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3)

1. 煩熱

煩熱者,不經汗吐下,邪熱傳裡,則為煩熱,與發熱有異也。經云:病邪在表,發熱汗出而解,如未作,膈實,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也。宜別其虛實,而為劑之重輕。若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虎,虛謂心中或嘔或吐之貌。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

發汗後解半日許,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汗後晝煩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乾薑附子湯。又云:煩熱為煩而熱,有時而煩者是也,所以有陰有陽,有真陽內郁,有陰中伏陽之證。

白話文:

身體感到煩熱,如果沒有經過發汗、吐瀉的方法來處理,邪熱就會進入身體內部,這時就稱為煩熱,與一般的發熱有所不同。醫書上記載:疾病的邪氣在表層,發熱後出汗就能痊癒,如果沒有這樣做,就會導致氣機阻塞,只能用和解的方法,稍微退熱而已。如果感到心胸滿悶並且煩躁,就需要考慮是否要採取吐瀉的方法。要根據病人虛實狀況,決定用藥的劑量輕重。如果先感到煩躁不安,然後才心悸,屬於實證,如果先心悸,然後才感到煩躁不安,屬於虛證,虛證表現為心裡空虛,可能伴隨嘔吐或噁心。陽明病患者,表現為心煩意亂,想要嘔吐,身體發熱反覆,心胸悸動,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小柴胡加茯苓湯治療。

發汗之後,症狀減輕了一半時間左右,脈象浮而數的,可以再次發汗,可以用桂枝。發汗後白天煩躁,晚上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微弱沉細,可以用乾薑附子湯。醫書上還提到,煩熱指的是同時感到煩躁和發熱,有時煩躁,有時發熱,這就是煩熱的症狀,所以有陰有陽,有真陽鬱結在內,有陰中伏藏陽氣的證狀。

【發汗】邪在表而煩熱者,桂枝麻黃各半湯。發熱後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汗,桂枝湯。

【和解】心煩熱而嘔,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湯。

兼吐,心煩不眠者,酸棗仁湯。煩熱而渴,竹葉石膏湯。

【和中】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熱,是虛也,小建中湯。

【分利】汗後煩熱而渴,五苓散之類。

【可水】汗後胃干,煩熱不得眠,欲飲水,少少與之。

白話文:

如果病邪停留在體表,病人感到煩躁發熱,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如果發熱後退燒了一半時間,又再次感到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用桂枝湯發汗。

如果病人感到心煩熱並且嘔吐,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如果病人同時伴有嘔吐,心煩失眠,可以用酸棗仁湯治療。如果病人感到煩熱口渴,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如果病人患傷寒病兩三天,感到心悸煩熱,這是虛證,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

如果病人發汗後感到煩熱口渴,可以用五苓散之類的藥物利尿。

如果病人發汗後胃部乾燥,感到煩熱失眠,想要喝水,可以少量給予。

【吐】汗後煩熱,心胸煩悶,人參散吐之。實煩而胸中窒者,梔子豉湯。脈浮,上部填塞,心胸滿者,瓜蒂散。

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但藥有輕重之不同耳。

【和表裡生津液隨證分治】熱者,白虎湯。寒者,附子湯。

脈表未解也。熱者渴者,熱未實上焦燥也,五苓散。(生津和表裡。)

陰虛而邪盛,熱煩於內,心中煩,不得眠者,黃連阿膠湯。(扶陽散煎。)

白話文:

出汗之後感到煩躁發熱,心胸鬱悶,可以服用人參散。如果實熱煩躁,胸中堵塞,可以服用梔子豉湯。如果脈象浮,上焦部位充實,心胸滿悶,可以服用瓜蒂散。

症狀反覆無常,心中煩躁不安,只是所用的藥物輕重有所不同。

根據表裡、津液是否失調的不同,用藥也有所區別。發熱者,服用白虎湯;寒冷者,服用附子湯。

脈象仍未恢復正常。發熱且口渴,是熱邪尚未到達上焦,導致津液枯燥,可以用五苓散,既能生津又能和解表裡。

陰虛且邪氣盛,內熱煩躁,心中焦慮不安,無法入睡,可以用黃連阿膠湯,能夠扶陽散寒。

2. 背惡寒

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氣盛,故背惡寒。背為五臟之所繫,陰氣乘於陽也。

【發汗】無汗惡風表實,脈緊,寒傷榮,俱麻黃湯。脈浮者,升麻湯。

【和解】背惡寒兼潮熱,柴胡加桂湯。汗出惡寒,附子瀉心湯。

【解肌】自汗,背惡寒,惡風,桂枝湯。《保命集》背惡寒表未解,葛根湯。

【清】三陽合病,額有汗,口燥不仁,白虎湯。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背部屬陽,腹部屬陰。當陽氣不足,陰氣旺盛時,就會出現背部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背部是五臟六腑的所在,陰氣乘虛而入,侵襲陽氣所致。

