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35)
卷之三 (35)
1. 痛隨利減辨
經曰:諸痛為實,痛隨利減。又曰:通則不痛。世皆以利為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汗之則痛愈;在裡者,下之則痛愈;痛在血脈者,散之行之則痛愈。豈可以利字只作下之者乎?但將利字訓作通字,或作導字,則可矣。是以諸痛為實,痛隨利減,假汗而通導之,則利也;下而通導之,亦利也。散氣行血皆通導而利之也,故曰痛隨利減。
白話文:
醫書上說:「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只要疏通了,疼痛就會減輕。」又說:「通暢就不會疼痛。」世人都認為這裡的「利」是指瀉下,這是不對的。假如疼痛在表,發汗就能治好;疼痛在裡,用瀉下就能治好;疼痛在血脈,用疏散或活血就能治好。難道可以把這個「利」字單純解釋為瀉下嗎?應該把「利」字解釋為「通」或者「疏導」才對。所以說「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只要疏通了,疼痛就會減輕」,像是透過發汗來疏通導引,就是「利」;透過瀉下來疏通導引,也是「利」。疏散氣機或活絡血脈都是為了疏通導引,使之順暢,所以才說「疼痛會隨著疏通而減輕」。
2. 六淫
【陽淫熱疾】則拒熱,亦須看虛實以涼之。
【陰淫寒疾】則怯寒而身拒,須憑溫藥以治之。
【風淫末疾】(末,四肢也。)必身強直,此乃動性不調,須和冷熱以平治之。(在陽則熱,在陰則寒。)故寒則筋攣骨痛,熱則萎緩不收。
【兩淫腹疾】濡泄濕氣,要憑滲燥之方,更看冷熱之候。
【晦淫惑疾】晦邪所淫,精神熒惑,當平正氣而可痊。
【明淫心疾】狂邪重盛,譫妄多言,憂愁轉甚。此二氣同一,皆引心胸之虛邪。
孫尚藥曰:夫風者,天地之號令,物性之動氣。人雖萬物之貴,不能撙節,觸冒四時。乘精氣虛,邪而入於腠理,積之微末,累傷重並,滿而大作。或不慎味欲所傷,又感虛邪實邪,以干正氣。搏陽經則痿厥而肢體不收,襲陰經則筋攣絡急。中風之名,因茲而起。初得小中之候,漸作癱瘓之疾。
故風趨百竅,獨聚一肢,言語謇澀,形若癡人。醫者妄令吐瀉,用藥躁煩,十無一痊,致使人手足不仁,精神昏亂。殊不知內不能通,外不能泄,致瞀悶形死,又不知道泄之藥,亦不宜大吐大下。似此治療,往往五死五生,雖其人稟性充實,亦為受苦彌甚,不幸遂至枉死。竊觀自古聖賢治療有法,十有九驗。
夫療病之法,必先推四時虛實,以詳中風之由,依繩墨拯濟,乃是解死脫厄之路。四時之病。春中時風,自東而來,名曰溫風。蓋時不和而傷人也,浮而輕淺,可汗而解,敗毒羌活細辛之類,更看發起在陰在陽而得效。若其人自虛羸,從後而來,名曰虛風,中人煩悶,肢體攣痹不仁,便可服續命湯、八風湯,成劑頓服,更加灸法,三五日間勢必減退,漸漸調和,以求生路。
如從前來,名曰實風,亦主人瞀悶,脈緊浮大,宜以茯神湯、西州續命湯求效,不用大劫,自使勢慢,須緩治之。《千金》曰:風者百病之長,又曰:治風不以續命湯治之,則不為治風,所以見聖人之心矣。(《雞峰方》)
白話文:
【陽氣過盛的熱病】會排斥熱,也必須觀察是虛證還是實證,來使用涼性的藥物治療。
【陰氣過盛的寒病】會感到怕冷、身體排斥寒冷,必須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風邪侵襲肢體末梢的疾病】(末梢指四肢)一定會身體僵硬強直,這是因為動態平衡失調,必須調和寒熱之藥來使其平穩。(風邪在陽經會產生熱,在陰經會產生寒。)所以寒邪會導致筋脈攣縮、骨頭疼痛,熱邪會導致筋脈鬆弛、萎軟無力。
【兩邪(濕邪)侵襲導致的腹部疾病】會導致稀水泄瀉、濕氣重,需要使用滲濕燥濕的藥方,更要觀察是寒證還是熱證。
