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36)
卷之三 (36)
1. 病不可治有六失
病不可治有六失者,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知病,失於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為難治,非止醫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矧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亦招禍。賢者洞達物情,各就安樂,亦治病之一說耳。
《千金方》引《史記》云: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輕身重財,二不治;衣食不能適,三不治;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有一於此,則重難治也。
白話文:
疾病之所以難以治癒,有六種常見的失誤:第一,沒有仔細審慎地判斷病情;第二,不信任醫師的診斷;第三,延誤就醫時機;第四,沒有慎選醫師;第五,不了解自己的疾病;第六,不了解藥物的特性。這六種失誤,只要犯了一項,就難以治癒,這不僅是醫生的責任,也是病人的責任。更何況,如果醫生沒有慈悲心,病人又多疑猜忌,兩者互相衝突,對病情又有什麼幫助呢?因此,醫生必須要有慈悲仁愛的心,否則會招來禍患;病人也不能過於猜疑鄙視,否則也會招來禍患。明智的人能夠通達事理,各自選擇安樂的方式,這也是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觀念。
《千金方》引用《史記》的說法,提到有六種情況無法治癒:第一,驕傲放縱、不講道理的人,無法治癒;第二,輕視身體、重視錢財的人,無法治癒;第三,無法適應衣食的人,無法治癒;第四,陰陽失調、內臟功能不穩定的人,無法治癒;第五,身體虛弱到無法服藥的人,無法治癒;第六,相信巫術而不相信醫術的人,無法治癒。只要有其中一種情況,就很難治癒。
2. 病有自誤
病之始起,不能早治,以其淺薄,視之泛常。及致日月久淹,積小成大,乃求醫藥。法不及用,而勢已盈,豈為天命?
白話文:
疾病剛開始發作的時候,沒有及早治療,是因為覺得病情輕微,把它看作是很平常的狀況。等到時間久了,病情累積由小變大,這時才想要尋求醫藥治療。但這時治療方法已經來不及發揮作用,病勢已經很嚴重了,難道這是天命注定嗎?
3. 病有變證
凡診脈形證相應,因與服湯,食頃變大吐下腹痛,是為變怪。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是亦謂之災怪耳。
白話文:
大凡診察時,脈象和身體表現的症狀互相符合,因此給予湯藥服用,但吃完藥不久就發生劇烈的嘔吐、腹瀉或腹痛,這就是異常的變化。或者有過去服用的藥物,現在才發作出來,這也算是奇怪的災禍。
4. 大病小愈不守禁忌
丹溪云:胃氣者,純清沖和之氣,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若謀慮神勞,動作形苦,嗜欲無節,思想無窮,飲食失宜,藥餌違法,皆能致傷。既傷之後,須用調和。恬不知怪,或於病將小愈,而乃恣意犯禁。舊病未除,而新證疊起。吾見醫藥將日不暇給,而戕賊之胃氣無復完全之望,去死近矣。
愚見患者小愈,胃氣才回,咸謂以為能食者不死,率意恣欲,妄投厚味,惟其不嗜勝人為憂。噫!弗思甚也,殊不悟厚味助邪。古人攝養每以寡嗜欲薄滋味為先,況病人傷敗之際,而又重傷,其不危殆者寡矣。又見久病之人少愈,而目尚昏,腰尚重,謂病久鬱抑,精閉不通,率喻入房以疏鬱結,往往一行而病遽起,反至不救者多矣。飲食不節,反輕為重,轉安為危者,歷歷有之。
此天下之通弊,惟賢者知之。
白話文:
朱丹溪說:「胃氣是純淨清和的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如果過度思慮勞神、勞動身體、慾望沒有節制、胡思亂想、飲食不當、用藥錯誤,都會傷害胃氣。胃氣受傷後,必須要調養。但許多人卻不以為意,或者在病快要好的時候,就放縱自己,不遵守禁忌。舊病還沒好,新的毛病又接連出現。我看到這樣的人,往往要一直看病吃藥,而他們傷害的胃氣也無法恢復,離死亡就很近了。
我認為,病人剛覺得好一點,胃氣才剛回來,就都認為能吃東西就表示沒事,於是就隨心所欲、亂吃油膩厚重的食物,只怕自己吃得不比別人少。唉!這樣想太離譜了,根本不明白厚重的食物會助長邪氣。古人養生都把減少慾望、清淡飲食放在首位,何況病人正處於虛弱之時,又再次傷害身體,這樣不危險才奇怪。我還看到有些久病的人,病情稍微好轉,但眼睛還昏花、腰部還沉重,就認為是病久了導致氣鬱不通,於是就建議他們行房事來疏通氣結,常常這樣做一次病就復發,甚至到無法挽救的地步。飲食不節制,反而使病情由輕轉重、由安轉危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這實在是天下人普遍的毛病,只有賢明的人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5. 直指病機賦