【發汗】如果患者沒有汗、怕風、身體表面緊實,脈搏緊而有力,且寒邪傷及營氣,可用麻黃湯治療。如果脈搏浮而無力,可用升麻湯治療。

【和解】如果患者背部怕冷且伴有潮熱,可用柴胡加桂湯治療。如果患者出汗卻仍然怕冷,可用附子瀉心湯治療。

【解肌】如果患者自汗、背部怕冷、怕風,可用桂枝湯治療。根據《保命集》記載,如果患者背部怕冷,且表證未解,可用葛根湯治療。

【清】如果患者患有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合病,額頭出汗,口乾舌燥,可用白虎湯治療。如果患者患傷寒但無明顯發熱,口乾渴,心煩意亂,背部略微怕冷,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下】背惡寒,有潮熱腹滿,小承氣湯。

【溫】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無熱也,附子湯。

發汗後不解,反惡寒者,虛也,陽微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榮衛。)

在陰者四肢冷,大便滑,溫中湯、四逆湯。脈沉緊而細,內自煩躁,不飲水,此為陰盛格陽,身冷,四逆湯、霹靂散。尺脈遲,小建中湯。身寒拘急,泄下重腹滿,少陰也,溫中益陰。

【灸】背惡寒,口中和,灸關元穴。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背部發冷,伴隨潮熱、腹脹的情況,可以服用小承氣湯。

如果少陰病症持續一兩天,口乾舌燥,背部發冷,沒有發熱的症狀,可以服用附子湯。

發汗後症狀沒有好轉,反而出現背部發冷,這是身體虛弱,陽氣不足的表現,可以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用來補益氣血。

如果病症屬於陰寒,四肢冰冷,大便稀溏,可以服用溫中湯或四逆湯。如果脈象沉緊而細,患者内心煩躁不安,不願意喝水,這是陰氣過盛,陽氣被遏制的表現,可以用四逆湯和霹靂散治療。如果尺脈遲緩,可以服用小建中湯。如果出現身體發冷、肢體拘緊、腹瀉、腹脹,屬於少陰病症,需要溫中益陰的治療方法。

背部發冷,口乾舌燥,可以灸關元穴。

3. 惡寒

惡寒者,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亦必欲近衣被。其風寒客於榮衛,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而惡寒也。經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先惡寒,而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若初病惡寒而蜷,脈沉細而緊,此則發於陰也。在陽則發汗,在陰則溫里。

或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是表猶未解,當先解表而後攻裡。若少陰病惡寒而蜷,足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為不治。惡寒陰寒為病,口中和;惡寒陽氣內陷,口乾而煩。

【發汗】惡寒大率多屬表,若太陽發熱無汗惡寒,麻黃。陽明雖有下證,但惡寒,表未解也,麻黃湯。

白話文:

經典著作中說:身體發熱並且感到寒冷,是陽氣受到影響;身體不發熱,卻感到寒冷,則是陰氣受到影響。無論是已經發熱,還是還未發熱,只要先感到寒冷,然後再發熱,這就屬於陽氣受到影響。如果剛開始生病就感到寒冷,並且身體蜷縮,脈象沉細緊,這就屬於陰氣受到影響。針對陽氣受影響的病症,需要採用發汗療法;針對陰氣受影響的病症,則需要採用溫裡療法。

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了裡證的全部表現,但只是輕微地感到寒冷,說明表證尚未解除,應先解表,再攻裡。如果患者屬於少陰病,感到寒冷並且身體蜷縮,腳部冰冷、腹瀉、煩躁不安,並且脈象微弱或摸不到脈,這是無治之症。

如果惡寒是因陰寒之氣導致,病人口中會感到清爽;如果惡寒是因陽氣內陷導致,病人口腔會感到乾燥,並且煩躁不安。

對於惡寒的患者,大多屬於表證。如果患者屬於太陽病,發熱但沒有汗,並且感到寒冷,可以用麻黃來治療。如果患者屬於陽明病,雖然已經出現了裡證,但依然感到寒冷,說明表證尚未解除,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

【和解】少陽頭痛發熱惡寒,小柴胡湯。發熱微惡寒,柴胡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解肌】太陽發熱有汗惡寒,陽明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盡也,桂枝。或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無汗,先用桂枝湯,然後攻痞,三黃瀉心湯。

【汗】吐下後八九日不解,發熱而渴,時時惡寒,表裡俱熱,白虎湯。

【和中】下利後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尺寸脈微而惡寒,此陰陽表裡俱虛,不可更吐下,俱小建中湯。

白話文:

少陽經頭痛發燒,畏寒,可用小柴胡湯。發燒,輕微畏寒,可用柴胡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經發燒,有汗,畏寒,陽明經脈遲緩,出汗多,輕微畏寒,表示表症未盡,可用桂枝湯。或者大下之後再次出汗,心下痞塞,畏寒無汗,先用桂枝湯,之後再攻治痞塞,可用三黃瀉心湯。

吐瀉之後八九天沒有好轉,發燒口渴,時常畏寒,表示表裡都熱,可用白虎湯。

瀉下之後畏寒蜷縮,手腳溫熱,寸關脈微弱並且畏寒,表示陰陽表裡都虛,不可再吐瀉,可用小建中湯。

【溫經】少陰經惡寒脈沉細,四逆湯、理中湯。汗後惡寒,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

【下】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大柴胡湯。

白話文:

少陰經的人容易感到寒冷,脈象沉细,可以服用四逆汤或理中汤。如果出汗后仍然感到寒冷,是气虚的表现,应该服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少陰經的人容易感到寒冷,并且蜷缩身体,时不时感到烦躁,不愿穿厚衣服,可以服用大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