【晦暗的邪氣侵擾導致的精神疾病】邪氣隱晦不清,導致精神恍惚錯亂,應該扶正身體的正氣就能痊癒。
【明朗的邪氣侵擾導致的心病】狂躁的邪氣旺盛,導致胡言亂語,憂愁更加嚴重。這兩種情況(晦淫和明淫)都一樣,都是引發心胸部位的虛邪。
孫尚藥說:風,是天地間的號令,是萬物生長的動力。人雖然是萬物之靈,但也不能節制自己的行為,冒犯四季的變化。當精氣虛弱時,邪氣就會侵入肌膚紋理,一點點積累,傷害不斷加重,最後爆發。或者因為飲食不慎,又感受了虛邪或實邪,來侵犯身體的正氣。侵犯陽經會導致痿軟、四肢無力,侵襲陰經會導致筋脈攣縮、經絡緊張。這種病就叫做中風,因此而得名。一開始只是輕微的中風症狀,逐漸發展成癱瘓的重病。
所以風邪會侵入身體的各個孔竅,卻只聚集在一個肢體上,導致言語不清、舉止像個痴呆的人。醫生如果妄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用藥又過於急躁,十個病人沒有一個能治好,導致病人手腳麻木、精神昏亂。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身體內部不通暢,外部也無法宣洩,導致病人昏迷不醒、形同死亡。也不知道疏導的藥物,也不適合大吐大瀉。像這樣治療,往往五死五生,即使病人體質充實,也會因此遭受極大的痛苦,不幸就會枉死。我觀察古代聖賢的治療方法,十個有九個有效。
治療疾病的方法,必須先推究四季的虛實變化,詳細了解中風的原因,按照規矩來救治,這才是擺脫死亡困境的方法。四季的疾病各有不同:春天中風,從東方而來,叫做溫風。這是因為時令不和諧而傷害人體,這種風邪浮在表面而且較輕淺,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使用敗毒散、羌活、細辛等藥物,更要觀察發病在陰經還是陽經才能見效。如果病人本身就虛弱,風從後背而來,叫做虛風,病人會感到煩悶,肢體攣縮麻木不仁,可以使用續命湯、八風湯,直接服用,再加上艾灸的方法,三五天內病情一定會減輕,逐漸調和,才能找到生路。
如果風邪從前面而來,叫做實風,也會使人昏悶,脈象緊繃浮大,可以使用茯神湯、西州續命湯來求得療效,不用過於猛烈的藥物,自然會讓病情減慢,必須慢慢治療。《千金方》說:風是百病之首,又說:治療風病不用續命湯,就不能算是治療風病,由此可見聖人的用心。(出自《雞峰方》)
3. 脫營
《內經·疏五過論》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啟玄子云:神屈故也。以其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慕眷,志結憂惶,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名曰脫營。凡病此者,心思鬱結,憂慮不已,飲食少思,精神日減,氣血漸衰,形容枯槁。粗工不察,妄投藥餌,速死有期。故經所論治有五過者是也。
白話文:
一個人曾經尊貴顯赫,後來卻變得卑微低下,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疾病也會從體內產生,這種情況稱為「脫營」。啟玄子認為,這是因為精神意志受到壓抑的緣故。因為曾經的尊貴榮耀,對比現在的屈辱卑微,心中充滿留戀和不甘,意志因此憂愁恐慌,即使沒有外邪入侵,疾病也會從內在產生,導致氣血虛弱減少,這就叫做「脫營」。凡是患上這種病的人,通常是心思鬱悶糾結,憂慮不停,食慾不振,精神日益衰退,氣血逐漸衰敗,外表也變得憔悴枯槁。粗淺的醫生如果不仔細診斷,胡亂投藥,往往會加速病人的死亡。所以經典上所說的治療有五種過失,指的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