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7)
卷之十三 (7)
1. 傷寒證用藥引例合汗吐下溫和解利大法
【表汗】用麻黃、無蔥苗不發,甚加豆豉。
【吐痰】用瓜蒂,無豆豉不湧。
【下實熱】用大黃、無枳實難通,甚者加芒硝,鐵鏽水以逐熱開結。
【解表裡】非柴胡不能,壞證須加鱉甲、烏梅、紫蘇、桔梗。
【溫經】用附子,無干姜不熱,甚者泥水澄清煎加蔥白,再甚者加麝香、皂莢。
【陰燥者】加蜜一匙,其燥則止。
【中寒重者】薑汁煎服,竹瀝無薑汁不行經絡。
【蜜導法】無皂角不能開秘結。
【止嘔吐】非半夏薑汁不能止,胃虛者加老米一撮煎藥。
【虛煩】非人參,竹葉不能止,甚者加山梔炒米,渴加石膏。
【去濕利小水】非五苓散不能除,熱甚者加桂一字。
【消渴】非天花粉、乾葛不能止。
【補元氣生脈】必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
【止焦嘔衄】必用犀角、地黃。
【下焦蓄血】必用桃仁承氣。
【表虛】非黃耆、桂枝不能固虛。
【除濕助脾】必用茯苓白朮。
【黃疸發黃】必用茵陳蒿。
【瀉裡熱除狂】非承氣湯不可。
【春溫】須用辛涼,非柴胡、乾葛不可治。
【四時感冒】非羌活沖和湯不能治。
【救陰毒里證】須四逆湯。
【除吐蛔厥】須理中,烏梅入乾薑、花椒。
【化斑毒】須白虎湯。
白話文:
【發汗】使用麻黃,如果沒有蔥苗就無法發汗,嚴重時可以加入豆豉。
【催吐】使用瓜蒂,如果沒有豆豉就無法催吐。
【瀉下實熱】使用大黃,如果沒有枳實就難以通便,嚴重時可以加入芒硝,用鐵鏽水來驅逐熱邪、疏通結滯。
【調和表裡】非柴胡不可,病情複雜時需要加入鱉甲、烏梅、紫蘇、桔梗。
【溫暖經絡】使用附子,如果沒有乾薑就不夠溫熱,嚴重時可以用泥水澄清後煎藥,再加入蔥白,更嚴重時可以加入麝香、皂莢。
【陰液乾燥者】加入一匙蜂蜜,乾燥症狀就會停止。
【中寒嚴重者】用薑汁煎服,竹瀝如果沒有薑汁就無法疏通經絡。
【蜜導法】沒有皂角就無法打開便秘。
【止嘔吐】非半夏薑汁不能止吐,胃虛弱者加入一把老米一起煎藥。
【虛煩】非人參、竹葉不能止煩,嚴重時可以加入山梔炒米,口渴時加入石膏。
【去除濕氣利小便】非五苓散不能去除,熱象嚴重時加入桂枝少許。
【消渴】非天花粉、乾葛不能止渴。
【補養元氣、生津脈】必須使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
【止焦躁嘔吐、流鼻血】必須使用犀角、地黃。
【下焦蓄血】必須使用桃仁承氣湯。
【表虛】非黃耆、桂枝不能固攝虛弱。
【去除濕氣、幫助脾胃】必須使用茯苓白朮。
【黃疸發黃】必須使用茵陳蒿。
【瀉下裡熱、消除狂躁】非承氣湯不可。
【春溫】需要使用辛涼藥,非柴胡、葛根不可治療。
【四時感冒】非羌活沖和湯不能治療。
【救治陰毒裡證】必須使用四逆湯。
【治療吐蛔蟲、厥逆】必須使用理中湯,烏梅加入乾薑、花椒。
【化解斑疹毒】必須使用白虎湯。
2. 可汗
凡頭痛項強,肢節腰背俱強,身疼拘急惡寒,翕翕發熱,汗不出,脈浮數浮緊,皆屬表證,可汗。若發汗後不解,仍有發熱而脈浮者,宜再汗之。凡頭痛身痛拘急,憎寒發熱,表未解者,脈雖遲,可汗。太陽病脈弱,可汗。傷寒身體痛,便清自調者,可汗。日晡寒熱如瘧屬陽明,脈浮,可汗。
白話文:
凡是頭痛、脖子僵硬、四肢關節和腰背都感到僵硬,身體疼痛、肌肉緊繃、怕冷、微微發熱、不出汗,脈搏呈現浮數或浮緊的狀態,這些都屬於表證,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解除,仍然有發熱且脈搏浮的現象,應該再次發汗。凡是頭痛、身體疼痛、肌肉緊繃、怕冷發熱,這些表證還未解除的,即使脈搏呈現遲緩的現象,也可以發汗。太陽病脈象虛弱的,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傷寒導致身體疼痛,大便正常且次數固定的,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每天下午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屬於陽明病,脈象呈現浮的,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3. 不可汗
傷寒自汗濈濈,無表證,脈浮而緩或弦細濡弱者,不可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痛,宜以汗解,若尺脈遲者,不可汗。
陰病脈沉細數,不可汗。(在裡故也。)
傷寒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汗。
汗自出,譫語,內煩不得臥,善驚,目無精光,兩脛溫。(先傷於溫,後傷於熱,因而中暍。)若兩脛冷,腹滿,頭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身青面變而死。)
傷寒形象中風,常微汗自出而嘔者,心中懊,(發汗則痓。)不可汗。
傷寒脈弦細,頭痛而反熱屬少陽,不可汗。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心下痞堅,不可汗。
少陰咳而下利譫語者,強汗之故也,動氣不問上下左右,皆不可汗。
咽中閉塞不可汗,(汗之則吐血。)厥不可汗,(汗之聲亂咽嘶。)亡血家不可汗,(汗之則寒慄而衄。)衄家不可汗,(汗之必額陷直視。)淋者不可汗,(汗之必痓。)汗家不可重汗,(汗之必恍惚,脈短者死。)口瘡,下利清穀不可汗。(汗之必脹滿。)
大凡取汗之法不可不謹。若勞役乘涼,解衣新沐,表虛為風寒所遏,與夫口燥舌乾,咽乾喉痛瀉利,內傷房室,陰虛中暑,金瘡癰腫初破,經水適來,新產血虛,脈沉細或豁大無力者,皆不可汗也。