醫寄死生,斯術之大。須資賢智,勿信庸愚。最要變通,不宜固執。洞明脈病藥治之理,詳悉望聞問切之情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鹹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補瀉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裡寒熱虛實之應;阿阿春柳之和,弦鉤毛石之順。藥用君臣佐使,脈分老幼瘦肥。
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病;脈為氣血之表,脈貴有神。病有外感內傷,風寒暑濕燥火之機;治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之劑。外感異乎內傷,寒證不同熱證。外感宜散而內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宜清。清溫得宜,須臾病愈;補瀉失度,頃刻人亡。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表;(外感風寒,傳變不一,宜分經絡散解方可。
)內傷飲食,可調胃以消溶。(內傷飲食,只在一處,不過調胃消導而已。)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為五臟之源。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調和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謹飲食,為卻病之良方。
病多寒冷鬱氣,氣鬱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藏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以中濕氣。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而動相火。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欲燥清其脾胃。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
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里;(指外感也。)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指內傷也。)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清涼燥潤散,五治不同。
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火土,五郁當分;瀉折達發奪,五法宜審。鬱而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
病有微甚,治有逆從。微則逆治,甚則從攻。病有標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少壯新邪,專攻是則;老衰久病,兼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陳癥或盪滌而或消溶。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
女人氣滯於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蓯蓉山藥,男子之佳珍;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氣病血病,二者宜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熱,熱生風。陽盛陰虛而生火,火逼血而錯經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
陰虛生內熱,陽虛畏外寒。
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和血必須辛熱。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為陽氣之依歸。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和而血隨。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火降水升,斯人無恙;陰平陽秘,我體長春。
白話文:
醫學關乎生死,是一門大學問。必須依靠有智慧的人,不要相信庸俗無能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變通,不應該固執。要徹底明白脈象、疾病、藥物治療的道理,詳細了解望、聞、問、切的診斷情況。藥物要推求其寒熱溫涼平和的性質,以及辛、甘、淡、苦、酸、鹹的味道;還要知道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以及宣散、疏通、補益、瀉下的功能。脈象要研究浮、沉、遲、數、滑、澀的形態,與表裡、寒熱、虛實的對應關係;要了解脈象平和像春天楊柳般的柔和,弦脈、鉤脈、毛脈、石脈的順逆差異。用藥要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診脈要區分老人、小孩、瘦人、胖人的不同。
