就會痊癒。如果用冬天用的藥物來治療,會害死很多人。所謂辛涼藥物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羌活沖和湯,它也能取代大青龍湯,非常穩妥。啊!這個方劑可以取代三個方劑,把危險的藥物變得安全,真是神奇啊!世人都不了解這個道理。

過了這個階段,就到了少陽、陽明二經的病,病邪處於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象不浮也不沉。外證在陽明,就會有眼睛痛、鼻子乾燥、睡不著的症狀,脈象像洪脈一樣長大,可以用葛根湯、解肌湯、升麻湯之類的藥物來治療。在少陽,就會有胸脅疼痛、耳朵聽不見的症狀,脈象弦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藥物來調和。(這個方劑有加減的方法。)這二經的病不從表裡下手,而從中間來治療。我曾經用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來治療少陽、陽明合病,效果如同拾取地上的芥菜般容易,只是不讓世俗的人知道這個方法。

如果病邪再發展下去,就會傳到陽明的內部,變成裡證,出現大便不通暢,外證全部消失,也就是不會有頭痛怕冷的症狀。脈象會變得沉實不浮,說胡話、怕熱,六七天不大便,口乾舌燥,輕微的可以用大柴胡湯,嚴重的就用三承氣湯來選擇使用。有人會問:病邪已經進入體內變成實證,用大黃這種苦寒的藥物來瀉下就好,為什麼用方劑這麼雜亂呢?因為病邪傳入的途徑不只一種,治療方法就會不同。而且有的病是三焦都受損,就會有痞滿、乾燥、實證等症狀,應該用大承氣湯,用厚朴苦溫的藥性來消除痞,枳實苦寒的藥性來消除脹滿,芒硝鹹寒的藥性來潤燥軟堅,大黃苦寒的藥性來泄實去熱,這樣病才能痊癒。

如果病邪在中焦,就會有乾燥、實證、堅硬三種症狀,所以用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來調和脾胃,用芒硝來潤燥,用大黃來泄實;不用枳實、厚朴,以免傷到上焦虛弱的元氣。調胃承氣湯的名稱,就是從這裡來的。如果上焦受傷,就會出現痞實的症狀,用小承氣湯,用枳實、厚朴來消除痞,用大黃來去實;去掉芒硝,就不會傷到下焦血分的真陰,也就是不傷害根本。至於大柴胡湯,是因為有表邪還沒解除,而裡證又很急迫,不得不瀉下,所以用這個方劑來同時治療表裡,以緩解病情。

還有,年老體弱和氣血兩虛的人不適合用這些方劑。

三陽的病邪深入體內為患,在春夏秋季,有的不會頭痛怕冷,反而會口渴,這就是溫病,中暑也是熱證。這種溫病就像熱上加熱,治療應該用加減小柴胡湯。這個方劑春天可以治溫病,夏天可以治暑病,秋天可以潤肺,還可以用升麻葛根湯、解肌湯、敗毒散等方劑。中暑而且口渴的,可以用小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看口渴的輕重來選擇使用,沒有不見效的。《內經》說:「發熱而不怕冷的,都不是傷寒的例子。」(陶氏《瑣言》)。

3. 看傷寒見證治法

大抵傷寒先須識證,察得陰陽表裡虛實親切。復用汗吐下溫和解之法,庶無誤矣。

先看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黃為膽之濕熱。次看口舌有無胎狀,有白胎者,丹田有熱,胃中有寒,邪初入里。如滑,邪未全入,猶帶表裡,宜解之。已後見黃胎為熱入里,宜下解之。黑胎生芒刺為熱極深,難治,不死則危。再後用手按心胸,周小腹有無痛處。如心胸滿悶為表在,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在胸中,未入於腑,證雖滿,而為表在也,當屬少陽部分,只用小柴胡加枳實入金釵煎服,實為驗過神藥也。如按心則痛,手不可近,大渴譫語,以經下者為虛熱,結胸湯下之,反加煩躁者死。