(範云患傷寒熱甚,不得汗出。徐文伯為診視。時武帝有賜九錫之命。云謂文伯:可得速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君元氣不足,恐一年後不復起耳,奈何?云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遂以蒸法取汗而愈。後二年果卒。所以取汗之法,必先審其虛實可否也。)
白話文:
以下情況不宜發汗:
- 傷寒病:身體自己出汗很多,但沒有明顯的表證(如發熱、怕冷),脈象是浮而緩慢、或是弦細濡弱的,不可以發汗。
- 傷寒病:脈象浮而緊,照理說應該會有身體疼痛的症狀,適合用發汗來治療,但如果寸脈(手腕脈搏)的脈象是遲緩的,就不能發汗。
- 陰性疾病:脈象是沉、細、且快,不可以發汗。(因為病在身體內部)
- 傷寒或溫病:四肢無力,頭痛、身體發熱,常常出汗卻無法緩解,這是少陰或厥陰經的問題,不可以發汗。
- 身體自己出汗,還出現胡言亂語、心煩難安難以入睡、容易驚嚇、眼睛無神,兩條小腿卻是溫熱的。(這是因為先受溫邪侵襲,後又受熱邪侵襲,因此中暑了。)如果兩條小腿冰冷、腹脹、頭痛、眼睛痛、胡言亂語,這是足太陰經的問題,不可以發汗。(如果這時發汗,病人會無法說話,耳朵聽不見,不知道哪裡疼痛,臉色發青而死亡。)
- 傷寒病:看起來像中風,常常有輕微出汗而且嘔吐的,心中煩躁。(如果發汗會抽搐。)不可以發汗。
- 傷寒病:脈象是弦而細,頭痛反而發熱,這是少陽經的問題,不可以發汗。
-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或是頭暈,心下(胃部)痞塞堅硬,不可以發汗。
- 少陰病:咳嗽、拉肚子、說胡話,這是因為強行發汗所導致的,體內氣機紊亂,無論上下左右出問題,都不能發汗。
- 咽喉阻塞: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吐血。)
- 四肢冰冷: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聲音嘶啞。)
- 失血過多的人: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身體發冷顫抖、流鼻血。)
- 經常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眼睛直視。)
- 小便淋漓不盡的人: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抽搐。)
- 已經出過汗的人:不可以再次發汗。(發汗會導致精神恍惚,脈象短促的會死亡。)
- 口瘡、拉肚子、大便有未消化食物: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腹脹。)
總之,使用發汗的方法一定要謹慎。
- 如果因為勞累後吹風受涼、脫衣服洗澡,導致身體表面虛弱,被風寒邪氣侵襲;或是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疼痛、拉肚子;或是因為房事過度而內傷、陰虛中暑、外傷剛破皮、月經剛來、產後血虛、脈象沉細或虛大無力,都不可以發汗。
(範云得了傷寒,發熱嚴重,無法出汗。徐文伯為他診斷,當時皇帝剛下旨要賞賜他爵位。範云問文伯:「能很快治好嗎?」文伯說:「很快就好,但是你元氣不足,恐怕一年後就起不來了,怎麼辦?」範云說:「如果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了都沒關係,何況兩年呢?」於是文伯用蒸法幫他發汗,病就治好了。但兩年後,範云果然去世了。所以發汗的方法,一定要先仔細評估病人的虛實情況。)
4. 可吐
大法春宜吐,(春時陽氣在上邪,氣亦在上,故宜吐。)病在膈上者可吐。脈大胸滿多痰,食在胃口,及下部無脈者可吐。脈滑手足逆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滿實鬱而疼,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吐出,及下利日數行,寸口脈微滑者,宜吐之,其利即止也。傷寒汗下後虛煩若劇者,必反覆顛倒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湯吐其邪熱。
傷寒三四日,邪在胸中者可吐,以瓜蒂散或淡鹽湯,虛者以人參蘆湯,痰多者用二陳湯,服後以箸探吐。
白話文:
春天時,陽氣往上走,病邪之氣也跟著往上,所以適合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疾病的位置在橫膈膜以上,就可以考慮催吐。
當脈象強大、胸部覺得脹滿、痰很多、食物堵在胃口,或是下半身摸不到脈搏時,都可以考慮催吐。如果脈象滑而手腳冰冷,脈搏時快時慢,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停留在胸部,導致胸悶脹痛、吃不下東西,喜歡讓人按壓胸部,按壓後反而會吐出痰涎,甚至會一天拉肚子好幾次,但寸口脈卻呈現微弱而滑的現象,這種情況也適合用催吐的方法,這樣做腹瀉就會停止。
如果傷寒病人在發汗或使用瀉藥後,虛弱煩躁的情況反而加劇,會翻來覆去睡不著,心中焦躁不安,這時可以用梔子湯來催吐,將體內的邪熱排出。
傷寒病發病三四天,如果病邪在胸腔,也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瓜蒂散或淡鹽湯,如果身體虛弱,可以使用人參蘆湯,痰多的話可以使用二陳湯,服用後用筷子輔助催吐。