藥物是天地間的精華,用藥要切合病症;脈象是氣血的外在表現,脈象貴在有神氣。疾病有外感和內傷之分,有風、寒、暑、濕、燥、火的變化;治療有宣散、疏通、補益、瀉下,還有輕重、滑澀、燥濕的藥劑。外感病不同於內傷病,寒證也不同於熱證。外感病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內傷病應該用補益的方法;寒證可以使用溫熱藥,熱證可以使用清涼藥。清熱和溫熱運用得當,很快就能治好疾病;如果補益和瀉下的方法運用不當,很快就會導致死亡。外感風寒,應該根據經絡來解表;(外感風寒,傳變的方式不盡相同,要根據經絡來疏散解表。)內傷飲食,只需要調理脾胃來幫助消化。(內傷飲食,只在胃腸一處,只要調理脾胃幫助消化就可以了。)胃的陽氣主導氣機,負責納入和接受,陽氣通常是旺盛的;脾的陰液主導血液,負責運化,陰液常常不足。胃是六腑的根本,脾是五臟的源泉。胃氣虛弱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脾陰充足就能抵禦各種邪氣。調和脾胃是醫術的最高境界;節制飲食是祛除疾病的良方。
疾病多由寒冷和氣機鬱結引起,氣機鬱結就會發熱;有的是因為七情波動導致火氣上升,火氣上升就會產生痰液。有的是因為生活作息、活動方式不當而受到暑邪的侵襲,有的是因為出入雨水而感染濕氣。也有的是因為飲食失調而產生濕熱,或者因為房事過度而導致相火妄動。要制服相火,就要滋養腎的真陰;要祛除濕熱,就要用燥濕清熱的方法調理脾胃。外濕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內濕應該用利水滲濕的方法。陽暑可以用清熱的方法,陰暑可以用散寒的方法。要探究火和痰的多少來決定治療方法;要研究疾病的表裡來決定是發汗還是攻下。
痰是由火引起的,所以要先治療火;火是由氣引起的,所以要調理氣機為根本。治療火,輕的可以用降火的方法,重的要順應火的特性用升散的方法來消除;調理氣,輕微的應該用調和的方法,嚴重的要探究氣的源頭來用發散的方法。實火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可以瀉表也可以瀉裡;(指的是外感病。)虛火可以用補益的方法,可以補陰也可以補陽。(指的是內傷病。)突發的疾病可以說是火,難以捉摸的疾病可以說是痰。寒、熱、濕、燥、風,五種痰的性質不同;清、涼、燥、潤、散,五種治療方法也不同。
有的是因為火而生痰,有的是因為痰而生火。有的是因為鬱結久了而生病,有的是因為生病久了而產生鬱結。金、木、水、火、土,五種鬱結應該加以區分;瀉、折、達、發、奪,五種方法應該仔細審查。鬱結會導致生火、生痰,進而產生疾病,疾病會耗損氣血,導致虛弱。
疾病有輕微和嚴重之分,治療有逆治和順治的方法。輕微的疾病可以採用逆治的方法,嚴重的疾病可以採用攻伐的方法。疾病有標和本,病情緊急要先治療標,病情緩慢可以治療本;治療方法有攻和補之分,虛弱的要用補益的方法,實證要用攻伐的方法。年輕力壯,新得的病邪,應該專門使用攻伐的方法;年老體衰,患病時間久的,應該補益和攻伐並用。久病的人要兼顧補虛和疏解鬱結;陳年舊病,可以用盪滌的方法或用消融的方法來治療。積滯在胃腸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癒;腫塊停留在經絡的,應該用消散的方法來痊癒。
女子的氣滯多與血有關,應該用開通血絡、行氣的方法來治療;男子的陽氣通常多於陰氣,可以用補陰的方法來調和陰陽。肉蓯蓉和山藥,是男子珍貴的藥物;香附和縮砂,是女子珍貴的藥物。氣病和血病,這兩者應該區分清楚;陽虛和陰虛,這兩種情況不要混淆。陽虛氣病的,白天病情嚴重,晚上病情較輕;血病陰虛的,白天病情較輕,晚上病情嚴重。陽虛會產生寒,寒會產生濕,濕會產生熱;陰虛會產生火,火會產生熱,熱會產生風。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會產生火,火會迫使血液妄行;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會產生寒,寒會導致氣機停滯,全身浮腫。
陰虛會產生內熱,陽虛會畏懼外寒。
補陽補氣,要用甘溫的藥物;滋陰滋血,要用苦寒的藥物。調理氣機要用辛涼的藥物,調和血液必須用辛熱的藥物。陽氣是引導陰血的動力,陰血是陽氣的依託。陰陽兩虛,要專門補陽,陽氣生發,陰液自然增長;氣血都病了,要先調理氣機,氣機調和了,血也會跟著順暢。像藏冰一樣收斂陽氣,用來節制陽氣的亢盛;像滋養水源一樣滋養陰液,用來抑制心火的亢奮。火降了,水升了,人就沒事了;陰陽平衡協調,身體就能長久健康。
小孩純陽之體沒有陰氣,老人氣多而血少。肥胖的人氣虛多痰,應該用化痰的方法並補氣;瘦弱的人血虛有火,應該用降火的方法並滋陰。吃過多肥膩食物會導致癰腫瘡瘍,是因為燥熱所致;吃過多清淡食物會導致腫脹,是因為寒濕引起的。北方地勢高,應該用清熱燥濕的方法,南方地勢低窪,可以散濕並用溫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