如見瞑者,知太陽經衄血將解也,犀角地黃湯。若見額汗出,齊頸而還,身無汗,小便自利,大便黑,渴飲水漿不欲咽,此瘀血證也。或小腹痛有滿,當按其痛處,問其小便通利若何,如通利,知其有蓄血下焦,宜破瘀血,桃仁承氣湯下之,盡黑物則愈。小水不利,頭汗,齊頸而還,或欲水漿,知邪熱在內,津液留結,發黃,宜茵陳湯加梔子、滑石,入鹽少許,利小便,清則愈。凡看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

宜小柴胡湯和解之。若傷寒服藥不效,眼珠如火,燥渴欲危,身如塗撲,脈洪大,不知人,狂妄叫喊,此因邪熱在於三焦,宜三黃石膏湯治之,名陽毒也。

凡看傷寒,手指甲青,肚痛,吐瀉,四肢厥冷,脈沉無力,名陰毒,宜附子理中湯治之。

凡看傷寒,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之,犯下藥必死,蓋自胃中虛寒,則蛔上膈上,凶之兆也。急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川椒服,待蛔定,卻用小柴胡湯退熱,蛔聞酸苦則定。

凡看傷寒,渴飲水漿自救,宜少飲之,不可太多,則水傳心下為喘咳,為噦,為痢,為水結,為腫等證見矣,當開後外條。

凡兩感傷寒,雖為必死,復有可救,乃自治法用藥瘥也。且太陽與少陰頭疼痛,邪在表,不食腹滿,邪在裡。少陽與厥陰耳聾脅痛,邪在表,囊縮,邪在裡。三陽頭痛身熱,耳聾嘔吐,已自不可下之。其三陰腹滿口渴囊拳,便不可下乎?先用麻黃、葛根為解肌,謂胃承氣為攻裡,最為的當,一投一效。

今之醫人用古《活人書》,引身痛下利虛寒攻裡之藥,而治煩滿囊拳實熱之證,天地之遠,豈不死知。《活人》救里用四逆,攻表用桂枝,豈不差乎!用是熱劑,正謂抱薪救火,而腹滿煩數實熱何由而痊?臟腑何由而通?所死者多矣。是時兩感,莫作不治,執定於心也。

傷寒合病者,二陽經同受病之不傳也。並病者,一經先病,又過一經之稱也。是太陽陽相併,若未盡,是傷太過,尚有表證,尤當汗之,麻黃桂枝各半湯;若並已盡,是為傳過,太陽證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時譫語者是也,當下之,承氣湯。是知傳則病,不傳則止,實出三陽證。

太陽陽明並病,麻黃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小柴胡加蛤蚧。若三陽三陰合病,即是兩感也。

白話文:

大體來說,診斷傷寒首先要辨識證候,仔細觀察陰陽表裡虛實的狀況。然後使用發汗、催吐、瀉下、溫補、調和等方法,這樣才能避免誤判。

首先觀察眼睛,如果發紅,代表是陽毒;如果發黃,代表是膽的濕熱。接著觀察口舌有沒有苔狀物,如果有白色舌苔,代表丹田有熱,胃中有寒,是邪氣剛進入體內。如果舌苔滑潤,代表邪氣還沒完全進入,仍然在表裡之間,應該用調和的方法來處理。如果出現黃色舌苔,代表熱邪已經進入體內,應該用瀉下的方法處理。如果出現黑色舌苔,而且有芒刺,代表熱邪非常深重,難以治療,不死也會很危險。然後用手按壓心胸和下腹部,看有沒有疼痛的地方。如果心胸感到悶脹,代表邪氣還在體表,沒有經過瀉下,並非結胸,而是表邪傳到胸中,還沒進入內臟,雖然症狀看起來很嚴重,但還屬於表證,應該歸屬於少陽的範圍,只要用小柴胡湯加枳實和金釵煎服,效果非常好,簡直是神藥。如果按壓心臟會痛,而且手不能靠近,又口渴、胡言亂語,這表示已經瀉下過,是虛熱,使用結胸湯來瀉下,反而會更加煩躁,導致死亡。

如果病人出現抽搐的現象,代表太陽經的血瘀將要解除,用犀角地黃湯治療。如果額頭出汗,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身上沒有汗,小便順暢,大便黑色,口渴想喝水卻不想吞嚥,這是瘀血的症狀。如果小腹疼痛且脹滿,應該按壓疼痛部位,詢問小便是否順暢,如果小便順暢,代表有瘀血積存在下焦,應該用破除瘀血的方法,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排盡黑色的穢物就會痊癒。如果小便不順暢,頭部出汗,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或者想喝水,代表邪熱在體內,津液凝結,導致發黃,應該用茵陳湯加梔子、滑石,加入少許鹽,來利小便,小便清澈就會痊癒。凡是看傷寒,尺脈虛弱無力的。

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傷寒吃了藥沒有效果,眼珠像著火一樣,非常口渴,快要不行了,全身像被塗抹東西一樣,脈搏洪大,不認得人,瘋狂叫喊,這是因為邪熱在三焦,應該用三黃石膏湯來治療,這稱為陽毒。

凡是看傷寒,如果手指甲發青,肚子痛,吐瀉,四肢冰冷,脈搏沉弱無力,稱為陰毒,應該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

凡是看傷寒,如果吐出蛔蟲,即使有高熱,也不可以瀉下,如果用了瀉藥一定會死,因為這是胃中虛寒,蛔蟲才會往上跑到膈膜之上,這是凶險的徵兆。應該立刻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和川椒來服用,等蛔蟲安定下來,再用小柴胡湯來退熱,因為蛔蟲聽到酸苦的味道就會安定下來。

凡是看傷寒,如果病人自己想喝水來緩解不適,應該讓他少量飲用,不可以喝太多,否則水會停留在心下,導致喘咳、呃逆、痢疾、水腫等症狀出現。應該在後面補充說明。

凡是兩感傷寒,雖然是很難治療的疾病,但還是有可以挽救的情況,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和藥物就可以痊癒。太陽和少陰同時發病,頭痛代表邪氣在表,不吃飯肚子脹滿代表邪氣在裡。少陽和厥陰同時發病,耳聾、脅肋痛代表邪氣在表,陰囊收縮代表邪氣在裡。三陽同時發病,頭痛、發燒、耳聾、嘔吐,這種情況已經不適合用瀉下藥了。那麼三陰同時發病,腹脹、口渴、陰囊收縮,難道就可以用瀉下藥嗎?應該先用麻黃、葛根來解表,用胃承氣湯來攻裡,這是最恰當的方法,用藥後很快就能見效。

現在的醫生使用古代《活人書》裡的藥方,用來治療身體疼痛、下痢、虛寒等症狀的攻裡藥,來治療煩躁、脹滿、陰囊收縮等實熱證,這簡直是天差地別,怎麼可能不死呢?《活人書》用四逆湯來救裡,用桂枝湯來攻表,難道沒有錯誤嗎?使用這些熱性藥,就好像抱著柴火去救火,腹脹煩躁的實熱症狀又怎麼可能痊癒?臟腑又怎麼可能通暢?因此而死的人太多了。因此,遇到兩感傷寒,不要輕易認為無法治療,一定要堅定信心。

傷寒合病,是指兩個陽經同時受病,沒有傳變的情況。並病,是指一個經脈先發病,然後又傳到另一個經脈的情況。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如果病邪還沒傳盡,代表傷寒太過,仍然有表證,還是應該發汗,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如果病邪已經傳盡,代表已經傳變,太陽經的症狀是潮熱、手腳出汗、大便乾燥、時常胡言亂語,這時候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由此可知,傳變就會發病,不傳變就會停止,這實際上是出在三陽證。

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用麻黃葛根湯治療;太陽和少陽合併發病,用黃芩湯治療;少陽和陽明合併發病,用小柴胡湯加蛤蚧治療。如果三陽和三陰同時發病,就是兩感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